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5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9
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表述二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表述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能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2.过程、方法: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比较、分析,体验“优选”思想和“技术改进”的过程;通过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对比,感受“抵消”、“等效”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直觉”和“生活经验”具有局限性,需要完善和纠正。
二.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展示,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三.器材准备二力平衡演示装置(双轮木板、双轮挂板)、木块、小车、硬纸板、剪刀、细线、钩码(大小各一盒)、弹簧测力计。
四.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暴露问题(前概念)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谁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吗?生:……师:反过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作用吗?(停顿)请举实例说明。
(酌情提示:看看教室里、自己边上静止的物体,都不受外力作用吗?)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文具盒等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师:随之板画图1)生:悬挂在灯线下的电灯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师:随之板画图2)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作用吗?(停顿)请举实例说明生: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很好,能够分析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能不能举出一个简单一点,大家都能懂的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的例子?(旁白:事实上,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不受外力作用是不可能的,只受重力作用时能静止吗?能匀速直线运动吗?因此,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至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师:随之板画图3)师:图1中,如果书本重3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多大?v图1 图2 图3生:等于3牛。
师:图2中,如果电灯重5牛,线对灯的拉力多大? 生:等于5牛。
师:图3中,如果货物重2000牛,绳子对货物的拉力多大? 生:大于2000牛。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5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对图片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与运动状态的判断,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再通过四个小活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初中阶段的力学学习中,二力平衡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各种力学问题的基础,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延伸,同时又对接下来摩擦力、压强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不管是知识还是方法,本节课都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金华四中7(1)班学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生活现象充满好奇,乐于探索、发现,对于生活中物体受力平衡的现象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体会,同时经过一学期科学的学习,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有初步的经历。
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讲,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仍缺乏完整的分析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应细致,探究活动应到位,提供针对性地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列举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判断,建立联系力和运动状态的能力。
2.通过对塑料板受力情况的探究,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进一步学会观察和分析,养成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2.列举二力平衡的条件3.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4.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体会科学的辩证思维。
(四)STSE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分析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认可二力平衡在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板一块、钩码若干、绳套两个、橡皮绳若干条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3.5《二力平衡的条件》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校对吊灯和货物受到力的示意图。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二力平衡及示意图
(三)实验探究
1.探究:两个力大小的关系对平衡的影响
2.探究:两个力方向的关系对平衡的影响
3.探究:两个力作用线的关系对平衡的影响
4.探究:两个力作用位置对平衡的影响
(四)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当堂检测
1.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表格对比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五、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3.5 二力平衡的条件01学习目标1.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能说出一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02预习导学一、二力平衡(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时的受力情况分析①可能不受到任何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可能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保持静止或勾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③可能受多个力的作用,但合力为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特点可概括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称为相互作用力,其特点可概括为“等大、反向、共线、异物”。
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而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则不同平衡力中的一个力不会因另一个力的存在而存在,也不随另一个力的消失而消失。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物体的运动与受力情况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判断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者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不受力、受平衡力(合力为0)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单个力或非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③当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时,物体可能不受力、可能受平衡力;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力,可能受单个力或非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力的基本概念和二力平衡的原理,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与探究,学习如何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静止的物体、平衡的杠杆等)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及其科学原理。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等条件,观察并记录物体是否保持平衡的状态,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4. 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强化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等方面,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方面,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拓展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或科学杂志,拓展对二力平衡及相关知识的了解。
【教学题目】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课《二力平衡》【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老师:同学们好,上课!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翻翻书。
学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老师:在我们物理当中,我们把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称之为平衡态。
那物体受外力的时候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我们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以老师手上的这个U盘为例。
现在它受到几个力?能在具体一点说出这两个力的方向吗?好,我们把U盘抽象成一个矩形,画一下力的示意图。
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班级里和这个U盘受力状态相同的有哪些物体?好,我们在回到这个U盘,现在老师再加一根线,现在它受到几个力?哎,3个。
那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呢?哎,4个,我们再把力的示意图画出来。
我们发现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仍能保持平衡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那物体如果要平衡最少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没有,从刚刚的受力分析:2个、3个……都可以,1个可以吗?我们在回到这个U盘。
现在这个静止的U盘,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如果想让它只受一个力,最简单的是?好,我松手。
U盘的瞬间下落表明了:物体在只受一个重力的情况下,平衡状态被打破,1个力不足以使物体处理平衡状态。
在我们物理提到的最简单的平衡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二力平衡。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力平衡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这是我们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探究的第二步是:建立假设。
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受力分析,你们能提出哪些假设?学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老师:还有吗?我们看到这个状态的U盘,老师复原一下它的受力情况,如果老师撤掉这个力,这个U盘会……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了。
现在去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的受力情况,我们可以猜测,二力平衡可能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没错,就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刚刚我们完成了实验探究的第二步:建立假设。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包括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一、学情分析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
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3) 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2)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言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点导入新课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问: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定不受力?学生思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定不受力一、二力平衡读图 1、如图吊灯和匀速提起的货物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出示图片:吊灯和匀速提起的货物教师总结: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处于静止状态。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叫做平衡状态。
出示图片:放在桌面上静止的电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称为平衡力。
3、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如图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 那么,当两个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才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呢?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1、实验器材:如图所示装置绳套、纸板、钩码等。
出示实验器材图片2、实验步骤①用如图的装置,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此时纸板两侧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
放开纸板后,可看到纸板_______________ 。
出示图片:将处于静止状态严格地说,纸板除了受到两侧绳子的拉力外,还受到重力。
七年级科学教案总序号:备课日期:5.10 上课日期: 5.11【读图】P111,小组讨论:1、图中的吊灯和货物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2、吊灯和货物各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学生板画】请2名同学上台画出上述2例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答:静止悬挂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保持静止。
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受到重力和拉力。
【小结】物体受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变化,也是有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T:前提是什么?S:两个力要平衡。
T:所以,反过来,我们也能通过哪些运动状态判断出物体受力平衡?S: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那这两个力需要满足些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静止呢?【猜测】方向、大小、作用对象......【活动】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呢?●∙思考:在桌面上用两个力直接拉木块有何不妥之处?如何改进?用塑料板代替木块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实验:1、活动一:探究二力的大小关系。
用如图的装置,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
放开塑料板后,可看到塑料板将_____________。
如图甲,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大小不相等。
放开塑料板后,可看到塑料板将会向钩码____(填“重”或“轻”)的一侧运动。
小结:实验表明,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才能使物体受力平衡。
2、活动二:探究二力的方向关系。
如图3-66乙,在两边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虽然大小相等,但方向并非严格相反。
放开塑料板后,可看到塑料板会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实验表明,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才能使物体受力平衡。
3、活动二:探究二力的作用线。
如图3-66丙,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塑料板两侧绳子相互平行,此时塑料板两侧受到的拉力虽然大小相等、。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包括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一、学情分析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
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作为知识的载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言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情景创设:(播放课件:静止在马路上的汽车,正在匀速起吊的物体,正在匀速直线前进的火车等画面)提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学生回答。
提问: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议一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受力的作用。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又能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呢?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匀速上升的物体呢?或者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议一议:学生小组讨论、举例。
教师从同学们举例中选出三个实例:①静止悬挂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保持静止。
②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受到重力和支持力静止。
③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
做一做:请3名同学上台画出上述三例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实验证明: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新课教学教师: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
分析:茶杯受到了重力G与支持力F属于二力平衡,电灯受到了拉力F与重力G是二力平衡。
议一议: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几对二力平衡。
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哪它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活动一: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大小的情况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甲、乙、丙三个实验。
实验过程:学生分别用手使塑料片静止在桌面上,先后改变钩码的个数,放手后,请同学观察塑料片是否还静止不动?若运动,塑料片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活动二: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方向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过程:步骤一: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步骤二:然后将塑料片往下拉,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对照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活动三:研究物体受到二力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然后将塑料片的两条细绳相互平行,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塑料片,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并注意绳子最后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研究二力平衡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哪么是否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就是二力平衡了呢?议一议:二力平衡还需要其它条件吗?师生互动:二力平衡还需要的条件是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你们能不能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刚才的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议一议: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开展探究活动的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并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做一做:将两块塑料片分别用一个铁丝弯的钩子钩在上面,再用细绳连接两块塑料片,观察泡沫塑料片是否运动,剪断细绳后,再观察泡沫塑料片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力平衡需要哪些条件呢?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1.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提问:你能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二力平衡的事例吗?学生回答。
议一议:二力平衡条件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拓展: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并举例说明。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交流。
归纳:只要改变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改变其中一个力的方向、让二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就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评价与反馈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二力平衡条件有(1);(2);(3)。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重物受力: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______重力;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______重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不动时,对杠铃来说,属于二力平衡的是()A.人对杠铃的支持力和杠铃对人的压力 B.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杠铃对人的压力C.杠铃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杠铃的支持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4.一个物体受二力平衡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两个力都同时消失,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A.逐渐停下来 B.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以上说法都不对5.将B、A两个磁环先后套在光滑的木支架上,并使两磁环相对面的极性相同,此时可以看到上方的磁环A“悬浮”在空中,如图所示,设两磁环受到的重力相等且都为G,则磁环B对木支架底座的压力F与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A.F<G B.F=G C.G<F<2G D.F=2G6.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7.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五、拓展资料为什么走钢丝要摆动双臂走钢丝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杂技节目之一。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会赞叹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杂技演员踩在细细的钢丝上,可谓毫无“立足之地”,但他们却能在钢丝上如入平地,灵活地表演出各种惊险和优美的动作,不时赢得观众们一阵阵掌声。
杂技演员走钢丝时,为什么不会摔下来呢?我们知道,不管什么物体,如果要保持平衡,物体的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的竖直线),必须通过支面(物体与支持着他的物体的接触面),如果重力作用线不通过支面,物体就要倒下。
根据物体平衡的条件,这就要求走钢丝的演员,始终使自己身体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支面——钢丝。
由于钢丝很细,对人的支面极小,一般人很难让身体的重力作用线恰好落在钢丝上,随时会倒。
杂技演员走钢丝时,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是为了调节身体的重心,将身体的重力作用线调整到钢丝上,使身体重新恢复平衡。
平时,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当身体晃动即将倒下时,我们也会立即摆动双臂,使身体重新站稳。
这时,我们也是靠摆动双臂来调节身体平衡。
有的杂技演员在表演走钢丝时,手里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或者是花伞等其他东西。
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些东西是表演者多余的负担,恰恰相反,这些是表演者平衡身体的工具,它们起到了延长手臂的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