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著《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勘误
- 格式:pdf
- 大小:128.25 KB
- 文档页数:3
4B12/2017视点 动态/特别关注◆辽宁师范大学 王 淼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对认知过程进行解释研究。
认知技能获得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体现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了解认知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目标设置、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认知技能获得的研究,早期集中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后期学者们开始关注某一领域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其中,安德森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简单的理论来描述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技能获得的过程,提出了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为ACT 理论)。
ACT 理论涵盖了认知过程的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对认知技能获得和学习过程的解释。
一、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一)ACT 理论ACT 理论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区分。
安德森明确地划分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反映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静态的事实信息,用于回答“是什么”,其呈现方式通常是显性的。
ACT 理论指出,陈述性知识与经验有关,但理解一个概念不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可以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
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其呈现方式通常是隐性的。
程序性知识,如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指的是大量的规则单元,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规则是用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认知操作的“条件—行动”的组合。
ACT 理论主要解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所有知识最初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进入陈述性记忆;然后通过“编辑”而形成产生式规则。
“编辑”包括 “程序化”和“合成”两种认知过程;最后形成程序性知识。
ACT 理论强调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ACT-R 理论1994年,安德森和其同事在ACT 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得出了ACT-R 理论。
主要对ACT 理论做了以下两点改动:其一, ACT-R 理论强调在陈述性知识获得过程中样例的必要性。
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首先,通过具体心理学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指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优势。
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得到以下三点结论:(1)认知心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同时存在多种理论。
(2)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可以确定认知过程的脑定位,解决多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3)脑比喻比计算机比喻更有利于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浅谈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摘要: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过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
其研究成果对人们理解学习过程、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
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
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
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
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
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
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
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
陕西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推荐认知心理学重要概念解析一、引言近年来,在陕西省考研心理学的复习中,认知心理学成为备考的热点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认知心理学,本文将推荐一些优秀的复习资料,并对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以下是本文的推荐和解析内容:二、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推荐1.《认知心理学导论》(作者:史密斯和考福德)这本书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理论和实验,适合初学者阅读。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全面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戴维·格·迈尔斯)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教材,在认知心理学部分讲解详细,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记忆、学习、注意力等内容,内容全面且深入浅出。
考生可以结合这本教材进行复习,加深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
3.《心灵探索:认知心理学述评》(作者:乔治·戴维斯)这本书是一本批判性思考的学术著作,对认知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考生可以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不同学者对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讨论,增加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度理解。
三、重要概念解析1.感知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加工信息,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是信息获取的第一步。
2.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在感知、思维和行为过程中,选择性地关注和集中注意力于某种感知或认知对象的能力。
注意力的调节对于信息加工和思维活动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3.记忆记忆是指个体通过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保存并提取过去经验和知识的能力。
记忆分为感性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类型,对于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4.学习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 认知心理学:目前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 信息加工途径:1.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2.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3.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7.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 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诸如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13. ER :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15. 人工智能:1.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认知心理学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是如何获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
认知心理学思维模式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决策过程。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并借助实例说明其具体表现。
一、认知处理与行为决策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处理方式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处理涉及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它决定了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和执行相应行动的方式。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潜在的危险情境时,如果我们的认知处理倾向于过度解读并夸大威胁的程度,我们可能会表现出恐慌和回避的行为;相反,如果我们的认知处理倾向于低估威胁,我们可能会采取冒险的行动。
因此,认知处理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
二、认知偏见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偏见是指我们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它可能导致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出现系统性偏差。
例如,确认偏见使我们更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原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之不一致的信息。
这种倾向性可能导致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决策存在盲点,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另一个例子是可得性启发式,即我们更容易基于记忆中容易调用的信息做出决策,而这些信息未必是最准确或最恰当的。
因此,认知偏见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扭曲的影响。
三、心理模式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心理模式是我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某种思维模式或思考方式,它在决策和行为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模式,它们对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影响。
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努力和学习可以改变结果。
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者更倾向于接受挑战、努力提升,而固定型思维者则更容易放弃或回避困难。
因此,心理模式对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四、认知失调对决策的影响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与其现有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
张辉摘要透彻理解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充分认识到统编教材中阅读训练要素纵向序列化、横向梯度化、内容整合化等编排上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本着精读学“法”,略读用“法”,课外阅读践“法”,合理规划阅读训练要素的学习点、运用点、迁移点,让学生完整地历经“认知—联结—自动化”三个阶段实践过程,层层递进地提升阅读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三位一体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解读与教学策略作者简介:张辉(1972—),男,江苏睢宁人,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由精读、略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搭建提升阅读能力的支架和阶梯,力促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如何吃透编者意图,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有机统一起来,层层递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解读和教学策略分析。
一、解读统编教材中阅读训练要素的编排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组元,使语文素养训练具有层级序列和梯度结构,保证了语文素养的基本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要素又分为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前者指向阅读方法的训练,后者指向习作的指导。
有了语文要素的指引,教师能迅速抓住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在阅读方法上把握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纵向序列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外国文学名著”为题材来编排的小说单元。
纵向看,“小说单元”分别渗透在统编教材的2个单元中。
教材以阅读训练要素的方式给出了具体阅读小说的方法。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
就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而言,阅读训练要素为:1.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2.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约翰·安德森John一、人物简介: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R·安德森(John R. Anderson)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心理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梅隆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院心理学部(Psychology Section) 2001-2004届主席,认知科学学会1988届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职业奖(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areer Award,1994)、鲁姆哈特奖(2004)、实验心理学杰出成就奖(2005)、荷兰皇家科学院首届海涅肯(Heineken)认知科学奖(2006)、和富兰克林计算机与认知科学奖(2011)等重大奖项。
2004年,著名心理学史家Noel Sheehy将约翰·安德森与冯特、弗洛伊德、巴普洛夫以及赫伯特·西蒙并列,评定他为人类历史上“50位最伟大的心理学思想家”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二、主要理论1、ACT-R理论(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Rational):ACT-R理论的灵感来自图灵奖获得者纽厄尔和西蒙的研究。
基本观点:复杂认知是由相对简单的知识单元所组成的,而这些知识单元则通过相对简单的原理而获得,人类认知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基本元素和原理的复杂组合上,就像计算机通过简单的(二进制)运算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一样。
ACT-R理论还特别强调对能力成分(Components of Competence)的练习,因为学习一个复杂能力的前提是掌握它的每个组成成分。
重要概念: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可以用“是什么”来回答,比如北京是中国首都,法国是欧洲的一个国家,2+ 3 = 5 这些知识是可以从书本和老师授课中直接获得的。
安德森知识分类安德森知识分类安德森知识分类是一种将知识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分组和分类的方法。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斯·安德森(E.L. Anderson)于1959年提出,并在后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概述安德森知识分类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类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复杂的知识结构。
该方法通过将相关的概念和信息归类到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层次结构安德森知识分类采用了一种分层次的结构,将知识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进行排列。
整个结构包括四个层次:超类(Superordinate class)、类(Class)、子类(Subclass)和实例(Instance)。
每个层次都包含了若干个概念或信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超类超类是最高级别的概念,它代表了一个广泛而抽象的范畴。
在动物领域中,"动物"就可以作为一个超类来表示所有动物的总称。
2. 类类是超类下面的一个层次,它表示了一个更具体的概念或范畴。
在动物领域中,"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可以作为两个类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动物。
3. 子类子类是类下面的一个层次,它更加具体地划分了某个类别中的各种变化或特征。
在动物领域中,"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可以作为两个子类来表示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4. 实例实例是子类下面最具体的层次,它代表了某个具体的事物或对象。
在动物领域中,"狮子"和"老虎"可以作为两个实例来表示属于猫科动物这一子类的具体成员。
三、应用举例安德森知识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学科,并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相关知识。
1. 生物学:通过安德森知识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将生物界按照从一级分类到更加具体的分类进行划分,例如:生命界(superclass)- 动植界(class)- 动物界(subclass)- 脊椎动物(instance)。
《认知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导论一、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认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始于20世纪 50年代,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相当关键的一年。
因此,人们认为1956年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诞生。
60年代正式形成,以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
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到了70年代末,绝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同意信息加工范式是用来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
当今认知心理学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属于理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1.认知究竟包括哪些过程、哪些心理现象?一般是指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探讨人在生活环境中究竟如何“获知”,如何“用知”?3.在方法上如何研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
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是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说明人的认知历程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历程是人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意象、表象)、思维、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既无核心人物、非某人独创,又不否定以往各派心理学的建树,属于新瓶装旧酒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故称之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的专著《认知心理学》(1967年)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自成体系并诞生,继后(1970年)《认知心理学》杂志在美创刊。
(二)历史背景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
1.社会背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二战以前,行为主义心理学统治心理学界,他们主要研究人和动物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内在的心理历程。
几乎所有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
二战开始,战争需要心理学的服务,战争又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人机类比方法的学术争论及启示
人机类比方法是一种表示思维过程的认知心理学术语,它通过比较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计算机系统,对认知心理学的实际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
人机类比方法是每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它把认知心理学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联系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行为的本质。
学术争论方面,人机类比方法的最大争议是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是否能够真正反映人类心理行为的真实情况,研究者们认为,人机类比方法只是一种模拟,无法准确反映人类复杂的思维模式。
而启示则在于,虽然人机类比方法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人类心理活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模拟并衡量它,甚至可以提供一些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结果,为心理行为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信息。
另外,由于人机类比方法的客观性,它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程素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山西临汾邮编:041004论著选摘摘要: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
根据专家和新手的研究、建构知识的学习观和元认知理论,围绕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①树立认知的教—学现;②用真实的任务引导自主学习;③用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④用随机进入教学促进知识迁移。
关键词:建构;元认知;概念框架;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2)02-0060-03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
其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学习过程、对我们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一、专家和新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Dorothy,Simon,1978;Larkin,Reif,1979)采用解题时出声思维的方法,对物理学科内专家和新手的解题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新手比专家所用的时间更长,出现的错误更多。
还有研究发现,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缺陷是因为知识表征上的问题,而不是由于缺乏解题能力(Chi,1982)。
解决问题时,专家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更注意问题的表面细节(Krureeski,1976;Silver,1979)。
当要求他们说出准备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专家讨论的是将要使用的主要原理,为什么用这一原理及应用这一原理的程序;而新手则是立即跳到解决问题的量的方面,讨论解题使用的方程(Chi,Fetovieh,Glaster,1988)。
学者们还采用专家和新手的研究范型,对专家领域专家知识的组织、获得、提取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新手倾向于依据表面特征,以零散的、孤立的方式储存知识(Chase,Simon,1973)。
而专家的知识是按一定的层级高度组织的。
在层级的顶部包含有专业领域的主要概念、原理,下位层级是一些辅助性的概念、相关的事实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