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运动历史图像的飞行时间相机人体运动识别_张旭东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6
空时相关多分辨运动估计算法
张旭东;王德生
【期刊名称】《电子科学学刊》
【年(卷),期】1998(020)003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序列图象运动矢量估计算法:空时相关多分辨运动估计算法,充分利用运动矢量场在空域相邻块,时域物体运动和分层父子块之间的相关性降低运动搜索范围。
达到比三步法还要少的搜索次数,运动补偿增益和运动矢量熵均比三步法有明显改善。
【总页数】6页(P315-320)
【作者】张旭东;王德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9.8
【相关文献】
1.基于冗余小波域的快速多分辨率运动估计算法 [J], 苗艳华;李建娜
2.基于空时相关阵联合对角化的高分辨方位估计 [J], 蒋飚;朱埜;孙长瑜
3.应用空时相关性的单视频超分辨率算法 [J], 陈诚;常侃;莫彩网;李天亦;覃团发
4.一种基于空时相关的MIMO 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J], 耿欣;胡捍英;敦亚南
5.全局运动多分辨率光流估计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J], 韩军;张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WSN的人体姿态辨识系统设计陈庆章;张海洋;陈辰;魏东东;王鹏;吴龙栋【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2)006【摘要】针对老年人摔倒时可能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发生危险的情况,设计了基于WSN的人体姿态辨识系统,包括人体姿态感知节点、数据采集节点和实时监控管理平台等三部分,能对多目标人体姿态进行实时辨识,一旦人体姿态存在异常能立刻进行报警,从而保证了目标的人身安全.实验检测结果表明,系统能在不影响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同时对多个目标的人体姿态进行正确辨识,当监测到目标处于跌倒姿态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满足了对老年人活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的需求,【总页数】5页(P591-595)【作者】陈庆章;张海洋;陈辰;魏东东;王鹏;吴龙栋【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1【相关文献】1.基于MPU9250和MS5611的人体姿态检测系统设计 [J], 王莉;张紫烨;牛群峰;赵艳阳;石磊2.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远程人体姿态监测系统设计 [J], 惠鸿飞;彭于滨;诸海渝;陈浩天;何纵横;廖俊霖;3.基于FPGA的人体姿态及心电数据复接系统设计与仿真 [J], 谢从晋;杨柳4.基于OpenPose的人体姿态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J], 陈汝峰;谢鹏飞;彭成;谭玉林5.基于人体姿态感知的运动相似度计算系统设计与实现 [J], 葛亚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体姿态估计与动作识别技术研究人体姿态估计与动作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运动分析、智能监控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人体姿态估计与动作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人体姿态估计技术旨在从图像或视频中恢复人体的三维姿态信息,包括身体的关节角度、关节位置等。
该技术的研究挑战在于图像中的遮挡、姿势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等因素。
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人体姿态估计技术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训练大规模的姿态数据集,学习到人体的骨骼结构和属性,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优化模型参数,从而实现精确的姿态估计。
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姿态估计,而递归神经网络(RNN)则可以对时间序列图像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
人体动作识别技术旨在识别和分类人体运动的不同行为,例如行走、跑步、拳击等。
该技术在健身、体育竞技、运动训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动作识别的关键在于提取有效的动作特征表示,并利用分类算法进行动作分类。
传统的方法主要基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提取器,例如形状特征、运动轨迹特征等。
然而,这些方法在复杂场景下的性能受限。
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兴起为动作识别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结构在动作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网络能够自动学习动作的抽象特征表示,并从大规模的动作数据集中进行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动作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人体姿态估计与动作识别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在人机交互领域,人体姿态估计技术可以用于手势识别、姿势控制等,实现更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
例如,通过识别手势,用户可以简单而直观地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实现手势控制的虚拟键盘、手势驱动的游戏等。
在虚拟现实领域,人体姿态估计技术能够追踪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姿态变化,实现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在运动分析领域,人体姿态估计和动作识别技术可以用于智能运动捕捉、动作评估等,帮助运动员改善和优化运动技能。
基于连续运动模式识别的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从视频数据中自动识别和分析人类行为,对于智能监控、活动识别和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连续运动模式识别是人体行为识别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通过分析连续的动作序列来识别和理解人体行为。
连续运动模式识别技术的关键是提取有效的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进行分类。
在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中,特征提取是最关键的一步。
常用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姿态特征等。
空间特征表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时间特征表示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持续时间,姿态特征表示人体的角度、旋转和关节运动等。
这些特征需要经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处理,以便提取出对行为鉴别有用的信息。
连续运动模式识别所需的数据通常来自于视频数据,它可以通过摄像机、传感器或虚拟仿真技术获取。
在获取视频数据之后,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期处理。
预处理包括视频的去噪、分割和姿态估计等,后期处理包括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设计等。
预处理和后期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模式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中,连续运动模式识别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多样性。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个体之间可能呈现出差异。
因此,如何在大量的训练数据中找到行为的共同特征,并忽略个体差异,是一个难题。
另一个挑战是复杂性。
许多人类行为涉及到多个物体的交互作用和协调运动,因此如何从复杂的运动序列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技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
机器学习是通过对大量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并建立模型来推断未知数据的方法。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等。
这些算法可以从特征中学习到不同的行为模式,并用于分类和识别。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模式识别的人体行为识别与分析。
模式识别是一种从数据中发现模式和规律的方法,它包括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设计等步骤。
专利名称:基于多图表达的人体动作学习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邵岭,西蒙·琼斯,龙洋
申请号:CN201410267729.5
申请日:20140617
公开号:CN104166981A
公开日:
2014112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图表达的人体动作学习方法,包括:将特征空间分成几个相互独立的子空间,并通过多个图来表示所述子空间;从每个子空间产生不同的关联矩阵,并且在每个子空间进行谱嵌入;将这些嵌入缩放连结在一起,为每个信息点得到一个单一表示,以生成特征集合谱多重图FGSM,所述FGSM能从原始的特征空间得到最少的数据丢失;将FGSM应用于聚类、信息检索和识别算法,以进行人体动作学习。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图表达的人体动作学习方法方便产品防伪验证操作,提高验证效率,适于实用。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中山东路70号吴中科技创业园2号楼2310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信息技术与应用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飞机飞行过程可被看作是一系列飞行动作的组合,而特定机动动作(斤斗、盘旋、转弯等)完成水平是飞行员操纵品质评估的主要内容。
因此,从飞行记录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种特定机动动作是客观正确评估飞行员操纵品质的前提和关键。
飞行数据是典型多元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特定机动动作则是整个时间序列上的具体片段,因此飞行动作识别本质上为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式识别。
其核心是特征量构建和分类器设计,即如何在各维度复杂关系基础上选择或提取适当特征量准确描述不同飞行动作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选取和设计分类器以达到较好识别效果。
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很多。
(1)飞行动作识别知识库:倪世宏[1]等利用多年的领域研究经验建立飞行动作识别库,采用产生规则描述从而实现动作识别,该方法目前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
(2)模糊支持向量机:杨俊[2]、谢川[3]根据经验提取每帧飞行数据中相关特征量作为模糊支持向量机输入,达到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3)遗传算法规则优化[4-5]:利用遗传算法自学习优化特性在原数据基础上生成简洁有效的产生式规则,提高识别效率。
(4)时间序列匹配:周超[6]、张玉叶[7]、李鸿利[8]将飞行动作识别问题转化为时间序列匹配问题,采用不同算法将待识别动作序列与各动作模板序列进行相似性匹配,进而识别相应机动动作。
(5)贝叶斯网络推理[9-10]:采用适当方法得到节点描述特征,利用贝叶斯网络强大的推理能力得到识别结果。
上述方法均采用正向推理思想,首先选择相关维度构建不同特征量组合,用以描述各机动动作识别规律,而后选取适当识别方法,利用样本数据训练,以期达到较好的分类效果。
上述方法客观合理地构建了特征量,在训练集选择充足准确情况下均能达到较好识别效果。
然而,一方面飞行数据非线性特征决定了从表征维度变化特征直接描述其内部复杂变化规律会较为繁琐和片面,使得特征量表述复杂、泛化性较差;另一方面,不同识别方法均需要大量准确的训练样本,其获取代价高昂。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技术研究人体动作识别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人体动作识别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人体动作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挑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能够自主学习特征表示的深度学习模型。
它通过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构成,在卷积层中利用卷积核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通过池化层对特征图进行下采样,最后通过全连接层实现分类和预测任务。
卷积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抽象特征表示能力和对平移、尺度、旋转等变换具有一定的不变性,因此在人体动作识别中能够很好地处理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关性。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人体动作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早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使用2D图像进行人体动作识别,后来逐渐发展到利用3D体素表达人体动作。
目前,一些前沿研究尝试将时空信息融入人体动作识别中,如使用光流信息、3D卷积神经网络等。
然而,人体动作识别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复杂背景下的鲁棒性、数据集的缺乏和标注困难、动作时序和长度的变化等。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增强技术增强数据的多样性和数量,并采用预训练的网络模型作为初始模型进行微调,以提高分类性能。
其次,我们可以引入注意力机制来进一步挖掘动作中的关键信息,增强网络对于重要特征的关注。
另外,我们可以使用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等循环神经网络来处理时序信息,从而更好地捕捉动作的时态特征。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构建更大规模的数据集、设计更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开发更有效的模型结构,以进一步提高人体动作识别的性能和广泛适用性。
基于堆叠深度卷积沙漏网络的步态识别王浩;夏利民【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堆叠深度卷积沙漏网络的步态识别方法.为了解决人体建模中关节点准确定位的问题,采用基于深度卷积的沙漏网络来提取步态图上的关节点坐标,并计算肘关节与膝关节的角度作为运动特征.为了解决行走速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对特征序列进行距离计算.通过最近邻分类器对结果进行准确分类.该方法在公共CASIA-B数据集与TUM-GAID 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识别率.%A new approach for gait recogni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stacked depth convolution hourglass network. In order to locate the joints in human modeling accurately, the convolution hourglass network based on deep convolution network is used to extract the joint coordinates of gait image, and the angle between elbow joint and knee joint is calculated as motion characteristic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walking speed, the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stance of the feature sequence. Finally, the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results accurat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tate-of-the-art methods on the public databases CASIA-B and TUM-GAID for gait recognition.【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9(055)014【总页数】7页(P127-133)【关键词】步态识别;深度卷积沙漏网络;运动特征;动态时间规整【作者】王浩;夏利民【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75;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1 引言步态识别是一种远距离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人体运动轨迹识别与分析算法研究人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识别和分析人体运动轨迹,可以为许多领域提供有用的信息,如运动医学、人体行为分析、运动控制等。
因此,研究人体运动轨迹识别与分析算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人体运动轨迹识别与分析相关算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人体运动轨迹识别与分析算法研究中,首先需要对人体的运动轨迹进行准确的识别。
传统的方法是基于视觉技术,通过监控摄像头获取到的视频图像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算法。
然而,传统的视觉方法在复杂环境下容易受到光照、遮挡和背景干扰等问题的影响,识别精度有限。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人体运动轨迹的识别算法也在发生着变革。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模型,可以直接从原始图像数据中提取特征,并进行动作识别和轨迹预测。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轨迹的识别精度和鲁棒性。
一种常见的人体运动轨迹识别方法是基于骨骼关节点的识别。
骨骼关节点是人体姿势的重要表示,通过识别关节点的位置和运动变化,可以准确地重构人体运动轨迹。
基于骨骼关节点的识别方法通常使用传感器技术,如惯性测量单元(IMU)和深度相机等,来捕捉人体的运动数据。
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
除了识别人体运动轨迹,对其进行分析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人体运动轨迹分析的目的是从轨迹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例如,在运动医学领域,可以通过分析运动轨迹来评估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姿势健康状况。
在人体行为分析领域,可以通过分析运动轨迹来判断人的行为类型和意图。
在运动控制领域,可以通过分析运动轨迹来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和路径规划算法。
为了实现人体运动轨迹的有效分析,需要采用适当的算法和模型。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基于时空轨迹数据的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可以将运动轨迹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将具有相似特征的轨迹聚集在一起。
拖影情况下快速飞行乒乓球体的实时识别与跟踪杨华;衣燕慧;刘国东;石祥滨【摘要】快速飞行的乒乓球在图像采集过程中会产生拖影,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对球体位置的准确识别和跟踪.对飞行乒乓球的拖影图像特点及实战型乒乓机器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CS-BS-EF方法,将色彩分割、背景减除、椭圆拟合进行综合集成、优势互补,用以检测飞行球体的拖影范围并求取球心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拖影影响,比较准确地识别和跟踪高速飞行的球体,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实时性.【期刊名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乒乓球;机器人;拖影;识别和跟踪;实时性【作者】杨华;衣燕慧;刘国东;石祥滨【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最近十年来,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德国Chemnitz大学、美国Rochester研究所等单位从不同专业角度和设计目标出发,针对乒乓机器人各自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8]。
然而,乒乓机器人总体上仍停留在较初级的水平,原因是该领域研发存在许多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包括球体目标的实时跟踪和轨迹预测、击球动作的精准控制、动作学习、运动规划、采集-计算-控制-运动的系统协同、智能学习等等,阻碍了实战型乒乓机器人的研发。
对快速飞行的乒乓球体实时、准确、连续地识别和跟踪,是设计和实现实战型乒乓球机器人的先决条件,唯此才能保证对球体的位置计算、轨迹预测以及随后的手臂运动规划、挥拍拦截等步骤及时而准确地进行。
然而,乒乓球运动速度相对较快(对于国际标准40 mm乒乓球,人正常击球时乒乓球的速度范围在4~20 m/s),对于一般的在线图像采集和跟踪系统而言,很容易形成球体物像的拖影。
航天返回与遥感第44卷第6期130 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2023年12月基于单像素成像的遥感图像分辨率增强模型陈瑞林章博段熙锴孙鸣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100191)摘要目前对地遥感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便是通过遥感相机获得目标物信息,然而遥感相机的分辨率直接影响成像质量。
结合遥感相机的推扫式成像技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像素成像的超分辨增强技术模型,该模型能够简化重建过程,其设计目标是基于单像素超分辨的技术手段将航天遥感相机的图像分辨率增强4倍。
为了验证该设计思想及其重建效果,文章设置了超分辨增强仿真试验,最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单像素的超分辨模型可以将图像的信噪比提高1.1倍,且重建的图像具有明显的抑制噪声的效果,起到了良好的降噪功能,相较于其他传统图像分辨率增强方法(如双三次内插、超深超分辨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优越性。
该方法可为地理遥感探测、土地资源探查与管理、气象观测与预测、目标毁伤情况实时评估等诸多领域的图像处理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单像素超分辨分辨率增强推扫式成像降噪效果遥感应用中图分类号: TP75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518(2023)06-0130-10 DOI: 10.3969/j.issn.1009-8518.2023.06.012Remote Sensing Image 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Single-Pixel ImagingCHEN Ruilin ZHANG Bo DUAN Xikai SUN Mingjie*(School of Instrument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earth remote sensing is to obtain target information through remote sensing cameras, but the resolution of remote sensing cameras directly affects the imaging quality. Combined with the pushbroom imaging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camera, this paper proposes a super-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 model based on single-pixel imaging, which can simplify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ts design goal is to enhance the image resolution of aerospace remote sensing camera by 4 times based on single-pixel super-resolu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design idea and its reconstruction effect, the super-resolution enhancement simulation experiment is set up, and the fin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ngle-pixel super-resolution model can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image by 1.1 times, and the reconstructed image has the obvious effect of suppressing noise, which plays a good noise reduction function, and has higher superiority than other收稿日期:2023-06-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U21B2034)引用格式:陈瑞林, 章博, 段熙锴, 等. 基于单像素成像的遥感图像分辨率增强模型[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3, 44(6): 130-139.CHEN Ruilin, ZHANG Bo, DUAN Xikai, et al. Remote Sensing Image Resolution Enhanc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Single-Pixel Imaging[J]. 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 2023, 44(6): 130-139. (in Chinese)第6期陈瑞林等: 基于单像素成像的遥感图像分辨率增强模型 131traditional image resolution enhancement methods (such as bicubic interpolation and ultra-deep super-resolution neural network).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image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such as geographic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 land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managemen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prediction, and real-time assessment of target damage.Keywords single-pixel super-resolution; resolution enhancement; push-broom imaging; noise reduction effect;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0 引言对地遥感成像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航天遥感相机,由于其具有覆盖范围广、成像速度快、风险低等优势,在国土资源管理、气象预报、地理测绘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IMU惯性传感器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算法摘要运动模式识别是实现外骨骼人机协同控制决策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算法,构建有限状态机模型,通过人体姿态信息时域特征进行模式识别,并开展试验验证,试验表明,典型复合地形条件下连续运动模式识别率达到95.5%,算法性能良好,满足外骨骼智能控制的基本应用。
主题词 IMU 有限状态机外骨骼运动模式识别1引言外骨骼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机共融协同一体系统,可将人的智能与机器承担负载的能力有效结合起来,以增强人的运动及负重能力[1]。
运动模式识别是实现外骨骼机器人的人体协同控制决策、安全稳定行走的关键,对于运动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有两类方法:1)基于视频图像的识别方法;2)基于穿戴式装置的识别方法,采用传感器设备,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组成姿态检测系统检测人体运动信息[2],该类方法因其成本低、隐私性好等特点,在外骨骼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使用。
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单运动模式进行识别,对于典型复合地形条件下连续运动模式识别研究少且精度低,不能满足外骨骼智能控制的基本应用。
本文基于IMU惯性传感器搭建人体运动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构建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模式实现连续多模式的准确识别,该识别方法复杂度低,延时小,且考虑了不同运动模式切换的情况,识别效果好。
2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策略2.1 人体运动模式转移规划外骨骼系统考虑的运动模式主要是人在日常行走运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运动行为,包括站立、行走、上楼梯、下楼梯、跑步、大跨步、下蹲等7种运动模式。
外骨骼系统辅助人体运动时,上述运动模式在时序上是呈现自状态转移与他状态转移两种情况,此外,在构建行为模式状态转移模型时,同时考虑人体运动行为的习惯性与外骨骼助力的安全性,规定人体运动模式转移规划如图1所示,只要确定当前运动模式,即可通过模式转移条件判断下一时刻的运动模式。
图1人体运动模式转移规划2.2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人体运动模式识别模型有限状态机(FSM,Finite State Machine)是表示系统中有限多个状态以及在这些状态之间转移和动作等行为的数学模型[3]。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姿态检测算法综述作者:张增会姚彦鑫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体姿态检测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许许多多的人体姿态检测方法和研究理论也在被不断地提出。
人体姿态检测可以理解为人体关键点识别以及连接问题,本文通过对姿态检测的算法的描述,主要介绍单人与多人这两种主要人体姿态检测的主流算法,同时重点对于多人场景下的人体姿态检测算法介绍。
通过对不同算法的对比得出各个算法的优缺点,并对人体姿态检测的应用进行阐述。
本文的结尾结合人体姿态检测领域的发展现状,对此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深度学习;人体姿态检测;人体关键点识别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092-021 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已经成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各个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
人体姿态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当下的研究热点,在生活中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视频监控烦那个面对公共领域的安全问题进行保障,以及在人机交互方面增强人与机器之间的流畅度。
一般来说人体姿态检测从算法层面上讲就是先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图片或者视频中的人体的关键节点检测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连接的一个过程。
通过对人体不同的关键点之间的连接得到人体完整的人体节点信息。
在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人体姿态检测之前,不少算法采用基于图形结构[1]算法来处理人体姿态检测问题。
这些方法主要是基于局部检测器,局部检测器使用的原理即通过人体关键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模型,虽然在识别精确度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往往容易受到拍摄角度以及光照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容易受到人工标注等因素的制约,如边缘特征[2],方向梯度直方图[3],此种标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人体姿态估计通常可以分为二维人体姿态和三维人体姿态两种,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处理的图像大多为二维图像,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人体姿态检测为二维人体姿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