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7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史中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与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也逐步发展起来。
以下是中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史。
第二阶段(1978年-2003年):开放后,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开始注重疾病预防与控制,并加强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
198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民卫生保健规划纲要(1988-2000)》,提出了发展全民卫生保健事业的目标和措施。
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推动公共卫生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发展。
第三阶段(2003年-2024年):在此时期,中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中国爆发了SARS疫情,这一事件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之处暴露无遗。
为了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加强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开展了公共卫生应急演练。
此外,国家还注重提高基层卫生保健服务能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与基层医疗服务的融合。
第四阶段(2024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和范围。
此外,国家还推动医药卫生体制,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和管理。
202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24-2024年)》,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措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录一、卫生机构1-1 卫生机构数1-2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数1-3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1-4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5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6 2002年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级情况1-7 2002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8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数1—9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1—10 2002年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数1—11 2002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乡镇卫生院数1-12 村卫生室数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卫生人员2-1 卫生人员数2—2 2002年卫生人员数(按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2-3 2002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4—1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2—4-2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2—4-3 2002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2-5-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2—5—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10 2002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7—1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数2—7-2 2002年各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数2-8-1 2002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2-8-2 2002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2-9 2002年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2—10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非营利性、营利性) 2—11 2002年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数(政府办)2—12-1 2002年医院卫生人员数2-12—2 2002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2—13-1 2002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2—13-2 2002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2-14-1 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数2—14-2 2002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2—15-1 2002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15-2 2002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16-1 2002年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卫生人员数2-16-2 2002年各地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人员数2-17—2 2002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人员数2-18 2002年分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术人员数2—19 2002年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数2-17-1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数2—20 2002年卫生监督员数2—21 乡村医生、卫生员与农村接生员数2—22 2002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卫生设施3—1 卫生机构床位数3—2 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3—4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非营利性)3—5 2002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营利性)3—6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7 各地区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分科床位数3-8 2002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3—9 2002年医院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情况3-10 2002年各地区医院大型医用设备台数3-11 2002年妇幼保健院大型医用配置使用情况3—12 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大型医用设备台数3-13 2002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大型医用设备台数3-14 2002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3-15 2002年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3-16 2002年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四、卫生经费4—1 卫生总费用4-2 卫生事业费4—3 卫生基本建设投资4—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5 2002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不含诊所。
200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4年,各级卫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卫生改革,加强了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卫生行业监管,加快了卫生事业发展。
一、卫生资源卫生机构总数增加。
2004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6万个,比上年增加0.5万个。
全国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8.8万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4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2万个。
医疗机构中:医院183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万个,卫生院4.2万个,门诊部614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0.2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99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个。
与上年比较,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6类机构增加,卫生院、妇幼保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减少(见表1)。
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 1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10867个,100-199张的医院3812个,200-499张的医院2759个,500-799张的医院715个,800张及以上的医院243个。
2004年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86个(含预防保健中心135个),比上年增加2个。
全国成立各级卫生监督所1279个,比上年增加441个。
医院床位增加,卫生院床位减少。
2004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25.1万张,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11.9万张;营利性医疗机构11.7万张。
医疗机构中:医院床位236.4万张;卫生院床位68.2万张。
与上年比较,医院床位增加9.5万张,卫生院床位减少3272张。
2004年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共有床位244.8万张,床位数分科构成如下: 内科24.0%、外科23.0%、妇产科9.9%、儿科6.4%、眼科1.8%、耳鼻咽喉科1.4%、口腔科0.7%、精神科5.3%、传染科3.2%、结核病科0.9%、肿瘤科2.6%、中医科(含中西医结合科和民族医学科)13.5%、其他科室7.2%。
2007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年,各级卫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城乡卫生面貌发生变化,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卫生资源1、卫生机构总数。
2007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9万个,比上年减少1.0万个。
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9.0万个,其中:医院198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个,乡镇卫生院4.0万个。
与上年比较,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妇幼保健院(所、站)、门诊部数有所增加(见表1);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数减少1.5万个,导致卫生机构总数减少。
表1 卫生机构及床位数机构数(个) 床位数(张)2007 2006 2007 2006总计29886830896937005623511779#医院19847 19246 26748292560402 #综合医院13374 13120 19713851902894中医医院2718 2665 321545 303155专科医院3276 3022 343725 32050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7054 22656 76453 41194卫生院40678 40791 763426 710308 #乡镇卫生院39836 39975 746856 696231门诊部7107 6429 10332 10405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 190557 205814 - -采供血机构535 559 - -妇幼保健院(所、站) 3051 3003 106189 99291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1365 1402 25939 2801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86 3548 - - 注:(1)本表不含村卫生室;(2)#系其中数。
第二章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卫生事业渊源,重点了解卫生管理的萌芽,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古代的医事制度的发展; 2.了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重点了解西洋医学及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3.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就的意义; 4.了解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研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更深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
通过探究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卫生事业各个领域发展的过程,可以认识卫生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找到一条评价特定历史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卫生事业也必然不断地变革与发展。
要了解今天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针政策及其发展规律,也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正确地执行领导决策、科学地制定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依据。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
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
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
《周礼》、《仪礼》和《诗经》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
《左传》中有“国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
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
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开始的。
远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2002—2012年)一、基本卫生状况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
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
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病床使用率88.5%,平均住院日为10.3天。
2011年,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为83.3%,其中农村地区达到80.8%。
四是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分别为55%和21%,2011年分别增至89%和97%,发生了重要变化。
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逐步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
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
五是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变化。
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占15.7%和26.6%。
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4%和34.7%。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的一门科学。
在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发展举措。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大批公共卫生机构,包括卫生院、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这些机构在疫情防控、疾病监测和预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健康教育普及: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普及活动,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意识。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宣传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3. 疾病控制与防治:我国加强了对传染病的控制与防治工作。
建立了疾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慢性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加强健康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我国注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建设。
成立了国家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加强了疫情应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组织人员、物资和技术力量进行救治和防控。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 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其设备和人员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加强城乡之间的卫生服务平衡。
2.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加大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
建立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3. 加强疾病控制与防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提高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
4.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卫生部今天公布了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
调查显示,我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自来水普及率与1998年相比有所增加,城市水冲式厕所比例与1998年相比显著增加,农村改厕的比例也达到了30%。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农村妇女比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大幅增加。
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能自己主动获取保健知识。
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下降。
而我国居民主动参加走、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二、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但医疗服务的利用明显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排除季节性影响,据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在农村呈现明显增加。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
调查发现,患者中自我医疗的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三、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城市、农村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有扩大趋势。
城市、农村在利用卫生服务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民缺乏医疗保险、经济条件差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未就诊率、未住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卫生服务调查是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定期开展卫生服务调查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二、回望建国六十载医疗卫生事业变迁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公共卫生——实行疫情网络直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
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
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自1950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形势,我国不断加大防治力度。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集体行动,保护和改善人民健康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公共卫生的发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发展举措。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 健康状况: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寿命延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成为主要健康问题。
2. 疾病控制:我国在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卫生条件、加强疫情监测等措施,成功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如艾滋病、结核病等。
3. 健康服务: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了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提高了人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意识。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我国采取了及时、果断的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并成为全球疫情防控的典范。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 疾病预防控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同时,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和防控,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3. 基层卫生服务:加强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实现全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的全覆盖。
4.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通过分享经验、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国际卫生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组织和社会行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公益活动。
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重要的发展举措。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大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
此外,还加强了卫生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了疾病监测和预警能力。
2.疾病预防和控制我国重视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例如,针对传染病,我国实施了全国免疫规划,推动疫苗接种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推动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宣传。
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我国注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意识。
例如,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了健康知识,提高了公众对健康的关注。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健康促进机构的建设,推动了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
4.应急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我国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
例如,针对传染病的爆发,我国迅速采取了隔离措施,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溯源工作。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灾害医疗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为了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我国将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同时,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激励,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护士到基层工作。
2.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将继续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发展。
例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助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还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3.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我国将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能力。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中国的卫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
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
到了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随着奴隶社会分工趋向专业化,中国开始出现宫廷医生和相医事制度,然而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卫生事业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卫生事业开启了曲折而复杂的发展之路。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要分为四个阶段:清朝末年到解放前,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到新千年,2003年至今。
本文将简要概括这四个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
第一阶段:清朝末年到解放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卫生机构,皇家直属的太医院只服务于皇宫贵族。
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带来了西方医学。
西方文化的冲击给中国的卫生事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
这一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了卫生科,卫生科在1906年改属民政部。
1907年,民政部改称内务部,卫生科改为卫生司,设在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仍在内务部设卫生司。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务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
1928年,卫生司改为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另设中央防疫委员会,该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
1931年,卫生部改为卫生署,隶属内务部。
1936年,卫生署直属行政院。
第二阶段: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计划经济体制下,卫生体系的定位明确,卫生机构属于公益性组织,医疗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以公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
2.政府全额预算管理,运营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拨款和集体经济投入。
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2007年36.6/10万。
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严格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
现将全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如下:一、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1、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
2007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31.5万个,其中:医院19900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7个。
与2003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有所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变动不大,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调整继续减少(见表1)。
2、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之和。
2007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数达570.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约95万人。
与2003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42.5万人(年平均增长1.9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增加8万人。
2007年,卫生技术人员468.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4.0万人,注册护士147.0万人。
与2003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7.4万人(年平均增长2.10%),执业(助理)医师增加17.2万人,注册护士增加20.4万人,5年医师和护士增量占卫生人员总增量的88%。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1.48人增加到2007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组织和政府行为,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保障公众健康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公共卫生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举措。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卫生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
同时,我国的卫生服务网络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覆盖了大部份农村地区。
2. 疾病预防控制:我国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测等措施,我国成功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如艾滋病、结核病和乙肝等。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预国际疾病防控合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健康教育与宣传:我国重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健康宣传活动,如世界无烟日、爱眼日等,提高了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公众的健康意识。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公共卫生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
同时,加强对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2.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水平,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此外,还要加强对卫生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 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大对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
爱国卫生工作大事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爱国卫生工作大事记随着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爱国卫生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爱国卫生工作大事记记录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展现了中国在卫生领域的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进步。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爱国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第一章: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卫生挑战。
战争的破坏使得卫生设施严重受损,许多地区爆发了传染病疫情。
为了改善民众的卫生状况,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卫生工作。
1952年,中国成立了卫生部,建立了现代的卫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全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大跃进时期在大跃进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人人参加卫生工作”的口号,号召全民参与卫生工作。
通过大规模的卫生宣传和卫生教育,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和卫生素养,有效防控了传染病的传播。
此时期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后来的卫生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卫生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政府提出了“卫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思想,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中,提出了“大病保险”、“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等新概念和新举措,使得我国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章: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卫生工作也转变为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
中国实施了城乡卫生一体化,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卫生水平;建立了全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加强了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五章:疫情防控面对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积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和技术,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疫情,展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和担当。
第六章:未来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卫生工作,致力于建设健康中国。
中国将持续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康。
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略述解放前,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不良等的蹂躏,以至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平均寿命仅为34岁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从时间上看,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两个明显的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了非常大的差异。
一,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卫生发展情况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着,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条基本经验。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比较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其中,农村集预防、保健和治疗于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建立尤其值得称道。
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健全,确保了服务的可及性,基本全面解决了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缺医少药问题。
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全面追求公益目标,全心全意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
基于这种目标定位,加上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直接和间接投入,所提供的服务价格非常低廉,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病不仅能够获得治疗,也看得起。
二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
第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第二,在一般性疾病治疗方面,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也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
199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人才》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乡镇卫生院和诊所减少导致卫生机构总数继续减少。
1999年全国卫生机构数(含诊所)为31.1万个,比上年减少3101个。
其中医院16678个,比上年增加210个。
【总页数】2页(P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199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J],
2.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公布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 [J], 无
3.卫生部公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J],
4.卫生部公布《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J],
5.卫生部公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有待提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集体行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卫生工作。
公共卫生的发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举措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1. 基本情况: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
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各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卫生服务。
2. 疾病控制:我国在疾病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措施,成功控制了一些传染病的流行。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3. 健康教育:我国注重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向人民群众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青少年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
4. 环境卫生:我国加强了环境卫生的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
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举措1. 加强预防控制:我国将继续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免疫力。
同时,加强慢性病的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2. 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我国将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3. 推进健康教育:我国将继续推进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人民群众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同时,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
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我国将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2007年36.6/10万。
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严格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
现将全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如下:一、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1、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
2007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31.5万个,其中:医院19900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7个。
与2003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有所增加,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变动不大,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调整继续减少(见表1)。
2、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之和。
2007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数达570.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约95万人。
与2003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42.5万人(年平均增长1.9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增加8万人。
2007年,卫生技术人员468.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4.0万人,注册护士147.0万人。
与2003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7.4万人(年平均增长2.10%),执业(助理)医师增加17.2万人,注册护士增加20.4万人,5年医师和护士增量占卫生人员总增量的88%。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1.48人增加到2007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
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增加。
2007年底,全国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总数达327.9万张,比2003年增加32.4万张,年平均增长2.6%。
医院床位258.7万张,比2003年增加31.7万张,年平均增长3.3%;卫生院床位69.2万张,比2003年增加0.6万张。
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由2003年2.34张增加到2007年2.54张。
4、卫生总费用持续增加,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上升。
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56.3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人均卫生费用74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4.67%。
2003年以来,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递增,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见表4)。
四年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均在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用高于农村居民2倍多。
预计2007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488亿元,占GDP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
二、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利用增加2003年以来,全国医疗服务工作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有所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
连续三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
1、着力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04-2007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提高。
2007年底,全国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80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2020所。
全国共设乡镇卫生院3.9万个(其中政府办3.8万个)、床位67.5万张、人员104.2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3万人。
2006年底,全国共有村卫生室60.9万个(占行政村数的88.1%),执业(助理)医师10.4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7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0人。
过去五年,我国乡镇数和行政村数减少,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得到加强,保证每个乡镇举办1所政府办卫生院并上划至县区卫生局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2003年以来,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大部分城市街道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007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25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万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达7.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每个中心平均31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员8.0万人,每站平均4人。
与2003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4万个,卫生人员增加约10万人(增长1.6倍)。
2、门诊和住院工作量持续增加。
过去五年,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门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提高。
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5.7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万人。
与2003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亿人次,增长23%;入院人数增加2531万人,增长42%。
2007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5.4亿人次,入院人数5800万人。
与2003年相比,诊疗人次增加3.3亿人次,增长27%;住院人数增加1641万人,增长39%。
医院中,县级医院门诊量由2003年4.3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5.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910万增加到2527万人。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量增加。
乡镇卫生院门诊量由2003年6.9亿人次增加到2007年7.5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608万人增加到2250万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由0.7亿人次增加到2.3亿人次,入院人数由10.3万人增加63.1万人。
3、医疗服务效率提高。
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
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7.7%。
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
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
2007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8人次、担负住院1.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8人次、0.3床日。
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担负住院0.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9人次、0.2床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3.7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5.3人次。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新发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过去五年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斗争,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完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
2002年以来,全国共投资10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9亿元)用于省、市(地)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专项投资64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已完成传染病院区与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
目前,全国98%的市(地)、94%的县(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达10万人。
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由事业单位向行政执法机构转变,卫生监督员参照公务员管理。
2、加强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治。
过去五年,切实加强对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网络,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现、控制和治疗能力得到提高。
2006-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达18亿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190个县(区);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达3.9万人。
2007年1-3季度,全国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1万例,其中:新涂阳病人11.9万例;初治涂阳12.3万例,治愈率达95%;复治涂阳1.6万例,治愈率85%。
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7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
3、妇幼保健和免疫规划保持较高水平。
2003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
孕妇产前检查率维持在90%左右、产后访视率86%左右;住院分娩率88%,4年提高9个百分点。
2006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提前实现2010年65%目标。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
过去五年,我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四苗报告接种率均保持在98%以上。
2007年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过去五年,我国农村地区改水和改厕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2007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亿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92.8%。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3年58.2%提高到2007年64.1%,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0.9%提高到57.0%。
五、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1、加大食品安全监管。
2006年,全国对465.3万户食品生产和服务企业进行了经常性卫生监督(监督合格率87%),食品卫生行政处罚72.1万户次,其中吊销卫生许可证161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活动52446户次。
与2003年相比,食品卫生监督户数增加37万户,行政处罚增加7万户次。
2、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2006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98.4万户(监测合格率89%),行政处罚9.5万户次,吊销卫生许可证4163户次。
与2003年比较,监督户数增加28万户,行政处罚增加5万户次。
3、建立医疗服务监督制度,打击非法行医。
2004年起将医疗服务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
2006年,全国共检查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5.4万户,取缔无证行医7.8万户,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2.7万户,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064个,吊销医师执业证书533人。
四、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1、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自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
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