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护理方法。
方法:把我院内的病人选为观察对象,总结其发生在院内的感染状况,范围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收治的3066例病人。
结果:有226例病人出现院内感染,基于组内3066例病人,所以总感染率是7.37%。
我院出现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在20__年显示为10.71%,到20__年变为7.25,到20__年变为4.93%。
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几率是下降态势。
结论:要完善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体制,合理使用多种方式预防这类感染发生。
重症监护室(ICU);护理;院内感染在医院的各部门中,重症监护室(ICU)的职责是观测和诊治危重病人的病情,同时还有病情加重的病人和免疫力弱的病人,包括很多感染源都聚集在这。
根据资料显示,ICU病人拥有高于其他部门病人出现院内感染的概率。
所以,防患和掌控ICU院内感染蕴含着及其突出的临床功能。
旨在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出现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治疗策略,本文使用回顾性剖析的策略对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3066例病人开展有关院内感染状况的剖析,以下是报道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这3066例病人中,都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包括20__例男性病人,1066例女性病人,年龄是22到81岁之间,这里面有从神经外科转进的1022例病人,有从消化内科转进的1002例病人,有从胸外科转进的624例病人,有从普通外科转进的300例病人,有从急症科转进的100例病人。
按年份来看,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__年、20__年、20__年的病人在性别、疾病种类上相差不多(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所以能够比较。
1.2实施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此306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包含了临床诊疗资料、病情诊断、不同的化验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实施侵入性检查的状况等。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
然而,ICU患者由于其特殊病情,往往需要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和药物治疗,这使得他们在医院感染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对ICU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成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患者因素(1)基础疾病:ICU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破坏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导致病原体入侵。
(3)药物使用:ICU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2. 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ICU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2)物品交叉感染: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人员流动:ICU内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医疗操作因素(1)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
(2)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ICU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患者因素的管理(1)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适度锻炼等手段,提高患者免疫力。
(2)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侵袭性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
2. 改善环境因素(1)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物品消毒:对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的ICU感染与防控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危重病患提供高度监护和专业护理。
然而,在ICU环境中,医院感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ICU感染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ICU感染的定义和原因ICU感染是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发生的与住院相关的感染。
这些感染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医源性感染:ICU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长期的住院和手术操作等医疗活动会破坏患者的防御机制,增加感染的风险。
2. 患者易感性:ICU中的患者通常因为疾病的严重性而入住,免疫力较弱,易受到感染侵袭。
例如,重症烧伤、器官移植、癌症治疗等情况,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
3. 医护操作:ICU中的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导管插入、静脉输液、切口处理等,这些操作可能引入致病微生物,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ICU感染的常见类型ICU感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的感染具有不同的病原体、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ICU感染类型:1. 呼吸道感染:其中包括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等操作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 尿路感染:ICU中使用导尿管的患者易患尿路感染,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尤为常见。
3. 血液感染:血液感染是最为严重的ICU感染之一,可能由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败血症等引起。
4. 切口感染:ICU患者常接受各种手术操作,这些切口容易感染,特别是手术后的感染。
三、ICU感染的防控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ICU感染,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防控策略:1. 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经常进行手卫生,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使用手套等装备后。
正确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
2. 导管使用的合理管理:对于需要置入导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无必要的导管使用,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其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系统薄弱,易于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控制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进行详细探讨。
二、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病房环境消毒: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包括空气、地面、墙壁、床单等。
使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墙壁和家具,用紫外线灯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医疗器械消毒:每次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导管、血压计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患者身体消毒:定期为患者进行身体清洁和消毒,特别是伤口和皮肤接触部位。
三、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正确洗手方法: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接触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
手套使用:在接触患者体液或血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
操作完毕后,及时更换手套并洗手。
四、规范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严格按照抗生素的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预防性用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手术预防感染,应严格按照指征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五、减少侵入性操作操作前评估: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和操作必要性进行评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无菌操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消毒操作环境,减少感染风险。
六、加强患者营养和免疫力支持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
免疫力提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免疫增强剂或生物制剂,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七、监控与反馈定期监测: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病率、病原体分布、耐药性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引言概述:近年来,院感问题在医疗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ICU(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最容易发生院感的部门之一。
本文将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一、院感发生率分析1.1 院感发生率的总体情况第三季度ICU的院感发生率为多少?与前两个季度相比有何变化?分析院感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以便找出可能的原因。
1.2 院感发生率的病原体分析对于发生院感的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和分析。
了解院感的主要病原体是哪些,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3 院感发生率的感染途径分析分析导致院感的主要感染途径,如呼吸道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了解感染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二、院感预防措施分析2.1 患者隔离措施分析第三季度ICU中患者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评估隔离措施的有效性,是否需要加强或者改进。
2.2 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分析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消毒措施的执行情况。
了解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或者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2.3 设备和环境清洁消毒评估ICU设备和环境的清洁消毒情况。
分析是否存在清洁不彻底或者不规范操作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院感监测和报告分析3.1 院感监测系统的使用情况分析第三季度ICU的院感监测系统的使用情况。
了解系统的使用率、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改进监测工作。
3.2 院感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估第三季度ICU的院感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分析是否存在漏报、错报或者延迟报告的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3.3 院感报告的分析和应用分析第三季度ICU的院感报告的分析和应用情况。
了解报告的分析水平和对院感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作用,以便改进报告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四、院感培训与教育分析4.1 医护人员院感培训情况分析第三季度ICU医护人员的院感培训情况。
了解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以便改进培训计划和方法。
4.2 患者及家属院感教育情况评估第三季度ICU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院感教育情况。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引言重症监护室是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机体免疫功能弱,使得院内感染成为了重症监护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1、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重症监护室内的设备多样,而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进行插管、输液等操作,而操作不当将导致器械的污染,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
2、患者天然免疫力低下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方式,患者天然免疫力与免疫功能低下,这为细菌繁殖和感染提供了便利条件。
3、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重症监护室内的病患既有急性感染病患,也有病情比较稳定的长期住院病患,存在病情复杂多变的情况,容易出现感染情况,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4、隔离措施不完善重症监护室中,隔离措施是防范交叉感染的关键,但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原因,隔离措施存在一定的漏洞,会促使疾病的传播。
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害分析重症监护室内的院内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还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即使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院内感染也会导致较长的住院时间,这将给医院的资源和财务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防控措施1、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重症监护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消毒、排污等规范等方面,要求医护人员严格的遵循控制制度,同时对制度进行周期性的检查,确保其有效。
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人是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控制意识以及手卫生等方面的技能,建议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包括感染控制制度、消毒以及科学看护等方面。
3、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建议重症监护室加强贸量控制体系,对各项治疗流程、手卫生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治疗过程中病人随时都处一个清洁、无菌环境。
4、隔离措施加强重症监护室需要细致认真执行隔离措施,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为安全的治疗环境。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但与此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ICU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在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
由于ICU患者常常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且因病情复杂而需要长期留院治疗,因此他们往往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 ICU院内感染的危害ICU院内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ICU院内感染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加重医疗负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ICU院内感染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暴露和受感染,引发医患纠纷,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的必要性针对ICU院内感染的严重危害,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下,只有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1.加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应加强对ICU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还应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岗位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护理操作,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2.落实ICU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计划,防止交叉感染。
医院必须根据ICU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感染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消毒医疗设备、严格控制ICU患者的访问和活动范围,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还应加强对ICU患者的24小时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感染症状和迹象,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 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 26 例(30.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 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医院感染的角度,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
一、加强手卫生1.1 定期洗手:医护人员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
1.2 使用洗手液: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1.3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护人员应该按照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间。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1 佩戴手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该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
2.2 使用无菌器械: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3 定期更换器械: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更换使用的器械,避免器械的污染导致感染。
三、保持环境清洁3.1 定期清洁卫生间:重症监护病房的卫生间应该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细菌的滋生。
3.2 定期消毒工作台:医护人员使用的工作台和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的传播。
3.3 控制空气质量:重症监护病房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传播。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4.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4.2 定期进行药敏试验:医院应该定期进行细菌的药敏试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抗生素。
4.3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医院应该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5.1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该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5.2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5.3 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和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医院感染在重症监护室中的防控措施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和高风险的医疗程序,重症监护室成为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重症监护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消毒与洗手消毒与洗手是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
在重症监护室中,医护人员应该经常洗手,并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设备、器械、床单等进行消毒。
手消毒应遵循正确的步骤,包括用流水和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使用消毒剂消毒手部,以及使用干净的干纸巾擦干双手。
此外,定期清洁和消毒重症监护室的地面、墙壁和其他表面也是必要的。
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重症监护室工作时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这包括戴口罩、穿戴手套、戴护目镜和穿戴隔离服等。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装备,以确保有效地隔离或阻挡传染源,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重症监护室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在进行任何有创操作之前,医护人员应正确消毒手部,并使用无菌器械和无菌手套。
此外,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无菌器械的有效性,并及时更换。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重症监护室中,医护人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医护人员应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避免自行擅自使用或滥用抗生素。
五、加强患者监测和筛查患者监测和筛查是预防感染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重症监护室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包括对患者体温、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另外,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定期的细菌培养和筛查是必要的,以尽早发现和隔离感染源。
六、进行员工培训和教育员工培训和教育是确保医护人员熟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并正确应用的重要手段。
重症监护室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包括感染防控知识、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洗手消毒的正确方法等。
C C U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CCU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那昱华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CCU 内蒙古牙克石022150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监护室(CCU)院内感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CCU 740例患者出现院内感染情况。
结果:740例病人中出现院内感染人数3例,占0.41%;CCU为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其收治的病人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
引起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经气道插管侵入,呼吸道吸入;通过留置各种引流管侵入;医护人员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病室环境、医疗仪器物品消毒不严格;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等。
结论:加强CCU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改善医疗环境、减少医源性危险因素,保护易感人群,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CCU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CCU 院内感染护理措施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和住院时,出院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已开始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2]。
主要是由于病人在医院环境及接触人、物、空气等存在的微生物所引起[3]。
CCU是心血管危重症病人集中的科室,而且部分患者留有尿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介入治疗等有创性操作,因此比较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对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入住我院CCU 740例病人院内感染情况开展回顾分析,以便为CCU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治疗的CCU 患者740人,男378人,女362人。
年龄为 2 ~ 96 岁,60 岁及以上患者共计有 483 人。
1.2方法:对 740 例患者开始回顾性分析,包含临床资料、疾病诊断、各类检验及检查的结论、侵入性检查及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情况。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院内感染一般都发生于医院内部,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多种多样,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耐药菌株,因而一般出现医院感染,都比较严重。
本文首先分析了ICU院内感染的原因,进一步得出了ICU院内感染的对策。
1.ICU院内感染的原因1.1医院环境影响ICU中的患者的病情均比较危及,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差,属于最易被感染的人群。
加之病原菌、易感人群比较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人工感染菌的密度也会增加。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医院的空气消毒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空气污染,从而使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诱发因素。
另外,如果对探视者的消毒工作没做好,他们也会有携带病原菌的可能。
一旦室内的空气中细菌的密度超标,细菌就会分布在ICU室内的物体上,就会增加细菌的传播。
另外,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如输液、穿刺、皮肤护理等环节,会产生一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空气污染。
1.2应用抗生素在对ICU 患者的治疗中,难免会用到抗生素。
抗生素的确有它独特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其控制人体内菌群比例的作用上。
但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耐药菌株,患者的病程就会相应地被拉长,从而使感染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在ICU中使用的抗生素,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多数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室之前,都已经使用过抗生素药物。
在此情况下,在重症监护室产生的耐药菌株,将流行到院内,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
再加上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又属于易感人群,这就更加加大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1.3侵入操作较多当前医院中的侵入性操作逐渐增加,大量的有创伤口,会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比如像气管切开、吸入装置、动静脉导管、监测仪探头等,都属于侵入性治疗的方法。
而这些侵入性操作,仪器设备上会附着一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顺着仪器进入到体内,从而会使机体的防御屏障受到一定的损坏,造成更多的有创伤口。
基于此,病原体就会很容易入侵机体。
除此之外,静脉采血等操作中,如果出现护理不当的情况,也会有可能出现侵入性感染。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方法:以重症监护室患者为研究对象,自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选出150例,做双盲分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接受感染控制干预,针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控制效果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相较对照组的感染情况而言,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相较对照组的控制效果而言,观察组的满意度更高而纠纷率更低,P<0.05。
结论:在分析感染原因的基础上予以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事件,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且纠纷投诉事件更少。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满意度;生活质量重症监护室是现代化医院针对危、急、重症患者而开放的专门科室,而大多数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甚至处于休克或昏迷的状态中,部分可能刚经历过大型手术,还有可能面临脏器衰竭及功能损伤等问题[1],且患者普遍处于高分解状态之下,自身免疫力较差,且营养状态也不算理想,为此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的危害性不仅体现在阻碍康复进程上,同时还体现在诱发多种并发症及致死风险上,其临床表现与被感染的系统、器官及组织相关,而其感染源可能是环境之中的细菌、真菌、病毒,且感染途径较为多样,相关人员应当在分析感染原因的基础上予以相应的控制措施,并以此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15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研究背景为2020.01~2021.12,以双盲法为分组标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接受感染控制干预,各75例。
统计情况如下:对照组中男46例、女29例,最大67岁、最小25岁,均数(49.53±2.67)岁,ICU入住5~10日,均数(8.66±1.14)日,观察组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在30~65岁间,均数(49.56±2.65)岁,入住时间为5~15日,均数(8.69±2.66)日;进一步差异分析,P>0.05,为自愿参与,已获医院批准。
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前言:近些年,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问题越发被获得关注,其为导致患者死亡,诱发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患者所处的环境较为封闭,以及多种管路如导尿管和血管内导管、气管插管等的运用,导致机体在外部病原体中暴露,同时也受到免疫功能有所下降的影响,所以更会加大重症监护室感染问题的出现率,这也为当前重症监护室中所面对的一项严重问题。
基于此,本文就以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预防措施。
一、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在重症监护室的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其病情通常十分严重,受到侵袭性操作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会提高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的概率,并且该种感染状况一般会出现在应用人工呼吸机、以及进行气管插管的一些患者身上,同时一些患者的意识还并不清楚,气道廓清功能障碍,难以清理好呼吸道,所以在其咽喉部中所存在的细菌,就易于通过气管插管入侵至患者的气管中,导致发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状况。
在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状况,这不但和患者免疫力降低之间有关,也和导尿之间存在关联,而若是长久留置导尿管,会加大感染的发生率,再者,若是在进行导尿操作时,并非标准与合理,也未能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就更易于引发严重的泌尿道感染。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在治疗或是护理患者前,如没能根据规定及时洗手,或是未能标准着装,针对患者的尿液和唾液等,未能展开有效的处理,也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感染问题。
在利用器材进行操作前,如没能实施有效的器材消毒,在展开实际操作时也会加大感染问题发生的概率。
除此之外,针对血管内导管的感染,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插管位置潮湿等,也易导致感染状况出现。
二、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预防措施(一)强化对呼吸道的管理在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其状况往往十分危重,必须确保其呼吸道的通畅性,避免引流物或是分泌物掉入到气管中,致使发生感染状况。
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指南在重症监护室(ICU)环境中,感染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患者可能已经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并且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有效的感染控制可以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的指南:感染控制措施1.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定期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使用洗手液或者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彻底清洁。
避免戴手套代替洗手。
2. 空气感染控制重症监护室应保持通风良好。
隔离患者使用负压隔离室,有条件时进行空气消毒。
3. 消毒措施定期对重症监护室内的物品、设备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用、稀释比例、接触时间等要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
4. 隔离措施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和感染病例,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患者护理1. 患者定期更换床单及换洗衣物床单、枕头套等物品应定期更换,并保持清洁。
2. 患者个人护理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定期给患者做漱口、擦护肤等,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
3. 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管路、气管插管等,应定期更换,避免导致感染。
注射药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注意消毒。
医护人员的防护1. 佩戴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接近患者时,应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装备,避免被患者体液、分泌物等污染。
2. 防护措施医护人员要注意自我保护,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培训,避免自身被感染,同时在发现自身有不适症状时,及时报告医院健康管理部门。
结语重症监护室的感染控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的指南和措施。
只有通过加强感染控制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在医疗领域,重症患者是指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处于危重状态的患者。
重症患者需要接受紧急救治和高度监护,但同时也面临着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和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培训以及院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防控重症患者的医院感染。
一、感染控制措施在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中,感染控制措施是首要的。
首先,医护人员应保证良好的手卫生。
医护人员在接触重症患者前后应使用洗手液进行充分洗手,特别是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更要加强手卫生,以避免细菌的传播。
其次,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与操作相适应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以防止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眼睛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
此外,涉及到伤口和导尿管等创面护理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二、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是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
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感染控制措施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洗手技巧、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使用以及无菌操作等。
此外,医院还可以组织模拟演练,让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感染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才能够掌握先进的感染防控理念和技术,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院内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的环境清洁与消毒是重症患者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工作。
首先,医院应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与管理,保持空气流通和净化,避免污染源的存在和传播。
其次,医院各科室和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证物品表面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在清洁和消毒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方法,以确保彻底有效地杀灭病原体。
同时,医院应建立和完善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明确环境清洁消毒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加强对环境清洁与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ICU院内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ICU是重症病人集中治疗的场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
细菌耐药ICU 患者比普通病房患者或院外患者更加普遍。
因ICU 患者多来自院内各专科,致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相对增高。
又因患者治愈后回到原科室,使在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
降低ICU 院内感染发生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一、预防控制原则(1)隔离感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ICU 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能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必要时尽快接触患者的通道。
(1)ICU 病房设置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且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2)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²,床间距大于1m;每个病房最少配备1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 18m²,用于收治隔离病人,有条件者宜配备负压病房。
(3)ICU 整体布局应划分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等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4)配备足够的非接触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两床1 套。
(二)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建立并完善ICU各项感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其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操作流程,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更新、修订,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三)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管理(1)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8:1-1:1和2.5:1~3 :1以上。
(2)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接触病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标题: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感染的情况。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应用,医院感染的风险更高。
因此,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方法和策略。
正文内容: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1.1 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1.2 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1.3 强调正确的手卫生步骤,包括湿润双手、取适量肥皂、揉搓至少20秒、充分冲洗和正确使用洗手液等2.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2.1 定期进行重症监护病房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风险区域和设备2.2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过氧化氢溶液,对表面进行彻底消毒2.3 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空调和通风系统,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3. 合理使用抗生素3.1 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3.2 定期评估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3.3 鼓励使用局部抗生素,如局部涂抹或吸入,减少全身抗生素的使用4. 加强患者隔离措施4.1 根据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滴入隔离或接触隔离4.2 提供单人间或隔离区域,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4.3 建立有效的患者转运和移动流程,避免感染的传播5. 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5.1 提供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5.2 建立正确的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流程,并进行培训和演练5.3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现感染早期症状并及时隔离治疗总结: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患者隔离措施以及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 26 例(%),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 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因此,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十分必要[1]。
我院对86例 ICU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计 86例,均为2012 年11 月至2013年1 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
其中男性46 例,女性40 例。
年龄区间为1~89 岁,60岁或者以上患者共计 36例。
方法对 86 例 ICU 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对转出患者进行 48h 随访。
严格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和仪器使用情况。
对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要及时填写病例登记表[2]。
2 结果本组研究中,86 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共计 26 例,达到 %,主要的感染部位集中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检出菌株 82 株,病原菌以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详见表 1~3。
由表中数据可知, ICU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高(>%)。
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为主要感染部位(%)。
病原菌种类分布中,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等所占比例较高。
3 讨论医院感染因素探讨3.1.1 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本组研究中,ICU医院感染患者中年龄大于 60岁的患者比例达到%。
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在身,心肺功能衰弱、器官功能老化、机体免疫机能相对低下抵抗力差,所以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同时,患有基础疾病是医院感染发生机会增加的又一危险因素,感染病例中患有基础疾病比率较高,其中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最高。
是医院感染重点护理对象。
医院感染主要为下呼吸道,其次为胃肠道和泌尿道。
3.1.2 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由于现代医院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医院感染增加了机会,ICU患者各种侵入性操作,是侵入身体的或穿透身体的自然屏障,使之与外界相通的操作,是重症监护室对患者实施抢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或多部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而且,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大多数需吸痰、留置导尿等,极易导致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
3.1.3 感染与空气、环境ICU患者病情重周转快、流动性强,医务人员相对配比多、工作人员患者相对密集,可造成空气中细菌密度增大致空气污染。
加之ICU设置不尽合理即增加了环境污染;手卫生设施不够完善、方便,没有层流工作台,监护区也没有单人病房,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机会增加的危险因素。
3.1.4 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激素的使用。
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普遍使用抗菌素,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强,且起点高,在长期使用无效时才考虑病原学检测,促使内源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3.1.5 表2显示,感染的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达%。
其次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道感染达%,胃肠道感染达%。
其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中单因素分析: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置入胃管等造成正常生理功能受损;病情重,病程长,常伴有昏迷、呕吐、误吸,使气体交换障碍大量肺泡炎性渗出;部分患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因惧怕切口疼痛而不愿咳嗽、咳痰,使痰液淤积等均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
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真菌占有一定数量,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因为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造成菌群失调,易导致二重真菌感染,因此需加强ICU环境管理,定时通风,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4 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做好空气、地面、物品以及床单元的消毒,采用空气净化。
使用中的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瓶、接头24小时更换消毒,氧气管道、湿化瓶每周消毒2次,湿化液每天更换。
减少不必要的备皮或采取即时备皮,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操作后实施有效地手的清洁消毒,配备必要的设施。
工作人员进入ICU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好帽子和口罩,进出前后洗手,外出时应更换工作服,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床边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进入,与病人接触前后洗手。
2、各种侵入性操作中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注重操作中的环节管理,严格无菌操作。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造成肺炎,吸痰时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保持集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
减少膀胱冲洗,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呼吸机及导尿管路规范消毒,控制感染环节。
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并做好24小时动态变化记录。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掌握疗程,不得频繁换药。
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同时正确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不宜至于同一种溶液中静脉滴注。
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文献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致医院感染约占30%,正确有效地洗手可祛除99%手上的暂住菌。
ICU工作人员的洗手依从性较差,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手部致病菌和耐药菌的短暂定植,随之带给其他患者,是造成ICU内交叉感染及耐药菌播散的重要环节,使用无需水洗的含酒精快速洗手液可以提高ICU内洗手依从性,在ICU进出口处、病床旁、治疗车等重要部位配置了无需水洗的含酒精快速洗手液,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前后正确有效地洗手,防止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作为传播媒介。
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病人安全第一”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通过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努力,得到医院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达到全员都能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制定ICU标准操作规程(SOP),科学、规范管理。
各项制度都有确实的预防医院感染循证学依据,表达清晰而精确,弃过于复杂的制度不利于执行,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遵守制度与规程。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
每月两次空气培养。
督促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定期组织学习院内感染知识。
认识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避免交叉感染,把医院感染发病降到最低。
小结由于ICU的特殊环境,患者病情较危重,卧床时间长,患者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监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强化护理工作,优化护理程序等,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柴娜.ICU 院内感染初步原因及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2):238-239.[2] 王跃群,叶古祥,施咪娜.ICU 医院感染状况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5-27.[3] 支琴.ICU 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4):77.[4] 李军.急诊手术病人心理干预的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