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疾病诊治规范——消化性溃疡的诊治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248.58 KB
- 文档页数:3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概览概述消化性溃疡是全球常见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据估计,约10% 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消化性溃疡,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下降和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广泛使用,亚洲人群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已低于 20 年前。
然而,由于全球风湿、心脑血管等疾病高发,特别是老龄患者中广泛使用消炎止痛及抗血栓药物,与之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上升,加之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故消化性溃疡的管理比以往更具挑战性。
消化性溃疡基本信息定义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
溃疡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
分类1. 按照消化性溃疡发生部位分类:消化性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 Meckel 憩室内。
其中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一般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2. 按照消化性溃疡病因分类:Hp感染及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并由此引发了消化性溃疡处理策略的重大变革。
根据是否口服NSAIDs,可分为NSAIDs 相关性溃疡和非NSAIDs 溃疡。
3. 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1)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在先,其幽门狭窄、梗阻发生率较高。
(2)难治性溃疡:难治性溃疡指正规治疗8 周(十二指肠溃疡)或 12 周(胃溃疡)后,经内镜检查确定未愈合或愈合缓慢、频繁复发的溃疡。
(3)吻合口溃疡:一般是指胃切除术后在吻合口及其邻近胃空肠黏膜出现的溃疡病灶,需要与恶性溃疡鉴别。
消化性溃疡诊断、鉴别诊断和转诊诊断胃镜及活检组织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
胃镜检查可以观察到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深度以及溃疡周围黏膜的情况。
对于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准确性高于钡剂造影。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病因与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这种失平衡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亦可能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两者兼有。
侵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HpHp凭借其螺旋状菌体、鞭毛(运动)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抵御胃酸)等毒力因子作用,在胃型上皮(胃黏膜上皮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定植,诱发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削弱局部黏膜防御功能;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胃泌素释放,后者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这两方面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二)NSAIDs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可诱发消化性溃疡,影响溃疡愈合,并增加溃疡复发率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四)其他药物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和胃肠出血的风险。
长期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双膦酸盐、西罗莫司等)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五)吸烟吸烟可增加溃疡发生风险,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和增加溃疡并发症发生率。
(六)应激和心理因素急性应激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已是共识,但在慢性溃疡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七)刺激性饮食浓茶、咖啡和某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但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长期饮用会增加溃疡发生风险。
持续酗酒可能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
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胃镜及活检组织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
1.临床表现:本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时也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也有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1)腹痛: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但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癌患者也可有类似疼痛,且溃疡愈合的部分患者仍可有上腹部疼痛。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组织了国内部分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共同讨论拟定了我国《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
近3年来,随着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领域有了不少新进展,为使“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与时俱进,特对其进行补充和更新。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与流行病学1.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者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
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
2.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虽有下降趋势,但目前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见,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2〜5):1],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
其中,H.pylori感染、NSAID和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引起黏膜自身消化亦是导致溃疡形成的损伤因素。
4.H.pylori感染为消化性渍疡重要的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ylori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根除H.pylori后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由此认为H.pylori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
不同部位的H.pylori感染引起溃疡的机制有所不同。
在以胃窦部感染为主的患者中,H.pylori通过抑制D细胞活性,导致高促胃液素血症,引起胃酸分泌增加。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
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近年来,消化性溃疡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证候规律研究、辨证治疗方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了系统整理、总结当代中医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深入开展消化性溃疡现代科学研究,客观评价中医药诊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在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消化性溃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持撰写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共识意见(2017)》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持编写的《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西安)》[3]等相关共识意见或指南的基础上,形成本指南,以指导基层医生的使用。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引用标准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表示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需引用标准的各类标准和有关法律,其他需引用标准的文件亦应参照执行,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年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牛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牛的种类、饲养环境、饲养管理和饲食等方面,都会影响牛的消化系统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牛的消化系统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1. 急性毒性胃肠炎急性毒性胃肠炎是一种严重的牛消化系统疾病。
牛会出现严重的腹泻、脱水、发热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种疾病是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的。
2.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由牛的饲食、环境、压力和药物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
牛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消化不良和脱水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可能导致出血,因此应及早发现和治疗。
3. 肠绞痛肠绞痛是一种由桥本氏病毒、夏威夷别动感冒病毒和雅利安病毒等病毒引起的牛消化系统疾病。
牛会出现严重的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等症状。
4. 腺胃炎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要基于牛的临床症状、生物学检测和药物治疗反应等因素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手段:1. 破坏性检测破坏性检测是一种将部分牛的消化系统解剖,并检测其组织和病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肿瘤、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异常情况。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粪便和尿液等样本。
这些样本可以检测某些细菌、寄生虫、药物和病毒等因素。
3. 临床检查临床检查包括观察牛的行为、体温、呼吸和腹部症状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发热、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消炎药和其他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控制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因素,以及减轻疼痛和控制腹泻等症状。
2. 管理饮食和食品管理饮食和食品是预防牛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需要保证牛的饮食安全和质量,并控制摄入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3. 保持压力平衡压力是导致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控制压力的来源,例如鼓励牛进行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休息和睡眠环境等。
综上所述,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及早发现和治疗牛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维持牛养殖产业健康的重要一步。
消化内科消化性溃疡患者诊治规范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
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
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都可发生溃疡。
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一、病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1.胃酸分泌过多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
已知壁细胞内含有3种受体,即组胺受体(hirstaminereceptors)、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receptors)和胃泌素受体(gastrinreceptors),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
当壁细胞表面受体一旦被相应物质结合后,细胞内第二信使便激活,进而影响胃酸分泌。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胃酸分泌过多起重要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基础分泌量(BAO)和最大分泌量(MAO)均明显高于常人;十二指肠溃疡绝不发生于无胃酸分泌或分泌很少的人。
食糜自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胃酸和食糜的刺激兴奋下,胰腺大量分泌胰液泌素、胰酶泌素、促胆囊收缩素,肠黏膜除分泌黏液外,也释放激素如肠高血糖素、肠抑胃肽(GIP)、血管活性肠肽(VIP),这类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胃泌素分泌的作用,故十二指肠黏膜释放这些激素的功能减退时,可引起胃酸分泌增高,促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在病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并发症的性质,以及在胃酸减少的条件下溃疡趋向愈合等方面,均提示其发病机制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似之处。
但是,胃溃疡患者的BAO和MAO均与正常人相似,甚至低于正常;一些胃黏膜保护药物(非抗酸药)虽无减少胃酸的作用,却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一些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引起胃溃疡,以及在实验动物不断从胃腔吸去黏液可导致胃溃疡等事实,均提示胃溃疡的发生起因于胃黏膜的局部。
案例分析-----消化性溃疡的规范化治疗王日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也包括食管溃疡、胃空肠吻合口溃疡;其局部粘膜损伤超过粘膜肌层,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因此又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
男性比女性多见。
消化性溃疡也是全球常见病,一般认为,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目前进行的规范化治疗也是近年来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大进展,因此了解对其规范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将首先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之后结合案例分析掌握消化性溃疡的规范治疗措施。
第一部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原则对于消化性溃疡,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能够抵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和损害,以维持黏膜的完整性。
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
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H2受体拮抗剂( 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的问世,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的广泛应用及对幽门螺杆菌( Hp)在消化性溃疡病发生中作用的认识,使近二十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PPI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降低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因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意义重大。
一、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粘膜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失衡,导致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使黏膜组织受到损伤的结果。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受到胃酸、胃蛋白酶、和摄入的各种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却能抵御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维持黏膜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完善而有效的防御和修复机制,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形成溃疡,只有当某些因素损害了这一机制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导致溃疡形成。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与操作规范一、概述消化内科是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诊治流程复杂,操作规范是确保诊疗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就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病史采集对于初诊患者,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主诉,包括症状的起病时间、持续时间、频率、性质等。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史等,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药物过敏史等也要有所了解。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一般状况、皮肤黏膜、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应当重点观察腹部压痛点、肝脾大小、包膜反射等指标。
三、实验室检查1. 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特殊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血清学检查、消化道内分泌激素、免疫学检查等特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四、影像学检查1.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对肝胆胰脾等脏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 X线造影X线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的解剖结构、管腔情况、功能状态等,可用于诊断食管、胃、小肠、结肠等疾病。
3. CT、MRI检查CT、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影像学资料,对于复杂的消化内科疾病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疾病诊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包括胃镜、肠镜、胆道镜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取材活检、介入治疗等,对于消化道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六、诊治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理类型,合理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保护胃粘膜药物、调理肠道菌群等药物进行治疗。
2. 循证医学治疗对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应坚持循证医学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降低误诊误治。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症状与体征1.反流症状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弛缓症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潘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2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消化内科疾病谱的前五个病种诊疗规范一.慢性胃炎二.上消化道出血三.消化性溃疡四.肝硬化五.急性胰腺炎一.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粘膜侵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一般无粘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临床分类与病因】1.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临床上最常见。
炎症主要累及胃窦部,一般所称慢性胃炎是指此型。
其中90%S时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少数与胆汁反流、使用消炎药物、吸烟及嗜酒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其感染力极强,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黏附与上皮细胞膜上。
细菌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氧,造成上皮细胞损伤,且分泌多种毒素渗透到黏膜,造成中性粒细胞的侵润,使炎症逐渐变深、变重,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
病因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炎症主要累及胃底和胃体,被认为是抗壁细胞抗体破坏黏膜细胞所致。
体内常同时有抗内因子存在,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展,使腺体萎缩、消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胃腺细胞可发生肠腺化生,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和增生,增生的和肠化生的上皮可发生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
B型胃炎癌变率约10%左右,较A型高。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的特征。
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
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
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要点】临床上有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病程迁延,确诊有赖于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原则】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如常用枸橼酸铋钾,每次240mg,每日2次,与阿莫西林(每次500-1000mg,每天2次)及甲硝唑(每次200mg,每天4次)3要联用,2周为1个疗程,抗菌药物还有克拉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