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主义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门罗宣言名词解释
门罗宣言名词解释是: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
1823年12月2日,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
主要内容有:1、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
2、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
3、美国和“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
门罗主义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维护拉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一段时间内,英、法曾多次对拉美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美国却未表示抗议。
相反,美国也不断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破坏其领土完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1949年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与欧洲国家结盟。
从此门罗主义逐渐丧失其作用。
美宣布终结“门罗主义”被猜全球干预力不从心“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
”美国国务卿克里18日在华盛顿表示。
对于拉美而言,门罗主义意味着“屈辱和主权丧失”。
拉美各国对克里的讲话持谨慎态度。
一些拉美记者认为,这不过是美国对拉美干预政策的调整,而远非结束。
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发表演讲时表示,“今天的美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之上”。
克里称,美国将不再发表声明,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干预其他美洲国家的事务,而是把其他国家看成平等的伙伴,共同分担责任,加强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以此推进价值观和共同利益。
他还呼吁美洲国家扩大新能源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如果能在拉美地区推广新能源,在墨西哥推广风能,在智利和秘鲁推广太阳能,在美国和阿根廷推广天然气能源,当地经济将率先受益,美洲面临的气候变化形势也会得到缓和。
门罗主义是美国外交基础政策之一,182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门罗提出,宗旨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在拉美创建以美国为盟主的体系,排斥欧洲列强的影响。
这一原则后来被历任美国总统用作干涉拉美军政事务的借口,门罗主义已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巩固其势力范围的代称。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门罗主义就是美国海外霸权的核心,其争霸重点是拉美,并以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和巴拿马运河区的占据为标志。
而对于拉美人而言,门罗主义意味着屈辱和主权丧失。
文章称,拉美各国对克里的讲话持谨慎态度。
一些拉美记者认为,这不过是美国对拉美干预政策的调整,而远非结束。
如今拉美政治版图中,既有较温和的、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如巴西,也有反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国。
奥巴马执政后,美国磕磕绊绊地尝试摸索和拉美国家打交道的新思路。
巴西主流媒体《圣保罗州报》19日评论称,克里“故意”跳过了一些敏感问题及地区性问题,只是泛泛讲述美国的战略规划,让很多美洲国家组织成员感到“沮丧”。
《哈瓦那时报》称,尽管声称将不再干涉拉美事务,但克里再次对古巴进行抨击,“如果劳尔·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政府不实施广泛的改革,就将落后于这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门罗主义”与全球化纪元“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是指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1823年12月2日向国会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出的一项原则,旨在阻止欧洲列强在美洲大陆扩张势力。
这一原则在后来演变为美国对西半球事务的主导地位,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门罗主义”背后的背景是当时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势力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包括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干涉和殖民统治。
为了保护美洲大陆的独立和自主,门罗提出了以下三个原则:1. 美洲大陆不容欧洲列强进行新的殖民扩张。
此原则不但适用于已经独立的国家,也适用于尚未脱离殖民主义统治的地区。
门罗警告欧洲列强不要干涉美洲大陆的内政事务,否则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2. 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在其他地区的事务。
这一原则意味着美国将放弃对欧洲列强在非美洲地区的领土争夺以及殖民统治的干涉,而专注于自己的后院。
3. 任何试图干涉美洲大陆事务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
门罗宣布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并警告欧洲列强别做出危害美国的举动。
在后来的历史中,美国对“门罗主义”的解读和应用逐渐演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将其用作保护自己在西半球地区的利益和地位的借口。
美国在1898年战胜西班牙后,获得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等领土,从而扩大了自己在西半球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美国在20世纪后期逐渐放弃了对“门罗主义”的明确坚持。
美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互利和平等的关系,也逐渐承认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开始在美洲大陆开展商业和政治活动,进一步削弱了“门罗主义”的影响力。
近年来美国在某些方面对于“门罗主义”的态度有所回归。
特别是在涉及到美洲大陆的冲突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美国仍然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影响力。
美国在委内瑞拉、古巴和尼加拉瓜等国家的内政事务上表达关切,试图通过制裁和干涉来推动自己的利益。
门罗主义名词解释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1870年以后,才有"门罗主义"的提法。
门罗主义(MonroeDoctrine)发布于1823年,说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该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的事务。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包括3个: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者。
这一个原则不但表明坚决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坚决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大,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确保美国不干预欧洲事务,包含欧洲已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事务。
门罗主义在那时未造成多少的干扰,由于英国在拉美产生的影响要大大地超出美国。
19世纪40时代之后,美国又再次提到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提出的背景: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发布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讲的国情咨文中。
演讲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
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
公元19世纪初,拉美国家开始独立运动。
美国认为拉美国家驱除欧洲列强势力,有利于美国的安全;同时美国可以在这些地区发展市场。
所以美国是拉美国家之外第一个承认拉美独立的国家。
公元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坎宁提议英美联手坚决反对欧洲干预西半球。
美国不愿放弃在美洲扩大势力的机会,也不愿受英国的约束。
当前美拉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奥巴马延续了第一任期的拉美政策,至今尚未出台有实质意义的新政策倡议。
2013年1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演讲时宣布了“门罗主义”[1]的终结,其基调无疑反映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历史性反思,但这也仅是美国调低霸权姿态,并不会对美拉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
克里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强调美拉之间的责任共担,原因在于美国的实力下降,对拉美的财力投入亦是有限,且美国的政策未能满足拉美的利益要求。
美国清醒认识到,美拉关系已进入调整和转型期。
美国对拉美政策调整的努力无不考虑到国内经济和实力变化、全球战略调整需要以及拉美的新现实。
而且,美国的拉美政策在外延上也不得不考虑国际格局变化对拉美的影响,特别是新兴大国与拉美关系的快速发展。
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延续性美国对拉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美国告别“门罗主义”的影响及未来的美拉关系□ 孙洪波/文续性,并无重大调整。
奥巴马总统积极改善与拉美的关系,尽管对拉美外交保持了高态势,但实质性的投入相对有限。
在政治上,奥巴马政府强调与拉美的平等伙伴关系,政策重点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清洁能源、缓解气候变化、公民安全和民主治理等领域。
从克里的演讲内容看,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延续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仍把民主与安全置于首要议题。
美国依然把民主和安全置于对拉美政策的首位。
克里强调了拉美民主的多样性、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
美国已认识到,美洲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民主政府如何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长期困扰美国的是美拉之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从地缘上看,美国在安全上紧守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涉及毒品、武器走私和暴力犯罪等非传统安全。
2009—2013年,奥巴马政府在安全问题上推动实施“梅里达倡议”、“加勒比盆地安全倡议”、“中美洲地区安全倡议”等,总投入约24亿美元。
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没有放松,仍对古巴和委内瑞拉持批评态度。
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门罗主义外交:自1823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再实行,其具体内容为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政,对欧洲所有内部事务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对欧洲国家的亚洲和非洲殖民地之间的干涉,但寻找可能的欧洲国家剩余的未开发的殖民地并进行殖民,但坚决地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尽可能的拉拢在美洲的其他国家作为盟友。
2.杜鲁门主义:自1947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外交政策,它的实施基本上标志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正式开始,其主要内容为坚决地支持一切愿意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抗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经济上的贷款,军事上的科技和军事基地方面的支援等等。
为了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美国应该主动地、尽可能地干涉欧洲国家内政,让欧洲成为冷战的前线。
3.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目的与杜鲁门主义类似,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但艾森豪威尔主义根据的是1958年的美国国情,当时欧洲的冷战对抗局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欧洲成为了冷战的前线之一,艾森豪威尔主义包括尽可能拉拢中东的盟友,在苏联的外交触及到这一真空地区之前掌控这一地区,以便在未来与苏联对抗。
4.和平战略:在1962年左右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即和平的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垒,对垒的方式并不是在军事上进行,而是在经济和科技等多个方面进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渐渐地意识到了冷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而是场长期的战争,因此不断制造紧张感,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会使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而和平的军事竞赛反而更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和平竞赛的外交核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定的外交关系,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但同时与之竞赛。
在此期间要尽可能的拉拢摇摆不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应尽可能的避免将美国自身卷入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类似的区域热战之中。
5.尼克松主义:1970年开始实行的美国外交政策,美国不再将冷战作为所有外交政策的唯一核心考虑因素,美国有必要减少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也应该减少自身承担的资本主义世界之中的国际责任,除非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立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武装冲突,否则美国应该尽可能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与之进行贸易,互利互惠,。
2011年第1期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
2011 (总第119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 orGene ral.N o.1 19Teachers’Colleg e“门罗主义"在拉美的实践——浅析十九世纪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钟月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门罗主义”自1823年被美国政府提出,它是美国孤立主义对外政策传统在拉美的具体体现。
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是想置美洲为“美洲为美国人的美洲”.变拉美为其后院的扩张主义战略,力图实现从美国的“一国孤立”到美洲的“集体孤立”。
美国在十九世纪不同阶段上的对拉美的外炙实践是植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索。
美国与欧洲列强的争夺是导致拉美的独立与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门罗主义;拉美;实践;制衡中图分类号:K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11)01—0104-03Th e P r a c t ic e o f Monroe Doctrine in La t i n America——on th e U.S—Latin Am e ri caFo r ei g n Policy i n the 1 9th ce n t u r yZ H o N G Yu e-q i a n g(N o r th w e s t N orm aI University。
Lanz hou,730070.C hina)Abst rac t:I n 1823.U.S g o v e rn m e n t put fo rw ar d Monroe Doctri ne,w hi ch扭c onc re te represent ation of isolati onism in Lati n America.T h e aim of t h e Monroe D o ct r in e is t o m a k e t h e A me ri ca s become A mer ica n ex pa n si on is m st rat eg ic a n d try re al iz e that A me ri--i so h t i o ni s m of c o u nt r y chang e int o t h e A me ri ca s iso lati onis m of m a n y countrie s.In d ifie rent stag es of19t h ce n tu ry.t he U.S-L a d n Ame r i ca foreign Policy depen d e c o n o m i c c o n d i d o n.T h e c om pe t it io n bet w ee n U.S a nd E urope an is key6cc or c0‘L a t l s e Latin-Ame ric a b e c o m e ind epe nde nce and exist ence.Keyword8:Monroe DOC tr i ne:L at i n-A me r ic a;pr a ct i ce:b a la n ce美洲本是印第安人的故乡。
门罗主义与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
摘要:门罗宣言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文件。
门罗宣言是美国政府在欧洲大国试图干涉美洲的形势下提出的,包含”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
门罗宣言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推出,既是由于欧战和拉美战争所导致的国际环境为之提供了客观机遇,更是美国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国际格局重构中诸因素的结果。
门罗主义的历史演变影响着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美国;门罗主义;拉丁美洲;外交政策
一、门罗宣言的内容
1823年12月,门罗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阐明美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
所谓”不再殖民”原则是指除了原有美洲殖民地外,不允许欧洲国家在美洲开辟新的殖民地。
门罗写道:美洲大陆从此以后”不能再视为任何欧洲国家殖民的对象”。
”对于任何欧洲国家既有的殖民地或附属领地,我们没有干预过,也将不加干预。
”
“不干涉”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
门罗写道:神圣同盟”将其制度延伸到西半球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都是对我们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任何欧洲国家对于新独立的拉美国家”进行干涉以压制它们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控制他们的命运,我们只能看作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示”。
其二是美国不干涉欧洲。
门
罗表示,美国从不参与欧洲国家之间为它们自己的事情发生的战争,美国将继续奉行”不干涉”任何欧洲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
“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
门罗表示:神圣同盟的政治制度”同美洲的政治制度存在根本的区别,这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政体产生的”。
”美洲体系”的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它的潜台词和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二、门罗宣言形成的原因
第一,反对俄国对北美的行动
1821年9月,沙皇颁布敕令将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今阿拉斯加)的南部线从北纬55度向南扩展至51度,并禁止外国船只在此线以北沿岸的广大海域航行。
这种独占性的殖民控制损害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美国怕俄国以阿拉斯加为基地在俄勒冈扩张势力,威胁到自己独吞俄勒冈的计划,俄美关系顿时紧张,美国决定发表门罗宣言,针对俄国对北美的行动。
第二,神圣同盟干涉拉美的可能性
西属拉美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革命不断开展,并开始建立一系列共和制的民族国家。
由神圣同盟支持复辟的西班牙王朝试图重新控制已经独立的拉美国家,由于国力衰弱只能求助于神圣同盟的帮助。
法、俄等欧洲国家便以”神圣同盟”的名义策划进行干涉,试图借此机会向拉丁美洲扩张。
美国担心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干涉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美国正是利用了神圣同盟干涉拉美的可能性,
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今后不许欧洲列强染指拉美。
第三,英国的强势态度
英国视拉美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允许任何欧洲国家染指的态度为美国提出”门罗宣言”客观上提供了保障。
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控制着巨大的殖民领土并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
面对拉丁美洲的革命态势,1823年10月,英国向拉美独立诸国派遣商务领事,实际承认了众国的独立。
英国的许多特权是伴随着拉美新兴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它担心列强乘机将殖民地据为己有。
在这一点上,美国同英国有共同的利益所在。
美国取得独立以后在领土上扩张的野心日益明显,因此以”美洲体系”标榜的美国也反对欧洲势力侵入拉美地区。
三、门罗主义对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影响
门罗主义既是美国政府制定拉美政策的基本准则,又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观念。
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美国不同时期的执政者适应形势加以变通,对门罗宣言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的核心都是为美国在西半球侵略和扩张服务的。
因此,由门罗宣言向门罗主义过渡便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
由于当时的美国实力不足,门罗宣言发表后在一定时间里都并未付诸实践,欧洲列强依然在美洲肆意活动。
直到19世纪40年代初,门罗宣言的诸原则沉寂了20余年。
伴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美国在北美大陆的不断扩张,门罗宣言得以付诸实施的时机也到来了。
从此,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
指导性准则。
1853年,美国国会辩论中论及美洲问题时,人们开始以”门罗主义”来称呼”宣言”。
为了加强对拉丁美洲的控制,美国又提出了”泛美主义”政策。
泛美主义宣扬美洲国家利益一致的思想。
实际上,这是使拉丁美洲各国完全服从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
1889年,美国国务卿布莱恩发动组成泛美联盟。
泛美联盟实质是美国从拉丁美洲获得大量的贸易。
20世纪初,欧洲列强仍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很大程度的控制着拉丁美洲。
美国要成为西半球的”主宰”,对拉美国家实行监护,因此门罗主义又有了”延伸”的需要。
罗斯福于1904年提出了”大棒政策”,公开宣称要对拉丁美洲国家”实施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对拉美各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武力侵略。
其中突出事件是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地区。
老罗斯福的继承者塔夫脱为了加强对中南美洲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奴役,又提出了”金元外交”,以补充”大棒政策”的不足。
他打着门罗主义的旗帜,以”国际警察”的粗暴手段来实现这个目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挽救经济危机和缓和拉美的反美情绪。
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奉行睦邻政策。
它的目的是以迂回的方式向拉丁美洲继续扩张,缓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敌视。
安稳美国的”后院”。
这一政策加强了与拉美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使美洲国家体系日趋完善。
睦邻政策没有改变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础,而是进一步丰富了门罗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抵制苏联对拉美的渗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无论美国的拉美政策以何种形式出现,门罗主义始终是基本的原则。
为了给美国干涉拉丁美洲各国内政找借口,美国再次宣扬”泛美团结”,宣扬”现代门罗主义”。
1960年2月,艾森豪威尔在巴西发表了成为”现代门罗主义”的演说,宣称美国”并不打算放弃它在美洲各国之间的特殊责任”。
这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拉美国家已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随后上台的肯尼迪也在门罗主义的幌子下,”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并用,加强了对拉丁美洲各国的侵略。
他提出了”援助”拉丁美洲的”十二点计划”。
为了扩大对拉美的侵略,肯尼迪又提出了在美洲组织”争取进步联盟”的计划,而其实它是孤立古巴的阴谋。
1987年里根在国会咨文中,最后一次明确提出门罗主义是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指导思想。
之后,门罗主义一词再未出现在美国政府的出版物中,但是这并不代表门罗主义就此成为历史。
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外交指导原则的范畴,而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基本信条”,并且”将继续是美国国民思想和国家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
布什的”美洲事业倡议”、克林顿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西半球民主共同体”等政策,都是以门罗宣言为基础而制定的。
门罗主义已经成为了美国政府一种重要的外交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庆余.《重评门罗宣言》[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0(05)
[2]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册)[m].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3]吴晓春汪世林.《门罗主义--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石》[j].当代世界.2006(07)
[4]张德明.《国际机遇的利用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扩张》[j].郑州大学学报.2010(06)
作者简介:孔敏(1987-),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