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
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
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
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
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
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
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
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4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
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
(4分)(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非选择题综合练习: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
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
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
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答案】(1)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统治。
认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改变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
(2)因素: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
措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赎买份地。
(3)说明:农民遭受沉重剥削;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沙皇专制统治。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俄、英、法、德四国发展比较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农民无偿得到土地和从贵族地主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谓赎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地主对农民肆意掠夺的过程。
据各省不完全统计,这些地区有3326.8万俄亩土地,按1854年到1865年的市价计算,份地的地价为5.44亿卢布,而实际上份地的赎买价格为8.67亿卢布,这样,地主所得到的赎金超过市价59%,多达3.23亿卢布。
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19多万农民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农业机械被广泛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发展。
1.某班同学在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B.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C.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D.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2.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沙俄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占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这从本质上说明俄国()A.工业革命发展缓慢B.贵族占有大量土地C.封建势力相对强大D.农奴制改革不彻底3.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这一规定()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④反映俄国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这主要表明()A.俄国资产阶级执掌国家政权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慢C.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D.农业是俄国经济的主导产业5.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单一改革B.战争统一C.社会革命D.民族独立6.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时说:“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影响是()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7.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此话表明()A.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农奴 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C. 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 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2.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 “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这一“觉醒”指的是A. 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B. 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C. 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D. 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3.(2013·北京卷)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4.“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
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
”这些数据表明()A.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B. 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C. 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D.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5.彼得一世曾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 事实上是强化了农奴制C.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 有利于俄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6.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 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C. 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7.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A. 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统治B. 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C. 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D. 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8.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A. 它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 B. 它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沙皇专制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9.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主要依据是()A. 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B. 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 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10.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C. 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分布不平衡11.“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依据教材知识,④不符合史实,排除④。
答案: B2.史学界认为,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因为该制度( )A.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是沙皇推行封建专制的基础C.不利于俄国同英法等国竞争D.严重损毁了俄国的国际形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 A3.农奴制改革后,莫斯科州农民卡瓦廖夫可以( )①自由结婚、经商和打官司②以优惠价格购买地主的土地③自由外出务工和游历④购买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以及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
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需要以较高的赎金赎买份地,还要受到地主把持的村社的严格管理,故②③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答案: C4.下列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A.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B.彻底解放农奴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答案: D5.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②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③广大农奴不再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④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租种地主的土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因此③错误。
单元质量检测(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
”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危及了国家安全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等可知,D项符合题意。
2.农奴制度的腐朽,通过对外战争更加暴露无遗:沙皇希望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维护农奴制度,但却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直接诱因。
3.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选D材料中说明地主与农民之间是隶属关系,战争导致了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为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与地主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缓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4.“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①扩大了国内市场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解析:选A抓住关键词“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意即意味着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教版选修一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选择题1.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法强大,俄军指挥失误B.俄国军队战斗力低C.俄国交通运输落后D.俄国落后的农奴制的存在2.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展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3.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A. 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B.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 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 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4.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5.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在其他方面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人民政权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无财产限制C.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D.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6.下列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C.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D.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7.下面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它说明了()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改革并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C.改革具有极大的局限性D.大批农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8.沙皇政府于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店之资,器用之本。
——《日本政治史》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材料三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
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
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材料四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6分)(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2分)【解析】第(1)问,分别从材料中概括其态度,然后比较其不同,即由排斥到学习。
第(2)问,材料三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其原因,注意总结。
第(3)问,从矛盾和不符合的角度回答,其实就是回答日本学习西方过程中保留的自己的一些东西。
第(4)问,结合前面三问的答案总结启示。
【答案】(1)由排斥到引进(学习)。
(2)修改不平等条约,建立平等关系;学习欧美先进制度;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地主大都使用农民而不愿意使用机器打谷。
原因是“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
这种现象反映了A.机器生产不适合俄国农业B.使用农民的生产效率更高C.农奴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D.农民与地主关系非常密切2.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其直接推动因素是A.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国家采取保护和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性政策C.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D.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3.《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这实质上表明A.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B.农民价格低廉C.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与发展D.农民实用性更强4.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雇佣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些现象反映了农奴制度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影响是A.自由劳动力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B.自由劳动力与国内资金的缺乏C.国内资金缺乏与科学技术的落后D.国内资金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6.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A.资金不足B.企业设备陈旧C.缺乏技术人才D.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7.1712年,彼得一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新俄罗斯的象征。
“新俄罗斯”巩固了( ) A.金融贵族和工业家的国家B.手工工场主和贵族的国家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家D.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世纪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9.十二月党人和激进派知识分子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A.发动武装起B.主张废除农奴制度C.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D.主张通过农民和地主协商的办法废除农奴制10.19世纪中叶,阻碍德意志、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相同因素是A.劳动力B.资金C.市场D.技术11.普鲁士政府在1812年规定,只有获得文科中学(重视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语言教学)毕业证书者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学习。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检测题一、选择题1.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维护农奴制度B.废除农奴制度C.推翻沙皇专制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2.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3.19世纪初,俄国生铁产量曾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主要原因是()A.腐朽农奴制的阻碍B.自由劳动力的缺乏C.工业资金的匾乏D.交通运输的落后4.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A.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B.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社会矛盾日益激化D.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5.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关于赎取份地后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民获得“解放”时赎取的份地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B.农民交纳赎金六个月后获得宅边园地的所有权C.赎地农民必须按一定比例交付赎金D.农民交纳的“赎地费”大大低于当时的实际地价6.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7.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B.付出高额赎金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8.“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9.学者张兴仪在论述某国改革时说,它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它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它引发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649年,俄国颁布了《法律大全》,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
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
”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 )A.封建主要服从沙皇的命令B.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绝对支配C.农民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D.封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农民的自由解析“在法庭上对……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表明农奴在司法上受地主支配;“债务要由农民偿还”,表明农民在财产上受地主支配;“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家庭事务”,表明农民的人身受地主支配。
答案B2出生于1753年的尼拉涅夫是大地主米基扬诺夫的农奴,按照当时俄国的法律,他( )A.有离开主人的权利B.逃亡五年后可成为自由人C.有权抗议主人的虐待D.必须无偿为主人服劳役解析农奴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的生活无保障,政治权利更无从谈起。
在农奴制下,农奴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
答案D3某班同学在探究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落后的根源时,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
其中最为合理的应是( )A.沙皇专制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B.农奴制度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C.穷兵黩武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D.市场狭小是导致俄国落后的根源解析19世纪中期,俄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上,而阻碍其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农奴制的盛行。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4赫尔岑曾说:“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的死刑终于唤醒了我童年的精神睡梦。
”“彼斯特尔及其同志们”最有可能是指( )A.“十二月党人”B.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军人C.布尔什维克党D.发动暴动的农奴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废除农奴制的起义。
第七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农奴制下,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
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
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这说明了()A、农奴制下农民生活很安逸B、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C、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贫穷落后的根源D、农奴制勉强能够适应俄国的社会状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出在农奴制下,俄国生产力难以发展,农奴制成为俄国落后的原因。
【答案】 C2、(2015·济宁高二检测)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重要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遭受毒打表明农奴受到封建主的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贫困说明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而俄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
因此,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 D3、(2015·北京模拟)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
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
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刨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的农民解放。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克里米亚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十月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需明确“农民解放”指俄国进行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结合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可知这场战争指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导火索,推动了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A4、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从1811年开始,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关于战争结果及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埃及在事实上获得了独立B. 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C. 巩固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D.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C2.下图是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形势图,从地图上看,穆罕默德·阿里占领的地区不包括A. 阿拉伯半岛B. 苏丹C. 希腊D. 科尔多凡【答案】C3.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
”这里的“他”是指A. 孔子B. 乔达摩·悉达多C. 耶酥D. 穆罕默德【答案】D4.之所以说穆罕默德·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主要原因是①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②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③繁荣了文化,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5.1827年,三国海军一举歼灭了埃及和土耳其的军队。
这三国是A. 英、法、俄B. 英、法、德C. 英、俄、奥D. 英、德、奥【答案】A6.1840年7月,英国联合哪些国家对穆罕默德·阿里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阿里撤军并承认奥斯曼素丹对埃及的宗主权①俄国②普鲁士③奥地利④法国⑤叙利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D. ②③④⑤【答案】C7.1811~1833年,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一系列扩张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有①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②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③影响了国内改革的进程④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A8.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洋务运动也以失败而结束。
第7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检测(七)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6·天水高二期中)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答案 B解析材料中的“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表明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落后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说明了当时的俄国人意识到了制度的腐朽。
故答案选择B项。
2.(2016·景洪高二期中)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C.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D.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答案 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B项和C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
3.(2016·重庆高二期末)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答案 B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故B正确。
4.(2017·广州高二检测)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答案 B解析“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限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司法制度后,农民奥古斯都与邻居发生纠纷,如果他以此上诉至地方法院,聪明的你判断一下,根据当时的司法改革可能将( )A.实行公开审判B.可以请律师C.按等级进行审理D.可由陪审团陪审答案 C解析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虽然进行了废除等级审判,实行公开审判等改革,但广大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题干中提到的是农民的诉讼案件,所以选C项。
6.“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家,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没有取得实际效果B.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C.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既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领导的农奴制改革具有两面性,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6分,第8题21分,第9题24分,第10题15分,共7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惟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8分)(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8分)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解析第(1)问关键在于审清题目要求,从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并结合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难度较小。
第(2)问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农奴制改革及对其的评价。
评价时注意从俄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本身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8.(2016·烟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9分)(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12分)答案(1)原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
消极影响: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农民暴动不断,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内部很不稳定”得出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得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又是经济的”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合理性,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阶级矛盾尖锐。
9.(2017·南通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12分)(2)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9分)(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3分)答案(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
(2)影响: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成为最大粮食出口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方法: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
10.(2016·南京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
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
……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材料二当西方朝社会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候,俄国却反应迟钝,好像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是到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后,俄国统治者才稍微清醒过来,勉强的开始第二次学习西欧,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9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俄国“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的理解。
(6分)答案(1)特点:贯彻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司法原则(效仿英法,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坚持司法平等和司法公开;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不均衡性和不彻底性。
(2)理解: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道路),但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如回答具体表现也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得出贯彻英法等国的司法原则;根据材料一中“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得出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
第(2)问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说明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它是由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因此又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导致俄国的现代化“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注意评价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