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培养法神经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
CRTER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上海市200032王珊青★,女,1983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汉族,2007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硕士,住院医生,主要从事组织工程软骨方面的研究。
wsqyvonne@hotmail.com通讯作者:徐剑炜,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上海市200032jamesway@gmail.com中图分类号:R3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25(2007)11-02122-04收稿日期:2006-12-07修回日期:2007-02-01(06-50-12-8831/ZS・Q)干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及其分化诱导★王珊青,徐剑炜Approachesofstemcellsco-cultureanditsinductionanddifferentiationAbstractOBJECTIVE:Co-cultureofsomaticcellsandstemcellscouldinducestemcellsdifferentiatingintothosekindsofsomaticcellphenotypes.Toreviewthedifferentmethodsofstemcellco-cultureandmechanismsofstemcellinductionanddifferentiation.DATASOURCES:TherelatedarticlesweresearchedinPUBMEDbetweenJanuary1990andNovember2006usingcomputerwiththekeywordsof"stemcells,coculture"inEnglish.Atthesametime,therelatedarticlesweresearchedinChineseJournalFull-textDatabase(CJFD)betweenJanuary1990andNovember2006withthesamekeywordsinChinese.STUDYSELECTION:Firsttrialwiththedatawasgotten,andthecitationsofeveryreferencewerechecked.Inclusivecriteria:Thearticlesthatrelatedtothedifferentiationofstemcellsco-culturedwereadopted.Exclusivecriteria:RepetitiveresearchesorMetaanalysisarticleswereexcluded.DATAEXTRACTION:Totally40relatedarticleswereselected,and30articleswereaccordedwiththeinclusivecriteria.The10excludedarticleswereoldorrepeatedones.Inthese30articles,theydiscussedaboutthedifferentmethodsofcellco-culture,paracrineactionofsomaticcells,cellsandcellgapjunctionmediatedinductionaswellasthepossiblemechanismsofstemcelldifferentiationduetocreviceunificationofstemcellsandsomaticcells.DATASYNTHESIS:Stemcellscoulddifferentiateintomanykindsofsomaticcellsindefinedmedia.Withthisproperty,ithadprovidednewapproachesforthetissueengineeringtechnology.Co-cultureofstemcellswithmaturesomaticcellscouldinducethedifferentiationofstemcellsintothatkindofsomaticcellphenotype.Therewere6kindsofco-culturemethodsofstemcellsandsomaticcells,namelymonolayerco-culture,transwells,suspensionculture,cellpellet,cellsheetandthree-dimensionalculture.Thepossiblemechanismsofstemcells'differentiationwerethatsomaticcellsprovideasuitablemicroenvironmentforexpansionofthestemcells,bysecretingsomecytokines,andactivatingthePI3-kinase,MAPKs,proteinkinaseC,throughthespecificinhibitorsorreceptors.Atthesametime,cell-to-cellinteractionwasaseparatemechanismforstemcellsdifferentiation.Stemcelldifferentiationwasthegapjunctionbetweenstemcellsandsomaticcells.CONCLUSION:Stemcellscanbeinducedtodifferentiationbyco-cultureofsomaticcellsandstemcells,whichhavebeenacertainfeasibleandperspectivemethod.Butthemechanismofco-cultureinductionanddifferentiationisstillunclear.WangSQ,XuJW.Approachesofstemcellsco-cultureanditsinductionanddifferentiation.ZhongguoZuzhiGongchengYanjiuyuLinchuangKangfu2007;11(11):2122-2125(China)[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7-11/11k-2122(ps).pdf]摘要目的:体细胞与干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干细胞向该种体细胞表型分化,文章就干细胞共培养的不同方法及其诱导分化的机制进行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刘卓;徐运;黄丹青【摘要】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23【总页数】4页(P4227-4230)【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神经元【作者】刘卓;徐运;黄丹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支持造血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1],在体外适当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心肌、神经元等中胚层细胞。
诱导干细胞的分化近年来,干细胞技术已成为生物学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这使得它们成为从基础科学到医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就像一颗播种在土中的种子,干细胞也是一个未知、活力充沛的存在,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成长和分化。
但与种子不同的是,干细胞有着更多可能性和出路,可以被程序化地诱导分化,变成我们需要的各种细胞类型。
本文将探讨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和应用,以及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前景。
一、干细胞分化的基本原理干细胞分化的本质是细胞命运的决定和转化。
在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原始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逐渐形成分化程度递增的细胞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活动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组织结构。
而干细胞则具有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类型的可能性。
为了让干细胞表达出我们想要的特定基因,从而使其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需要进行外部诱导。
诱导干细胞分化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化学诱导和生物学诱导。
化学诱导是指通过化学物质对细胞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特定诱导目的;生物学诱导则是指通过外源性遗传物质、细胞因子或细胞外基质,刺激细胞分化的生理功能。
其中,化学诱导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因为其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稳定且易于量化等优点。
常用的化学诱导方法主要有:利用一些特定的化学小分子或者是芯片技术使干细胞向特定类型分化;含有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培养基,使干细胞获得分化所需信息,从而分化为目标细胞类型;通过微环境模拟器等矩阵材料,将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目标细胞类型。
二、诱导干细胞分化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诱导干细胞分化是探究生物学初期发育和细胞分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诱导,可以模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研究干细胞发育规律、分化过程及特定转录因子的作用,深入探究细胞命运和发育疾病的发生机理。
此外,诱导干细胞分化还可以用于构建干细胞的库存,这些存储的干细胞可以供科研和药物开发使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 -SCs )是来源于骨髓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具有来源容易获取、不受伦理限制,广泛的增殖分化能力,易于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免疫原性弱,免疫耐受性强,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的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
因此,BMSC 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种子细胞,BMSC 由于能向神经细胞这种几乎不可再生细胞的分化能BMSCs 体外培养与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彭立军,羊明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湖南衡阳421001)【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神经元;诱导分化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9-1359-04中图法分类号:R322.8文献标识码:A力,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BMSCs的体外诱导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方法和可能的机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和成果,本文就BMSCs体外培养诱导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进展作一综述。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1.1BMSCs的发现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在研究创伤愈合时,将一种不溶性的染料注入静脉,结果在损伤部位发现含有这种染料的细胞,这些细胞绝大多数来源于血液,因此Cohnheim推断出骨髓中可能存在非造血组织干细胞的观点。
1968年,Fridenstein等[1]研究发现并提出在骨髓中存在一种成长棱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培养时呈克隆生长,能贴附塑料培养瓶生长,能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 fi-broblastic,CFU-F),并将之称为骨髓多能基质干细胞(marrow pl uri-potent stromal stem cells)。
1991年,Caplan将它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最近有研究表明,全身结缔组织和间质中也存在BMSCs,而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
眼科学研究论文H A I X I A K E X U E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诱导分化探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眼科研究所陈金国徐国兴白月徐巍郭健[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at m es enchym al s t em cel l s,rM SC s)诱导分化成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的能力。
方法: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M SC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利用光感受器细胞培养上清液诱导M SC细胞14d。
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 t-PC R观察诱导后的细胞是否表达视紫红质(R hodops i 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 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 FA P)。
结果:诱导细胞14d后即可见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实验组M SC的R hodopsi n表达率为35.1%±6.2%,而对照组中无R hodops i n阳性的细胞,实验组M SC的N S E表达率为33.6%±4.0%,对照组为10.6%±5.0%,实验组M SC的G FA P表达率为9.6%±1.5%,对照组为13.7%±3.0%。
R T-PC R鉴定结果分析示实验组M SC的G FA P、N S E、R hodops i n m R N A均有表达,而对照组的只表达G FA P和N SE,未见R hodops i n条带。
结论:体外培养的r M SC,经过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培养上清液导,可以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感受器细胞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均质性成体干细胞,它具有两项干细胞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自我更新(self-renewa1)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
1968年,Friedenstein[1]等学者首先报告骨髓中存在一种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他们认为这种细胞可能是间充质细胞的前体。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王亚菁;孙兆瑞;陈昶;吴涛;徐婧;韩晓冬【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09(23)4【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气-液界面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上皮样细胞分化.方法贴壁分离法体外培养BMSCs,pMSCV/GFP逆转录病毒转染BMSCs,使BMSCs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同时两步酶消化法(Pronase酶和胰酶)体外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RTEs),Cytokeratin18(CK-18)单克隆抗体鉴定.建立气-液界面培养模型,将标记有GFP的BMSCs和RTEs以一定比例混匀接种到套皿内,连续共培养14d,CK-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结果.结果荧光显微镜下,pMSCV/GFP逆转录病毒转染BMSCs呈现明显的绿色荧光,同时共培养后部分标记有GFP的BMSCs经CK-18荧光染色,呈现红色荧光,说明经GFP标记的BMSCs已被成功诱导分化成气管上皮.结论体外气-液界面条件下,兔BMSCs与原代培养兔RTEs共培养可以成功诱导分化为上皮样细胞,表达上皮特异性角蛋白CK-18,为BMSCs作为组织工程化气管的种子细胞奠定实验基础.【总页数】4页(P261-263,封2)【作者】王亚菁;孙兆瑞;陈昶;吴涛;徐婧;韩晓冬【作者单位】21009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生殖生物学实验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21009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生殖生物学实验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200433,上海市,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21009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生殖生物学实验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21009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生殖生物学实验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210093,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与生殖生物学实验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体外诱导人羊膜上皮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初步研究 [J], 姚敏;陈剑;王文娟;张晓玲;杨筱曦;周清;徐锦堂2.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色素上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J], 安刚;路璐;许苑;洪晶3.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J], 张诚;杨玉龙;林美举;史力军;张洪威;李婧伊;4.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胆管上皮样细胞分化 [J], 张诚;杨玉龙;林美举;史力军;张洪威;李婧伊5.体外诱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J], 韩桂林;丁芳宝;梅举;黄盛东;龚德军;刘晓红;刘艳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研究神经系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组织,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而神经细胞则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够传递神经冲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然而,由于神经细胞的数量和位置对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期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神经细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不断更新和补充神经系统的组织。
尽管神经细胞在大脑和脊髓中的增殖速度相对缓慢,在其他区域,如嗅球和迷路中,神经细胞的增殖速度则比较快。
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典的卵壳膜移植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卵壳膜的移植来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由于卵壳膜中包含了一些细胞外基质和生长因子,可以帮助神经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因此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细胞的分化研究。
2. 体外培养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前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分化为神经元。
由于体外培养可以控制细胞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神经元群体,从而更好地研究神经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3. 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改变神经细胞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特征,从而影响其增殖和分化。
例如,可以针对某些关键基因进行编辑,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或者抑制神经干细胞的转化为非神经元细胞。
在研究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和起始状态密切相关。
在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下,神经细胞能够源源不断地增殖和分化,并不断刷新神经系统的组织。
此外,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需要通过各种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的作用,进行严格的调控和协调。
因此,如果在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神经元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内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的:回顾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途径及物质诱导成骨分化及效果的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2010年至2018年文献,共检索到107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18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成骨活性。
在体内经不同的方式及诱导剂的诱导,可分化成成骨细胞而修复骨缺损区。
目前尚无理想的诱导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组织工程;诱导【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71-03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检索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15日。
检索词: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诱导”。
英文检索词为“mesencgymal stem cells,osteogenesis,differentiation,induction”。
检索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Pub Med数据库。
1.2 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成骨的相关研究。
排除标准:重复及陈旧文献。
1.3 对纳入文献的评价计算机检索得到751篇中文文献,325篇英文文献。
选择近期发表及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共18篇。
2.结果目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的研究体内成骨的研究相对较少。
由于体内与体外实验环境相差甚大,体内成骨实验是否成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1 中医中药国内研究者尝试应用中药或其提取物诱导BMSCs成骨分化,并取得一定成就。
刘建鹏等[1]将含复方接骨中药血清进行体内及体外试验,得出含复方接骨中药血清诱导的MSC-BCB复合体移植具有体内成骨作用,成骨速度与成骨质量均优于单纯BCB移植。
两种体系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差异李哲;方明珠;陈红;郭钢花;范家宏;毛志娟【摘要】目的将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定向分化为脊髓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MNP),并比较在有无饲养层两种体系下的分化效率.方法分别在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无饲养层体系中培养人iPSCs.诱导6 d获得神经上皮前体细胞(NEP),诱导12 d获得MNP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PSCs、NEP、MNP标记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EP相关基因SOX1、HOXA3,MNP相关基因OLIG2、PAX6,及多能性基因SOX2、OCT4的转录水平.结果两种体系中iPSCs均表达多能性标记物,NEP及MNP均高表达神经相关标记物,低表达多能性标记物,有饲养层体系中NEP细胞SOX1、HOXA3,MNP细胞OLIG2、OCT4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无饲养层,PAX6和SOX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PSCs在两种培养体系均可有效分化为MNP细胞,在有饲养层体系中分化效率较高.%Objective To induce 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to differentiate into spinal motor neuron precursor (MNP)and compare the induction efficiency in systems of feeder and feeder-free. Methods iPSCs cultured on mouse feeder cells or in feeder-free condition were induced into neuroepithelial progenitors (NEP) on the sixth day and MNP on the twelveth day.Their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and the markers of iPSCs,NEP,MNP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fluorescence.NEP-related genes SOX1 and HOXA3,MNP-related genes OLIG2 and PAX6,and pluripotency genes SOX2 and OCT4 were detected with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iPSCs expressed pluripotency markers,while NEP and MNP expressed high levels of neural related markers and low levels of pluripotency markers in two systems. The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SOX1, HOXA3, OLIG2 and OCT4 was higher in the feeder system,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SOX2 and PA X 6. Conclusion iPS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MNP in culture systems of feeder and feeder-free,and the induction efficiency is higher in the feeder system.【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8页(P269-276)【关键词】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运动神经元;神经分化【作者】李哲;方明珠;陈红;郭钢花;范家宏;毛志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45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湖北武汉市430030;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市450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湖北武汉市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5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将特定的多能遗传基因导入体细胞获得的一种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成年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
然而,MSCs体外培养过程中易发生细胞龄衰老、不同源性、分化失衡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探究MSCs分化调控机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高MSCs应用效率和安全性。
一、基因转录调控MSCs分化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基因的转录调控。
研究发现,BMP、Wnt、Notch、Hedgehog等信号通路在MSCs分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BMP为例,它可以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通过Smads通路促进Runx2基因表达,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另外,BMP还可以通过调控Noggin、Chordin等抑制剂的表达,来抑制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
Wnt、Notch、Hedgehog等信号通路同样也在MSCs分化调控中发挥类似的作用。
二、表观遗传学调控表观遗传学调控是指非编码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过程。
已有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调控在MSCs分化调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研究显示非编码RNA可以通过miRNA介导维持MSCs干细胞状态,抑制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
另外,DNA甲基化也在MSCs分化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MSCs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DNA甲基化模式。
因此,对MSCs分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MSCs分化调控的分子机理。
三、细胞外基质调控细胞外基质是细胞外部分的生物大分子网状结构,包括胶原蛋白、Laminin、纤维素等多种成分。
细胞外基质不仅为MSCs提供支持力,而且还参与了MSCs的分化调控。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可调控MSCs向特定细胞系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