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25.01 KB
- 文档页数:5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归纳第1讲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创制耒耜:传说①__________创制耒耜。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方式,支撑着中国现代的②__________和生活。
中国现代的严重文明成就,都是在③_________ 开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特别提示】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末尾在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农业是现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方式,中国现代社会的消费、生活及一切文明成就都是树立在农业经济开展的基础之上的。
神农氏的传说及其名字都说明他对现代农业经济做出了庞大贡献,因此,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具有特殊位置。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⑴人们在原始山林中应用〝①__________〞拓荒营田。
⑵②__________时期中国南方仍采用这一方式。
2.铁犁牛耕⑴③_________ 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构成。
⑵汉代④_________ 普及全国,⑤_________ 出现了一牛挽犁。
⑶汉代⑥_________ 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和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良。
⑷唐代出现⑦_________ 。
3.主要影响⑴⑧_________ 的改良,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开展。
⑵小农户集体运营使⑨_________ 难以完成革命性开展。
【特别提示】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阅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到运用铁器、牛耕等先进农业消费技术的阶段。
农耕技术的开展使现代中国构成了以小农户集体运营为主的耕作方式,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革命性的提高。
三.繁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繁重⑴项目单一,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是主要方式。
⑵赋税征收〝征发无度〞、〝③_________ 〞。
⑶农户交纳的赋税,是民主王朝④_________ 的主要来源。
⑷往往使农民⑤_________ 失掉土地。
2.力役繁重⑴休息者的⑥_________ 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错误!( B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2。
(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导学号 99523076( D )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解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B 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子就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D项正确.3. (2018·广东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必修2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本专题为高考必考专题,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来看,着重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如古代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的影响、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等;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呈现,偶有主观题;从考查的试题形式来看,多以史料为主,考查学生史料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从学科素养考查方向来看,多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主。
复习备考本专题,一是要从感性、直观的角度感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要从理性、抽象的角度来思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
【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本专题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使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考点集训】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2.(2018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2)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
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大约1亩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②曲辕犁的推广③水排的使用④铁锄的出现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3.(2018浙江台州高三期末,3)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还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达不到的需接受处罚。
这些规定( )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答案B4.(2017浙江宁波十校9月联考,3)水利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下列属于汉代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的有( )①郑国渠②井渠③都江堰④白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2018浙江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5)《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一、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市”的分类和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素材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疏导引导一、重农抑商1。
含义:就是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
确立:战国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后历代王朝都沿用。
3。
确立原因:(1)努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其原因有:①农业能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能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和君主的地位.(3)评价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白银的广泛使用2.西汉时期设立于首都、由“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是()A.东西织室B.三服官C.百工D.绫锦坊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题)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经济活动相关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1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15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5.宋代的商业活动范围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其最为合适的书名是()A.《长安城的落日》B.《汴河两岸》C.《坊墙倒塌以后》D.《盛世的辉煌》6.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7.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8.(2012年4月山东省青岛市二模)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9.(2011年12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1题)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10.(2012年5月鞍山市二模24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历了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过程,商朝时出现了人工铜币B.经历了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开始将铸币权收归中央C.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宋朝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经历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玄宗时铸造的“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货币11.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贸易控制松弛②属于人文画种类③“交子”的出现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①②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④12.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规定耕织收入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穷的,全家一并没为官奴。
这些措施集中体现的指导思想是()A.奖励耕织B.轻徭薄赋C.打击工商D.重农抑商13.(王永建老师原创)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载,1905年到1924 年间,江苏昆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05年26% 16% 58%1924 年8% 14% 78%注:“佃农”指封建经济制度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当地( )A.农村土地兼并加剧 B.农村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C.部分农民上升为地主 D.大量农民转化为工矿企业工人14.(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22题)(《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从《诗经·小雅·北山》到《诗经·小雅·大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15.(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3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二、非选择题1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17.(25分)中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法国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其中: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四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2分)有何意义?(2分)(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
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3)依据材料三,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9分)(4)你是否认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唐代之前是“坊市制”,时间和空间有严格的限制。
宋代打破了这样的限制。
2.A解析:属于比较冷僻、生疏的知识点,纯粹是识记能力的考查,西汉设于长安、服务于皇室的工场为东西织室,三服官设于齐郡。
3.B 4.D解析:钱泳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履园丛话》。
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
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材料反映清代田地转移更频繁,土地兼并更猛烈。
根据所学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本题选D项。
5.C解析:与唐代相比,宋代商业活动范围扩大的突出表现是市坊制度的发展,商业的活动范围突破了“坊”的限制,C最合适。
6.C解析:明清时期商人把通过商业赚来的钱财用于大兴土木,不用于扩大生产,抑制了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新经济因素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给筹取值”结合地点松江行业是丝织业说明在明中期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8.D解析:第一句引文表明了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说明等级观念淡化,祺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ABC项说法有误。
9.C 10.D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货币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涉及知识点较多,答题时注意要求是找出不正确的叙述。
根据有关所学,唐高祖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
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此处“开元”有开创新纪元的涵义,并非指唐玄宗的年号。
11.D解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出现,该图主要反映的是东京的经济发展状况,从画种上说应该是世俗风情画,不是人文画。
12.D解析:商鞅变法的这些措施包含两方面,奖励耕织和打击工商,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无论选A还是C都只涉及某一方面。
13.B解析:本题是近代史素材,考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题关键在于弄清楚“自耕农”“佃农”的含义,特别要注意题干中的“注”,自耕农比重减少,佃农比重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土地兼并。
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当时已经出现,但并未实施,江苏也不属于国民党控制范围,更何况如果真的落实这政策,造成的结果应该是出现大量自耕农;当时是民族工业的春天,D这一现象有可能出现,但从材料的数据看,无法支撑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