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RI示踪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99.52 KB
- 文档页数:4
干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等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梗发病率逐年升高。
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血供不足,心肌坏死、纤维化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影响预后。
MI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不断增加[1]。
患者终末期心脏衰竭唯一可用的根治性治疗是心脏移植,但这一治疗方法因为器官短缺而受限。
因此,寻找解决M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近10年来,大量报道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研究,显示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干细胞可以通过直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梗死区的血管密度,并通过分泌作用产生心肌连接蛋白和其他细胞因子,发挥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现将干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1.心肌梗死1.1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目前心肌梗死已成为心内科的常见病,不但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还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成为心内科医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
1.2 心梗后心肌的变化1.2.1心梗后的心脏重塑心肌缺血,无论是急性或慢性,引起一连串的事件导致缺血区域心肌的细胞损伤或死亡,结构完整性丧失,最后由胶原增生填充形成瘢痕,导致心脏功能障碍[2]。
除了血运的后期恢复,局部缺血造成的损伤主要是不可逆的过程,这为各种并发症提供了基础,真正的细胞再生往往是非常有限的[3]。
由于局部的缺血、缺氧,糖酵解停止,导致三磷酸腺苷(ATP)耗竭和乳酸堆积,持续缺氧导致钠一钾泵衰竭,细胞内溶质的增加,随后肿胀[4],乳酸积累使细胞pH值下降,限制了必需酶的活性并增加溶酶体释放,所有这些变化均导致细胞破裂。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目前,尝试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主要包括胚胎心肌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
(一)胚胎干细胞1. 胚胎心肌细胞Soonpaa等1994年首先证实了小鼠胚胎心肌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1996年,Li等在大鼠心肌冷冻坏死模型上移植大鼠胚胎心肌细胞,术后4周,移植的胚胎心肌细胞出现了分化现象。
但是,胚胎心肌细胞对缺血非常敏感,在体外不易培养和增殖。
此外还有胚胎心肌细胞不易获得和伦理学上存在争议等问题。
这些都限制了胚胎心肌细胞的应用。
2. 胚胎干细胞在各种类型的干细胞中,最多才多艺的当属胚胎干细胞了。
最早的胚胎干细胞是Martin等1981年从小鼠胚胎中分离出来的。
Thomson等1998年首先成功建立起人胚胎干细胞系,引起科学界的强烈反响,被Science杂志评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从啮齿类、兔、猪和灵长类动物体内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系。
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生长,并能在原始未分化状态下无限增殖,且仍能保持其多能性和正常核型。
这些特性使人胚胎干细胞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但是人胚胎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
(二)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成体干细胞容易从自体采集,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伦理学纠纷,而且自体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适合临床应用,因而成体干细胞成为近几年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
1. 骨骼肌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即骨骼肌成肌细胞,或称骨骼肌卫星细胞,动物模型实验均证实成肌细胞移植能实现梗死或缺血心肌的再生。
Koh等1993年首先发现成肌细胞能向心肌细胞转化。
2001年,Jain等发现成肌细胞移植能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左室功能。
2001年,Menasché等首先将成肌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
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所引起的。
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并形成心肌瘢痕,这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包括用药、开刀手术和干细胞治疗。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常被称为是医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的种类主要有胚胎干细胞和成人干细胞两种。
胚胎干细胞是指取自早期胚胎的细胞,这种干细胞拥有极强的分化潜能,能够分化成人体内所有种类的细胞。
但是胚胎干细胞目前仍存在伦理问题,因而很难应用于人体质量的治疗。
成人干细胞则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具有相对较强的分化能力,可主要分化成各种实用的细胞类型,例如心脏、骨骼和血液细胞等。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死亡和心肌瘢痕的形成都导致了心脏功能的严重下降。
这时候,干细胞治疗被看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促进干细胞成为心肌细胞来重建和恢复心脏功能。
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干细胞的来源和应用方式分类。
来自不同来源组织的干细胞在治疗心肌梗死中都有不同应用方法和优点。
成人心脏和骨髓中的干细胞是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来源。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些干细胞移植技术,包括直接注射、体内针灸、体外培养和冷冻储存等。
这些技术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微环境,以促进干细胞在心脏组织中定居和生长。
这些技术已经被实验室和临床应用证明是可行和安全的。
干细胞治疗的优点之一是增加了心脏病患者治疗成功的概率。
另外,干细胞治疗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和形成新的心肌组织,从而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
此外,干细胞治疗的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而且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
总体来说,干细胞治疗是一项前沿技术,已经为治疗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创造了新的机会,并将成为它成为主流治疗方式的日趋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目前在干细胞治疗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选择最好的来源和最适合的方法等,但随着研究和技术的进步, 无疑会为治疗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疾病提供更好的选择,也会为医学研究和实践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与方法探究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引起的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组织修复能力受损。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与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概念。
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未分化细胞。
干细胞移植是指将干细胞从捐赠者体内提取,经过体外扩增和分化,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干细胞移植被用来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十分复杂,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发挥治疗作用。
首先,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能够不断分化为新的干细胞,从而保持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这使得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持续释放新的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其次,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
干细胞移植后,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内,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取代受损心肌细胞,恢复心脏的收缩功能。
这种心肌细胞的再生和替代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后遗症。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释放多种生长因子。
干细胞移植后,干细胞能够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础性成长因子(bFGF),这些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形成和修复,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血供,加速心肌的恢复。
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方法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法是骨髓干细胞移植。
骨髓干细胞是一种常见的干细胞来源,它们可以从捐赠者的骨髓中提取得到。
在治疗心肌梗死时,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直接输送到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中,以达到修复心肌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胎盘干细胞移植。
胎盘干细胞是从胎盘中提取得到的一类干细胞。
与其他干细胞来源相比,胎盘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干细胞数量和更好的分化能力。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MR分子影像学示踪作者:祁春梅,马根山,刘乃丰【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磁共振成像;分子影像学;文献综述近年来,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很快,尤其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心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骨髓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热点之一,但干细胞移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无法在体示踪、识别移植后的干细胞,客观评价其疗效。
分子影像学是目前可以在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新型交叉学科[1]。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分子影像学可将移植的细胞进行磁性对比剂标记,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对其进行可视化追踪,就可得知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运动信息及未来命运。
MR分子影像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1 心肌干细胞移植现状1.1 移植细胞类型的合理选择目前用于临床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大体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群(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 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nitor cells,EPCs)和ACC133+细胞5种。
近期,Fraser等[2]研究认为脂肪干细胞(ADSCs)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从而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这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2005年,Katritsis 等[3]于冠脉内同时植入MSCs及EPCs,证实植入两种细胞的方法亦可有效再生梗死心肌。
临床上由于移植细胞成分的复杂,各类细胞各有利弊[4]:BM- MNCs 成分丰富,无需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但细胞分化鉴定困难;MSCs 取材方便,成本低,增殖能力强,具多向分化潜能,但需要体外扩增、诱导及分化;HSCs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但是细胞数量少、分离成本高;EPCs 为单一细胞群,具有增殖能力高、多能性、可自体移植特点,但细胞数量少,需要扩增;ADSCs 取材方便,来源充足,但动物试验及临床验证较少。
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手术等,但这些方法不能修复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肌组织。
然而,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为心肌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最常用的干细胞来源有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心肌干细胞等。
胚胎干细胞是一种源于胚胎早期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和其他类型细胞。
在动物模型中,胚胎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心肌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心功能。
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源于成人组织(如骨髓和脂肪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具有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生成的作用。
临床试验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获取性,目前已成为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选择。
心肌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它们存在于成年心脏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心肌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然而,心肌干细胞数量有限且分化能力有限,且获取较困难,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除了上述干细胞类型,还有一些新的干细胞来源被广泛研究,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和多能成体干细胞(PSCs)。
iPSCs来源于人体成体组织细胞,通过基因转导和重编程技术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PSCs来源于成体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潜能,可向心肌细胞分化。
这些新型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获取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收稿日期:2021G02G16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20185015)作者简介:卢文燕(1992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通信作者:张明,主任医师,E Gm a i l :z h a n g m i n g_d r @163.c o m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卢文燕1,张㊀明2(1.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2018级;2.江西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南昌330006)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因而骨髓干细胞移植替代坏死心肌已经成为目前心肌梗死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对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㊁研究状况㊁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综述.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 54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G4727(2021)05-0093-05D O I :10.13764/j.c n k i .n c d m.2021.05.019P r o g r e s s i nB o n eM a r r o w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l a n t a t i o n f o rA c u t eM y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L U W e n Gy a n 1,Z H A N G M i n g2(1.G r a d e 2018,M e d i c a l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r a d u a t eS c h o o l ,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2.D e pa r t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i a l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N a n c h a n g 33000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c u t em y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M I ),o n eo f t h em o s t s e r i o u s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 e a s e s i n c l i n i c ,i s a m a j o r t h r e a t t oh u m a nh e a l t h .R e c e n t l y ,i th a sb e e nf o u n dt h a tb o n e m a r r o ws t e m c e l l s c a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i n t oc a r d i o m y o c y t e s a n d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a n ds e c r e t eav a r i e t y of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s .T h e r e f o r e ,b o n em a r r o w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h a sb e c o m e a r e s e a r c hh o t s po t i n t h e f i e l do f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t r e a t m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 ,r e s e a r c hs t a Gt u s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so f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i n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m y o G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b o n em a r r o ws t e mc e l l s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m e s e n c h ym a l s t e mc e l l s ;a c u t em y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㊀㊀急性心肌梗死(AM 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因冠脉管腔内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冠脉闭塞,相应心肌细胞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为了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再灌注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AM I 的重要紧急措施.再灌注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 I ),但由于急诊P C I 在基层医院可能并未开展或者技术不成熟,导致患者转入上级医院时已经造成部分心肌细胞缺血坏死,而溶栓治疗又有其适应证㊁禁忌证,部分患者不宜进行溶栓治疗,同样造成心肌梗死.其中更有部分急性期患者因未能及时疏通或重建血运而迅速造成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脏为维持其泵血功能,发生退行性左室重塑,甚至形成室壁瘤,最终导致心功能不断恶化而心力衰竭.以往认为成熟的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区心肌只能通过纤维增生,由无收缩功能的疤痕组织代替.因而即使恢复或重建血运通路,也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坏死心肌组织.心肌梗死后在梗死灶周边及正常的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以增殖修复受损的心肌3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第61卷第5期㊀J o u r n a l o f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2021,V o l .61N o .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组织.而T A K A HA S H I等[1]的研究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MN C s)培养液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直接保护心肌细胞,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诱导梗死灶周围微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梗死心脏功能的改善.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㊁组织㊁器官的潜在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面临细胞标本短缺㊁免疫排斥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使之应用受限.骨髓干细胞(B M C s)属于成体干细胞,目前认为其主要包含以下两类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S C s)和造血干细胞.由于骨髓干细胞通过温和的机械分离即能制备单细胞悬液,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来源广泛,且可自体移植,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骨髓干细胞能分化为心肌细胞㊁血管内皮细胞㊁平滑肌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因此,通过干细胞移植阻止心脏衰竭的恶化进程甚至去恢复心肌损伤患者的心功能,给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景.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机制㊁研究状况㊁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综述.1㊀作用机制1.1㊀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早在1999年T OM I T A等[2]研究表明,体外培养中,5Ga z a培养的B M C s可形成肌钙蛋白Ⅰ和肌球蛋白重链染色阳性的肌小管;体内研究中,将B M C s 移植到冷损伤性心脏痕组织中,8周后检测也可见心肌样肌细胞,肌球蛋白重链和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心脏功能较前显著改善.S Z A R A Z等[3]利用q P C R技术分析体外培养基c T n T和MY H6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实验组c T n T m R N A水平高于对照组,MY H6m R N A的表达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也被强烈诱导.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心源性分化标记物,结果显示心肌细胞标记信号调节蛋白α和缝隙连接蛋白43(C x43)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功能性心肌细胞样细胞.1.2㊀干细胞旁分泌机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T A K A H A S H I等[1]在研究中发现B M C s无论是在缺氧还是常氧条件下均能明显抑制成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增加梗死后心肌微血管的密度,缩小纤维瘢痕的面积,明显提高心脏的功能.他们收集B M C s的培养液做E L I S A和W e s t e r nb l o t i n g 分析,发现B M C s产生了多种细胞因子(包括V E G F㊁I LG6㊁P D G F㊁I G FG1),其中一些在缺氧的条件下是明显增加的.研究表明B M C s产生的细胞因子增强了心肌细胞对抗缺血损伤的能力,诱导了血管的新生,抑制了梗死心脏的重构,这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意义重大.T A N G等[4]对心肌梗死小鼠进行自体M S C s移植,2个月后发现小鼠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增高,V E G F表达明显升高,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其可能机制为M S C s在损伤区域可以自身分泌和上调周边细胞表达多种细胞活性因子;M S C s自我更新能力能维持长期的血管再生状态.1.3㊀干细胞减少炎症因子L U G E R等[5]将小鼠左前降支阻断45m i n,在心肌梗死后24h,实验组静脉注射2ˑ106M S C s,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组各16只,21d后,发现M S C s组明显降低心脏和脾脏的自然杀伤细胞和心脏的中性粒细胞.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前24h特异性自然杀伤细胞耗竭可改善梗死面积㊁左心室射血分数㊁左室重构及减少心脏中性粒细胞.这表明M S C s通过全身抗炎作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心功能障碍.1.4㊀干细胞外泌体发挥重要作用干细胞分泌的胞外小泡有刺激血管生成,保护细胞,调节细胞凋亡的作用.D O U G H E R T Y等[6]从人类诱导的多能干细胞源性心肌细胞(h i P S CGC M)培养基中分离出分泌颗粒,并用射透电镜㊁纳米粒子追踪分析㊁免疫印迹证实了分泌颗粒的大小和形态与外泌体一致.此外,在研究外泌体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 A E C)的管壁形成㊁伤口愈合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时发现,与对照组(N OGE x o s o m e s)相比,100μg m L-1C MGE S处理的B A E C在管壁形成㊁伤口愈合和细胞增殖方面均有显著提高.结果表明,从h i P S CGC M中分离出的E x o s o m e s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细胞增殖.该研究阐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新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㊀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2.1㊀基础研究L U O等[7]为了解决干细胞生长㊁保存和运输的问题,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包装成聚乳酸G乙醇酸微粒子,然后包被M S C膜,形成非物理粒子合成M S C(或s y n M S C),结果发现,s y n M S C显示出与真M S C相似的因子释放谱和表面抗原,并能发挥M S C的促进心肌细胞和血管再生的功能及显示低温环境下体外或体内保存和冻干稳定性.L UGG E R等[5]对鼠的研究发现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左4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10月,第61卷第5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室重构不良,左室射血分数恶化,而静脉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消除了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恶化,另外在缺血性心肌病模型中,心肌梗死后4周给予小鼠(n=16)尾静脉注射2ˑ106M S C s,第3周重复注射,与对照组(n=16)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M E N G等[8]将白介素10(I LG10)基因通过转录激活物样效应核酸酶(T A L E N)整合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基因组中,并翻译成I LG10基因编辑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I),将AMM/I移植到AM I小鼠模型中,发现AMM/I移植可明显抑制C D68阳性或F4/80阳性的浸润性炎症细胞,降低梗死心肌中促炎因子的表达.此外,还发现,采用AMM/I移植的小鼠心肌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左室功能得到改善,并且AMM/I对心肌细胞凋亡具有高度抑制作用.此项研究表明,AMM/I移植通过抑制细胞炎症㊁增加毛细血管密度㊁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的作用,对左心室功能的早期恢复和重构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然而移植的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下存活不良会降低其治疗效果.F o l l i s t a t i nGl i k e1(F s t l1)是一种新型促生存的心肌因子,在缺血环境中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S H E N等[9]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氧条件下模拟心肌缺血环境,分别于缺氧后0㊁24㊁48h检测F s t l1的表达,在低氧处理48h后,进一步收集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死亡和增殖试验,结果发现F s t l1在缺氧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下降,体外研究进一步证实F s t l1促进缺氧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因此可以推测,F s t l1可以显著延长M S C植入人体后的存活时间.同时他们将M S C s(M S C sGm c h e r r y)或F s t l1过表达M S C s(M S C sGf s t l1)注入小鼠梗死周围区,在治疗后1㊁3㊁7d对供体细胞的保留情况进行评估,并计算梗死面积㊁梗死心脏的新生血管及心肌功能.结果发现M S C sGf s t l1组显著延长供体细胞的存活时间,并且通过限制瘢痕形成㊁减少炎症反应㊁增强新生血管,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这表明f s t l1是一种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内源性心脏因子,可以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2.2㊀临床研究K I M等[10]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6例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 C I术后患者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 MGM S C)组(n=14)和对照组(n=12),对照组在梗死后给予常规治疗,B MGM S C组在P C I术后1个月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 V E F)从基线到随访4个月后的变化.通过S P E C T测定,B MGM S C组L V E 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随访4个月时L V E F增加幅度细胞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0ʃ4.7)%比(5.3ʃ2.6)%,P=0.02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细胞移植并未增加不良临床事件㊁支架内再狭窄或心律失常风险.L I等[11]进行了一项80例患者参与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成功完成再灌注治疗后1个月,经冠状动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梗死相关动脉,随访6个月后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L V E F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5.9ʃ8.5)%比(1.6ʃ7.0)%,P=0.037],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干细胞治疗相关毒性,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见,冠状动脉内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有效的.张艳平等[12]将8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410例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移植后3㊁6㊁12个月,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肖文涛等[13]进行的一项自体MN C s㊁M S C s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 R C A)内序贯移植治疗AM I的临床研究,分别于移植后3㊁6个月测定L V E F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数,结果显示移植组L V E F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2组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L A G U N A等[14]选用L V E F低于50%,有冠脉搭桥(C A B G)适应证的20例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0 15天,干细胞组在体外循环下采用心肌内直接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MN C s),对照组仅行C A B G 治疗.术前㊁术后9个月行钆磁共振成像及应激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17例患者完成随访,分析研究结果,在2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2组L V E F变化幅度㊁整体室壁运动减低水平或局部室壁运动减低水平㊁舒张末期容积下降幅度或收缩末期容积下降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项研究结果表明,AM I患者在冠脉搭桥时心肌内注射MN C s对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无中 远期改善作用.另外N I C O L A U等[15]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得出相似结论,即冠状动脉内灌注MN C s并没有改善左心室重构或减少梗死面积.但59卢文燕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从具体数值上分析,在L A G U N A等[14]的研究细胞组的指标除局部室壁运动减低水平外,其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该研究样本量少,用于结果分析的仅17例,这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说服力.所以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㊁多中心㊁双盲㊁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综合分析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各方研究者利用的移植时间㊁移植途径㊁细胞种类㊁细胞数量㊁患者初始左室射血分数不一,造成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在今后通过控制这些可控因素,将干细胞联合某种或多种细胞因子整合到生物材料中,以期寻找一种最优化组合,为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强有力的治疗方案.3㊀存在的问题3.1㊀干细胞归巢率㊁分化率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心肌细胞修复和再生的种子细胞,但其归巢率和分化率差,不能最大程度分化成心肌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Y A N G等[16]研究发现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介导的趋化因子12(C X C L1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G2(B M PG2)共转染能显著促进干细胞移植后梗死心肌的修复和再生;L U等[17]的研究也表明间充质干细胞通过C X C L12趋化途径向梗死灶周边招募常驻心脏内皮细胞,从而改善AM I小鼠模型的心脏功能,其中C X C L12是归巢因子,B M P2是促分化因子,但是两种因子以何种比例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来证实.3.2㊀移植细胞存活率低梗死区缺血缺氧和炎症状态会促使移植细胞死亡,从而降低干细胞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B c lG2是细胞凋亡中最受关注的癌基因之一,它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L I等[11]使用B c lG2基因对M SC s 进行基因改造,组装成B c lG2过表达M S C s,将B c lG2GM S C s或单纯M S C 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中,与M S C s组相比,B c lG2GM S C s组在移植后4d㊁3周和6周时细胞存活率分别增加了2.2倍㊁1.9倍和1.2倍.K I T A B A Y A S H I等[18]对梗死大鼠的研究发现,B c lG2修饰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组移植细胞存活时间延长,心肌纤维化减少,梗死区和边缘区血管密度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2项研究都支持B c lG2能够提高移植细胞抵御心肌梗死区恶劣环境的能力,但仅限于动物研究,在人体中是否有效还有待考证.3.3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强化单纯的细胞移植后其转分化率及表达结构功能的程度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理想,因此人们开始倾力于对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的生长因子的研究.C H A N G等[19]在左前降支闭塞的S p r a g u eGD a w l e y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现,移植后12周,脂肪源性成人干细胞联合生长因子复合物(A D A SGG F S)移植组与A D A S移植组或对照组比较, A D A SGG F S移植组梗死区周围毛细血管增多,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与A D A S移植组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数据表明生长因子能够提高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然而生长因子由于其易弥散而不能持久作用,以及如何与微环境中的移植细胞达到最有效的生物性结合又成为研究中悬而未解的问题.3.4㊀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问题不少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存在安全隐患.G L E E S O N等[20]在全枸橼酸血中添加间充质干细胞后发现可增强动脉剪切时血小板在胶原蛋白上的血栓沉积,肝素联合用药可消除这一效应;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在再灌注期间注入25ˑ106间充质干细胞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联用肝素可消除该效应,说明M S C s有形成血栓的前活性,这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S I M I N I A K等[21]将10例患者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在体外培养3周后进行移植,术后早期2例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余2例随访2周后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还有学者认为干细胞移植会导致肿瘤发生.G A O 等[22]在临床研究中发现1例患者在注射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并发症;L A L U等[23]进行的荟萃分析共收集了668项研究,其中23项符合资格标准,结果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与急性不良事件之间无相关性,表明M S C s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似乎是安全的.为进一步明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收益 风险状况,有必要进行精心设计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此外,还有骨髓干细胞自噬问题㊁分化的细胞能否长期维持心肌细胞功能等问题.4㊀小结与展望㊀㊀尽管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手段多样,但AM I的预后欠佳,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是心血管领域亟需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变心肌梗死的预后.因此,国内外学者试图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心肌梗死,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对于AM I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6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年10月,第61卷第5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但由于移植后分化率低㊁形成新的血栓㊁诱发心律失常㊁形成肿瘤,甚至有研究发现移植后并无改善心功能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该治疗方法尚未应用于临床.但是,笔者仍相信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领域的积极作用,并且预计该领域的迅速进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解决这些问题,期待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一条新 通路 .参考文献:[1]㊀T A K A H A S H I M,L IT S,S U Z U K IR,e ta l.C y t o k i n e s p r oGd u ce db y b o n e m a r r o wc e l l sc a nc o n t r i b u t et of u n c t i o n a l i mG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i n f a r c t e dh e a r t b yp r o t e c t i n g c a r d i o m y o c y t e sf r o mi s c h e m i ci n j u r y[J].A m JP h y s i o l H e a r tC i r cP h y s i o l,2006,291(2):H886GH893.[2]㊀T OM I T A S,L IR K,W E I S E L R D,e ta l.A u t o l o g o u st r a n sGp l a n t a t i o no f b o n em a r r o wc e l l s i m p r o v e s d a m a g e dh e a r t f u n cG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1999,100(S19):I I247GI I256.[3]㊀S Z A R A ZP,G R A T C H YS,I Q B A LF,e t a l.I nv i t r od i f f e r e n t iGa t i o no f h u m a n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 i n t o f u n c t i o n a l c a r d i oGm y o c y t eGl i k e c e l l s[J].J V i sE x p,2017,126:55757.[4]㊀T A N G YL,Z HA O Q,Z HA N G YC,e t a l.A u t o l o g o u sm e s e nG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i nd u c eV E G Fa n dne o v a s c uGl a r i z a t i o n i ni s c h e m i c m y o c a r d i u m[J].R e g u lP e p t,2004,117(1):3G10.[5]㊀L U G E R D,L I P I N S K I M J,W E S TMA N P C,e ta l.I n t r a v eGn o u s l y d e l i v e r e d m e s e n c h y m a ls t e m c e l l s:s y s t e m i c A n t iGI nG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 s i m p r o v e l e f tv e n t r i c u l a rd y s f u n c t i o ni naGc u t em y o c a r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a n di s c he m i cc a r d i o m y o p a t h y[J].C i r cR e s,2017,120(10):1598G1613.[6]㊀D O U G H E R T YJA,K UMA RN,N O O R M,e t a l.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v e s i c l e s r e l e a s e db y h u m a nI n d u c e dGP l u r i p o t e n ts t e m c e l lGd eGr i v e d c a r d i o m y o c y t e s p r o m o t e a n g i o g e n e s i s[J].F r o n tP h y s i o l,2018,9:1794.[7]㊀L U O L,T A N GJN,N I S H IK,e ta l.F a b r i c a t i o no f s y n t h e t i c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 i nm i c e[J].C i r cR e s,2017,120(11):1768G1775.[8]㊀M E N G D,H A NS,J E O N GIS,e t 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0GS e c r e t i n g M S C sv i aT A L E NGM e d i a t e d g e n ee d i t i n g a t t e n u a t e s l e f tv e nGt r i c u l a r r e m o d e l i n g a f t e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e l l P h y s i o lB i o c h e m,2019,52(4):728G741.[9]㊀S H E N H,C U IG H,L IY Q,e ta l.F o l l i s t a t i nGl i k e1p r o t e c t s m e s e n c h y m a ls t e m c e l l sf r o m h y p o x i cd a m a g ea n de n h a n c e s t h i e rt h e r a p e u t i ce f f i c a c y i n a m o u s e m y o c a r 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m o d e l[J].S t e m C e l lR e sT h e r,2019,10(1):17.[10]㊀K I M S H,C H OJ H,L E E Y H,e ta l.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l e f t v e n t r i c u l a rf u n c t i o n w i t hi n t r a c o r o n a r y m e s e n c h y m a ls t e mc e l l t h e r a p y i n a p a t i e n tw i t h a n t e r i o rw a l l S TGS e g m e n t e l e v aGt i o n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D r u g sT h e r,2018,32(4):329G338.[11]㊀L IW Z,MA N,O N GLL,e t a l.B c lG2e n g i n e e r e dM S C s i n h i bGi t e da p o p t o s i sa n di m p r o v e dh e a r t f u n c t i o n[J].S t e m C e l l s,2007,25(8):2118G2127.[12]㊀张艳平,屈慧敏,张蒙,等.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荟萃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33(1):44G49.[13]㊀肖文涛,高传玉,戴国友,等.不同类型自体骨髓干细胞序贯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5):370G373.[14]㊀L A G U N A G,D IS T E F A N O S,MA R O T O L,e ta l.E f f e c to fd i re c t i n t r a m y o c a r d i a la u t o l o g o u ss t e m c e l l g r af t i ng i nth es u bGa c u t e p h a s ea f t e r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JC a r d i o v a s cS u r g(T o r i n o),2018,59(2):259G267.[15]㊀N I C O L A UJC,F U R T A D O R H M,S I L V ASA,e t a l.S t e mGc e l l t h e r a p y i n S TGs e g m e n te l e v a t i o n m y o c a rd i a li n f a r c t i o nw i t hr e d u c e d e j e c t i o nf r a c t i o n:a m u l t i c e n t e r,d o u b l eGb l i n d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C l i nC a r d i o l,2018,41(3):392G399.[16]㊀Y A N GLJ,Y A NF,MAJ,e t a l.U l t r a s o u n dGT a r g e t e dm i c r oGb u b b l e d e s t r uc t i o nGm ed i a te d C oGD e l i v e r y of C x c l12(S d fG1a l p h a)a n dB m p2g e n e s f o rm y o c a r d i a l r e p a i r[J].JB i o m e dN a n o t e c h n o l,2019,15(6):1299G1312.[17]㊀L U D H,L I A O Y,Z HUSH,e t a l.B o n eGd e r i v e dN e s t i nGp o s iGt i v e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 i m p r o v e c a r d i a c f u n c t i o nv i a r eGc r u i t i n g c a rd i a ce n d o t h e l i a lc e l l saf t e r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S t e m C e l lR e sT h e r,2019,10(1):127.[18]㊀K I T A B A Y A S H IK,S I L T A N E N A,PÄT I LÄT,e ta l.B c lG2e x p r e s s i o ne n h a n c e s m y o b l a s ts h e e t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t h e r a p yf o r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C e l lT r a n s p l a n t,2010,19(5):573G588.[19]㊀C HA N GJC,L E EPC,L I N Y C,e ta l.P r i m a r y a d i p o s eGd eGr i v e ds t e m c e l l se n r i c h e d b y g r o w t hf a c t o rt r e a t m e n ti mGp r o v e sc e l l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t o w a r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i nar o d e n tm o d e lo f 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JS t e mC e l l s,2011,6(1):21G37.[20]㊀G L E E S O NB M,MA R T I N K,A L IM T,e t a l.B o n eM a r r o wGd e r i v e d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 h a v e i n n a t e p r o c o a g u l a n t a cGt i v i t y a n d c a u s e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 o b s t r u c t i o n f o l l o w i n g i n t r a c o rGo n a r y d e l i v e r y:a m e l i o r a t i o n b y a n t i t h r o m b i nt h e r a p y[J].S t e m C e l l s,2015,33(9):2726G2737.[21]㊀S I M I N I A K T,K A L AW S K IR,F I S Z E R D,e ta l.A u t o l o g o u s s k e l e t a lm y o b l a s t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o s t i nGf a r c t i o n m y o c a r d i a l i n j u r y:p h a s eⅠc l i n i c a ls t u d y w i t h12m o n t h s o f f o l l o wGu p[J].A m H e a r t J,2004,148(3):531G537.[22]㊀G A O L R,P E IX T,D I N G Q A,e ta l.Ac r i t i c a l c h a l l e n g e:d o s a g eGre l a t e def f i c a c y a n da c u t ec o m p l i c a t i o ni n t r a c o r o n a r yi n j e c t i o no f a u t o l o g o u s b o n em a r r o w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c e l l si n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J].I n t J C a r d i o l,2013,168(4):3191G3199.[23]㊀L A L U M M,MA Z Z A R E L L OS,Z L E P N I GJ,e t a l.S a f e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 o fa d u l ts t e m c e l l t h e r a p y f o ra c u t e m y o c a r d i a l i nGf a r c t i o na n d i s c h e m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S a f e C e l l h e a r t):a s y s t e mG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Ga n a l y s i s[J].S t e m C e l l s T r a n s l M e d,2018,7(12):857G866.(责任编辑:况荣华)79卢文燕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张华;宋先忠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09(015)004
【摘要】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且来源丰富,取材,扩
增简便,没有伦理学及免疫排斥等问题,所以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参与坏死心肌组织修复,可抑制心室重构的发展,同时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因此,骨髓干细胞移植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前景。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张华;宋先忠
【作者单位】453003,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处;安阳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J], 施志雄
2.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J], 贺延;郭晓明;吕俊刚;杨春梅;刘
惠亮
3.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J], 施志雄
4.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J], 卢文燕;张明
5.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J], 卢文燕;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罗智博;田苗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8(26)4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改善和心肌修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目前被看作是治疗急性心梗和心衰的新途径。
然而,骨髓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机制等问题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3页(P716-718)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罗智博;田苗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临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时期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彬;汤素琼;刘敬辉;李耀发;杨浩;刘家明;王汉生;周建国
2.磁共振评价磁探针标记的骨髓单个核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J], 祁春梅;张晓黎;滕皋军;居胜红;马根山;刘乃丰;陈忠;沈成兴;刘孝钧;胡耀鹏;苏亚民;李璇
3.法舒地尔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治疗作用吗? [J], 王丽君;范广明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J], 王红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J], 乔志钰;谢进生;杨传瑞;白涛;黄信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新进展鲍晓明;程晓曙【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09(030)006【摘要】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热点.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干细胞移植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等.但要将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中,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Clin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tem cells could increas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improve heart func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总页数】3页(P1053-1055)【作者】鲍晓明;程晓曙【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昌,330000;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南昌,3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方案 [J], 杨跃进;乔树宾;黄沛森;钱海燕;李清;徐珺;韩钦;赵春华2.经静脉和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J], 张清队;祁春梅;武维恒;许琳3.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J], 武维恒;祁春梅;周中新;李莉;何苗;刁军;彭城;甘军民;陆远4.西宁地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J], 刘品发;佘海茹;高琴;边惠萍;张素琴;马晓峰;童有福;刘红莉;尚正录;王红;陈秋红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J], 张奇峰;钟志雄;李斌;李存仁;张鹏飞;叶卓联;古献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骨髓干细胞优化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心肌梗死的高发率令人担忧。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溶栓以及导管介入治疗等手段,然而这些手段只能恢复血流,但不能修复因缺血而受损的心肌细胞,因此再造血管和心肌细胞的恢复仍是治疗的瓶颈。
干细胞是目前最为热门的心肌再生治疗手段之一,骨髓干细胞是其中一种常用的种类。
已有一些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但是,骨髓干细胞移植效果也受到一些限制,并且存在一定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动物试验模型,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骨髓干细胞种类的优化选择:选择不同来源、不同分化状态、不同生长因子诱导等多种骨髓干细胞,通过体外实验比较其增殖、分化和生物学特性,确定最优的种类。
(二)骨髓干细胞应用方式的优化选择:探索不同的移植方法,包括直接注射、冠状动脉介入等,比较其对心肌再生的作用,以及对临床治疗的适用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三)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优化处理:通过预处理骨髓干细胞或改变患者心肌环境等方式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和后的治疗效果,包括应用不同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进行预处理,或采用保护性介入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前的优化,以及采用药物治疗、心肌支持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后的优化。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优化策略探讨,本研究预期获得如下成果:(一)找到最优的骨髓干细胞种类和最适宜的应用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二)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优化处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心肌再生程度,降低治疗风险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