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9
起底全美最大的餐饮配送网GrubHub市值28亿美元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不仅是运营模式发挥了作用,更是其口碑营销的结果。
据创始人Michael Evans透漏,最初利用美国一家NetPromoter公司来打响知名度。
NetPromoter类似于国内的大众点评网,口碑网一样,可以评价一家公司的用卢忠诚度,通过用户打分来衡量公司服务。
在该网站上的评分为62%,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客户体验,新用户就不断累积起来了。
创始人Michael Evans是程序员,白天挨家挨户给餐馆客户打电话甚至上门拜访,实际开发用晚上的时间。
而因为GrubHub的商业模式设计,从开始后不久就处于盈利的状态,这也是GrubHub可以坚持到2007年才b获得Amicus Capital 和 Origin Ventures A轮融资。
此前,GrubHub在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已经坚持了将近4年。
(公司发展里程碑)GrubHub的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因为GrubHub是嫁接商户和用户两端,所以GrubHub的服务也可分为对用户端和对商户端。
对用户来说:用户可以通过Grubhub网站或移动App,完成在线订餐。
根据自己的位置和喜好进行所在城市的餐馆搜索、下单并支付,然后,要求餐馆配送外卖(或者自己打包带走),通过“跟踪外卖(Track Your Grub)”的功能平台实时跟踪外卖的所在位置,等着吃就可以了,使用非常便捷。
而对于商户来说:GrubHub将为餐厅解决效率低下的食品分类和关联计费,聚合餐厅菜单数据库;为餐厅带来更多全菜单价格的订单、更高的外卖利润率、更多的新客,低风险高回报率及订单数据等优势。
Grubhub主要针对的独立餐厅(即非连锁餐厅),特别是店主自营的餐厅。
这些独立餐厅约占美国61%的份额,市场巨大、且高度分散。
餐厅经营外卖生意有以下几个痛点:接触用户困难;市场费用高;资金及资源紧缺;技术实力有限。
O2O的下一个风口:美国互联网订餐2.0模式的探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O2O 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了。
而过去几年的 O2O 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从标准化的商品,开始向非标准化的服务转变。
无论是线上和线下,都开始互相融合,仅仅占有 O2O 的一边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
而过去几个月,本地化 O2O,特别是对应社区的,对应懒人经济的 O2O 也一再被互联网大佬所提起。
未来的几年,货币化”懒人经济”或许是新的趋势。
O2O 中目前一个能明确看到的方向就是送餐服务。
大名鼎鼎的”饿了么”最近在花完大众点评 8000 美元投资后,非常可能再融资 3 亿美元以完成”跑马圈地“。
今天,笔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国最新的 O2O 外卖服务的主要商业模式。
Nicole Jensen 刚刚在她 iPhone 中的 Sprig 应用中下了一个午餐订单。
今天她叫的外卖是素食山羊奶酪配扁豆。
20 分钟后,这份外卖就送到了她在旧金山的家中。
Sprig 是由原来谷歌的执行大厨 Nate Keller 创立的,主要提供健康,具有当地特色,有机的食物。
他们提供的食物包括各种健康的蔬菜色拉。
午餐的起步价为 9 美元,晚餐起步价 10 美元。
Sprig 拥有 60 个员工,其中30 人在办公室工作,另外 30 人在厨房工作。
他们的宗旨是让客户吃到具有家庭感觉(home made)健康食物,以替代那些不健康的快餐外卖。
无独有偶,另一家互联网外卖公司 SpoonRocket 也以健康食物为目标。
这家公司在 2013 年在著名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创立。
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叫 Steven Hsiao 的亚裔,他把 SpoonRocket 看做是快餐 2.0 版本。
大学生是外卖服务最大的客户之一。
这点和饿了么由交大的学生创立,从学校开始的路径也类似。
但 SpoonRocket 也是提供比较健康的外卖食物。
他们的食物由曾经在好几个高端餐厅工作过的 Barney Brown 领袖烹饪。
国外的成功O2O模式如今在国内,人们提到O2O,一般都会提团购,但是O2O的含义远远不是团购所能概括得了的,其也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地电子商务的模式。
在国外,O2O的模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下面列举一些国外比较成功的O2O模式,或许可以给国内创业者以提醒。
UberUber是一个允许你通过手机购买一个私家车搭乘服务的应用。
其运作方式如下:下载Uber应用,发出打车请求;几分钟内一辆私家车来到你面前(该应用能通过GPS追踪定位私家车);支付和小费通过信用卡自动完成。
现在该服务已经在美国旧金山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预计将会在其他城市展开。
虽然费用比出租车要高一半,但是其舒适和快捷却是出租车无法比拟的。
很显然它将给出租车行业带来重大革新。
JHilburnJ8Hilburn是一家允许男士购买个性化设计的衬衫和西裤的电子商务网站。
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高端设计服装。
如何运作?该公司在全国各地雇佣了一个800人的时尚顾问销售团队,他们会和客户约定时间拜访。
到达客户地点后,他们会量尺寸,并拿出许多面料让你选择帮助你挑选适合自己的类型。
然后客户就只需要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尺码,面料等信息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收到定制的服装了。
Jetsetter该网站属于奢侈品折扣秒杀网站Gilt8Groupe旗下,代表第二代旅行社。
他们通过一个200人的旅行报道记者网络来为会员计划出游旅行。
不过由于服务非常高端,价格也不菲。
比如3个小时的咨询,具体的旅游计划加上安排服务预订需要花费200美元。
而作为补偿,顾客通过Jetsetter订购酒店则会有返利。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游会选择在线旅游搜索引擎,但是更加高端的服务仍然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
Zaarly非要用一句话来描述Zaarly,那就是“移动版”的赶集、58同城。
Zaarly的概念很简单。
首先由有需求的用户发出需求,比如我想要买一台Mac电脑,打算什么时候、大概多少钱买,位置在哪里等。
三家国外“点评、团购和外卖”企业的商业模式“点评、团购、外卖”大战最激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久,市场格局似乎已定,点评、团购、外卖已经不是媒体近期关注的焦点。
直到上个月情人节,美团低调的上线了打车业务(似乎也没有获得大众的很大关注?)对于美团打车,大众一方面觉得跟滴滴直接竞争会使消费者(包括司机和乘客)受益;另一方面引起大众的负面想法,团购故事讲不下去了,开始打车了。
不管是团购还是打车,都是一个烧钱烧出来的市场,在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的时候,只靠市场份额占有率来谈成王败寇似乎还是早了一些。
截至2016年底,美团的主营业务尚未实现盈利,并且出现了日渐下滑的迹象。
作为行业的老大,增速远低于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这似乎是衰败的信号。
2017年底与投资人签订的对赌协议到期(美团此前和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2017年底市值如果不达317亿美元,则赔偿投资人相当于投资金额120%的钱),从日益下滑的主营业务与打酱油的打车业务来看,美团在这场O2O行业卡位战中开局即不利。
不能盈利的公司始终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点评、团购和外卖企业都是靠不断的融资烧钱存活着。
中国人十分擅长移植创新,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寻找国外类似企业作为对标,简单了解国内和国外类似企业的商业模式差别。
“点评、团购、外卖”的模式是否能够不靠资本输血维持?这个问题恐怕短时间内难以解答。
一、Yelp模式Yelp在这篇文章中作为点评网站的代表企业来分析,其成立比大众点评晚一年。
Yelp的特点是真实用户评论,区别于其他点评网站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在美国人看来是很权威的人物,吃喝玩乐都有各种星级、评比),这样的点评更加草根化,并且是以用户生成内容来主导平台发展。
国内的点评网站以餐饮为主;Yelp23%的点评数量是关于餐饮,23%的关于购物,其次为家庭服务、美容修身及文艺娱乐分别占10%,9%及8%(2011年数据)。
Yelp的目标是把本地化服务的护城河挖深,相比于国内点评网站,Yelp的社交属性更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线外卖的案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线上外卖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企业也开始将业务拓展到这一领域,以迎合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在线外卖的案例:
1. 饿了么:饿了么是中国领先的在线外卖平台之一,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收到订单后即准备食物并由饿了么送货到家。
2. Uber Eats:Uber Eats是Uber旗下的在线外卖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准备食品后由Uber Eats的送货员将食物送到用户家中。
3. Deliveroo:Deliveroo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在线外卖平台,提供餐饮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准备食品后由Deliveroo的送货员将食物送到用户家中。
4. Grubhub:Grubhub是美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平台之一,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和送餐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订购并支付餐食,餐厅收到订单后即准备食物并由Grubhub送货到家。
随着在线外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服务。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如食品安全、配送服务等问题,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共同解决。
- 1 -。
10家新兴的一亿美金餐饮O2O公司的商业模式。
今年6月底EATClub已成功以2万美元价格对域名eat.club完成结拍,约合人民币12万元。
新域名eat.club未来有望成为EATClub的正主域名。
融资情况:EATClub已于2013年4月完成A轮500万美元融资,融资将用于其在美国其他城市的扩张。
2.Munchery:提供私人定制晚餐外卖服务Munchery成立于2010年春,总部在旧金山,由CEO Tri Tran与CTO ConradChu创立。
两位创始人曾为工程师,也均为家庭煮夫。
Munchery是一家主打私人厨师菜肴定制和预订服务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由世界级名厨烹饪的食物及晚餐外卖服务。
Munchery的盈利模式:初期向顾客收取一小部分“集市费”(marketplacefee);而后与合作厨师达成协议,收取20%的分成以优化物流业务,剩余80%归厨师。
合作厨师可选择租借Munchery的商用厨房以便计划菜单,烹制食物,然后盘装成品。
Munchery帮助厨师预算每天需要配送的食物量,并负责交易时的订购与外送流程。
厨师可自己做主制订特色菜单,同时可在比传统餐饮行业压力低的工作环境里获得更多的薪资、自由控制时间;且在白天工作而不是周末或者夜晚。
融资情况:2012年10月,Munchery获得322万美元天使投资;2013年9月,获得400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4月,获得2800万美元B轮投资。
B轮融资成功后,Munchery将于今年夏天搬到西雅图。
3.Sprig:3种套餐,每种12美元,15分钟送达Sprig成立于2013年4月,主打外卖订餐,是一家食品预处理和配送企业;创始人GaganBiyani为连环创业者,过去是在线教育网站Udemy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在搭车应用Lyft担任顾问,他本人也是硅谷知名的“GrowthHacker”,擅长用技术的方法给初创公司创造漂亮的增长业绩。
Sprig的使用方法:用户在网站和APP注册时提交自己银行卡号用于自动支付,每份餐统一收费12美元,其中10美元是餐费,2美元是快递费;Sprig每天提供三种搭配好的晚餐,网站图片显示是成品,点击可出现该份晚餐的文字介绍,包括食材酱料。
o2o的国外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O2O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以下是一些国外O2O发展的案例和现状。
1. 美国:美国是O2O模式蓬勃发展的国家之一。
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O2O平台,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外卖服务、共享出行、生活服务等。
其中,像Uber、DoorDash、Instacart等平台在美国市场上相当成功,成为用户常用的O2O服务。
2. 欧洲:欧洲国家也积极推动O2O模式的发展。
例如,英国的Deliveroo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外卖O2O平台,与众多餐厅合作,提供快速配送服务。
德国的MyTaxi则是一家O2O出租车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约出租车并支付费用。
3. 亚洲:亚洲地区的O2O发展也非常活跃。
中国的O2O市场尤为蓬勃,拥有众多知名平台,如美团、饿了么。
除中国外,东南亚地区也出现了许多O2O平台,如印度尼西亚的Go-Jek、新加坡的Grab等。
4. 拉美地区:在拉美地区,O2O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巴西的iFood是一家著名的外卖O2O平台,巴西人民可以通过它订购各类美食。
墨西哥的Rappi则是一家综合性O2O平台,提供外卖、超市购物、送餐等多种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O2O发展现状和模式各有不同,受到当地市场、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国外市场上的O2O平台竞争激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O2O在国外的发展前景依然较为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可以预见O2O模式将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展壮大。
2014年国内外餐饮O2O十大投融资事件是世界最大的网上订餐平台,获得融资后,将在新兴市场拓展其服务及其附属品牌hellofood和Delivery Club。
空腹熊猫作为餐厅的网上服务商,顾客可以通过其移动APP订餐,空腹熊猫负责配送。
其移动APP还可以为商家收集分析资料和其它相关信息。
四:印度的大众点评Zomato,获6000万美金融资,将用于投资投资并购今年11月,印度美食搜索网站Zomato宣布获60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6.6亿美金。
投资方为印度的Vy Capital,红杉资本和Info Edge,后两者此前已投入共计5300万美金,这使Zomato的融资总额超过了1.13亿美金。
Zomato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搜索引擎站点,主要业务范围涵盖印度新德里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最初是作为菜单扫描服务公司,派工作人员去餐厅收集菜单,使用OCR设备对其进行扫描上传,使用户能在线预览。
融资后,Zomato将把这笔融资用于战略性并购,以增加它在进入国家的市场占有率。
五:韩国外卖O2O公司Woowa Brothers,获高盛投资3600万美元今年12月,首尔企业Woowa Brothers宣布其接受高盛集团主导的400亿韩元(3600万美元)的融资。
该项资金将用于改进Baedal Minjok的技术从而推动其在国际市场的扩张。
Woowa Brothers对外宣称已成为韩国最大的移动在线食物快递服务,Woowa Brothers是送餐应用Baedal Minjok的运营商,BaedalMinjok,即“快递国家”,目前一直专注于国内市场。
高盛集团同时投资了被广泛收藏的食品外卖网站GrubHub,后者为美国700所城市以及伦敦提供食品快递服务。
以上仅是国内外餐饮O2O投融资事件涉及的十家企业,不足以涵盖2014年所有的餐饮界投融资事件,比如在国内,外卖O2O公司到家美食会获得5000万美金融资、菜谱O2O公司豆果美食获得2500万美金融资等;在国外,餐饮O2O领域预订网站LaFourchette被TripAdvisor收购、餐厅预订网站Table8获Concur 投资等。
众包模式经典案例
答:众包模式的经典案例包括:
1. 雪铁龙公司:在2018年4月份,雪铁龙公司利用Facebook上的Web App,邀请用户为新款C1都市车(名字是C1 Connexion)选择他们所喜欢的设计方案。
用户可以在六个设计环节中选择他们喜欢的设计方案,包括车门数量、车内主色、车外主色、蓝牙、卫星定位设备和合金轮圈。
最终,超过24000个用户投票确定汽车设计方案,最终设计方案是一辆黑色汽车。
2. 大众汽车:在2011年,大众汽车在加拿大开展了一场众包活动。
3. 勃林格殷格翰:在2012年6月前,活动的贡献者可以一起建立模型,并获得20万美金的奖励。
4. 餐饮外送服务:越来越多的餐馆利用众包模式提供外送服务,用户只需通过网站或手机点餐,周边餐馆的饭菜就能送到用户手中。
例如,“饿了么”这样的平台允许餐馆提供外送服务,让用户越来越懒。
众包模式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
通过O2O模式成功的餐饮案例棒约翰诞生于1985年3月,已经发展为全球著名比萨连锁经营企业之一,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通过O2O模式成功的餐饮案例,欢迎大家阅读。
棒约翰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
为了制作出新鲜味美、口感独特的披萨饼,棒约翰使用地道材料、独特工艺和高要求标准制作饼体,获得了顾客的一致认可。
棒约翰坚持选用手拍传统饼底、全天然比萨酱、经典芝士、高品质的肉类和蔬菜,用更好的馅料做出更好的比萨,一直是棒约翰给顾客做出的承诺。
作为一个在世界各地开设了超过4000家连锁餐厅、有30年历史的披萨品牌,棒约翰出乎意料的没有选择“坐吃山空”,而是积极拥抱互联网。
据了解,棒约翰通过O2O 线上订餐、外卖模式,一年新增营业额达到8000万。
用三个统一打造O2O闭环按照零售商的传统打法,销售主要以店面为主要载体,而互联网的侵袭,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入口。
棒约翰从五年前就开始向O2O转型,线上流量入口包括网上订餐、APP、微信订餐,以及第三方平台订餐等多种引流形式。
入口多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流量,但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棒约翰将订单统一到服务中心、对供应链进行统一整合、对用户体验进行统一,通过“三个统一”,将线上线下进行融合。
1、统一的订单整合平台。
如果APP、微信订餐、网络订餐等销售渠道都使用单独的系统、数据库,门店肯定会晕头转向,因此,棒约翰将这些渠道整合到统一的订单平台,这个平台的背后就是棒约翰的企业信息系统。
基于订单平台的统一,棒约翰服务中心也是统一的;2、统一的用户体验。
服务中心统一,还可以保证对外服务的统一,对提升用户体验有帮助;3、统一供应链。
对于棒约翰来说,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统一在于供应链的整合。
以京东与便利店合作为例,京东要整合便利店,如何保证消费者在京东下单后,其负责配送的门店有消费者想买的东西?这就需要京东清楚地整合每家门店产品库存的数据。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各门店的库存、价格不尽相同,这个时候的库存数据就更为复杂,因此,将各门店整合是一个难题。
十大跨界营销案例1. 无人机送餐服务:一家全球知名快餐连锁品牌与一家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合作,推出了无人机送餐服务。
通过这项服务,顾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食物,无人机会将食品直接送达到指定的地点,提供更快捷和便利的餐饮体验。
2. 车厘子限量版时尚合作:一家顶级车厘子品牌与一家时尚品牌合作推出了限量版车厘子包装。
通过将时尚元素融入到产品包装中,车厘子品牌实现了与时尚行业的跨界合作,吸引了更多热爱时尚的消费者。
3. 运动品牌与艺术展览合作:一家运动品牌与一家当代艺术展览合作,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运动与艺术”的活动。
通过将运动与艺术相结合,品牌成功吸引了更多关注艺术的年轻人,提高了品牌在年轻受众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4. 咖啡品牌与音乐产业合作:一家知名咖啡品牌与一位知名音乐制作人合作,共同推出了一款限量版咖啡豆。
品牌与音乐制作人通过互相宣传,吸引了更多咖啡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提高了品牌的销量和知名度。
5. 电影与电子游戏合作推广:一家知名电影制片厂与一家顶级电子游戏开发商合作,在电影上映前推出了一款电影主题的电子游戏。
通过电影与电子游戏相互宣传,提高了两者的知名度,并吸引了更多游戏玩家和电影观众。
6. 高级零食品牌与社交媒体合作:一家高级零食品牌与一家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了一项互动活动。
通过用户参与活动,分享和转发品牌相关的内容,品牌提高了曝光度和用户参与度,同时吸引了更多潜在消费者。
7. 健身品牌与音乐平台合作:一家健身品牌与一家流行音乐平台合作,在音乐平台上推出了一系列专门为健身而设计的音乐播放列表。
通过与音乐平台合作,品牌成功吸引了更多关注音乐和健身的用户,提高了品牌在健身行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8. 家居品牌与时尚杂志合作:一家家居品牌与一家知名时尚杂志合作,在杂志上推出了一期以家居设计为主题的特刊。
通过与时尚杂志合作,品牌得到了更多关注,并且成功吸引了更多潜在消费者关注其家居产品。
海外跨界电商的五大成功案例解析尽管海外跨界电商行业存在着许多挑战和竞争,但仍有一些公司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分析五个值得关注的海外跨界电商的成功案例,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一、亚马逊亚马逊是最具代表性的海外跨界电商之一,其成功可归功于其强大的物流能力、丰富的商品选择和优质的客户服务。
亚马逊通过建立全球物流网络和仓储系统,实现了快速而可靠的全球物流配送。
此外,亚马逊还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从图书、电子产品到家居用品,几乎满足了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最重要的是,亚马逊一直致力于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从购物流程的简化到客户服务的周到,都为用户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购物享受。
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全球跨界电商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阿里巴巴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打造的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
通过国际站,公司为海外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促进了全球贸易。
此外,阿里巴巴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买卖过程,拓展市场。
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阿里巴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
三、京东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平台,其成功之处在于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一流的售后服务。
京东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和仓储网络,实现了对商品的快速配送和高效管理。
同时,京东提供了严格的商品质量保证和无忧的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心购物的保障。
通过这些努力,京东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成为了中国电商市场的领军者。
四、WishWish 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界电商平台,以“直邮中国”为主要特色。
Wish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廉价的商品定价。
Wish通过与中国的供应商合作,直接从中国发货给全球消费者,实现了低价商品的线上销售。
此外,Wish还通过大力投放广告和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用户,并实现了快速的用户增长。
通过借助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优势,Wish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崛起。
国内外o2o的21个案例1.1美餐网。
行业领域:餐饮国内&国外:国内模式特点:餐饮黄页、重产品轻拓展一句话概括:国内比较有名的餐饮o2o网站,线上强线下弱,商户拓展有待提高详细介绍:美餐网在首页宣称自己集合了一万六千多家餐厅的订餐服务。
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餐厅都没有和美餐网进行直接签约。
美餐网只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商家的外卖服务信息,并在谷歌地图上进行按区域展示,说到底美餐网其实质只是一个非常高级的餐饮黄页。
对于没有合作的餐厅,如果顾客订餐,美餐网将采用客服收到信息后电话代为呼出订餐的模式。
可以预见,如果用户骤增的话,这种模式的成本将非常高。
2.1 Woolworths。
行业领域:商超国内&国外:国外模式特点:平面超市、二维码扫描、送货到家一句话概括:澳大利亚零售商Woolworths的o2o运营案例,打造简单、有效的平面超市。
详细介绍: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食品零售商,Woolworths利用大街上的平面展板结合自己开发的手机应用推出了独特的”平面超市”并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Woolworths的O2O 模式其实很简单:Woolworths为一个个产品拍照制成图片,并在图片中加上该款产品的二维码/条形码,然后将这些图片贴到人群多的地方(如地铁站、商圈)的展板上,顾客通过装有Woolworths程序的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付款和购买(购买的商品Woolworths会直接寄送到家)。
3.1七匹狼。
行业领域:服装国内&国外:国内模式特点:门店+B2C+O2O一句话概括:传统服装企业的o2o模式,线上线下价差以品牌积分形式补差。
详细介绍:作为国内品牌商网络模式的领军企业,七匹狼已经打造出了一套门店+b2c+o2o的崭新模式。
七匹狼首先将线上代理商和线下代理商一视同仁,集中管理。
同时建立了一套商品交易与发布平台,线下商户可以将自己的库存产品通过打折的形式发布到网络媒体,而七匹狼官方只需对该平台的价格体系进行监控。
国外共享经济成功案例在过去十年中,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商业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在线平台和应用程序,个人和组织可以共享资源和服务的一种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提供更便宜、更便捷、更灵活的服务,并且能够激励人们进行资源共享。
下面是一些国外共享经济成功案例:1. AirbnbAirbnb是一家在线平台,允许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租用住宿。
这家公司于2008年成立,至今已拥有数百万注册用户和数百万个住宿交易。
Airbnb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住宿选择,从单间公寓到整个别墅,价格也非常实惠。
2. UberUber是一家在线平台,提供打车和拼车服务。
该公司于2009年成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交通平台之一。
Uber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比传统出租车更便宜、更快捷、更高效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轻松地叫车和付款。
3. TaskRabbitTaskRabbit是一家在线平台,允许人们雇佣其他人来完成任务。
这些任务可以包括家庭清洁、家居维修、购物等。
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已经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扩展业务。
TaskRabbit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提供更便宜、更灵活、更高效的服务,同时还能帮助人们轻松找到雇佣工作。
4. ZipcarZipcar是一家汽车共享平台,允许人们在需要时租用汽车。
该公司于2000年成立,已经扩展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
Zipcar 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提供更便宜、更便捷、更灵活的汽车租赁服务,而不需要承担汽车所有权的成本和责任。
总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商业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以上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共享经济模式能够在许多行业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对于消费者、企业和社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DeliveryHero-国外O2O订餐平台,值得借鉴的订餐模式(5篇)第一篇:Delivery Hero-国外O2O订餐平台,值得借鉴的订餐模式外卖订餐服务一直是O2O的热门应用,之前O2O之路曾介绍过的美餐网和到家美食会都是国内类似的应用。
该模式能够实际解决用户的需求同时给餐厅带来实际的成交。
但是如何对餐厅的服务进行监控一直是该模式的一大问题。
为此到家美食会采用了自建物流送餐团队,用户订餐全部由到家美食会自己的工作人员进行包装和配送。
这种做法无疑能提高用户体验,并使整个服务流程可控,但另一方面也大幅增加了成本。
目前到家美食会对用户收取一个餐厅6元的配送费用,而且目前的配送区域也较小。
美餐网采用通过电话向餐厅下单,但这种模式存在着送餐时间,服务品质等不可控等问题。
Delivery Hero的订餐模式和美餐网类似,但它采取了一种“强力客服”的方式来保证餐厅外送的服务质量。
“强力客服”方式其实非常简单,用户在线下单以后,Delivery Hero的强力客服会立刻和餐厅进行确认,如果餐厅在20分钟内没有将订单处理完毕,那么Delivery Hero将立刻把该餐厅在平台内暂时不可见,同时向用户说明情况。
这种o2o模式非常简单,他将餐厅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放在整个工作流最重要的位置。
此强力客服模式能够有效的将服务不合要求的商户剔除出去,保证整个平台服务的高质量。
O2O订餐平台上商户的数量并不是首要的因素,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商户才是平台所需要的。
Delivery Hero的这种强力客服模式非常值得美餐网等O2O订餐平台学习和借鉴。
第二篇:订餐协议订餐协议甲方:中天网络家园乙方:阳光饭店双方经友好协商,以双赢为目的达成协议如下:1.乙方需提供相应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法人代表复印件。
2.餐饮必须保质保量,并根据甲方要求随时作出更改,并且保证免费提供甲方店内员工餐盒联系方式。
3.员工餐通知:甲方应在上午10:30前、下午17:30前、晚上9:30前告知乙方单日班次员工餐数量。
小而美的8个O2O商业案例国内互联网有如诸侯争霸,BAT三分天下占据互联网的各个制高点,一个个行业都被搞成了“巨头们的游戏”。
一派“巨头一挥手,就知有没有”的状态。
但有这样一个行业就连巨头们也很“头疼”——O2O,百度收糯米增线下实力,阿里收高德布局LBS,腾讯则一杆微信打遍天下互联网。
事实上,真正的O2O没那么复杂,除了巨头外,还想动辄搞生态链塑造闭环帝国的不如回家洗洗睡吧。
那创业者到底还有没有机会了?当然有!有的是!从国外媒体中精选了8个小而美的案例,看看放下身段的O2O到底能焕发怎样的魅力。
1、Douche Parking——让乱停车的混蛋无处遁形俄罗斯各大城市的乱停车现象非常严重,堵门口、挡别人车、占人行道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而总部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在线报纸The Village推出了一款名为“Douche Parking”(呃,意为“SB 停车”)的LBS免费应用,旨在曝光乱停车行为并利用数字媒体的舆论压力劝诫人们规范停车。
Douche Parking的用户看到乱停的汽车后,可以拍下照片并输入汽车型号、颜色、车牌号等信息,然后该应用就会通过IP地址锁定该汽车所在地点附近的电脑用户(往往包括乱停车者的众多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街坊邻居哦!),让他们在The Village及其合作网站上看到非常显眼的广告条,上述“XXXX(车牌号)在此讨您厌了,就像它在XXXX(街道名称)路上一样”——更绝的是,要想去掉这些广告条,就得把乱停车辆的信息分享到Facebook上。
2、Hiscox——利用Wi-Fi热点卖保险英国上市保险公司Hiscox利用Wi-Fi热点针对小企业潜在客户投放广告——人们在Hiscox户外广告附近登录英国电信BT Openzone Wi-Fi无线网络时,会看到相应的数字广告并且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咨询保险业务;Hiscox的广告也会出现在Wi-Fi登录页面上。
Hiscox的潜在客户主要是小企业,所以其广告会利用Wi-Fi用户资料信息和机场、车展、旅店、商务中心等地点信息针对这些潜在客户投放广告。
案例分析:国外别人家的外卖怎么卖从去年开始,补贴、巨头介入、各路创业公司频获融资不经让人产生疑问:像饿了么,美团这些天天抢着补贴你吃饭的外卖公司们未来真的有价值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在国外类此场景却似曾相识。
国外外卖分两类,一类如规模在百亿美元量级以上,有着较高的竞争壁垒的GrubHub、Just-Eat;另一类如靠资本力量与复制模仿逐渐培育市场的Delivery Hero、FoodPanda。
Delivery Hero的国际化扩张之路无巧不成书,这家成立于德国柏林的外卖O2O公司在去年9月也拿到了一笔3.5亿美元的投资,但与成立于2008年、埋头苦干了近7年的“饿了么”不同,此时距离Delivery Hero正式成立才不过4年,而这期间他们总计获得了9轮超过6.5亿美元的融资。
仅在2014年一年Delivery Hero就融资3笔,金额超过5.2亿美元。
创业4年公司市值就能超过20亿美元?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Delivery Hero的创始人Niklas stberg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涉足线上订餐业务了,与创业伙伴Byrenius创建了披萨外卖网站OnlinePizza,业务主要覆盖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地。
这一次创业经历让stberg对餐饮O2O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发现,在单一国家用户规模天花板很低的欧洲,想要创业成功就一定要走国际化路线,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国家,这一思想也极大影响了Delivery Hero 发展路径。
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Delivery Hero目前已经覆盖了24个国家约20万家餐厅,接连收购了韩国的Baedaltong 、巴西的Subdelivery、捷克及斯洛伐克地区的Damejidlo和Jidloted等公司,最大的一笔收购则是对直接竞争对手 pizza.de3.5亿欧元的收购。
大量收购本地餐饮外卖网站成为Delivery Hero快速扩张的奥秘。
来看看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本月27日,饿了么确认了其已获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腾讯等跟头的E轮3.5亿美元融资,从而将外卖O2O这个行业再一次推到了媒体聚光灯下,尽管从去年开始,补贴、巨头介入、各路创业公司频获融资已经让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些天天抢着补贴你吃饭的外卖公司们未来真的有价值么?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只是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国外媒体看来却是似曾相识,因为早在几年前,餐饮外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业领域,如今这个市场中更是已经有了两家上市公司、两家十亿美金以上量级的创业公司,以及一众希望以其他方式颠覆前面几家的创新者们。
饿了么,美团的朋友,不妨看看别人家的外卖是怎么卖的吧。
Delivery Hero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无巧不成书,这家成立于德国柏林的外卖O2O公司在去年9月也拿到了一笔3.5亿美元的投资,但与成立于2008年、埋头苦干了近7年的“饿了么”不同,此时距离Delivery Hero正式成立才不过4年,而这期间他们总计获得了9轮超过6.5亿美元的融资。
仅在2014年一年Delivery Hero 就融资3笔,金额超过5.2亿美元。
创业4年公司市值就能超过20亿美元?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Delivery Hero 的创始人Niklas Östberg 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涉足线上订餐业务了,与创业伙伴Byrenius 创建了披萨外卖网站OnlinePizza ,业务主要覆盖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地。
这一次创业经历让Östberg 对餐饮O2O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发现,在单一国家用户规模天花板很低的欧洲,想要创业成功就一定要走国际化路线,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国家,这一思想也极大影响了Delivery Hero 发展路
径。
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Delivery Hero 目前已经覆盖了24个国家约20万家餐厅,接连收购了韩国的Baedaltong 、巴西的Subdelivery、捷克及斯洛伐克地区的Damejidlo 和Jidloted 等公司,最大的一笔收购则是对直接竞争对手pizza.de 3.5亿欧元的收购。
大量收购本地餐饮外卖网站成为Delivery Hero 快速扩张的奥秘。
某种意义上讲Delivery Hero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推动,使其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通过收购的方式不断扩张其市场规模,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卡位。
Delivery Hero 也一度希望将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复制,在2013年投资了美国人Engleardt(中文名:刘凯)在上海创建的爱米饭订餐网,并改名为外卖超人。
由于切入时间节点较晚,主攻白领市场的外卖超人发展并不顺利。
截至2014年12月仅拥有50万用户,覆盖了14个城市的1.5万家餐厅,拥有212名员工,其中运营人员占70%,各项数据均和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较大差距。
对于饿了么和美团们来说,国际外卖巨头的进入并不可怕,问题在于当它们杀出个你死我活后想走出国门时,却会发现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和空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偌大的中国吃货市场,似乎也足够了。
Just-Eat,丹麦公司的英国上市路
同样来自欧洲的外卖巨头还有Just-Eat,不同的是早在去年4月它便已经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达24亿美元,其背后则是庞大的英国外卖市场。
不同于中国的是,Just-Eat 并不需要投入多么大的补贴来教育用户、培育市场,此前《卫报》曾援引一份报告称,英国一年的外卖及快餐消费高达300亿英镑,居住在城市的英国人平均每年要叫156份外卖,几乎是两天一次的节奏,最受民众喜欢的外卖食品则是炸鱼和薯条。
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在线订餐不过是一种取代电话订餐的更便捷的消费方式,不需要记餐厅的电话号码,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种模式自然也就可以迅速普及。
当然Just-Eat能够在英国快速普及与其出色的营销不无关系,他们经常会选择
Xbox 和PS 平台的游戏上投放广告,以吸引宅男宅女从电话订餐转向网络订
餐。
在14年年初这家外卖公司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Belly & Brain》的游戏,并且大受欢迎。
Just-Eat 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主要收入来自于收取餐厅“上架费”和订单分成,在过去一年中他们的订单量增长了52%,税前利润率一度达到40%,以至于摩根大通将其股票的评级调整到了“增持”。
目前Just-Eat 覆盖了英国、丹麦、加拿大、巴西等12个国家。
谈及未来,他们同样也表示希望进军中国市场。
在Just-Eat看来,中国相比英国城市人口密度更大,城市人口更集中,更适合做外卖生意。
不过,习惯了不补贴、不发红包的Just-Eat会习惯中国外卖市场么?
GrubHub,两个程序员的28亿美元
Just-Eat 并不是第一家上市的外卖巨头,因为在它上市之前不久,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 就成功IPO,市值28亿美元,覆盖了500座城市的25万家餐厅。
而在十年前这家公司刚成立之初,只有Maloney 和Evans 两个人。
GrubHub 最初的发展历程和饿了么有几分相似,成立于芝加哥的他们也是以校园餐饮外卖为切入点,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依靠小规模的地推来宣传自己的平台。
直到后来因为用户体验不错,在餐饮点评网站NetPromoter 上大受欢迎才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并逐渐将市场扩展到了其他城市。
2007年,GrubHub 获得了Origin Ventures 110万美元的A轮投资,从而开始了其在全美范围内的外卖征程。
当时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外卖市场规模高达67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传统的电话订餐,为网络外卖订餐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GrubHub的生意也顺利地越做越大。
在上市前夕的2013年,GrubHub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4000万美元(饿了么和美团的朋友请不要看这个数字,怕你们心疼)。
模式上,GrubHub同样也是商户服务和用户服务两端发力。
在用户端,GrubHub将服务尽可能地做到了标准化,精确到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外卖到哪里了(Track Your Grub),而不像国内大多数外卖应用下单之后外卖就音讯全无。
在商户端,GrubHub的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商户统计、安排订单,甚至可以通过订单数、利润率、重复订餐率等指标为商户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对于在美国市场份额超过6成的个体餐厅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真正促成GrubHub上市的关键因素则是,在2013年同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另一大外卖巨头Seamless完成合并,这笔交易使GrubHub在美国外卖市场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从而成功上市。
华尔街日报曾在几天前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GrubHub ,“美国人离不开外卖,看看GrubHub就知道”,这足以看出GrubHub在美国人消费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但对于国内的外卖商家们来说,在标准化的送餐服务完善之前(翻译:不要送两个小时才到),倘若补贴停止,大家还会继续为之买单么?楼下好像就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东北麻辣烫、哈尔滨烤冷面、北京炸酱面、重庆小面……
城市人口密度大往往意味着快餐小吃的分布密度同样很大。
FoodPanda,同Delivery Hero的相爱相杀
在外卖市场上值得关注的还有FoodPanda,这家公司和Delivery Hero 一样来自柏林,走的同样也是国际化道路。
成立于2012年的FoodPanda 目前已完成4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
尽管成立时间较晚,但FoodPanda 在A轮即获得了Rocket Internet、Phenomen Ventures等机构2000万美元投资,并找准了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广阔市场,在巴西、越南、俄罗斯、印度等地迅速打开市场,和Delivery Hero形成了差异性。
目前FoodPanda已经覆盖了超过40个国家,并在收购墨西哥、巴西等多个本地外卖公司时“大打出手”。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了FoodPanda A轮和D轮融资的Rocket Internet 投资目标便是在美洲、亚洲和俄罗斯市场复制亚马逊、阿里等巨头的成功。
Rocket Internet 的创始人Samwer 同Delivery Hero的创始Fabian Siegel 又曾共同创建了另一家投资基金。
可以说FoodPanda 和Delivery Hero 算得上是相爱相杀了。
总结(前方高能,手把手教你天天吃首单秘籍)
国外的外卖巨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GrubHub、Just-Eat,其所处的是外卖市场本身比较成熟,且规模都在百亿美元量级以上,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外卖帝国。
这样的公司往往在外卖市场深耕多年,甚至是从互联网普及之初就已经开始运营,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层面都非常完善,形成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与规模效应。
另一类则如Delivery Hero和FoodPanda,在短期内依靠资本力量在一些互联网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布局,以期在短期内将位置卡住,同时将英美外卖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式复制到新兴市场,然后慢慢完成市场培育。
当然,国外还存在着大量基于本地提供特色服务的外卖公司,往往从特殊品类的产品、美食点评社区、少数族裔特色饮食等方面切入,比如在加州已经出现了专门服务华人的外卖送餐网站。
虽然这些网站与巨头形成了差异化,但天花板较为明显,短期内很难颠覆GrubHub、Just-Eat这样超过20亿美元市值的巨头。
至于像国内这样疯狂撒红包、搞满减的模式,在国外真的不多见啊,这或许真的需要感谢嘀嘀和快的为中国创业公司提供的竞(zuo)争(si)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