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老的珠算
珠算是一种古老的计算方法,起源于中国。
它通过使用珠子或算盘上的珠子进行计算,以完成各种数学运算。
珠算通常使用一个有十根杆子的算盘,每根杆子上有一定数量的珠子。
每根杆子上的珠子有两种颜色,一般是红色和白色,表示不同的数字。
红珠代表"5",而白珠代表"1"。
通过移动珠子的位置和组合,珠算师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复杂的数学运算。
珠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曾经是中国人民基本的计算工具,被广泛用于商业和财务计算。
珠算的操作简单、直观,并且可以进行快速计算,因此在过去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珠算的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珠算仍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和文化传统,许多学校仍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此外,一些人依然对珠算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将其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和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
珠算是以算盘为⼯具,数学理论为基础,运⽤⼿指拨珠,进⾏运算的⼀门计算技术,它是我国古代劳动⼈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千百年来这⼀技术不断扩散,传播到世界各国,推进着⼈类⽂明的发展历程。
珠算和算盘是由我国古代的"筹算"和"算筹"发展演变⽽来的。
算筹是⼩⽵棍。
⽤算筹表⽰数和进⾏计算叫"筹算"。
从我国最早的天⽂学、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可以知道"筹算"⾄少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泛的应⽤。
近年我国考古学者已从秦汉古墓中发现了古代算筹。
据史书记载,南宋时代已有珠算歌诀出现,珠算⾃产⽣之⽇起发展到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由于珠算所具有优越的计算功能、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即使社会已进⼊电⼦时代,计算⼯具中的传统算盘仍然具有⼴泛的适⽤性,发挥着重⼤作⽤。
新中国成⽴后,党和国家领导⼈⼗分重视珠算事业的发展。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时说:"要告诉下⾯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吃桃⼦最危险。
"1979年,薄⼀波同志为《珠算》杂志题词"算盘是我国的传统计算⼯作。
⼀千多年以来,在⾦融贸易和⼈民⽣活等⽅⾯起了重要作⽤。
⽤算盘和⽤电⼦计算机并不⽭盾。
现在还应充分发挥算盘的功能,为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服务。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我国珠算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计算方法,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代到现代,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
以下是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
珠算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康熙字典》中。
古代人们用珠子代表数字进行计算,将珠子排成行列,根据珠子的不同位置和颜色进行计算。
这种计算方法直观、简单,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指和眼睛快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备受推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算逐渐在中国蔚然成风。
尤其是在宋代,珠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学九章》中详细介绍了珠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珠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的儿童入学教育中也普遍包括珠算的教学,使珠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珠算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许多珠算名家纷纷出现,他们不仅探索和创新了珠算的计算方法,还提出了许多珍贵的理论和技巧。
例如,明代的杨辉、刘徽以及清代的朱载堉等都为珠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编入了许多珠算经典著作,并成为后来珠算教材的基石。
20世纪初,珠算在中国开始与西方现代计算方法接触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珠算受到了来自西方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
然而,珠算在中国内地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流行度,使其在20世纪中叶得以继续传承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中国的珠算传统面临了新的挑战。
然而,珠算的价值和魅力在这个时期依然不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计算方法,中国政府将珠算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其保护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珠算教育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体系。
许多学校和机构开设了珠算培训班,并出版了各种珠算教材和学术论文。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珠算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许多人慕名来到中国学习和研究珠算。
总之,我国珠算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起源,到宋代的推广,再到明清时期的研究和创新,以及现代的保护和传承,珠算一直在中国的数学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珠算的发展历程珠算作为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和技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它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财务、土地测量、天文、日历等领域。
珠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当时,人们用小木棍或竹签代表数字,通过移动它们来进行计算。
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发展出了利用木珠或石珠来计算的方法。
这些木珠或石珠被串在竹竿上,形成了早期的珠算工具。
到了公元2世纪左右,珠算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技能。
汉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中详细地介绍了珠算的使用方法和计算规则。
此后,珠算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算工具逐渐改进和完善。
唐朝时期,人们发明了算盘,这是一种用珠子和木框架构成的计算工具。
算盘中的珠子被分成两部分,用来代表整数和小数。
算盘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并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到了宋朝,珠算开始在教育领域得到重视。
宋朝的数学家李冶在他的著作《珠算正宗》中,进一步推广了珠算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他认为珠算是一门有助于思维发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因此在宋代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推崇。
从明清时期开始,珠算逐渐从宫廷学科发展为普及的计算工具。
人们开始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算盘进行计算。
直到20世纪初,珠算仍然是中国人计算的主要工具。
然而,随着现代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珠算逐渐被取代。
尽管珠算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逐渐衰落,但它仍然被一些爱好者所保留和发扬。
珠算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
同时,一些珠算比赛和培训机构也逐渐兴起,推动了珠算技能的传承和发展。
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珠算的发明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是珠算的故乡。
珠算的发明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珠算发明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筹算,一种以算筹(木棍、铁筹等)为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
到了元明时代,筹算逐渐被珠算所取代。
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计算方法。
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我国当时就有了“算板”。
古人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
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
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
这一明确记载说明我国算盘的发明比欧洲各国都早。
该书还第一次出现了“珠算”一词。
不过,珠算发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普及。
宋代,珠算开始在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定位置。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店柜台上就放着一把算盘,它和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算盘一样。
元代,珠算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许多杂剧、小说作品都用算盘珠比喻。
16、17世纪,我国出现了大批珠算著作,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该书系统完备地介绍了珠算,其中595个应用题的数字计算,都是用珠算进行演算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珠算已完全走向成熟。
《算法统宗》出版后,压倒了同类著作,在国内广泛流传,还远播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法国等很多国家。
此后,珠算逐渐取代筹算,成为我国的主要计算方法。
珠算逐渐取代筹算,成为我国的主要计算方法。
珠算具有很多优点,它构造简单,价格低廉,计算迅速,所以能盛行不衰。
今天,珠算在多位数的乘除等复杂运算中,不如电子计算机等新式计算工具,但演算比较简单的加减法,则令新式计算工具望尘莫及。
中国的算筹文化和历史价值算筹和筹算今天,人们在作文章和说话时经常用到筹划、筹策、筹码一类带“筹”字的词,实际上“筹”原是一种用于计算的小圆棍,又叫“算筹”。
它一般用竹子做成,也有用木或其他材料制作的,直径一分,长六寸(合今13.8厘米)。
“算”字也和这种计算工具有关。
在我国最早的字典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有“算”和“筭〔suan算〕”两个字,说“筭”是用来计算历法和数目的,它由“竹”和“弄”组成,意思是说摆弄这些竹棍可以使计算准确无误。
而“算”字的意思是算数,即用竹具来计算数目。
算筹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计算工具,至晚在春秋末战国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算筹的记数和计算方法。
在算筹记数法里,是以纵横两种摆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
其中一~五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如四记作【四条杠(横)】或【四条杠(竖)】;六~九则用上面的筹以一当五,再加下面的筹来表示,如九记作【四条竖杠上面一条横杠】或【四条横杠上面一条竖杠】。
表示多位数时则是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又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如此纵横相间,遇零便置空,如8906记为。
这种记数方法,逢十进一,遵循十进位值制。
用算筹计算就叫筹算。
筹算的加减法,先将位值对齐,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百位对百位,自左而右,由高位算起。
乘法利用九九歌诀。
九九歌诀为中国所独创,体现中国语言的优越性,是外国所没有的。
用算筹进行乘法运算,方法与后世的珠算留头乘法相同。
除法是将商数、被除数和除数依次摆成上、中、下三层而作计算的。
筹算方法甚至可以求解一次方程组、高次方程和高次方程组。
在珠算发明之前,我国一直是用筹算进行计算的。
而且,筹算在古代是一种相当先进的计算方法,对我国后来形成以计算为特长的传统数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2019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历史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趣味常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
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
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
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
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千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杂得多的计算问题。
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
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
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
《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
2019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历史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趣味常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
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
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
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
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
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千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杂得多的计算问题。
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
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
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
《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
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干春秋战国时期。
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关于算筹形状和大小,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
根据记载,算筹是直径一分(合○·二三厘米)、长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圆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为一“握”。
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数术记遗》和《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算筹,长度缩短,并且把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
这种改变是容易理解的:长度缩短是为了缩小布算所占的面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计算;圆的改戌方的或扁的是为了避免圆形算筹容易滚动而造成错误。
根据文献的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还有盛装算筹的算袋和算子筒。
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必须携带算袋。
1971年八月中旬,在陕西宝鸡市千阳县第一次发现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筹三十多根,大小长短和《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基本相同。
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又发现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制算筹一束,长度比千阳县发现的算筹稍大一点。
1980年九月,在石家庄市又发现东汉初期(公元一世纪)的骨制算筹约三十根,长度和形状同《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相近,这说明算筹长度和形状的改变早在东汉初期:已经开始。
算筹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数学发展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筹算是以算筹作工具,摆成纵式的()和横式的()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一纵十横,百立千僵”)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如六千七百零八表示为,遇到零的时候用空位表示),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
筹算一出现,就严格遵循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九以上的数就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就是几百,放在万位就是几万。
算筹记数示意图。
图上表示的数是一千九百七十一。
这种记数法,除所用的数字和现今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字形式不同外,和现在的记数法实质是一样伪。
筹算是把算筹一面摆成数字,一面进行计算,它的运算程序和现今珠算的运算程序基本相似。
记述筹算记数法和运算法则的著作有《孙子算经》(公元四世纪)、《夏侯阳算经》(公元五世纪)和《数术记遗》(公元六世纪)。
负数出现后,算筹分成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算筹还可以表示各种代数式,进行各种代数运算,方法和现今的分离系数法相似。
我国古代在数字计算和代数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筹算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第六位,需要计算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把一个九位数进行二十二次开平方(加、减、乘、除步骤除外),如果没有十进位值制的计算方法,那就会困难得多了。
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然有位值制的意义,但是它是六十进的,计算比较繁琐。
古埃及的数字从一到十只有两个数字符号,从一百到一千万有四个数字符号,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个鸟表示十万。
文化比较发达的古希腊,由于看重几何,轻视计算,记数方法十分落后,用全部希腊字母表示一到一万的数字,字母不够的时候就在字母旁边增加符号“‘”,如。
α表示一千,β表示二千等。
现在世界通用的印度一阿拉伯数字和记数法是印度古代人民创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使用的记数法是希腊式和罗马式两种,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出现在公元六世纪末。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在世界数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筹算在我国古代用了大约两千年,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至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室外拿着一大把算筹进行计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的面积越大,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此外,当计算速度加快的时候,很容易由于算筹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筹算需要改革,这是势在必行的。
这个改革从中唐以后的商业实用算术开始,经宋元出现大量的计算歌诀,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应用,历时七百多年。
《新唐书》和《宋史·艺文志》记载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著作。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民间数学十分轻视,以致这些著作的绝大部分已经失传。
从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筹算的改革是从筹算的简化开始而不是从工具改革开始的,这个改革最后导致珠算的出现。
珠算是由筹算演变而来的,这是十分清楚的。
筹算数字中,上面一根筹当五,下面一根筹当一,珠算盘中的上一珠也是当五,下一珠也是当一;由于筹算在乘、除法中出现某位数字等于十或多于十的情形(例如26532÷8,第一步就是“八二下加四”,就变成),所以珠算盘采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
其次,我们可以证明,从杨辉、朱世杰开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贾亨止起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现今通用的珠算歌诀,是为筹算而设的。
杨辉的《乘除通变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已经有相当完备的歌诀,但是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中说:“下算不出‘横’‘直’”,其中“横”“直”显然是指算筹的纵横排列,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提到“知算纵横数目真”,也是这个意思。
《丁巨算法》(公元1355 年)、何平子的《详明算法》(公元1373年)、贾亨的《算法全能》(约公元1373年)也有相当完备的归除歌诀,但是都没有提到珠算,而《详明算法》还有许多筹算算草。
歌诀出现后,筹算原来存在的缺点就更突出了,歌诀的快捷和摆弄算筹的迟缓存在矛盾。
为了得心应手,劳动人民便创造出更加先进的计算工具——珠算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珠算盘的是明初的《对相四言》。
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纪中叶《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珠算盘的规格:“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
框六分厚,九分大,……线上二子,一一寸一分;线下五子,三寸一分。
长短大小,看子而做。
”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开的不是木制的横梁,而是一条线。
比较详细地说明珠算用法的现存著作有徐心鲁的《盘珠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_迁的《数学通轨》(公元1578年)、朱载堉(1536—1611)的《算学新说》(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传最广。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叶和元末的文学、戏剧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
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 年)刘因在他的《静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关于算盘的五言绝诗;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把婢仆贬作算盘珠,要拨才动;《元曲选》“庞居上误放来生债”提到“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等等。
文学、戏剧中用算盘珠作比喻,说明珠算盘已经比较流行,也说明它是比较时新的东西。
因此可以认为,珠算出现在元代中叶,元末明初已经普遍应用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珠算出现在汉代,他们的根据是汉徐岳著、北周甄蛮注的《数术记遗》已经明确提到珠算。
我国数学家、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1974)曾经考证过,《数术记遗》是甄鸾依托伪造而自己注释的书。
在北周时,乘、除运算都在上、中、下三层进行,又没有简化乘、除法的歌诀,因此甄鸾注释的珠算,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记数工具或者只能作加减法的简单算盘,和后来出现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还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的计算技术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
日本人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中国算盘的基础上,改成梁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