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63.67 KB
- 文档页数:2
0引言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比赛项目共分为6个大类,分别为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
移动机器人项目属于制造与工程技术领域的赛事之一,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推广移动机器人项目,让更多的院校参与世界技能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设计世界技能大赛所需的移动机器人,笔者将几年来对移动机器人电机控制、运动规划方面的一些技巧及实现做了总结,旨在让更多的参与者快速学会对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更好地推动移动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发展。
1系统组成1.1系统基本构成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一般要求参赛队伍所制作的移动机器人具有较为灵活的移动能力,为了满足这一条件,普遍采用全方位移动的机器人设计。
全方位移动机器人具有全方位运动能力,其实现方式关键在于全方位的轮系结构,该结构具备每一个大轮边缘套有小轮的机构,能够避免普通轮系不能侧滑带来的非完整性运动限制,从而实现全方位运动。
在比赛中,机器人较为常用的底盘是用 3 个全向轮组成的底盘运动控制系统。
其中,三个全向轮运动轴心夹角按照 120°进行设计,之间通过3条横梁互为60°连接构成,如图1所示,底盘三个全向轮由独立的电机驱动。
底盘运动信息主要通过三个360线的编码器和一个9轴陀螺仪获取。
图1 三轮机器人效果图(左)及实物图(右)1.2系统主体框架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所设计的机器人,既要考虑到实用性,又要考虑到使用提供指定套件来搭建。
整个指定套件提供了4个直流电机、3个舵机、1个陀螺仪、2个超声波传感器、2个红外传感器、2个限位开关,设计的机器人需要依赖于上述提供的电气元件。
笔者所使用的三轮平台由核心控制模块(MYRIO)、传感器检测模块、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章安福(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州,510000)摘 要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要求设计的机器人能够在2m×4m的平面场地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全向轮式移动机器人为非完整性约束系统,机器人可向任意方向做直线运动而不需事先做旋转运动,同时可执行复杂的弧线运动。
工业机器人手动运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手动运行实验,学习控制机器人手的运动,并通过实践了解机器人手动运行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仪器:1. 工业机器人2. 控制器3. 操作手柄4. 计算机实验步骤:1. 打开控制器,将机器人连接到电源。
2. 将操作手柄与控制器连接,确保连接正常。
3. 在计算机上运行机器人操作软件,将机器人与软件进行连接。
4. 校准机器人的起始位置,保证机器人处于待机状态。
5. 在操作手柄上选择手动运行模式。
6. 使用操纵杆控制机器人的手运动,通过上下左右控制手的移动,通过手柄上的按钮控制手的夹持动作。
7. 进行各种不同的手动运行实验,如抓取、放置、转动等。
8. 观察机器人手的运动轨迹和动作效果,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手动运行实验。
通过操纵手柄上的操纵杆,我们能够控制机器人手的运动,实现不同的动作。
在实验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动作进行实验,如抓取物体、放置物体等。
观察结果发现,机器人手能够准确地执行我们的指令,并且动作效果较好。
实验结果证明了机器人手的手动运行是可行的,并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工业机器人手的手动运行方法和技巧,并成功地进行了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工业机器人手的控制原理和操作方式。
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工业机器人手的手动运行,并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是实现机器人功能的关键。
本文将对机器人的控制分类以及具体流程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机器人的控制分类根据控制方法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手动控制手动控制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机器人进行操作和控制。
这种方式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通过操纵机器人的控制面板或者遥控器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动作。
手动控制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重复性高的任务,但在复杂环境下可能存在控制精度不高以及操作者疲劳等问题。
2. 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自主操作和精确控制,通过编程可以让机器人执行各种任务。
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开发和定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任务和环境。
3. 传感器控制传感器控制是指通过机器人上的各种传感器对环境信息进行感知,然后根据感知结果进行控制。
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传感器控制可以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响应。
二、具体控制流程机器人的具体控制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目标机器人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和感知,获取相关的目标信息。
通过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机器人可以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辨识和定位。
2. 制定任务在识别目标之后,机器人需要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任务。
任务可以是移动到目标位置、拾取物体、进行测量等。
机器人控制系统会根据任务要求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
3. 运动规划机器人在执行任务之前需要进行运动规划,即确定自己的运动轨迹和路径。
运动规划通常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环境障碍物以及路径规划算法等因素。
4. 控制执行在确定好运动规划之后,机器人开始执行控制指令,并进行相应的运动操作。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和编程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工业、医疗还是家庭等方面,机器人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和编程方法,是机器人能够完成各种任务的关键之一。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硬件主要包括机器人的感知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而软件则主要是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下面将分别来介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这两个方面。
1.机器人硬件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主要有如下几种:①视觉系统:用于识别、追踪、定位和测量机器人工作环境中的物体和场景。
视觉系统的核心是成像、处理和识别算法。
②激光雷达系统:用于测量环境中的距离和深度信息,因此是建图和导航中最常用的传感器之一。
③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机器人的作用力和受力信息,如力传感器通常被安装在机器人手臂末端上,能够将末端对物体的作用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④惯性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的角度和加速度,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姿态信息。
机器人的执行器包括电机、液压缸等,它们根据控制器的命令完成各项任务。
机器人的控制器则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它通过各种接口和传感器交换信息,处理数据,控制执行器完成各种任务。
常见的机器人控制器包括PLC、DSP控制器和Motion Controller等。
2.机器人软件机器人的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程序和运行环境两个层次。
控制程序是机器人的脑部,它通过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执行器完成各种任务。
控制程序中包含机器人的移动方式、感知方式、运动规划方式等内容。
其中,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是控制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指定目标点的机器人轨迹的计算和规划。
机器人运动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解析法:即根据已知目标点和机器人的几何关系,通过解方程计算出机器人的轨迹。
②优化法:通过优化算法寻找最优的机器人轨迹。
③仿真法:在计算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机器人移动和轨迹规划的仿真。
运行环境则是机器人运行控制程序的环境,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编译器、库文件等。
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与原理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与原理是现代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各个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和原理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感知和决策能力,对于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操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机器人通过感知环境中的信息获取输入数据,然后根据程序进行运算,最终实现对机器人各个部件的控制。
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机器人使用各种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例如,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力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息反馈,机器人可以获取环境中的物体位置、大小、形状等信息,进而判断应该采取何种动作。
2. 数据处理:机器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机器人可以识别环境中的物体、计算运动轨迹等。
3. 控制算法:机器人的运动依赖于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
通过控制算法,机器人可以实现运动的规划和控制,例如路径规划、障碍物避开等。
二、机器人的控制方法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手动控制和自主控制。
1. 手动控制:手动控制是指通过操纵面板、遥控器或计算机界面等外部设备来操控机器人的动作。
这种控制方法一般适用于较简单的机器人任务,例如工业生产线上的机械臂。
2. 自主控制:自主控制是指机器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和算法自主地进行决策和行动。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机器人具备一定的智能和学习能力。
自主控制的机器人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场景。
三、机器人的控制原理机器人的控制原理是基于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控制系统是指通过测量、比较、计算和决策等过程对对象进行控制的系统。
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馈控制:机器人通过对其输出信号和期望值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其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反馈控制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机器人的动作。
手动投球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1.绪论1.1机器人概述机器人科学是一门综合了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传感器、仿生、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基础科学技术和制造业水平的学科之一。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
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
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
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
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
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
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
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象,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
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机器人真正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机器人发展到现在,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由人操纵机械手做一遍应当完成的动作或通过控制器发出指令让机械手臂动作,在动作过程中机器人会自动将这一过程存入记忆装置。
当机器人工作时,能再现人教给它的动作,并能自动重复的执行。
这类机器人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很难适应手动投球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变化的环境。
《基于电气自动化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摘要: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智能搬运机器人在物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传感器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和 PLC 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搬运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对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以及对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实际应用进行分析,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运行稳定、精度高等优点,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搬运需求。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智能搬运机器人在物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智能搬运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货物的搬运、装卸等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电气自动化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传感器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和 PLC 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搬运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
二、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一)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能够实现对搬运机器人的自动导航和路径规划。
2.能够实现对搬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包括前进、后退、转弯、停止等。
3.能够实现对搬运机器人的货物抓取和放置。
4.能够实现对搬运机器人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PLC 控制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组成。
传感器模块用于采集搬运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姿态等信息;电机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搬运机器人的电机,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PLC 控制模块用于对传感器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进行控制,实现对搬运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人机交互模块用于实现操作人员与搬运机器人之间的交互,包括操作指令的输入和机器人状态的显示。
三、智能搬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一)传感器模块设计传感器模块主要包括激光雷达、编码器、陀螺仪等传感器。
第三章手动操纵工业机器人3.1 机器人运动轴与坐标系3.1.1 机器人运动轴的名称3.1.2 机器人坐标系的种类3.2 认识和使用示教器学习目标导入案例课堂认知扩展与提高本章小结思考练习3.3 机器人平安操作规程3.3.1 示教和手动机器人时3.3.2 再现和生产运行时3.4 手动移动机器人3.4.1 移动方式3.4.2 典型坐标系下的手动操作课前回忆工业机器人主要由哪几局部组成?如何判别工业机器人的点位运动和连续路径运动?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平安操作规程*熟悉示教器的按键及使用功能*掌握机器人运动轴与坐标系*掌握手动移动机器人的流程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展机器人坐标系和运动轴的选择*能够使用示教器熟练操作机器人实现点动和连续移动导入案例Universal Robots 公司推出革命性的新型工业机器人UR5 机器人自重很轻〔仅 18.4 kg 〕,可以方便地在生产场地移动,而且不需要繁琐的安装与设置就可以迅速地融入到生产线中,与员工交互合作。
编程过程可通过教学编程模式实现,用户可以扶住 UR 机械臂,手动引导机械臂,按所需的路径及移动模式运行机械臂一次,UR 机器人就能自动记住移动路径和模式。
机器人通过一套独特的、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在触摸屏幕上,有一系列围广泛的功能让用户选择。
任何重复性的生产过程,都能够使用它并从中受益。
课堂认知3.1 机器人运动轴与坐标系3.1.1 机器人运动轴的名称通常机器人运动轴按其功能可划分为机器人轴、基座轴和工装轴,基座轴和工装轴统称外部轴。
机器人系统中个运动轴的定义典型机器人操作机各运动轴A1 、 A2 和 A3 三轴〔轴 1 、轴 2 和轴 3 〕称为根本轴或主轴,用以保证末端执行器到达工作空间的任意位置。
A4 、 A5 和 A6 三轴〔轴 4 、轴 5 和轴6 〕称为腕部轴或次轴,用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任意空间姿态。
3.1.2 机器人坐标系的种类目前,大局部商用工业机器人系统中,均可使用关节坐标系、直角坐标系、工具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而工具坐标系和用户坐标系同属于直角坐标系畴。
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在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内,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经常受到高温、腐蚀及有毒气体等因素的危害,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于危及生命。
自从机械手问世以来,相应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
机械手可在空间抓、放、搬运物体,动作灵活多样,适用于可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自动化生产,广泛应用于柔性自动线。
机械手一般由耐高温,抗腐蚀的材料制成,以适应现场恶劣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它就可以称为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出上开发的产品,逐渐发展成以微器处理为核心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
本文应用三菱公司生产的可编程控制器FX系列PLC实现机械手搬运控制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可编程控制器 (PLQ 控制功能。
使该系统可靠稳定,时期功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字:机械手;自动化装备;可编程控制器;PLC摘要前言 (2)第1章设计目的及主要内容 (3)1.1 设计目的 (3)1.2.主要内容 (3)第2章机械手的操作要求及功能 (4)2.1.操作要求 (4)2.2操作功能 (5)第3章PLC及机械手的选择和论证 (6)3.1PLC (6)3.1.1 PLC 简介 (6)3.1.2 PLC的结构及基本配置 (6)3.1.3 PLC 的选择 (7)3.2机械手 (7)3.2.1机械手简介 (7)3.2.2机械手的选择 (8)第4章硬件电路设计及描述 (8)4.1操作方式 (10)4.2输入与输出分配表及I/O分配接线 (10)第5章软件电路设计及描述 (12)5.1机械手的操作系统程序 (12)5.2回原位程序 (12)5.3手动单步操作程序 (13)5.4自动操作程序 (14)5.5机械臂传送系统梯形图 (14)5.6指令语句表 (16)18第6章总结 (17)参考文献大二的学习即将结束,课程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
ABB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教学设计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高智能、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各种操作和任务。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对机器人进行手动操作,比如调整机器人的姿态,更改程序等。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设计一个ABB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教学。
1.教学目标-理解ABB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方法。
-学会通过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实现简单的基本动作。
2.教学内容-ABB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介绍。
-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方法。
-基于ABB机器人手动操作的基本动作的实践。
3.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介绍ABB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ABB机器人的外观和主要部件,如机械臂、控制柜、手柄等。
-介绍ABB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包括感知环境、计算路径和控制执行等。
(2)介绍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方法。
-通过演示和示范,讲解ABB机器人手柄的使用方法和按钮功能。
-详细介绍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模式,并说明每种模式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3)指导学生进行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实践。
-配置ABB机器人工作区域,确保安全和稳定。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机器人,熟悉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完成基本动作的实践,如移动机械臂、旋转关节等。
(4)总结教学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4.教学资源-ABB机器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ABB机器人的手柄和控制柜。
-ABB机器人的安全配置和工作区域。
5.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学生的动作实践和互动问答,评价学生对ABB机器人手动操作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ABB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ABB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实现机器人的简单基本动作。
基于 PLC的机器人打磨控制系统设计摘要:机器人打磨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业领域,面对复杂的打磨工艺,机器人柔性加工变的越来越重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西门子PLC的和触摸屏的机器人打磨控制系统,阐述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程序实现及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生产实践证明此打磨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灵活、满足工艺要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LC;机器人打磨;自动化;软件设计前言:随着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打磨技术逐渐应用在各行各业,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很多个不同结构的工件都需要在该打磨设备上进行打磨,而且打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有上料系统、变位机、工具库(打磨头更换系统)等不同的单个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机器人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协调各个部分来完成工件的打磨。
为了解决这些需求,设计了一种机器人打磨控制系统,不但实现了机器人和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动作还可以与第三方设备通信,实现生产线的连续生产。
一、硬件组成系统主要部件:工业6轴机器人用于携带打磨工具对工件打磨;变位机作为工件的打磨平台,由3KW伺服电机控制,在打磨过程中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正反方向360°旋转,且其台面上配有工装板用于工件的定位、夹紧;工具库为密闭工具库,配有气缸控制的开关门,用于存放打磨工具和打磨头,且可以防止所存放的配件免受打磨粉尘的污染;该打磨系统需要多个打磨头、1个电主轴、1个轴向气主轴和1个径向气主轴。
系统需要和机器人及第三方设备进行通信。
系统控制总体机构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西门子PLC-1200(DC/DC/DC)做控制器,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和控制规模,需要的输入和输出点数分别为96和40。
选择1个2*14Bit模拟量模块用来控制电主轴和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的控制采用闭环,两个ET200SP作为分布式分别控制变位机和工具库。
操作台独立设置,使用西门子10寸触摸屏组态操作画面作为人机界面的操作。
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节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节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和调整控制系统的学科。
在现代工程领域,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机械控制等各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节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控制系统设计1.1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控制系统是指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测量和控制的一组设备和程序的集合。
根据被控对象的性质和控制需求的不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2 开环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开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不受被控对象的反馈控制信号影响的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设计适当的控制算法。
1.2.1 传感器的选择在开环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用于对被控对象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测量。
传感器的选择应考虑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确保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的状态信息。
1.2.2 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是开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根据传感器提供的状态信息,生成控制信号来控制被控对象的行为。
控制器的设计应考虑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
1.2.3 执行器的选择执行器是开环控制系统中负责执行控制信号的设备,如马达、电机等。
在选择执行器时,需要考虑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确保执行器能够实现预期的控制效果。
1.3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原理闭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受到被控对象的反馈控制信号影响的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反馈环路,使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被控对象的实际状态进行调节。
1.3.1 反馈环路的建立在闭环控制系统中,需要将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传回给控制器,从而实现对控制信号的调节。
建立反馈环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设计适当的反馈算法。
1.3.2 控制器的设计闭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需要根据反馈信号对控制信号进行调节。
控制器的设计应综合考虑被控对象的特性、控制要求和反馈信息,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机器人控制系统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分之一,对于机器人的性能、功能以及使用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包括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种类和机器人编程等方面。
二、机器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对机器人进行控制的各种设备、传感器、处理器以及不同类型的控制算法的综合体系。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机器人的传动系统、执行器、能力部件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控制器能够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息,采用处理器计算以及控制执行器对机器人进行控制。
传动系统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一般包括电机、伺服电机、气动缸等。
其中,伺服的机器人适合要求更高的运动精度和运动质量需求。
而能力部件则是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包括末端操作器、夹爪等。
这些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范围、精度以及重量等。
控制器则是整个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其任务是接收来自机器人传感器的信息处理后,实现对机械结构、运动、位置与力量等的精确控制。
控制器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运算规则划分,可以分为硬件控制器和软件控制器两种。
三、机器人控制器的种类机器人控制器制约着机器人的运作效率以及功能实现。
基本上所有的控制器都有一个相同的任务——对机器人执行指令的计算、指令处理、数据采集以及返回。
控制器的主要种类有下面几种:1.匹配控制器(配比控制器)匹配控制器是一种能够处理机器人位置、运动以及力量等信息,从而实现机械结构与控制器协同工作的控制器。
匹配控制器并不直接控制机械结构,而是由其他设备完成最终控制的操作。
2.手动控制器手动控制器是一种人工操作设备,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纵杆、电脑键盘等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力量以及姿态。
手动控制器处理能力相对较低,多用于教学实验或初学者的自学。
3.离线编程控制器离线编程控制器是一种能够实现复杂软件程序的控制器。
研发设计 I R E S E A R C H D E S I G N摘要:PLC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后形成的新技术,其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也得以广泛应用,对于提升工业机 器人控制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PLC的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须准确把握设计的 核心要点。
文章从P L C技术的发展概•况、机器人软硬件设计和工业机器人控制P L C技木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基于P L C的机器人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P L C;计算机技禾: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I基于PLC的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文/王圆星郭洪月陈鹏李洪谊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专用 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上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其能够搬用 和装卸零件,推动生产自动化建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 PLC 技术的发展概况、机器人软硬件设计和工业机器人控制PLC 技术的应用,以期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1.P L C概述1. 1PLC技术的特点PLC技术与其他控制技术相比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
工 业机器人控制中是结合工业机器人动作开展自动化编程的过 程,其作用的有限性较为明显,寿命不长,需要消耗大量的 能源。
计算机控制技术若想发挥自身作用,则对环境提出了 十分严格的要求。
计算机结构的精度较高、复杂性较强、维 护的难度较大。
PLC技术融合了上述控制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功能,也可在内存盘中记录控制系统 的操作流程,之后由半导体电路配合与控制。
虽然与计算机 操控系统相比,PLC技术的作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 该系统的稳定性优势更为明显,且维护相对便捷,在复杂的 工业现场控制中得以广泛应用。
1.2PLC技术的发展现状PLC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入融合,能够更好地体现 PLC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也十分普遍。
P LC技术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的多个环节均发挥着极为关键 的作用,其也是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如顺序控 制、开关控制等,是工程控制中的重要基础。
基于PLC采摘机器人机械手控制系统改进设计胡㊀江ꎬ阮观强(上海电机学院ꎬ上海㊀201306)摘㊀要: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ꎬ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大ꎬ传统手工采摘方式效率低㊁产能不足ꎬ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ꎮ为克服这一难题ꎬ改进农业生产方式ꎬ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采摘机器人机械手控制系统ꎬ通过建立机械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ꎬ基于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架ꎬ分别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ꎮ硬件设计主要包括PLC控制器㊁主控计算机㊁传感器模块㊁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等5个部分ꎬ并完成了PLC程序设计及梯形图的编制ꎮ最后ꎬ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机械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ꎬ结果表明:系统可有效地完成采摘过程ꎬ且控制精度高ꎬ成本投入更低ꎬ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ꎬ降低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ꎬ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ꎮ关键词:采摘机器人ꎻPLCꎻ程序设计ꎻ传感器中图分类号:S225ꎻS220.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21)03-0265-040㊀引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ꎬ农业生产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ꎬ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也逐渐升高ꎬ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ꎮ在传统果蔬采摘过程中ꎬ主要依托人力进行手工采摘ꎬ采摘耗时长㊁人力投入大ꎬ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ꎮ因此ꎬ基于传统手工采摘的模式已然不能满足要求ꎮ采摘机器人凭借其高新科学技术㊁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高ꎬ能够在很多复杂环境下准确完成预期的工作目标ꎬ同时能模拟人的适应性ꎬ使得机械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ꎮ釆摘机器人的研究极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ꎬ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ꎬ提升农业发展水平ꎮ1㊀机械手动力学原理1.1㊀设计原理采摘机器人的设计主要模拟人工采摘过程ꎬ分为4个环节完成采摘工作:1)通过视觉系统探测采摘目标ꎬ并确定采摘目标位置㊁空间坐标ꎬ以及计算采摘目标与采摘机器人之间的相对距离ꎻ2)通过机械手主臂上下左右移动ꎬ使采摘手爪到达采摘目标位置ꎻ收稿日期:2019-07-22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项目(19B026)作者简介:胡㊀江(1975-)ꎬ男ꎬ上海人ꎬ实验师ꎬ工程硕士ꎬ(E-mail)dvscvqa@163.comꎮ3)通过控制采摘手爪系统ꎬ完成采摘目标的抓取ꎻ4)通过机械手主臂和手爪系统的配合ꎬ将采摘目标放入指定位置ꎮ1.2㊀运动学建模本文采用的机械手是5自由度的三连杆机构ꎬ能够保证机械手主臂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转动及手爪系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的自由转动ꎬ如图1所示ꎮ图1㊀机械手结构简化图Fig.1㊀Simplifieddrawingofmanipulatorstructure在机械手各关节处建立坐标系ꎬ坐标原点选在各关节处ꎬX轴正方向为连杆方向ꎬY轴方向则垂直于连杆方向ꎬ建立各关节处的D-H坐标系ꎮ由于机械手各关节在运动过程中涉及到方位的移动和转动ꎬ所以得到关节移动和旋转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如下:移动矩阵rij为rij=ljcosθjljsinθjsjéëêêêêùûúúúú(1)旋转矩阵Cij为Cij=cosθj-sinθjcosαijsinθjsinαijsinθjcosθjcosαij-cosθjsinαij0sinαijcosαijéëêêêêùûúúúú(2)根据式(1)和式(2)ꎬ计算可得D-H坐标系下ꎬ机械手某点M的坐标ꎬ从j坐标系变换移动到i坐标系的变换矩阵Mij为Mij=Cijrij0001éëêêùûúú(3)由此可得ꎬ机械手某点M从初始坐标系xiyizi变化到目标坐标系xjyjzj的关系式为xiyizi1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Mijˑxjyjzj1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4)2㊀控制系统总体设计采摘机器人机械手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6个模块组成ꎬ包括PLC控制器㊁通信模块㊁传感器模块㊁主控计算机㊁驱动模块/保护模块和控制模块ꎮ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ꎮ图2㊀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图Fig.2㊀OverallstructureofthecontrolsystemPLC控制器和主控计算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ꎬ负责数据的分析和计算ꎬ以及相关执行命令的下达ꎮ具体工作流程为:传感器模块采集到的各类信号传输至主控计算机ꎬ经过动力学数学模型的计算ꎬ将相关目标参数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PLC控制器ꎻPLC控制器经过内部数据分析ꎬ将生成的控制参数回传至主控计算机ꎬ通过驱动模块控制相应的控制模块动作ꎬ从而完成采摘过程ꎮ3㊀控制系统硬件设计3.1㊀PLC自动控制原理机械手PLC自动控制原理是由PLC控制器控制驱动模块/保护模块动作ꎬ从而通过电磁阀控制液压缸㊁液压马达动作实现ꎮ其大臂的上升㊁下降ꎬ左右转动ꎬ前后翻转ꎬ都是通过用电磁阀驱动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完成的ꎮ电磁阀线圈通电时ꎬ电磁阀所处的单元回路通电ꎬ相应的执行模块动作ꎻ电磁阀线圈断电时ꎬ单元回路处于短路状态ꎬ执行模块中的手爪断电ꎬ松开控制对象ꎮ3.2㊀硬件模块设计1)传感器模块ꎮ传感器模块主要是采集各种传感器信号ꎬ包括位置传感器信号㊁压力传感器信号㊁视觉传感器信号和碰撞传感器信号ꎬ主要负责采集采摘目标位置的位置㊁采摘抓取的压力㊁识别采摘目标的空间位置ꎬ以及接触到采摘目标的碰撞信号ꎮ2)控制模块ꎮ控制模块为系统的执行模块ꎬ主要控制大臂㊁小臂和手爪等系统的移动㊁旋转和抓取等动作ꎮ3)通信模块ꎮPLC与主控计算机的通信是基于PLC专用的通信模块实现的ꎮ主控计算机输出的控制参数和PLC输出的控制参数数据类型不同ꎬ需要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将两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相互转换ꎬ从而完成数据的传输ꎮ4)驱动模块ꎮ驱动模块主要包括驱动电源㊁液压缸㊁液压马达和驱动电机ꎬ驱动模块接收主控计算机传递的控制信号ꎬ控制对应的驱动单元动作ꎬ从而完成对各控制模块的控制ꎮ3.3㊀PLC硬件接线及I/O分配通过分析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ꎬ得出该控制系统需要输入15个输入点和9个输出点ꎮ而输入点和输出点的控制属于开关量控制ꎬ因此选择西门子系列的S7-300型PLCꎬ输入输出节点的增减可以通过对应的数字量模块的组合实现ꎮPLC输入端的15个I/O点接在相应的开关或按钮上ꎬ输出端的9个I/O点也接到对应的控制模块上ꎮ其I/0分配表如表1所示ꎮ表1㊀PLC控制系统I/O分配表Table1㊀I/OdistributiontableforPLCcontrolsystem输入点输入元件输出点输出元件X0开始按钮YO上升电磁阀续表1输入点输入元件输出点输出元件X1上限位开关Y1下降电磁阀X2下限位开关Y2抓取电磁阀X3左限位开关Y3松开电磁阀X4右限位开关Y4左移电磁阀X5上升按钮Y5右移电磁阀X6下降按钮Y6上翻转电磁阀X7左移按钮Y7下翻转电磁阀X8右移按钮Y8初始位置指示灯X9上翻转按钮X10下翻转按钮X11抓取按钮X12松开按钮X13复位按钮X14手动按钮4㊀控制系统软件设计4.1㊀程序设计采摘机器人机械手程序设置有复位程序㊁手动运行程序和自动运行程序ꎮ手动程序根据具体执行动作要求编辑梯形图ꎬ驱动输出相同作用的线圈ꎬ各种电磁阀的动作都是通过操作相应的按钮实现ꎮ机械手处于初始位置时ꎬ左限位开关和上限位开关处于通电状态ꎬ此时两个开关都是闭合的ꎻ按下开始按钮ꎬ机械手大臂开始上移ꎬ上移至上限位传感器指示灯亮ꎬ说明大臂上移动作完成ꎻ手爪到达采摘目标位置并检测到目标信号ꎬ通过程序的状态转移ꎬ机械手小臂伸出ꎬ同时手爪开始抓取采摘目标ꎻ检测到压力信号后ꎬ摘下目标后机械手移动到对应位置ꎬ松开目标ꎬ采摘过程结束ꎮ其具体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ꎮ具体流程可概括为:按下开始按钮ꎬ机械手上移(Y0得电)并维持一定时间到达目标位置ꎬ抓取电磁阀(Y2得电)ꎬ机械手上移(Q0.2得电)并到达上限位置ꎻ机械手右移(Y5得电)并维持一定时间后到达右限位置ꎬ机械手下移(Y1得电)ꎬ松开电磁阀(Y3得电)ꎬ机械手左移(Y4得电)ꎬ回到原位ꎻ按下停止开关后ꎬ采摘过程结束ꎮ图3㊀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Fig.3㊀Flowchartofcontrolsystemprogram4.2㊀PLC梯形图设计梯形图程序采用常规继电器顺控方法来设计ꎬ如图4所示ꎮ图4㊀控制系统PLC梯形图Fig.4㊀PLCladderdiagramofcontrolsystem考虑到安全因素ꎬ当机械手需要向左或向右移动时ꎬ必须在机械手大臂处于上限位置时才能进行ꎮ因此ꎬ在梯形图程序中ꎬ左右移动动作回路中设置了互锁保护ꎻ同样的原理ꎬ上升和下降动作㊁上翻转和下翻转动作设置了互锁保护ꎬ抓取和松开电路中也设置互锁环节ꎮ5㊀结论基于PLC的采摘机器人机械手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控制器ꎬ通过硬件选型及硬件接线ꎬ合理分配I/O地址ꎬ优化机械手操作程序流程ꎬ并简化梯形图ꎬ优化了控制系统系统ꎮ通过实验可得:该控制系统能较好地控制整个采摘过程ꎬ系统软硬件运行安全可靠ꎬ有效提升劳动生产效率ꎬ改进生产方式ꎬ提高生产质量ꎬ较大程度上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潜在风险ꎬ保障农业生产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ꎬ对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杨宜平ꎬ魏泽鼎ꎬ岳彦芳ꎬ等.PLC一触摸屏控制在晶体成型设备中的应用[J].新技术与新工艺ꎬ2003(10):l0-12. [2]㊀廖常初.S7 300/400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ꎬ2005:44-102.[3]㊀SIMATlCHMItouchpanelTP270设备手册[K].Germany:Sie-mensꎬ200l:26-50.[4]㊀范金玲.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J].液压与气动ꎬ2010(7):36-38.[5]㊀王月芹.基于PLC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ꎬ2011(3):149-151.[6]㊀郅富标ꎬ毋虎城ꎬ张四海.基于PLC的物料搬运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J].中州煤炭ꎬ2011(5):14-15ꎬ39. [7]㊀赵庆波ꎬ赵德安ꎬ姬伟ꎬ等.采摘机器人视觉倒服控制系统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ꎬ2009ꎬ40(1):152-156. [8]㊀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设ꎬ2003.[9]㊀方建军.采摘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ꎬ2005ꎬ36(5):83-86.[10]㊀杨文亮.苹果采摘机器人机械手结构设计与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ꎬ2009.[11]㊀吕继东ꎬ赵德安ꎬ姬伟.苹果采摘机器人目标果实快速跟踪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ꎬ2014ꎬ45(1):65-72.[12]㊀赵德安ꎬ沈甜ꎬ陈玉ꎬ等.苹果采摘机器人快速跟踪识别重叠果实[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5ꎬ31(2):22-28. [13]㊀丁祥青ꎬ马莉.采摘机器人机械手结构设计与分析[J].机床与液压ꎬ2017(23):40-42.[14]㊀GuoJꎬZhaoDAꎬJiWꎬetal.Designandcontroloftheopenapple-picking-robotmanipulator[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 ̄gy.IEEEꎬ2010:5-8.[15]㊀ZhaoDAꎬLvJꎬWeiJꎬetal.Designandcontrolofanap ̄pleharvestingrobot[J].BiosystemsEngineeringꎬ2011ꎬ110(2):112-122.[16]㊀LiJꎬKarkeeMꎬZhangQꎬetal.Characterizingapplepick ̄ingpatternsforroboticharvesting[J].Computers&Elec ̄tronicsinAgricultureꎬ2016ꎬ127(C):633-640.ImprovedDesignofRobotControlSystemforPickingRobotBasedonPLCHuJiangꎬRuanGuanqiang(ShanghaiInstituteofElectricalEngineeringUniversityꎬShanghai201306ꎬChina)Abstract:Withtheexpans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scaleꎬthedemandforagriculturallaborgraduallyincreases.Thetraditionalhand-pickingmethodhaslowefficiencyꎬinsufficientproductioncapacityandcertainrisks.Inordertoover ̄comethisproblemꎬtoimprovethewa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ꎬinthispaperdesignedakindofpickingrobotmanipu ̄latorbasedonPLCcontrolsystemꎬthroughtheestablishmentofdynamicmathematicalmodelofthemanipulatorꎬtheo ̄verallframeworkforthedesignofthecontrolsystemꎬrespectivelyꎬofthesystemhardwareandsoftwaredesignꎬhardwaredesignmainlyincludesthePLCcontrollerꎬmaincontrolcomputerꎬsensormoduleꎬdrivemoduleandcontrolmoduleandsoonfivepartsꎬcompletedthePLCprogramdesignandladderdiagramꎬfinallythemanipulatorcontrolsystemisverifiedbyexperimentofsecurityandstabilityꎬtheresultsshowedthat:Thesystemcaneffectivelycompletethepickingprocessꎬandthecontrolprecisionishighꎬthecostinputislowerꎬgreatlyimprovethelaborproductionefficiencyꎬreducethesafe ̄tyriskofoperatorsꎬandhasagreatpromotionvalue.Keywords:pickingrobotsꎻPLCꎻprogramdesignꎻthesensor2021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农机化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期。
谈基于PLC的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工业生产所涉及到的重体力劳动量不断提升,因此为了良好的完成相关工业生产作业任务,就需要通过对机器人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来实现。
基于PLC的机器人装置主要采取关节式结构,能够模拟人体手臂部分的活动动作,在自动控制系统下的预定程序、轨迹、以及要求作用下,实现包括零部件抓取、搬运、以及装配在内的一系列动作。
关键词:PLC;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1.PLC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功能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专用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上,主要被用来搬取以及装卸零件,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基于PLC的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今提出的一个机器人控制探究方向,考虑PLC的主要原因是PLC的可调整性以及可控制性较强,是采用编程、输入指令的方式控制,操作相对简单,运行复杂性较低,安全性稳定性相对较高,基于PLC编程基础下的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结果直接具备PLC的优势,实用性较高,操作要求较低,运行连续性以及运行可靠性高,这对于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较为有利,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2.基于PLC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要点2.1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基于PLC的机器人装置包括抓取、搬运、以及装配在内的一系列动作均需要在气缸驱动作用之下实现。
而电磁阀部件作为控制气缸驱动动作的最主要部件,通过操作开关(以按钮开关或者是定位开关)的方式来实现。
在整个机器人装置结构当中,通常设置有两个工作台。
在操作过程中,被加工工件自初始位置达到1#工作台,将待操作工件传输至2#工作台,进而再次回到1#工作台,完成对下一工件的操作。
机器人装置自初始位置,手腕向下移动,操作手指夹紧1#工作台上待操作的工件,进而对其进行上行移动。
到位之后,机器人手指、手腕在手臂引导下沿右侧轨迹移动,移动至预定位置后再次沿下行轨迹移动,最后控制机器人装置手指放松,并将该工件放置于2#工作台当中。
再次回到1#工作台的动作顺序与上述流程相反,进而实现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循环。
摘 要手动机器人对于机器人比赛的制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提出了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控制方案分别进行了硬件、软件的设计,最后总结了设计调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机器人比赛;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文献标识码: A中图分类号: TP273引言自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CCTV-R O B O C O N),迄今为止,C C T V-ROBOCON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
每届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比赛要求,每个参赛队要设计1台或多台自动机器人,1台手动机器人。
手动机器人将最重要的智能化传感器和决策系统交给了人,在机器人还不能真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应迅速、身手敏捷的时候,手动机器人不但不能放弃,还应当用于竞赛中急难险重的关键环节,是自动机器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1]。
1 手动机器人控制方案手动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模块有运动机构、机械手、推进机构以及提升机构。
运动机构实现手动机器人前进、后退、左右转向等动作;机械手用来抓取和放置物品;推进机构可使机械手向前或向后运动,用来调节机械手的水平位置;提升机构用来提升机械手或使机械手下降,便于调整机械手的垂直位置。
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控制器是整个手动机器人的控制核心,它负责所有指令动作的控制和各模块之间的协调。
由于手动机器人控制对象较为固定和简单,动作不是很复杂,不需要处理过多的指令,因此可以选用已经非常成熟的工业单片机AT89S52。
该单片机存储形式采用冯!诺依曼结构(Von Neumann),程序存储区与数据存储区统一编址,存储结构简单,程序编写量较小,比较容易控制,而且技术相当成熟,可靠性好。
控制键盘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行进及动作控制,可以采用游戏手柄改装而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相应的动作指令,由指令编码器编码之后发送到机器人的控制器,控制器对指令解码后,控制电机完成相应的动作。
图1 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手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孔庆 马凤伟 周文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山东 济宁 272037手柄与手动机器人本体不会距离太远,一般在一两米以内,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串行通讯方式。
串行通讯操作简单易控并且比较稳定,接口采用航空接插件的形式,连接可靠。
也可以采用USB通讯方式,但这种通讯方式需要另加转接口。
手动机器人的动作由电机驱动完成,可以选用直流伺服电机作为动力源。
直流伺服电机将控制信号转换成机械轴的转动,对控制信号的变化反应比较快[2]。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2.1 控制器及其监控模块如前所述,控制器采用AT89S52工业单片机,AT89S52包括P0-P3四个端口,共32位输入输出(I/O)接口。
由于手动机器人动作比较简单,单片机本身的I/O口足够用,因此只需要单片机最小系统[3]即可完成控制。
为防止在比赛过程中,由于干扰等各种因素出现单片机死机而导致机器人无法正常动作的现象,需外加看门狗电路。
复位及电源监控由MAX813芯片来完成如图2所示。
图2 Max813应用电路图2.2 电源稳压模块锂电池具有重量轻、放电电压稳定、工作温度范围宽、自放电率低、储存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及无公害等优点[4],因此适宜用作手动机器人的电源。
考虑到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电池输出电压波动以及机器人负载变化的现象,为使机器人能稳定地工作,必须保证控制器供电电压的稳定性,可以采用稳压芯片来实现,如图3所示。
图3 电源稳压电路图2.3 手柄控制电路手柄与控制器之间通过串行方式通讯,硬件连接如图4所示[5]。
图中,ATT用于提供手柄触发信号;CLOCK是时钟信号,用于保持数据同步;COMD表示信号流方向;从主机到手柄,用于传输控制器对手柄的命令;DATA表示信号流方向:从手柄到主机,用于手柄向控制器传送动作指令。
2.4 电机驱动模块电机的控制主要包括正反转控制以及PWM调速控制,其硬件驱动如图5所示。
直流电机的正反转由M1、M2两个I/O口控制K1和K2两个继电器来实现[6]。
当K1公共端接+12V,K2公共端接地时,电机承受正向12V电压,电机正转;当K1公共端接地,K2公共端接+12V时,电机承受反向12V电压,电机反转。
行进中的软启动和软停止采用PWM调速实现,即通过给电机发送一个占空比可调的电压,改变电机上的平均电压,即可改变电机的转速。
考虑到电机工作时的反电动势会导致单片机死机,可以在电机两端加瞬态电压抑制器(TVS)吸收反电动势[7]。
图4 手柄与控制器连接图图5 电机驱动电路图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3.1 程序语言选择常用的51单片机编程语言有两种,一种是汇编语言,一种是C语言。
汇编语言是最接近机器码的一种语言,其主要优点是占用资源少、程序执行效率高[8]。
但是汇编语言不易移植,它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不强。
而C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功能丰富的库函数、运算速度快、编译效率高、有良好的可移植性,而且可以直接实现对系统硬件的控制[9]。
C51是C语言在51系列单片机上的实现,使用特定的编译器KeilC,C51综合了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优点,因此,采用C51来编写控制程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2 程序设计为加强程序的可读性及易维护性,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即将手动机器人的各个动作分别编写成子程序供主程序调用。
主程序由一个大的循环程序组成,包括手柄与单片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14.0555.按地线性质分类敷设的复杂电子设备的接地电子设备中往往同时包含有多种低频和高频电路,按照信号相互不干扰或最小影响的原则,将电路的电气特性进行分类,地线根据分类进行分组敷设,一般分为强信号地线、弱信号地线、噪声地线和设备外壳(金属件)地线等。
如图4所示:图4 地线的分类敷设图先将电子设备按其电路的电气特性进行分类,再根据分类分别敷设地线,可以有效解决地线相互干扰问题。
例:某方舱内放置发射、接收设备柜,为避免发射机的强信号地对接收机的弱信号地形成干扰,将发射机柜后部的接地铜条直接联接到对应方舱壁上的接地口上,并使用接地桩直接引入大地。
见下图5。
图5 某方舱内发射机接地口6.布线设计布线设计时,拉开各类线束的间距是解决线间电磁耦合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主电源配电线路要求与其他各类保持150mm间距;极其敏感的或发射很强的电线或电缆,要求各自单独敷设,不得与其他任何互联电缆一起捆扎或一起走线,本类线之间以及它们和其他类的电线电缆至少要保持75mm距离;交流基准电路和音频干扰电路或交流电源电路编组时必须慎重,只有在证明相互没有干扰后,才能捆扎或敷设在一起。
7.舱、车布线、接地设计对于接地措施来讲,要注意实行“一点接地”的原则,将信号地、外壳保护地和交流地集中于一点接地构成系统。
在设备内部系统地与保护地分开。
最后从舱、车引出时会集为一点。
精心考虑舱、车配电箱、电源线、信号线、接地线的布线与设计。
配电箱:在舱、车配电箱前端安装电源引入装置,安装三相(单相)保护器、电源滤波器等,以防雷击、消除外界干扰信号。
配电箱设计考虑供电平衡(三相),同时具有控制、指示、保护功能。
控制功能:配电箱上设有输出总开关及各分路输出(照明、设备、备用、空调等)开关,开关具有过流、短路保护功能。
指示功能:配电箱上设有输入三相(单相)电压指示,输入三相(单相)及各分路输出灯光指示。
保护功能:1)过流保护:输入总开关及各分路输出控制开关均带有过流功能,当线路发生过流或短路时,可自动切断输出。
2)不接地保护:当舱、车工作时,如未接地或接地不良,配电箱能发出声光报警。
3)漏电保护:当舱、车带电,对地漏电电压大于36V(允许误差±4V)时,配电箱能发出声光报警,并自动切断供电电源。
电源布线:舱、车顶灯、壁灯、轴流风机、空调、备用插座等供电线缆均在舱顶部预埋走线,设计为暗线的铺设方式,增加舱内的美观性。
其余的电源、信号走线用金属走线槽分别布设,信号线、电源线布设在舱、车体底部或顶部独立的线槽内走线。
线槽采用钢板折弯或铝型材结构,可兼起屏蔽的作用。
信号布线:舱、车信号壁盒采用金属走线槽沿方舱、车体底部或顶部布设到各设备。
接地线:舱、车采用信号地、外壳保护地和交流地三套接地系统。
外壳保护地采用紫铜带沿车厢骨架布设的形式;信号地为“悬浮地”,采用紫铜带(外套绝缘套管)沿走线槽布设的形式,交流地则采用电缆的形式。
外壳保护地和交流地最后汇集于交流接口窗,通过接地柱一点接地;信号地则通过信号接口窗的接地柱接地。
8.结语接地技术是还包括合理设置印制板电路信号间的地线、采用阻隔地环流等措施减少干扰等方法,同时还需精心考虑电磁屏蔽设计,才能满足设备正常、高可靠性工作的要求,这需要电路、结构、工艺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王健石.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2]江苏南京工学院.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M].南京: 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1981作者简介周淑蓉(1965-),女,四川广汉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
机的通讯、判断按键、指令解码及相应的动作输出,程序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 主程序流程图4 结语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解决了系统实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将软硬件调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如下:(1)在设计电路时,要多查资料,准确把握相关元器件的特性及用法,这样才能正确地选用器件,在检查时也容易找出错误所在。
(2)安装时不同作用的导线用不同的颜色、线号加以区别,导线要整齐,以便于修改。
当出现问题时,要充分的利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查错。
(3)程序模块化,每个模块编成一个子程序,调试时根据出现的问题锁定到某一个模块,只要修改这个模块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1](日本)森政弘,铃木泰博.机器人竞赛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3] 张克明.MCS-51单片机实用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王民忠. 缔造传奇—机器人大赛揭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5]刘颖,李晓龙.单片机与PC手柄的通讯[J] .电子世界,2003,(1):38~39.[6] 姚四改.Protel 99 SE电子线路设计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7] 刘南平.现代电子设计与制作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8] 李华等.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9] 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