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六年级《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一、解诗题。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二、知诗人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三、明诗意1、断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冷露:秋天的露水。
诗句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2、断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诗句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主题:《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五、重点:1、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接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把笔记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优秀《十五夜望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方法:边读边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背诵传统节日诗:《春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寒食》2.教师谈话引入: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3.教师引出课题: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提炼方法1.理解诗题(1)从字面意思理解。
(“十五夜”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这里点明时间。
“望月”点明事件。
)(2)由诗题引发思考。
通过诗题,我们知道了是谁在望月亮,那他又是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从诗中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观,重点指导。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①从课题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②简介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
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4.完成学习卡学习任务三:诵读古诗,感知诗意1.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学生按要求朗读。
(1)教师指导: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方法:边读边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一、目标引领具体目标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诵读法四、学程引领学程之一自主学习1.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本诗并熟读成诵。
2.精读以下赏析文字后,再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学程之二自由朗诵,自由展示学程之三问题研究(抢答)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2.“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3.“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学程之四自主学习熟读《我的思念是圆的》,有感情地朗诵背景介绍:《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问题研究(抢答)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2.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成果展示小组朗诵比赛学程之五总结提炼(总结内容,评价小组表现)巩固提高1.背诵《十五夜望月》2.抄写2首诗1遍3.预习《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一、目标引领具体目标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3.掌握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二、教材引领聚焦重点: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三、学法引领思想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四、学程引领学程之一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七、预习检测答案 (7)一、学习目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学习目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通过逐句赏析,体会诗人中秋之夜望月思乡的深情。
学习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意象,如“地白”、“树栖鸦”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诗人如何运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
2. 诗中“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冷露”烘托出了诗人_______的心境。
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十五夜望月》中“地白”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指地面上的白色霜花。
B. 指地上的月光。
C. 指秋天夜晚的寒冷。
D. 指中秋夜的明亮。
2. “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的栖宿,又写了_______,一静一动,一明一暗,形象自然引入。
A. 月光的皎洁B. 环境的清幽C. 秋天的寒意D. 诗人的孤寂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2.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全诗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寂静的环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地白”和“树栖鸦”等形象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而“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则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中心思想《十五夜望月》的中心思想主要围绕着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情感展开。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夜望月》教案篇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味。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背诵这首诗。
【学习要点】对诗歌光景特色的掌握,氛围的感觉,感情的体悟。
【学习难点】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朝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世困顿,暮景特别悲凉。
从前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应劳感人民的生活相貌,揭穿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平常清晰,凝练干练,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自主学习1.经过查词典和参照课文说明的方法达成以下词语的说明,初步理解本诗并熟读成诵。
中庭:地白:栖:秋思:2.精读以下赏析文字后,再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诗人在鸦雀无声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着迷,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冷清的露水必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境界,就显得更悠久,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倒是人各不一样的。
诗人欣然于家人失散因此由月宫的悲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1 / 2这首诗境界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衬着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境界,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分离的情意,表现得特别委宛感人。
二、思虑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2.“冷露”一词中的“冷”怎么理解?3.“秋思”一词详细含义指什么?4.本诗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示意了望月之夜所处的是什么季节?5.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月的空明洁白却呼之欲出,你是从诗中哪个词语感悟到的?6.本诗后两句抒发了望月者如何的感情?【达标检测】1.请试着默写这首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作者经过哪些光景表达这类感情?2 / 2。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古诗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歌背景:张九龄、唐代、思念家乡3. 诗句解析:意义、韵律美、意境美4. 诗歌鉴赏:朗读、品味、想象5. 情感体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3《十五夜望月》(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欣赏、感悟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字,通过对月亮、庭院、树木、乌鸦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诗中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
(2)出示课题,板书《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感悟:(1)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作业设计:(1)背诵《十五夜望月》。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搜集其他关于月亮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六、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庭院:月光、树木、乌鸦情感:思乡七、作业设计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十五夜望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写“栖、鸦”。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意思,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把古诗读三遍,做到一字不错。
不认识的查字典找到读音。
2.学习课后生字“栖、鸦”。
“栖”的左半边不要多一横。
3.听课文朗读。
跟读,注意节奏。
4.背诵古诗。
5.学习这首诗的《微课》,对全诗进行系统地学习。
6.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圈画出重点的注释。
7.思考: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树栖鸦”衬托出什么?“冷”字写出了什么?体会“落”字有什么妙处?
(2)《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本首诗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景抒情)
三、达标测试
1.抄写生字三遍。
2.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录制音频,发送到QQ群。
)
3.写出整首诗的意思。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4.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四、拓展练习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了传统节日习俗,请查找资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中的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月夜下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月夜美景的兴趣,导入新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做好笔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品味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2.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月夜下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2. 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十五夜望月教案(汇总3篇)1.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0、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1、杜郎中,名杜元颖。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鸦:鸦雀。
6、冷露:秋天的露水。
7、湿:打湿。
8、尽:都。
9、望:仰望。
10、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10、落:在,到。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写作手法:
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诗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解诗题: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本诗又名“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寄友人杜元颖的。
在古诗中表示月亮的词:银钩、玉钩、嫦娥、玉兔、玉盘、婵娟
诗句分析: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的特点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三句才点明望月,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冷露无声湿桂花”
结合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幽静凄凉的秋景,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思念故人,体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别离思聚,望月怀人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全唐诗》录此诗,最后一句“落”字换作“在”字,请你品评一下用“落”字与用“在”字有何区别。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同洒落到人间似的,而相比之下,“在”字显得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请就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
作者通过特定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前两句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
庭院中的地上似铺了一层霜雪,而树上栖着乌鸦,庭中的桂花也被秋露打湿了.天空一轮皎洁月光划破夜空照射在庭院中.巢窝在树上的乌鸦也从白天的叽叽咂咂声逐渐停了下来,也安定入睡.
从中可见诗人怎样的形象?
一人望月,已成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不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冷”字的用处?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也表现了诗人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诗中写月色静谧景色的句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
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的妙用?
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这句话点明了“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