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翻译背诵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在:在于,动词。
⑵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此,这。
是:表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七年级下期中后古文三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第16课《陋室铭》二、第16课《爱莲说》三、第24课《河中石兽》(一)第16课《陋室铭》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第16课《爱莲说》检测题姓名:班级: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文言文《陋室铭》知人论世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贞元年间进士,一生仕途起伏,曾官监察御史。
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触犯宦官利益而贬官朗州。
后又因写诗讽刺保守派,得罪当权而再遭贬官。
直到武宗会昌元年才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题目解析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824—826)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类似格言。
朗读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字词疏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在于,动词。
②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③灵:神奇,灵异。
④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⑤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就显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指示代词,此,这。
②惟:只。
③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④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方位名词作动词,爬上,长到。
《陋室铭》课下注释默写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课下注释默写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语气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噫】叹词,表示感慨。
14、【鲜】少。
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如下: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潜藏就会显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而美好。
青苔爬上台阶染成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显得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篇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理解性默写:①、《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陋室铭》《桃花源记》中考古文归《爱莲说》词语解释可爱者:值得人喜欢的花甚藩:很多独爱菊:唯独李唐:唐朝莲之出淤泥∶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淤泥:污泥濯:洗涤清涟:清水涟:水波妖:妖媚蔓:牵牵连连枝:枝枝节节益清:更加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隐逸者:隐居的花鲜有闻:很少听说同予者:和我一样的人菊之爱:对菊花的爱好宜乎众矣:应该宜乎众矣:很多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
——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
——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不蔓不枝。
——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文意理解: 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
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爱莲说》总温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讨厌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历本》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解释事物,也可以阐述道理.(2)蕃(fán):多.(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爱好菊花.(4)李唐,指唐朝.(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压的污泥.染:感染(污秽).(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俏丽而不稳重.(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8)亭亭净植:笔挺的干净地立在那边.亭亭,矗立的样子.植,立.(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稳重.(10)焉:助词.(11)隐逸:指隐居的人.(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13)正人:指品德崇高的人.(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许多了.宜,应当.2.填补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喷鼻远益清加倍(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暗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如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历本》等.2、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3、体裁:“说”.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类草木的花,讨厌的许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爱好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爱好牡丹.我则唯独爱好莲——莲从淤泥里发展出来,却不感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喷鼻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挺地干净地立在那边,只可以从远不雅赏,却不克不及切近去玩弄啊.我以为,菊是花中的山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正人.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今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快活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许多了.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在描述中渗入渗出作者对莲的无穷赞扬之情,凸起了莲的干净.单纯.高雅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远益清,亭亭净植,3、总括莲的品德的句子: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4.作者应用感慨的方法含蓄地标明本身的人生立场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6.写莲的发展情形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喷鼻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正人身处浑浊情形而不合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德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正人的稳重.朴素.不哗众取宠,不夸耀本身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正人的挺拔独行,正派不苟,开朗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正人美妙的天资的句子:喷鼻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示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六.段意及中间1、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妙品德的赞扬之情.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爱好和赞扬之情.2.中间:表示了作者要在浑浊的世间自力不移,不与世俗与世浮沉,永久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派的品德,同时也表示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七.简答1、作者应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种感慨的方法含蓄地标明本身如何的人生立场?作者既不肯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肯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示了作者要在浑浊的世间自力不移,不与世俗与世浮沉,永久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派的品德,同时也表示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2、重要应用了什么表示手段?托物言志3、“水陆草木之花,讨厌者甚蕃”的感化?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预备.4、莲的形象具有如何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正人,使莲具有象征正人美妙品德的意义.5、菊之爱有哪两重寄义?作者以菊作衬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寄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山人;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自力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作者以菊作衬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虽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6、如何懂得“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既照顾上文“与独爱莲”,也泄漏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志合的人少,能做到操行高洁的人少.7、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爱好,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应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酷暑,傲霜斗雪的品德;同时又是花中山人,具有不肯与世俗与世浮沉的超凡品德.是以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爱好充分反应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是以它是从不和衬托莲的形象.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这个感慨句,表示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陋室铭》温习材料一、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解释1、书下注释(1)陋室:豪华的房子.(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惕本身或者称颂好事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都是用韵.(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奇祖先都住在山上.(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豪华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豪华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本身.馨,喷鼻气,这里指品德崇高.(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翠,映入帘里.(7)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念书人.(8)白丁:平平易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9)调(tiá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潢的琴.(10)金经:指佛经.(11)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吹打的声音.(12)案牍:官府的公函.(13)劳形:使身材劳顿.形,形体.身材.(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豪华,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钦慕.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有名的政治家.西蜀,如今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华文学家.(15)何陋之有:有什么豪华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之,暗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记.2.填补注释无丝竹之乱耳:暗示舒缓语气.何陋之有:暗示强烈反问.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顿.三、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2、选自《全唐文》.3、本体裁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惕本身或者称颂好事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都是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系体例短小,最短者缺少十字,与格言颇类似.,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长到阶上;草色青翠,映入帘,来交往往的没,阅读名贵的佛经.,西蜀五、变型默写1.全文的宗旨句,同时也照顾了“何陋之有?”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写出陋室情形清幽安静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写出室内生涯情趣文雅的语句:说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示了作者对权要们寻欢作乐的生涯的批驳: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作者连举三位前人来证实“陋室”不陋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文中虚写的句子: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写居室中生涯图景:说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六、段意及中间1.段意第一层:开首应用类比,引出全文宗旨.第二层:写居室情形.交往人物.日常生涯.表示室主人高洁立崖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总结全文,照顾开首,“凸起陋室不陋室”.2.中间思惟:作者为陋室作铭,描述了陋室的天然情形和生涯图景,主如果为了表述本身高洁立崖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吐露出讥讽实际意味.七、简答题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时的心理师如何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2.“何陋之有”的出处?孔子的原话是什么?引孔子的话有什么寄义?试演习全文内容作具体剖析.(1)“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2)孔子的原话是“正人居之,何陋之有”.(3)《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正人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更具有雄辩的力气.作者省略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句之中.如许来引述既奇妙地回应了开首“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沉思.《鱼我所欲也》温习材料一、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惟家,教导家,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谈吐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配合编写而成,记载了孟子的说话.政治不雅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熊掌也是我所.,大义也是我.,;;采取某种方.“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逝世亡更轻微的事(那就是“不.,一碗汤,吃了就能.呵斥着给他人吃,过路的,乞丐也.;;.吗?这就叫做损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三.变型默写四.1、段意第一段提出并阐述“舍生取义”的不雅点.第一层(从开首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间论点.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逝世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剖析阐释. 第三层(最后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干做出“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可以或许有“本意天良”罢了.第二段以具体事例告知人们如何做是“舍生取义”.2、中间本文经由过程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间论点.指明“义”比性命重要,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应当保有“本意天良”,不克不及财迷心窍.五.简答1、人应当如何才干保持“本意天良”?固守“善”的赋性;不要受四周坏的情形影响;不要被物欲所蒙蔽.2.启发:“义”重于“生”;不克不及财迷心窍.六.填补解释兼:同时. 甚:比得上. 可以:可以用来. 由是:采纳某种手腕.则:就. 是故:由此可见. 耳:罢了. 与:给. 宫室:室庐. 谓:叫做. 是:如许.七.一词多义(1)呼尔而与之动词,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暗示反问(2)得之则生就则凡可以得生者所不必也那么(3)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做(4)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情,这里是感谢的意思.(5)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所恶有甚于逝世者介词表比较(6)蹴尔而与之连词,衔接润饰语和中间语由是则生而有不必也连词,表转折,却,可是(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如许是亦不成以已乎如许看来,由此看来。
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
运到(以后)却没有什么用途,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只好)把它放到山下。
(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于是)把(它)当作神。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神奇(的东西),(于是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地(试探着)走出(树林)接近它慭慭然, 莫相知。
小心翼翼(地观察,仍)不了解它(是个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有一天,驴一声(大)叫,老虎(听了非常惊惧,远远地逃走,认为将要咬自己了。
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特别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又靠近(一些)出现(在驴的)前后,(但)终究不敢攻击(它)。
(老虎又)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亲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近而不庄重地摇晃依偎,冲击顶撞(它)驴非常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的)本领不过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陋室,惟吾德馨。
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满眼)青翠。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噪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之劳形。
劳累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3、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陋室铭1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
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
无丝竹10之乱耳,无案牍11之劳形12。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3。
孔子云:何陋之有14?1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出名,有名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的动物。
灵:灵验.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舍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1案牍:官府的文书.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躯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验。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没有平名(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如同)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陋室铭刘禹锡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3.在课文中找出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二、重点词语(一)词语解释: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上:长上。
入:映入。
青: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形:形体、躯体。
乱:使……乱,扰乱。
案牍:官府文书。
劳形:使……劳神伤身。
(二)一词多义1.之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往来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3.名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名之者谁(命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的,著名的)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三)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四)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样子,形状3.孔子云古义:说今义:云彩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何陋”是前置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10、【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11、【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12、【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13、【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14、【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理解性默写:①、《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翻译背诵
山不在于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多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到这里交往的无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弹奏调弄不加装饰的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主题: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写出了陋室主人德馨的三个方面:景色之雅(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之雅(交往人物不俗)和情趣之雅(生活情趣高雅),充分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翻译背诵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以值得喜爱的有非常多。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的,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⑤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洁净地挺立,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⑦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爱莲说》主题: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值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