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63.03 KB
- 文档页数:2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脑中风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补阳还五汤作为传统中医药物,在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药物成分和功效通过温阳补脑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针灸作为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也在脑中风后遗症中展现出独特的作用,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
临床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也证实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针灸、脑中风后遗症、临床价值、药物成分、功效、安全性评估、临床实践经验、疗效评估、研究目的、疾病背景、治疗手段介绍、结论、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中风,即中风,是指脑血管出现缺血或出血等病理性改变,导致大脑功能突然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中风后遗症是指脑中风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后,仍存在的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功能减退、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脑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价值,希望通过对药物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实践经验、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的综合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治疗手段介绍脑中风是指脑血管急性发生破裂或梗塞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目前治疗脑中风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抗凝药物等,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瓣膜修补、动脉瘤夹闭等,用于恢复脑血流和修复血管结构。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用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病例
,66岁,2015年2月底中风,6年前曾中一次,左侧。
此次右侧,右上肢麻木但活动基本不受限,右下肢麻木、无力、足外扫,无法蹲、起,需人抱着蹲下,抱着起身,需用拐行走。
2016.12.16日来我店针灸治疗,
取穴:木火处寻乌筋放血,针灵大、足三重、下三皇,留针1小时,术后竟可无需拐缓慢行走。
病人非常高兴。
12.17二诊,取穴:健侧木火(留针10分钟,让其走动)下三皇、三重,患侧内通关、通山、通天。
之后:1,灵大、下三皇、足三重。
2,阴陵泉透阳陵泉、肾关、四肢、内三通。
两组交替针,10次后可完全不用拐,自行上下楼,坐公交,上厕所,洗澡,蹲起也不需要人抱,走路脚不外扫,病人极满意。
双下肢浮肿时好的坏,第二疗程,两组穴交替扎:一,灵大、水曲、肾关、中上九里。
二,水曲、太冲、四肢、肾关。
第二疗程针八次,患肢可抬起(但膝平不了大腿根)半年后随访,已无须拄拐,不需要人陪伴。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多数人如果中风后没有得到正确治疗,那就会容易出现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面对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下文就具体介绍了一些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案例。
中风治疗1:面瘫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中风治疗2:失语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中风治疗3:上肢不遂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方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
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
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4:下肢不遂症状: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陵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
针灸方法: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
丘墟可透刺照海。
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5:便秘症状:便秘取穴:天枢、丰隆、水道、归来。
针灸方法: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
中风治疗6:尿失禁症状:尿失禁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陵泉。
针灸方法: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
阴陵泉宜用泻法。
尿潴留可参照本组穴,加取中极,但诸穴均不宜针刺过深,防止损伤膨胀之膀胱。
中风治疗7:偏瘫症状:长期偏瘫伴肢体拘挛取穴: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
针灸方法:可点刺出者,如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等,点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
隔7~10天一次。
编者按:高先生中风后遗症首重治郁之法,是受李翰卿医案的启发。
主题: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教学案例内容:1. 背景介绍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风后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介绍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病例信息病例:患者,男性,65岁,中风后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
主诉: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入院时间:xxx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
3. 诊断及分析患者属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主要症状为左侧肢体瘫痪和言语障碍。
病情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
4.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两部分。
具体如下:(1) 针灸治疗:采用针灸手法,选用阳明经和少阳经穴位进行针刺,结合毫针和电针疗法,以激活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康复。
(2)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言语康复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系统而有序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5. 治疗效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肢体动作有了明显改善,能够勉强站立和行走。
言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与人交流。
患者情绪改善,精神状态良好。
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我们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
6. 结论结合针灸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功能障碍和言语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在更多的临床中风治疗案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7.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机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推动这一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更多的中风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治疗服务,努力提高中风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了解了针灸临床结合治疗中风的方法和效果,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的中风患者尽早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30个中医针灸疗效记录1. 中风后遗症患者男,58岁,中风后遗症,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左侧肢体力量明显恢复,言语清晰。
2. 颈椎病患者女,45岁,颈椎病,颈部疼痛,手臂麻木。
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手臂麻木症状消失。
3.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男,60岁,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
经过15次针灸治疗,患者腰部疼痛减轻,下肢麻木症状改善。
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女,62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疼痛,行动不便。
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膝关节疼痛缓解,行动能力提高。
5. 面瘫患者男,35岁,面瘫,面部表情僵硬,口眼歪斜。
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口眼不再歪斜。
6. 头痛患者女,42岁,头痛,经常性头痛,影响生活。
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7. 失眠患者男,50岁,失眠,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
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变得容易。
8. 肠胃炎患者女,38岁,肠胃炎,腹痛,腹泻。
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腹痛缓解,腹泻症状消失。
9. 鼻炎患者男,28岁,鼻炎,鼻塞,呼吸不畅。
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鼻塞症状明显缓解,呼吸变得顺畅。
10. 肩周炎患者女,55岁,肩周炎,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经过10次针灸治疗,患者肩部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
11. 耳鸣患者男,40岁,耳鸣,耳朵嗡嗡作响,影响生活。
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耳鸣症状消失。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女,65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疼痛,麻木。
经过12次针灸治疗,患者双下肢疼痛减轻,麻木症状改善。
13. 哮喘患者男,7岁,哮喘,呼吸困难,咳嗽。
经过6次针灸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咳嗽症状消失。
14. 网球肘患者女,48岁,网球肘,肘部疼痛,活动受限。
经过8次针灸治疗,患者肘部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提高。
15. 牙痛患者男,32岁,牙痛,牙齿疼痛,影响饮食。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疗效标准
(一)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拟定。
1.改良Rankin量表
0~1分为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完全恢复,临床结局良好。
>1分为临床结局不良。
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治疗后NIHSS评分减分≥5~7分为有效。
或治疗后NIHSS总积分≤1分为临床恢复良好。
3.Barthel指数
100~95分为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完全恢复,临床结局良好。
﹤95分为临床结局不良。
(二)评价方法
1.神志状态:通过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价,E3V4M5表明神志清醒。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NIHSS评价。
3.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
4.病残程度: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
5.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
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根据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状况,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肌张力状况,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针灸如何促进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效率中风,这一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中风后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促进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以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针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针灸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
中风的发生往往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如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受损。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液灌注,为受损的脑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其修复和再生。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一步改善脑循环,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针灸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积极影响。
中风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细胞的活性,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突触的重建,增强神经传导功能。
例如,针刺肢体穴位可以激活相关神经通路,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刺激头部穴位则有助于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提高认知和语言能力。
再者,针灸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风后,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
针灸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因子的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良好的免疫状态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此外,针灸还能缓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压力。
中风后的患者常常面临着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针灸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善,对于身体的康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浅谈中医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我国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用药方法经验。
特别是近十余年,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及后遗症的系统研究,国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风病的证治理论,在继承前人经验,发掘古方综合各类手段的基础上,遴选出众多的治疗方药和方法,并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提高了治愈率。
脑中风后遗症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后仍存在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吞咽困难、精神及智力的异常、一侧肢体麻木萎软(动则乏力、久卧在床)或痉挛(常见的上臂“挎筐”、下足“内翻”)或肢体无力(走路画圈)等。
中医称本病为“痿病”“偏枯””偏风“ ”身偏不用”,概因其“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络,半身不遂”,主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深浅不一,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临床上这一类的病人很多,大多数人一是缺乏脑中风后续康复治疗的概念;二是觉得急性期治疗之后,多在家卧床休养;三是经济条件达不到而无法更好的得到调理和康复治疗。
其实,度过急性期之后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才是重点。
中药调理中风后遗症病位在脑,病机为气血逆乱、脉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因此使用中药调理时,要注重益气活血通络,平衡脏腑气血,以及对应出现的病症做出相应的调理。
清代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名方补阳还五汤,方中大量使用生黄芪以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运,逐五脏间恶血,同时还能承载其他药物运行周身;中药不同部位就有不同的作用,方中应用当归尾破血而不伤血,专治积滞肿痛;此病病位在脑,而川芎具有活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之用,引药上行于头脑;地龙是生活中之常见动物药材蚯蚓,具有活络通经、周行一身之血的作用,现在临床主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余者桃仁、红花、赤芍均有通血逐瘀之效。
方7味药君臣佐使,攻补兼施,共奏补气活血之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出现兼有其他症状,如出现失语,中药采用“凉血通瘀”法,有学者认为瘀热阻窍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针对病因采用天麻、半夏、胆南星、陈皮、地龙、僵蚕、全蝎等药物,以及采用补血益气法,加用人参、五味子、石菖蒲、鹿角’等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失眠脑血管疾病一直都是我国发病率最高、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型,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根据官方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患有失眠的后遗症,国外的报道中也显示,有60%以上的急性中风患者会患有失眠。
中风后的失眠不仅会对患者精神状态造成影响,还会延长康复时间,加重病症。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我国中医中的针灸治疗法在中风后的失眠上有较好效果,且操作简便,没有副作用,目前在临床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毫针疗法1.1头针目前国内很多医学研究人员都对中风后遗症的失眠进行了研究,在针灸方面也研究出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
选取了60例脑卒中失眠症状患者,将其分为2组,针刺组选取了百会、神道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安定片作为药物进行治疗,两组的人数都为30人,治疗周期为4周。
在经过对比后可以发现,针刺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6%。
利用针刺百会穴的方式,能够调节患者脑部神经运行状态,能起到安神益智的效果,促进患者睡眠,加强患者记忆力。
1.2头体针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针刺组的患者采取针刺“十三鬼穴”的方式,对患者少商、水沟、大陵、申脉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针刺次数、深度、频率都有严格要求,针刺的顺序按照头、上肢、躯干、下肢为主;对照组依然采用口服安眠药的形式。
作为对比,针刺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9%。
“十三鬼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孙思邈的《千金药方》中,通过对不同穴位的针刺,能够打通患者五脏六腑的血气,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
1.3头体针配合耳穴我国部分医护学者采用了“三才”的方式,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失眠患者,在该方式运用的过程中,配穴为双侧头皮针胃区;在耳朵的穴位上选取神门穴,体穴选取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对照组服用安定类药物。
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三才”组在脑中风抑郁症的治疗方面,治疗效果达到79%,在失眠上的有效率达到了97%;作为对比,对照组的数据分别是40%和73%。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7-07-27T15:04:25.3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作者:李永珲吴晓刚徐国栋
[导读] 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兰大二院西固医院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
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对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13-02 中风是神经血管疾病的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该疾病称之为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为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
1.基线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分析
选择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MRI、CT等检查结果被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平均(62.5±4.1)岁;肌力分级:0级32例,I级38例,Ⅱ级25例,Ⅲ级13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使用长春西汀、维生素B1、维生素E、尼麦角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共治疗2周;同时配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疗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上肢瘫痪者可选择其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可取其双肾俞、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位;语言障碍患者可取其廉泉、通里等穴位;口眼歪斜患者可取其颊车、四白、阳白、承浆、地仓等穴位。
以上均对毫针、针刺点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得气后留针30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针灸10d,休息3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6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经治疗,患者无口眼歪斜、肢体不协调、语言不流利等症状,且能够生活自理,则为基本治愈;患者存在轻微口眼歪斜等症状,基本可生活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Ⅱ~Ⅲ级,则为治疗显效;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肌力改善范围为I级,则为治疗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NIHSS评分、ADL评分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时为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
2.研究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经不同疗法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53/54),其中基本治愈11例,显效2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45/54),其中基本治愈3例,显效23例,有效19例,无效9例;实验组对比参照组更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P<0.05。
2.2 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显示P<0.05;详见表2。
注:a为与治疗前比较P<0.05;b为与参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中风后遗症是指由各种脑血管意外引发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病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为家庭及社会增加一定负担,故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以往临床中常为患者采用药物、功能锻炼等方法,但由于病情复杂、个体性差异大等因素,部分患者难于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故我院主张为该类患者加用中医针灸治疗。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外邪侵入、血瘀、痰浊内滞等致使患者脏腑失养、气血不调,而诱发肢体不遂等后遗症,故其治疗当以通脉活络、活血祛瘀为原则[3]。
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能够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导作用促使血脉循环,进而达到调节脏腑、通经活络的作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可有效扩
张其小动脉,利于血液流动及神经功能恢复[4]。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予以常规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这足以说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8):1461-1461,1463.
[2]余倩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24):28-29.
[3]班东林.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3,41(2):112-114.
[4]孙云廷,王淑玲.不同针灸方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