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冰后期古河谷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中心的变迁
- 格式:pdf
- 大小:515.67 KB
- 文档页数:9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赵宝成;王张华;李晓【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7(9)2【摘要】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 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 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 ka BP 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 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总页数】10页(P217-226)【作者】赵宝成;王张华;李晓【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澄湖SC7孔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J], 师育新;戴雪荣;付苗苗;俞立中2.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区冰后期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义 [J], 于俊杰;蒋仁;劳金秀;张宗言;曾剑威;彭博;赵玲;杨祝良3.淮北煤田南部新生界底部松散沉积物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J], 严家平;王祯伟4.冲绳海槽南部柱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蒋富清;李安春;李铁刚5.华北平原中部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毕志伟;杨振京;赵华;刘海坤;刘林敬;杨庆华;赵红梅;王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长江扬中段古河谷的沉积环境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5(37)6【摘要】选择长江扬中段古河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搜集整理了扬中—泰州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钻孔28个,根据钻孔资料,绘制了长江古河谷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在其中2个钻孔采集了粒度样品、磁化率样品,分别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Bartington MS2磁化率仪进行了分析;在4个钻孔采集了14C年代样品,利用液体闪烁计数仪进行测定,得出了27个年代数据.结果表明:扬中地区长江古河谷约-61 m以上沉积为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末次冰期最盛期、晚冰期早期(约12 000 a B.P.),河流滞留沉积与溯源堆积形成了厚约24 m的河床相砂砾层;-23^-37 m为12 000 a B.P.-8 000 a B.P.时的河漫滩相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局部细砂;8 000 a B.P.-4 000 a B.P.为河口湾环境,形成河口湾-浅海沉积,厚度为-17^-23 m,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夹粉砂质黏土;-17 m 以上为4 000年以来的河口坝、汊道河床沉积及三角洲形成以来的河床、河漫滩沉积.【总页数】7页(P1627-1633)【作者】曹光杰;张学勤;吴婷;闫克超;曹原【作者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P534【相关文献】1.末次冰期最盛期沂河汤头—刘道口段古河槽特征2.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3.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穿越流活动4.南海东沙海域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沉积特征5.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前缘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沉积响应赵宝成【摘要】利用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南汇边滩水下砂体的HYK16钻孔的测年、岩性、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分析末次冰期长江下切河谷阶地的晚第四纪层序特征及冰后期海平面波动控制下的沉积环境演变。
钻孔沉积物自下而上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发育的3套沉积体系:河流体系(海拔-47~-31m,晚更新世晚期低水位体系域)、河口湾体系(海拔-31~-21m,早全新世海侵体系域)和三角洲体系(海拔-21~-3.6m,中晚全新世高水位体系域)。
岩性、有孔虫、花粉记录共同揭示了10~7.7ka BP在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钻孔所在地经历了滨海湖沼至滨海的快速转变,尤其是9~8.5ka BP期间,海面的大幅度上升使得河口快速向陆移动,导致钻孔所在地水深明显变大。
钻孔所在地约7.7ka BP开始发育水下三角洲,约1.07ka BP开始变为潮滩。
% Late Quaternary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control ed by postglacial sea level fluctuations are examined in the last glacial terrace of the paleo-Yangtze River incised val ey.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equences is revealed by dating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s and microfossils from borehole HYK16 located in the Nanhui sho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front. The borehole sediment records three depositional system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which in ascending orderare:fluvial (to sea level 47–31m, Late Pleistocene regression system tract and lowstand);estuarine (to sea level 31–21m, earl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and deltaic (to sea level 21–3.6m, mid–late Holocene highst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nged remarkably from marshto near-shore during~10–7.7 ka BP as a result of rapid stepped sea-level rise. In particular, a very rapid rise in sea level during~9–8.5 ka BP caused the paleoestuary to shift quickly landward and be immersed under deeper water, and a possible hiatus (several hundred years long) occurred at the studied depositional site. The subaqueous delta was initiated at ca. 7.7 ka BP and the tidal flat developed at ca. 1.07 ka BP at the depositional site.【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6页(P50-54,63)【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前缘;层序地层;古海平面;第四纪地质;沉积环境【作者】赵宝成【作者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成为上海市基础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内容[1]。
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r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年(卷),期】2017(038)003【摘要】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顶端,具有长江三角洲砂体和下蜀土2套沉积体系.通过介绍地貌分区、典型钻孔剖面及三条联孔剖面特征,探讨2套沉积体系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套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和成因不同,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下蜀土沉积时代稍早于长江三角洲砂体的沉积时代;下蜀土物源为黄土,后期经气候和水流冲积改造而成;长江三角洲主体为河流自上游携带的物源沉积而成.下蜀土沉积厚度为中部和东部较厚,西部和南部较薄;长江三角洲砂体沉积厚度为西部薄,向东逐渐增厚,北岸厚,南岸薄.【总页数】9页(P175-183)【作者】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09;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相关文献】1.镇江地区长江南北两岸第四纪地层结构划分与沉积特征对比 [J], 苗巧银;朱志国;陈火根;宗开红;骆丁;武健强;潘明宝2.长江三角洲NB5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环境变化信息 [J], 缪卫东;李世杰;冯金顺;高立;鄂建3.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 [J], 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4.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 [J], 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5.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J], 刘健;段宗奇;梅西;刘青松;张训华;郭兴伟;吴志强;王红;王飞飞;陈彬;张欣;安郁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各地貌单元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区特征喻薛凝;战庆;王张华【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6(36)4【摘要】根据165个柱状样顶部1m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结果,对长江口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以应用于钻孔沉积相的判断。
结果显示,河口心滩、上河口段落潮槽和拦门沙为主要砂质沉积区,属于牵引流沉积,分粒级频率曲线的峰值主要出现在63~125μm及125~250μm粒级,且峰值在125~250μm 粒级的样品向海逐渐增多。
而残留砂沉积物粒径大、分选好,特征明显。
其余地貌单元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典型特征有:(1)潮坪层偶发育,砂质纹层密集;(2)在分粒级频率曲线中,口内涨潮槽主峰以〈4μm为主,口外涨潮槽变粗为31~63μm占主导,且砂质薄层增多;(3)下河口段落潮槽纹层很多,极薄纹层占主导;(4)南汇边滩分粒级曲线常见双峰现象,平均中值粒径在泥质沉积区最大,部分沉积物位于C-M图的递变悬浮段;(5)三角洲前缘复式河槽沉积物明显细于其他前缘沉积,反映了滞流点附近的弱水动力特征;(6)前三角洲为均质泥,纹层少见,为长江口区最细的沉积。
【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砂质纹层;分粒级频率曲线;C-M图;滞流点;长江口【作者】喻薛凝;战庆;王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相关文献】1.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 [J], 战庆;王张华;王昕;李晓2.长江口现代潮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J], 赵亚楠;王张华;吴绪旭;李琳;战庆;陈艇3.长江口北槽柱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J], 邓智瑞;何青;邢超锋;郭磊城;王宪业4.利用沉积物粒度特征区分不同级地貌面的方法对比——以青衣江流域地貌面为例[J], 刘睿; 姜大伟; 李安; 郭长辉; 张世民5.长江口泥质区24Z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对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J], 盛琛; 陈彬; 安郁辉; 张欣; 陈立雷; 刘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组成与冰后期古环境重建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该地区的地质年代较为古老,加上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干扰,地表和地下的地质结构、沉积形成和岩石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研究该地区的古环境演变、自然地理、气候和生态演变等方面非常重要。
本研究将采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结合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沉积有机质组成和特征变化,以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历史,探讨自然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1.采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根据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地质分布和概况,制定采样方案,包括采样地点的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样品等,保证采样的全面和代表性。
2.实验室分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实验方法,如元素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烃类分析等,探究该地区沉积物有机质类型、含量及来源。
3.数据分析与解释:分析实验数据,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解释该地区沉积有机质组成的特征变化,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历史,探讨自然和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
三、意义与价值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对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古环境演变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
研究,为研究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和生态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掌握该地区沉积有机物组成和变化特征,可以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提供参考。
3. 对于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演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价值。
5万年以来扬中段长江古河谷的沉积演变特征李彦彦;王建;曹光杰【摘要】根据扬中段的20个地质钻孔资料恢复古河谷地质剖面图,然后根据吉河谷沉积物岩性、沉积结构、沉积物粒度特征、磁化率的分析划分地层层序.利用14C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测定地层的形成年代,建立了5万年以来的地层年代序列.该段地层特征显示,高程在- 150 m以上古河谷的沉积在-68 m、-80 m 和-125 m左右分别存在不整合面,反映了三期从砾砂、圆砾为主——粗砂、中砂为主——细砂、粉砂为主的沉积旋回特征.%The palaeo-valley of Yangtze River at Yangzhong section was constructed by 20 drillings. Based on analysi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sediment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ogether with 14C and ESR darings, Stratigraphic-chronological sequence are established since 50 ka. Above - 150 m, the deposition of the palaeo-valley at about -68 m, - 80 m and - 125 m respectively exited unconformities. It shows three different deposition-cycle characteristics, from (he gravel sand-pebble, to coarse-medium sand, and to fine-silty sand.【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5页(P108-112)【关键词】末次冰期;扬中段;古河谷;沉积层序;地层年代【作者】李彦彦;王建;曹光杰【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临沂大学实验中心,山东临沂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62.5在过去的几十年,对长江晚第四纪河口地层结构、地层的特征以及沉积演变已有大量的研究[1-6],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江阴以下的河口段,对江阴以上的河口段研究相对薄弱.李萍等[7]根据位于长江右岸镇江丹徒县距长江约2 km处、孔深为-28.5 m的钻孔,对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与地层结构进行了划分.陈希祥[8]对镇江——扬州间长江河谷进行地层划分,并认为河道经历了山前河流、河口沙坝、三角洲平原的发育阶段,河道在自北而南迁移总趋势下,曾有多次往复摆动,现今仍在向南侧蚀.魏乃颐等[9]根据位于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深66 m的钻孔沉积特征的分析,认为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杨献忠等[10]利用大港-江都河段的6个钻孔资料,探讨了长江三角洲镇江-江都河段古河谷沉积特征.与镇江-扬州段的长江古河谷的研究程度相比,扬中段的长江古河谷的沉积特征研究相对更少.本文通过扬中段的多个钻孔资料恢复古河谷剖面图,根据古河谷沉积物岩性、沉积结构划分地层层序,利用14C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测定沉积物形成年代,建立地层年代序列,探讨扬中段长江古河谷的沉积演变特征.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扬中与永安洲之间(图1),根据泰州长江公路大桥的20个地质钻孔资料,绘制扬中-永安洲长江古河谷地质剖面(图2).因砾石层中较难发现有机物,所以利用14C与ESR两种方法测年.14C样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液体闪烁计数仪,依据低本底β能谱液体闪烁计数14C年代测定.由于测定的14C年代需要校正为日历年龄,对于数据小于15 000年的使用CALIB 5.0.1软件进行日历年龄校正,数据库选用的是IntCal04;对于大于15 000年的利用the CalPalOnline(http://www.calpal-online.de/)进行日历年龄校正.ESR测年样品取样时,在暗光的情况下,立刻用锡纸包裹,然后装入黑色袋子中,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ESR实验室进行测定.测试前对样品进行如下处理.筛取粒径105~200 μm部分,在30%H2O2中浸泡24 h,除去有机质;40%HCl中浸泡24 h,去除碳酸盐类物质;40%HF处理约40 min,除去长石矿物和石英颗粒外部α辐射贡献的表层部分,用蒸馏水洗至中性;低温烘干后磁选,去除磁性矿物;分别用比重为2.73 g/cm3、2.57 g/cm3的多钨酸钠重液进行分离,分选出石英颗粒样品;低温烘干,红外释光检测提取样品的纯度.将石英颗粒样分成10个0.2 g样品,在北京大学钴源接受0~10 000 Gy的辐照(表1).共选取2个钻孔的431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与磁化率分析.在粒度分析前,分别加入浓度为10%的H2O2与HCl,去除有机质与碳酸盐等,然后清洗钙、氯离子,加入分散剂超声波震荡,使样品充分分散,最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激光粒度实验室利用英国的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粒度参数的计算采用福克与沃德1957年提出的计算标准.进行磁化率测试的样品放在统一大小的小盒子里称重,然后采用英国Bartington MS2磁化仪分别进行低频与高频磁化率测定,最后计算出样品的质量磁化率,根据低频与高频磁化率的结果计算出频率磁化率.根据多个钻孔沉积物的岩性与沉积结构(图2)、典型钻孔粒度与磁化率分析(图3、图4)以及年代结果(表1),古河谷沉积从上至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序:沉积层序A:根据样品编号为TZ05、TZ15年代数据(表1与图2),高程在0~-48 m形成于全新世以来.A-1层:灰黄色粘土,软塑,质较均,显水平层薄理,顶部30 cm为种植土,见植物根系.中值粒径平均为9.07Φ,分选系数平均为1.85Φ,分选性较差,质量磁化率平均为14.89 m3/kg.A-2层:褐色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显水平层理,夹薄层粉砂.中值粒径平均为6.39Φ,分选系数为1.81Φ,分选性较差,呈正偏态、单峰,概率曲线为二段式,质量磁化率为12.07 m3/kg.A-3层:灰色细砂与粉砂互层,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松散~稍密,含有较多腐殖质及贝壳碎屑,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中值粒径为3.42~5.12Φ,分选系数为1.76~2.79Φ,分选性差,以正偏态为主,单峰与双峰交替出现,质量磁化率为6.86~12.33 m3/kg.上部为青灰色粉砂为主,稍密,偶见少量云母,局部夹粉质粘土;中部为灰色极细砂,稍密,夹粉质粘土薄层;下部为青灰色粉砂与细砂互层,概率曲线以四段、五段式为主.沉积层序 B:根据样品编号为 TZ05、TZR02、TZ19、TZR03、TZ20、TZR09、TZR10 年代数据(图 2 与表1),高程在-26~-72之间地层形成于末次盛冰期-晚冰期.B-1层:上部青灰色粉砂为主,夹粉质粘土薄层,含云母碎片与腐殖质.中值粒径为3.98~6.92Φ,分选系数为2.58~3.0Φ,分选性差,呈正偏态、双峰为主,质量磁化率为4.16~13.64 m3/kg.下部以细砂为主,夹多层粉砂与中粗砂薄层.中值粒径平均为2.95Φ,分选系数为2.1~2.95Φ之间,分选性差,呈正偏态、双峰为主,质量磁化率为5.01~11.41 m3/kg.该层局部为灰黄色粉质粘土,中值粒径为4~7.56Φ,分选系数为1.28~2.82Φ,分选性较差,质量磁化率平均为5.55 m3/kg,厚20 m.根据年代数据该层形成于晚冰期.B-2层:该层从上往下沉积分别以浅灰色含砾中砂、灰色含砾粗砂、灰白色圆砾土为主,含有泥粒,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反映了沉积物从粗到细的沉积韵律,依据该层的年代数据该层形成于末次盛冰期.沉积层序C:根据样品编号TZ19、TZR03、TZR12年代结果,高程在-70~-110 m之间形成于23 000±2 000 a至42 000±4 000 a之间.C-1层:该层以粉砂夹薄层粉质粘土为主,密实,局部夹粗砂、中砂,含有少量小砾石.中值粒径为5.4~6.6Φ,分选系数为2.1~2.6Φ之间,分选性差,呈正偏态、双峰为主,质量磁化率平均为9.5 m3/kg.C-2层:该层从上往下沉积为中砂含小砾石、砾砂、卵石、圆砾土为主,含有泥粒,底部存在不整合面.沉积层序D:根据样品编号TZR12和TZR06样品的年代结果,高程在-110~-150 m之间形成于42 000±4 000 a至47 000±4 000 a之间.D-1层:该层以深灰色粉细砂为主,密实,夹粉质粘土薄层,局部夹粗砂、小砾石.中值粒径为4.7~7.8Φ,分选系数为2.1~2.9Φ之间,分选性差,呈正偏态、双峰为主,质量磁化率平均为5.2 m3/kg.D-2层:灰白色卵石、圆砾土,密实,夹中、粗砂及小砾石,含有泥粒,分选性较差,局部夹细砂层.以往对长江三角洲地层的研究大都采用14C方法进行年代确定[11-15],研究年代数据集中在晚冰期以来,末次盛冰期地层及下覆地层的年代数据相对较少,缺少足够的直接的年代数据支撑.因为14C测年的样品有时在沉积层中较难获得,如在河流相沉积层中,同时又因该种方法测量的上限一般最大为5万年,有时年代结果可能年轻.本文采用14C与ESR两种方法测年,从B层以及B层下覆地层8个14C与6个ESR年代结果共同指示B层形成于末次盛冰期至晚冰期,说明年代结果可靠.下部C与D层没采集到14C测年样品,只进行了ESR年代测试,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对比的结果以及李从先等[16]对末次盛冰期下覆地层沉积物年代数据整理结果对比,ESR年代结果为可靠年代.沉积层序A沉积于全新世以来,沉积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粘土、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粉砂与细砂.底部呈单、双峰形式交替出现,与其上部及下覆地层的呈现形式不同,底界面与下伏层侵蚀不整合接触,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该层沉积特征与长江三角洲河口砂坝沉积特征类似[12].沉积层序B自上而下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分选性差.B-1形成于晚冰期,上部青灰色粉砂夹粉质粘土薄层透镜体,含云母碎片与腐殖质,粒态呈正偏态、双峰为主,反映了该层的沉积特征为典型的河漫滩相沉积[1].下部细砂为夹中粗砂薄层,反映了晚冰期的河床相沉积.B-2层以含砾中砂、灰色含砾粗砂、灰白色圆砾土为主,为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河床相沉积.同样沉积层序C、D中C-1与D-1沉积特征反映了其为河漫滩相沉积,下部的C-2、D-2层含有砾石、砾砂、卵石、圆砾土,其特征为河床相沉积.根据以上对古河谷的沉积相的分析,埋深-150 m以上古河谷的沉积在-68 m、-80 m和-125 m左右分别存在不整合面,反映了3个不同时期的沉积旋回,该沉积旋回与海平面的变化相对应[17,18].【相关文献】[1]李从先,范代读,杨守业,等.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J].古地理学报,2008,10(1):87-97.[2] Li C X,Wang P,Sun H P,et al.Late Quaternary incised-valley fill of the Yangtze delta(China):it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evolution[J].Sedimentary Geology,2002,152(1/2):133-158.[3] Chen,Z Y,Stanley D J.Sea-level rise on eastern China’s Yangtze delta [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1998,14(1):360-366.[4] Hori K,Saito Y,Zhao Q H,et al.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idal-dominated Changjiang River delta,China[J].Sedimentary Geology,2002,146(3/4):249-264.[5] Wang Z H,Xu H,Zhan Q,et al.Lit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evidence of late Quaternar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subaqueous Yangtze delta,China [J].Quaternary Research,2010,73(3):550-562.[6] Liu J,Saito Y,Kong X H,et al.Sedimentary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f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East China Sea,during the last 13 000 year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ring the last 600 years[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10,29(17/18):2 424-2 438.[7]李萍,陈刚.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与划分[J].海洋通报,1983,2(4):67-71.[8]陈希祥.镇江——扬州长江河谷第四系沉积演变特征[J].地层学杂志,2001,25(1):51-54.[9]魏乃颐,杨献忠,于俊杰,等.长江三角洲顶部冰后期地层的沉积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0,31(2):79-86.[10]杨献忠,魏乃颐,王强,等.长江三角洲镇江-江都河段古河谷沉积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30(5):11-18.[11]陈报章,李从先,业治铮.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北翼沉积及其环境演变[J].海洋学报,1995,17(01):64-75.[12]张家强,张桂甲,李从先.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4):438-442.[13]陈中原,王张华.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对比研究[J].沉积学报,2003,21(1):66-74.[14]赵宝成,王张华,李晓.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7,9(2):217-226.[15]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等.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J].沉积学报,2009,27(1):118-127.[16]李从先,汪品先.长江晚第四纪河口地层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9.[17]刘振夏,印萍,Berne S,等.第四纪东海的海进层序和海退层序[J].科学通报,2001,46(增刊):74-79.[18] Hanebutha T J J,Stattegger K.Depositional sequences on a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tropical siliciclastic shelf(Sunda Shelf,southeast Asi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4,23(1):113-126.。
长江南京段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古河谷沉积
曹光杰;王建;熊万英;张学勤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06(26)1
【摘要】末次冰期盛冰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长江发育古深槽。
根据沉积物的颗粒状况,南京段古河谷的充填可以分为3期明显的由粗到细的沉积韵律:末次盛冰期深切古河谷,河床窄陡,沉积物颗粒粗,为卵砾石到中砂、粗砂;冰后期河床较宽,沉积物
为砾石、粗砂到中砂、细砂;全新世,河流进一步展宽,沉积物为粗砂、中砂到细砂、粉砂,细砂沉积厚度很大。
全新世中期河床有数次左右摆动,两侧形成了细砂—砂质黏土互层的沉积。
根据不同时期沉积物的颗粒级配情况,推算出各时期河流的起动
流速和平均流速,验证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认为剖面的深切河槽是局部深切的结果。
各期河床形态和沉积物的特征,反映了末次盛冰期、冰后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和
环境演变。
【总页数】6页(P23-28)
【关键词】古河谷;沉积韵律;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段
【作者】曹光杰;王建;熊万英;张学勤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
【相关文献】
1.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镇江段古河槽沉积特征 [J], 刘卫国;夏慧敏;曹光杰
2.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下关-栖霞山段的古河槽 [J], 曹光杰;张玉兰;李彦彦
3.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 [J],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分区及沉积特征苗巧银;宗开红;陈火根;骆丁【摘要】This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Jiangsu) Quaternary Period, cove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early Pleistocen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epochs, reviews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Using the lithologic deposit distributions and proifle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dimentary units with nine partitions:the Huanghuai basin accumulation zone (I), consisting of the Lixia River limnetic product plains (I);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ccumulation zone (II), including the new Yangtze Delta accumulation plain (II1), the Changzhou-Wuxi high plains (II2), the east coast of Taihu Lake limnetic product plains (II3, Suzhou key city area),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sea product low plain (II4); and the mountain foothil s accumulation zone (III), covering the Pukou-Dayi low hil y land (III1), the Nanjing-Yixing low hil y land (III2), the ring Taihu lake hillside area in southern Jiangyin (III3), and the Zhenjiang low hilly land (III4). In this study, the basis for the nine sedimentary zones and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feature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第四系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并结合岩相沉积分布及剖面图纵横向展布规律的分析,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三大沉积单元9个沉积分区,即黄淮流域堆积区(Ι):里下河湖沼积平原区(Ι);长江三角洲堆积区(ΙΙ):新长江三角洲堆积平原区(ΙΙ1)、常州—无锡高亢平原区(ΙΙ2),太湖东岸湖沼积平原区(ΙΙ3—苏州重点城市区)、东部沿海冲海积低平原区(ΙΙ4);低山丘陵堆积区(ΙΙΙ):浦口—大仪低山丘陵区(ΙΙΙ1)、南京—宜兴低山丘陵区(ΙΙΙ2)、江阴南部环太湖丘陵区(ΙΙΙ3)、镇江低山丘陵区(ΙΙΙ4),阐述了9个沉积分区的划分依据和第四系沉积特征。
关键科学问题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也应该注意到仍有一些涉及长江三角洲沉积和演化的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阐述。
根据已有成果的分析,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2.1末次冰盛期的长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研究中,对末次冰盛期长江流路及长江三角洲的存在与否尚存在较大的分歧。
关于末次冰盛期时的长江,一类观点认为长江与海平面呈“双向后退”模式,最终成为内陆水系;另一类观点认为长江仍然为入海河流,或注入冲绳海槽北端,或注入东海。
有学者利用浅层地震剖面资料解译出黄东海和长江口末次冰盛期的巨型下切河谷,在东海的钻孔中也识别出末次冰盛期的三角洲沉积体。
另有资料显示,12万年以来有3期较大的长江三角洲存在。
这些见诸报道的末次冰盛期长江古河谷及相应的三角洲沉积体多是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反演的结果,目前主要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末次冰盛期长江古河谷,其三角洲体系又在何处?沉积层序和沉积地质学的综合证据是正确识别海区的下切河谷和三角洲体系的关键,他们的形成年代、演化序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等对从整体上把握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沉积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获取连续的钻孔岩心及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和声学平剖面,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探索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古河口湾向三角洲的转换机制从沉积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河口湾是三角洲发育的前期,三角洲是河口湾充填的结果,只有河控型河口湾才能转化成三角洲。
阐明河口湾向三角洲转换的机制与过程是深入揭示三角洲时空演化规律的前提条件。
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和海侵过程中,下切河谷因溯源堆积而受到充填,被淹没而星星哼河口湾。
最大海侵之后,河口湾逐步转换为三角洲。
因此,包含三角洲沉积的下切河谷充填沉积体系是探讨下切河谷向河口湾的转化、河口湾向三角洲的转化、三角洲类型的转化等的重要依据,是三角洲研究中广为关住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10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0,No.5第30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0DOI:10.3724/SP.J.1140.2010.05011长江三角洲镇江—江都河段古河谷沉积特征杨献忠1,魏乃颐1,王强2,于俊杰1,蒋仁1,张宗言1,赵玲1(1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2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摘要:江苏省江都地区南北向6个钻孔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包括MIS3阶段)长江三角洲镇江(大港)—江都河段为辫状河道沉积,末次盛冰期由于全球性海面下降形成下切河谷。
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古河谷的充填,并依次形成河床相、河漫滩相、河口湾相及三角洲相。
冰后期早期的河床相黄色含砾砂层在该河段均有分布,可以作为标志层,其底板可作为冰后期—末次盛冰期的界面。
古河谷中部冰后期与末次盛冰期地层具有连续沉积的特征,表明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仍为入海河流。
冰后期海侵大约在9kaBP到达本区;最大海侵发生在6.5~7.0kaBP,此时三角洲已开始发生进积作用,河口沙坝也同时开始形成。
三角洲平原形成以后,区域构造运动影响了河谷的均衡调整,密集的入江水道及人类活动不断改变三角洲平原的微地貌景观。
关键词:古河谷;沉积相;末次盛冰期;冰后期;长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0)05-0011-08 长江河口段指镇江-扬州以下河段,长约300km[1],包括镇-扬(镇江—扬州)河段、江阴河段、南通河段和现代河口段。
江阴以下河段钻孔资料、测年数据较多,研究程度也相对较高,并建立了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格架[2-16]。
江阴以上河段,早期仅有以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为代表的科研群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2],后续工作仅有零星钻孔资料及少量14C测年数据[17-18]。
镇-扬河段是长江东流入海的必经之路,是长江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的转折位置,在河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条件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下,该地的沉积环境也极为复杂。
小孔径井求渗透系数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估DRASTIC模型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8-28T01:06:16.86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4月8期作者:小孔径井求渗透系数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估DRASTIC模型中的应用何青春1 程烨2 魏引杰3[导读] 介绍了利用Geoprobe 7822DT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钻机设备建设小孔径井做抽水试验求渗透系数的方式方法可以在地下水防止污染分区脆弱性评估DRASTIC模型中的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何青春1 程烨2 魏引杰31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072 江苏华东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73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介绍了利用Geoprobe 7822DT 土壤及地下水采样钻机设备建设小孔径井做抽水试验求渗透系数的方式方法可以在地下水防止污染分区脆弱性评估DRASTIC模型中的可以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实例证明利用Geoprobe 7822DT 建井施工面积小、作业时间短,利用小口径井求取的渗透系数可以在镇江某区地下水防止污染分区脆弱性评估DRASTIC模型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Geoprobe 7822DT 小口径井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脆弱性评估1前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号召,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控体系,制订本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治措施,实施地下水污染源分类监管,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推进地下水污染监督防治,亟需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主要是基于地下水污染现状特征,结合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脆弱性评估结果,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类型和等级提出分区。
地下水天然防污染性能指在一定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人类活动产生的所有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难易程度,天然防污性能与污染物性质无关。
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与生物气成藏有利地质条件研究徐振宇;方朝刚;殷启春;滕龙【摘要】依据对江苏省启东市和海门市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结合两个钻孔83个有机碳含量样品、28个渗透率样品的测试值和钻孔周边18个静力触探孔试气效果统计,讨论了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及生物气的勘探前景。
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的河流相沉积,PG海侵旋回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强潮河口湾相两套不同的沉积组合。
亚间冰期( 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侵蚀面,冰后期( PG)海侵旋回发育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底部侵蚀面为该层序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则发育在浅海相中沉积物最细、海相性最强的淤泥质黏土层中。
研究区生物气的生储盖条件优越、试气效果好,为后期的生物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rilling cores located in Qidong city and Haime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est values of 83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amples and 28 permeability samples and gas production test effect statistics of 18 cone penetration test holes, the Changjiang delta estuar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 and the biogenic gas exploration prospect in later Quaternary a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nly fluvial deposition reserved at the progressive cycle telophase of subinterglaciation( LG) , while the regres-sive cycle postglacial period( PG) contains two sets of depositional combination including fluvial facies, shallow se-aphase, delta phase and fluvial facies, strong tide estuarine facies from top tobottom.The erosion surface at the bottom is reserved only in the progressive cycle telophase of subinterglaciation( LG) while a set of complete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 is developed in the regressive cycle postglacial period(PG).The erosion surface at the bottom is the bottom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interface.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develops in the silt clay layer which has the finest sediments and the strongest marine resistance.The gas-producing zone, reservoir and overlying strata of the biogenic gas in the study area are superior, and the testing effect is good.It provides superior condition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ogas in the later.【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12页(P34-45)【关键词】生物气;沉积组合;海侵旋回;海退旋回;最大海泛面【作者】徐振宇;方朝刚;殷启春;滕龙【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南京21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南京21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南京21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5近30年来对下切河谷层序地层的研究越来越重视[1—5],下切河谷充填层序因其往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油气勘探过程中重要的目标层[6];同时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沉积环境和地质事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