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病防控框架思考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59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摘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高,常见类型有肺癌、支气管哮喘等,死亡率高。
该病具有较长病程,病因不明,治疗成本较高。
分析所有疾病致死率,我国位居第四的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近些年,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重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生率逐年增长。
重视疾病管理,引入先进化、现代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病情,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模式;防治在高于20岁群体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约为8.6%,当下我国也有近1亿该病患者[1]。
和女性相比,男性发生率较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慢性病管理起步较晚,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存在局限性,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居民健康安全。
本文主要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中心,探讨其管理模式,分析现状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如下综述。
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现状(一)防治分离我国慢病防治规划提出,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应落实分级诊疗,建设合理、科学就医体系,包括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基层首诊和上下级联动等,从治疗、长期护理和康复等多方面出发,完善服务链。
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全程管理,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展开入院治疗,疾病发展到缓解期时,需要有家庭、社区协助[2]。
目前三元(包括家庭、社区和医院)联动方式尚不成熟,横向区域性联合管理尚未普及,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当下研究重点在完善三元联动方式,建设科学、可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系。
在整体管理中核心为三级医院,结合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双向转诊体系,切实实现分级管理。
就呼吸慢病管理而言,社区为首站,但我国基层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这一表现,为此应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闭环管理模式。
(二)“互联网+”模式刚起步2017年我国提出建立医疗大数据,积极研发、引入智能化和远程化医疗设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慢病防治内容、手段等进行丰富,不断摸索全新管理模式[2]。
在慢病管理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例如“支付、服务、产品”平台、线上线下连接、云处理+APP和穿戴式电子健康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