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展示课)常规量化评价表
- 格式:docx
- 大小:14.35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建议县实验小学赵爱华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等也将被邀请参与对科学课程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效率等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任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科学教学的调控者。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业、评议等。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二、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
这些内容集中反应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
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讲课教师:科目:指标内容评分得分教学目标(25﹪)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明确、适当、有针对性,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年级、教材特点。
优25-23良22-20一般19-17教学过程和方法(50﹪)1、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的起点。
2、针对学生阅读障碍设计适当的问题,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
3、关键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活跃,学有成效。
5、学生的学习结果比初步感知阶段有明显进步。
优50-46良45-41一般40-36教学基本功(25﹪)1、能用普通话教学。
教态自然,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善于组织教学,能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
3、有关教学手段使用得当,不摆花架子。
4、板书图示设计合理,体现教学重点,书写规范。
优25-23良22-20一般19-17总分评委签名:讲课教师:科目:指标权重评价要点等级得分A B C教学目标(10﹪)1、符合“课标”的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统一。
2、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0 8 6教学内容(20﹪)1、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创造性地选择、优化教学内容,正和教学资源。
2、设计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主动从事的数学活动。
20 16 12教学过程(40﹪)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2、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3、教学结构适当,时空分配合理,教学进程自然流畅,体现知识形成过程。
4、结合学习活动适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师生关系和谐,情知交融。
40 32 24教师素质(25﹪)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演示规范,板书工整,熟练操作现代信息技术媒体。
2、善于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随机调控能力。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生科学素养综合评价表
填表人:科学组
为了让评价方案更好地做到“润物细无声”,我们决定将它公布在科学教室,学期结束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计算总分,这样能让学生始终参与评价的过程,他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个优秀的学科素养评价方案,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更好地引领学生的自主发展。
说明
1,该《评价表》对学生评价的权重占50%,对教师评价的权重仅占50%,表明我们已经把评价的重心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而对教师评价的指向,也从过去的“知识讲解”,转移到了对学生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角色把握”、“环境营造”和“技术运用”等方面。
这一评价重心的转移和评价内容的改变,正是“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变量”。
2,教师在备课时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改为学习目标)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追求这些目标的达成,该《评价表》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显性评价,而是通过对学习效果: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进行隐性评价,效果应该更好。
隐性评价并不等于反对显性展示,只是表明,我们并不关注教师是否明确,而是关注学生是否达成,是否学会、会学和喜欢学。
3,该《评价表》只是一个范例,一个物化了的理性思考,它为本“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基础,“基础”的含义在于:(1)它为本教学模式初始阶段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尝试性的量表。
(2)我们的构建的教学模式又应该是有灵魂的:各门学科具体的评价可以各不相同,但都必需符合该《评价表》所体现的理念,有利于在新的平台上构建“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