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洪_武汉大学法学院_硕士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03
- 格式:pdf
- 大小:309.67 KB
- 文档页数:12
The Early Stage of Criminal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s Law Legal aid:
China’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作者: 张万洪[1];丁鹏[2]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2;[2]武汉东湖社会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63出版物刊名: 求是学刊
页码: 127-13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刑事司法;法律援助;公正审判;人权
摘要:中国刑事法律援助向刑事司法早期阶段扩展的制度发展过程,既有回应人权司法保障一般标准的性质,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刑事司法通过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值班律师等制度,为贫弱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是确保其平等实现有效辩护和公正审判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还面临着资源短缺、协调不足等挑战,为此需要动员各利益相关方力量,把握当前司法改革机遇,结合制度倡导、区域经验分享、科技创新等途径积极完善刑事司法早期阶段法律援助。
On the Nature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作者: 张万洪[1];徐亮[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隐私权;利益;基本需要
摘要:对隐私权的本质,独处权理论、亲密关系自治理论与隐私领域理论、一般人格权理论、信息自由和控制理论、角度理论与自我表现理论、限制接触与沟通理论等不同的学说有着不同视角的解读,至今并未出现所谓通说或是能够完整地说明本质的全面见解。
权利的本质在于利益,隐私权的本质则在于通过对自我向他人封闭或开放程度之状态的控制实现其独特的人格利益——独处欲望和情感的满足,而这种隐私利益更深层次地来自于人性的基本需要,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 中国法学创新网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简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万华女,1973年4月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
研究专长:行政程序法代表作:1.《中国行政程序法典试拟稿及立法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2.《法治政府建设的程序主义;3.《论我国尽早进路》,载《法学研究》2013 年第4期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获奖情况:2001年获百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十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0年获“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推荐单位: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石静霞女,1970年8月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兼任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IOT)执行理事会成员,美国国际法学会(ASIL)成员、国际破产协会(III)成员、国际破产执业者协会(INSOL International)学术部委员等。
研究专长:国际法代表作:1. Free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上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Oregon, April 2013. 2. The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of Trade Obligations: Reflecting on China-Publicationand Audiovisual Service (“文化产品的特定性与贸易义务的普遍性:关于‘中国出版物案’的思考”), Journal ofWorld Trade (《世界贸易杂志》,SSCI), Vol. 45, No. 1, February 2011.3. “同类产品判定中的文化因素考量及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清华法学院举行“纪念82宪法颁布30周年”系列讲座来源:清华法学院作者:佚名日期:2012年11月08日浏览:为了纪念“82宪法”颁布30周年,2012年9月份其间,清华大学法学院宪法研究中心与《清华法学》编辑部共同成功主办了系列讲座活动。
活动先后邀请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全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来我院发表了演讲,同时针对每次讲座的主题还相应邀请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包万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翔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洪雷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王磊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民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林来梵教授担任与谈人和主持人。
9月14日晚,张千帆教授在明理楼第四大会议室激情洋溢地讲述了《宪法的选择适用》。
张千帆教授的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
在上半场张教授逐一深刻剖析了陈端洪老师、高全喜老师、翟小波老师等三位政治宪法学代表学者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与三位老师商榷的不同观点。
在坚持宪法具有法规范性的基础上,张教授提出了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宪法可以选择性地加以司法适用,并从富勒提出的法律的道德性出发,归纳总结了选择适用宪法的标准,即普适性、明晰性、可实现性与相对稳定性。
最后,张教授以“82宪法”为例运用上述几个宪法适用性标准,以期形成一个可适用的宪法结构。
9月19日晚,高全喜教授为清华法学院的师生献上了第二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本次讲座主题为《政治宪法视野下的八二宪法》。
高教授认为,八二宪法的修宪前提是对文革的反思与对继续革命论的拒斥,进一步彰显了宪法的去革命化逻辑。
八二宪法是改革转型期的政治宪法,而不是常态政治下的法律宪法,其生成与演进需要政治维度的认知与建构,单纯的司法机制无法奏效。
八二宪法存在着复调性,是革命与去革命的综合,是在革命造成的政治体制内发生的去革命的宪制安排。
八二宪法具有独特的代表制三元性,即由党、人大、政协构成的复合代表制,而在时间上表现为一种生命——结构主义的演进逻辑。
第24卷第5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 N o.5 2006年9月J OURNAL OF GU IZ HOU UN IVERS I TY(Socia l Sc i ences)Sep.2006论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发展与反思张 艳1,张 芳1(1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我国国家赔偿经历了由早期适用民法的过错归责原则到适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发展过程。
但是实践表明,现行违法归责原则本身存在着缺陷,表现为:国家赔偿制度中适用违法归责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国家赔偿的 人权保障价值、违法归责原则无法解决国家赔偿法与部门法之间的对接冲突,以及因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范围而导致国家赔偿形同虚设等等。
因此,有必要从现实出发改革我国国家赔偿领域中的违法归责原则。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反思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6)05-0017-05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整个国家赔偿制度的基石,也是我国赔偿法研究关注的焦点。
但是对于中国目前应采取何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法学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基于对我国现行违法归责原则的理性分析,指出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改革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一、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归责,究其词义,就是 损害责任的归属及负担。
作为法律术语的 归责,最早见于民法学,是指 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1]归责原则所解决的问题是行为人是否、为何以及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确认国家赔偿责任成立的主要条件或者主要原因的准则。
国家赔偿责任归责原则从价值层面为判断国家是否应承担法律赔偿责任,以及如何承担法律赔偿责任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和标准,它反映了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赔偿立法的制定及其贯彻实施。
无论是对于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及免责条件、举证责任的负担,还是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程度、国家赔偿的程序设计,国家赔偿责任归责原则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武汉大学关于授予方红梅等335人博士学位的公示经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七届十三次会议2008年12月30日评审,同意授予方红梅等335人博士学位(含同等学力博士学位3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经过三个月的公示期,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有异议的请在三个月内向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哲学12人-------------------------------哲学学院12人方红梅方兴白虹李海燕刘英鄢松波吴昕炜刘海江林合华邵华张祎娜陈俊经济学19人-------------------------------经济与管理学院19人余爱军陈任武马蓉胡进白晓燕刘祖春杨慧芳吴传清彭斯达李少伟云伟宏张俊波桑俊胡义芳赵振宗李义鹏蒋旭华方舟安俊法学42人-------------------------------法学院27人廖明辉田立文夏利芬廖名宗周平陈外华林志农胡振玲吴晓辉王少峰王信川于海涛翟玉娟陈加满胡尊锴汪洪张克文李萍崔相龙赵洲罗洁汪自成郭赟高锋志周胜蛟傅国云吴伟鹏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4人黎继王三礼王炳权张乾元杨明佳张荆红王蔚周志刚侯振发董石桂郭坚刚王声李平贵朱耀斌社会学系1人魏同斌文学20人-------------------------------新闻与传播学院15人叶晓华夏冠英吴俐萍习少颖徐琼周丽玲王晓华岳健能陈媛媛熊慧许玲黄迎新汪潇熊蕾张春朗文学院5人余志平李会学李作霖徐今林志敏(留学生)历史学4人-------------------------------历史学院4人张军亭蔡国斌熊芳芳杨瑾理学79人-------------------------------数学与统计学院2人顾常超卜育德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8人周国全陶佳瑞汤征尹镝郭泽坤张珂金磊杨种田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5人薛智张耀海吴琳徐文瑨李蔚康健强魏献军张敏朱志超刘菲张伟邹丽王凯王少儒李国瑞周小菊余林颇吴田陈玉梅范晶陈晓宇王晓华马兆成张立芬程翰生命科学学院38人肖化忠赵刚魏磊张可吴娟子程林万庆文朱晨刚冯勇沈超彭晓珏宁婷婷谭艳平廖芳蕾陈丹包鹏辉谢茂华熊文王强徐延浩韩轶孙继凡陈璐邹婷婷易虹赵舟宙韩松祝成亮杨雅玲宁建芳康舒里谢婷婷罗大极朱小燕李兰芝杨怡然廖俊明范俊宝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3人胡先文张丽王伟平电子信息学院1人余长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人胡承芳闵敏工学93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人范丽霞于本方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人万江波宋鹰罗跃军帅赟水利水电学院9人胡明杨海云吴定燕王建平王小林许新发周艳国王从锋刘杰电气工程学院10人银车来廖清芬陈勇强黄玲张振环张全明严国志祝志慧姚尧张亚迪动力与机械学院5人李娜余艳芝望斌习博卢俊辉城市设计学院5人宋菊芳胡嘉渝魏伟杨雪松于志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人薛英文袁子厚袁建平计算机学院13人涂国庆伍春香彭国军王鹃曹明朱帆黄晓笛刘琼罗飞荆树旭罗捷王邦菊张立强电子信息学院3人陈晶陈立家曹芽子遥感信息工程学院11人黄长青苏俊英孙开敏徐宏根丁怡张梅唐健林丽群吴建华刘向龙王爱萍测绘学院5人郭春喜郭金来曾怀恩唐菲菲汪伟国家多媒体工程研究中心1人张东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人卢新海肖志峰毛庆洲黄慧徐开明张锡宁蒋志勇岑奕李忠民郭晓云黄晓平万幼袁 潘俊黄鸿胡明远卢丽君汪长城陈涛刘小利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人何锫罗巨波医学25人-------------------------------口腔医学院1人牛玉梅基础医学院2人田素芳刘媛媛第一临床学院11人陈继红陈雪芹王丽慧杨定平范里谢江涛黄永兰陈振华胡家才樊利芳郭军第二临床学院11人郭清莲涂建成谢伟钟亚华胡卫东万曙霞刘羽孙泽群谢小兵张宗泽周章明管理学38人-------------------------------信息管理学院9人李常春张自然孔军张会平金大卫蔡卫平杨凌云胡程立姚磊经济与管理学院24人熊银解孙立李江鹏范明李江天赵汴雷昊齐子鹏张海燕周亚荣唐久芳李琴刘云峰徐霜官翠玲罗东霞张焱左征军曹光荣严瑜帅亮许明波朱金海万猛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人王芳张敏容叶茂何慧超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人陈士银同等学力博士学位3人哲学1人-------------------------------哲学学院1人王雨辰法学1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人张严文学1人-------------------------------新闻与传播学院1人薛晓峰学位办联系电话:027---68754139联系人:彭星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1月4日。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导师介绍:张辉►基本情况1973年生,江苏徐州人。
2003年7月至今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
►教育背景1993-1997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1997-2000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2000-2003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2005-2006 巴黎第一大学(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法国大学第三阶段学习文凭►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海商法、国际法一般理论►学术兼职《武大国际法评论》副主编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中国长江海商法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法学会海商海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代表性论文1.Towards global green shipp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on reduction of GHG emissions from ship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SSCI), 2015;2.Towards a New Global Agreement under the Doha Climate Gateway: A Chinese Way, Journal of East Asia and International Law (SSCI), vol. 7(2), 2014;3.Limitation of Liability for Offshore Oil Pollution: A Chine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aw, vol. 20(3), 2014;4.The Sponsoring State’s ‘Obligation to Ensure’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SSCI), vol. 28(4), 2013;5.《中国周边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基础问题研究》,《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6卷第1期(2013年);6.《2020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5卷第1期(2012年);7.《海洋石油开发油污强制责任保险基础问题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8.《国际法效力等级问题初探》,《海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9.《美国国际投资法理论和实践的晚近发展》,《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法学评论(双月刊)2001年第2期(总第106期)法学动态从国际法角度谈W TO 协定的实施X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论坛”综述陈卫东X XWTO 协定是一个庞大的条约体系。
WTO 成员如何实施WTO 协定,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WTO 成立以来的实践表明,WTO 协定的实施问题,已成为WTO 体系中最核心、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入世”过程中,中国如何实施WTO 协定和能否确保履行其WTO 义务的问题,也成为谈判的焦点。
WTO 协定的实施问题为什么如此突出?它涉及到哪些问题?WTO 现有成员是如何实施WTO 协定的?中国对WTO 协定的实施应持什么态度?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尚无专著或论文进行分析和解答。
2000年11月22日,武汉大学法学院举行了第二次“博士生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中国的实施”。
与会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从国际法的视角就“WTO 协定的实施”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也留下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根据与会者提交的论文和即席发言的记录,作者整理了这篇综述。
限于篇幅,文中观点不能一一注明出处,敬请发言人和读者谅解。
一、WTO 协定的实施:主要观点(一)WTO 协定的实施问题为什么如此突出?对于条约在缔约国如何实施的问题,现行国际法并无统一的规则,而是由各国自行决定。
然而,随着WTO 的建立,其协定的实施呈现出一种从“条约”到“制度”的演变趋势。
首先,《建立WTO 协定》第16条第4款要求:“每一成员应当保证其法律、规则和行政程序,与所附各协议的义务相一致。
”其次,经过强化的WTO 争端解决机制,限制了各国自由地采取单边措施的范围和形式,改变了国际贸易领域长期的实力取向实践。
再次,WTO 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许多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已非贸易所能涵盖,而是直接深入到各国国内的相关政策领域,呈现出国内法制与WTO 体制的某种冲突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