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回顾5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章第一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县中学高二化学组编审班别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使学生感受到,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课前自学一、加成聚合反应回顾练习:写出制取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聚乙烯中的链节、聚合度以及它的单体。
1、几个基本概念:单体:链节:聚合度:.2、加聚反应: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又叫聚合物或高聚物。
3、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链节的相对质量×n(聚合度)一块高分子材料是由若干n值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物。
思考与交流1:根据单体判断聚合产物。
第一组:CH2=CHCH3、CH2=CHCN、CH2=CHCOOH、HCHO、CH≡CCH3小结:此类化合物加聚将单体的不饱和键的碳链单独列一行,其他视为支链部分。
第二组:(1,3-丁二烯型)CH2=CH—CH=CH2、CH2=C(CH3)—CH=CH2小结:1,3-丁二烯型的单体聚合时,主链上的单双键相互替换即可。
第三组:(共聚反应)CH2=CH2和CH2=CHCN,CH2=CH—CH=CH2和CH2=CHCN小结:方法类似第一、二组,仅需将不饱和碳链进行连接即可,其他仍视为支链。
4.加聚反应具有的特点(1)单体必须是含有键、_____键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例如:烯、二烯、炔、醛等含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2)发生加聚反应的过程中,没有副产物产生,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跟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
学与问:通过聚合物的链节可以看出聚合物的单体,你知道下列聚合物的单体吗?补充:几种分子间脱水的情况1. 醇分子间脱水:以乙二醇为例2. 羧酸分子间脱水:以两分子乙酸、邻苯二甲酸为例3. 一元醇和一元羧酸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4. 二元醇和二元羧酸分子间脱水:乙二酸和乙二醇反应5. 羟酸分子间脱水:以乳酸为例二、缩合聚合反应回顾:1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2、两个甘氨酸分子形成二肽乙酸和乙醇分别是一元酸和一元醇,如果用二元酸和二元醇发生酯化反应,就会得到连接成链的聚合物(简称聚酯):1.缩聚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缩聚反应的特点:(1)缩聚反应的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如—OH、—COOH、—NH2、—X及活泼氢原子等)或多官能团的小分子;(2)缩聚反应生成聚合物的同时,还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NH3、HCl等)生成;(3)所得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与单体的化学组成不同;(4)缩聚物结构式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这与加聚物不同,而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横线“—”表示。
童年第五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童年第五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引言童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时光,是我们梦想的源泉,是我们心灵成长的温床。
在这本书中,童年第五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成长和梦想的启示,引发了我对童年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我的读书笔记摘抄和对童年第五章的感悟,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共鸣。
2. 童年第五章读书笔记摘抄2.1 “童年是一本很厚的书,里面记载着我们的成长故事,每一个章节都是我们成长的一步。
”2.2 “在童年的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成长的一次历练,每一段文字都是我们成长的一次感悟。
”2.3 “童年的书是永远不会关闭的,即使我们长大了,依然可以翻阅它,回味那些美好的时光和珍贵的记忆。
”3. 感悟与思考童年第五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中对童年的描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一样。
我们在童年中经历了成长的烦恼,体验了梦想的甜蜜,依稀记得那些快乐和美好。
回首童年的时光,我们会发现每一次跌倒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笑容都是梦想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童年的画面,让我深刻感受到成长的不易和梦想的可贵。
每一个故事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让我学会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
在书中,童年的篇章永远不会关闭,这让我明白无论我们长大到什么时候,童年的记忆和感悟都会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和力量。
童年的书本里收藏着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最纯真的梦想,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4. 总结与回顾童年第五章是一本关于成长和梦想的书,它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梦想。
每一章都是我们成长的一步,每一段文字都是我们成长的一次历练。
童年的书本永远不会关闭,它会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念。
在童年第五章的阅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成长的甜酸苦辣,体会到梦想的可贵和珍贵。
童年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们心灵成长的温床。
七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
本节是复习课,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
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一元一次方程是考试中的必考内容,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二次方程的基础,因此学好该章内容至关重要。
所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及最后的压轴题都有可能考到,分值一般在3-6分。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认真、细心,最好的办法可以把每个知识类型进行分类掌握。
复习本章的知识需二课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列方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复习时注意重点及难点的加强,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难点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加强巩固。
在与学生一起复习时,注意让学生知道学好本章的关键在于理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了解算术和代数的主导思想的区别及找准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解方程的方法,能够初步的的列出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想知道的:经历不同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合适解法选择,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参与约束: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这个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
代理成本: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价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内部人控制: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智力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相机治理机制: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活动二、简述题: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所谓的代理问题。
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为了避免发生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与委托人利益不符的活动,减少道德风险,需要设计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
5.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熟练掌握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体会化归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将形如ax+b=cx+d的方程转化为x=m(常数)时,如何思考?如何操作?教学过程知识回顾【问题】解下列方程:(1)-3x+0.5x=10;(2)7x-4.5x=2.5×3-5.【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解答.【答案】解:(1)合并同类项,得-2.5x=10;系数化为1,得x=-4.(2)合并同类项,得2.5x=2.5;系数化为1,得x=1.总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逐步转化为x=m(其中m是常数)的形式.【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利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的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学生回答:(1)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2)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教师追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两种表示方法表示的书的总数是相同的.列得方程3x +20=4x -25.教师总结:“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教师追问:如何解这个方程?思考:方程3x +20=4x -25的两边都有含x 的项(3x 与4x )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x =m (常数)的形式呢?分析:3x +20=4x -25,3x +20-20=4x -25-20(等式的性质1).3x =4x -25-20.3x -4x =4x -25-20-4x (等式的性质1).3x -4x =-25-20.【新知】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通过移项,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将不含未知数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使方程更接近ax =b (a ≠0)的形式.【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列方程知识入手,提出问题“如何解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方程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能分析、寻找消除差异的方法,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二、典例精讲【例1】解下列方程:(1)3x +7=32-2x ;(2)33+12x x -=; (3)10x -6x -0.5=15-21.5-2x .【答案】解:(1)移项,得3x +2x =32-7.合并同类项,得5x =25.系数化为1,得x =5.(2)移项,得1332x x -=+.合并同类项,得412x -=. 系数化为1,得x =-8.(3)合并同类项,得4x -0.5=-6.5-2x .移项,得4x +2x =-6.5+0.5.合并同类项,得6x =-6.系数化为1,得x =-1.注意:当方程两边项数较多时,可先合并同类项,再移项.【归纳】(1)把等式的一边的某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时,必须改变该项的符号.(2)移项指的是把某一项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但在等式的同一边变动某项的位置不属于移项,也不需要改变符号.【例2】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 ;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采用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吨?【分析】因为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所以可设它们分别为2x t 和5x t ,再根据它们与环保限制的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师生活动】教师分析,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答案】解:设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 t 和5x t .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5x -200=2x +100.移项,得5x -2x =100+200.合并同类项,得3x =300.系数化为1,得x =100.所以2x =200,5x =500.答: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 t 和500 t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的练习与讲解,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列方程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1~4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QC问题的解决法——5W分析法和ECRS【课程回顾5min】1.QC小组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QC小组的目的,特点3.QC小组的组建程序【教学要求】掌握5W原因分析法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理解ECRS对策的概念和实施要点【教学重点】5W分析法,ECRS对策【教学难点】ECRS对策一.5W原因分析法(20min)5W分析法来自丰田公司,是一种根本系统解决问题的办法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有一次,大野耐一在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
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的问答:1.问“为什么机器停了?”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2.问“为什么超负荷呢?”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3.问“为什么润滑不够?”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4.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5.问“为什么磨损了呢?”再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油泵轴上安装过滤器。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我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二.ECRS对策(60min)1.ECRS分析法,即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调整顺序(Rearrange)、简化(Simplify)。
(1)取消(Eliminate):“完成了什么?是否必要?为什么?”(2)合并(Combine): 如果工作或动作不能取消,则考虑能否可与其他工作合并。
(3)重排(Rearrange): 对工作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
(4)简化(Simplify):指工作内容和步骤的简化,亦指动作的简化,能量的节省。
在进行5W1H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寻找工序流程的改善方向,构思新的工作方法,以取代现行的工作方法。
运用ECRS四原则,即取消、合并、重组和简化的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效能和更佳的工序方法。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2)正确理解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历程的回顾,教育学生认清: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可靠的正确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思考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开拓未来的前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基本点。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涵。
2.教学难点(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课时分配约用2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内容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涵二、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原因三、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四、开创革命新道路的意义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涵中国革命新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就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等条件成熟时,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它包括两个核心内容:1、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概括地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的红色政权建设。
(1)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夺取政权。
毛泽东认为,在资本主义各国,在没有战争和没有法西斯的时期,那里的条件是国家内部没有封建制度,有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五章回顾与思考(一)教学设计西安高新第一学校车大鹏一、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的最后一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回顾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概念与分式的运算时用到的几种法则,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让学生逐步熟悉运用分式运算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分式的运算能有更深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进一步熟悉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运算;(2)提高学生分式的基本运算技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典例分析,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2)注重学生对分式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运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式的基本运算技能.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及分式的运算等有关概念,对分式及其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技巧性较高的运算题还不熟悉.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对比、类比、讨论等活动方法,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法分析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与分式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因此采用“回顾、反思、应用”有机结合的教学法。
朝花夕拾第五章读后感朝花夕拾第五章读后感1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所以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
既描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
也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仿佛与我们此刻的生活有些不一样。
鲁迅在自家的百草园中与昆虫做伴,上学后在书塾的后院里嬉戏,这让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生活的欢乐《朝花夕拾》中,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
阿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检点:总之在私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睡觉摆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经》,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本书她甚至不认得是什么名字,却趁回家的时候买了。
这使鲁迅对她的不满全都消除了。
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
鲁迅写了这篇*,表达出自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此刻可能很少见了。
此刻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
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我没有,就会向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
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来的。
我们要做的是关心父母,而不是向他们索要东西。
当我们换位思考时,会发现自我做了多么不该做的事啊。
所以我们还是保留一份童真,不与别人攀比,做好自我该做的事,我们童年的回忆将会是完美欢乐的。
朝花夕拾第五章读后感2毛泽东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