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三体势演练要坚持再坚持官方评定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当今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可以强身健体,坚持练习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三练三调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其拳术不论大小动作,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武术,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每式、每动,都要符合阴阳辩证法;它是优秀的健康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健身、竞技项目,它是身心兼练、形神兼练、修身养性的整体健康术,而且它又有一定的护身、防身、应变功能。
当前,国内外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人们选择锻炼的项目,首选就是身心兼练、形神兼练、文武兼备的体育项目。
人的‘消极激素’不好的情绪常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威胁生命的元凶。
人的情绪低落失常会产生一种叫‘皮质醇’的物质,这种物质影响人的肌体健康。
”这是人们对健康概念新的认识。
因此,我们修炼的传统太极拳,正好符合当代人们的需要。
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人越来越多,这套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它的时代价值。
一、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启迪人的智慧,调整人的思维方式。
这套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首先是它的拳理拳法,乃至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太极阴阳辩证法为指导。
大家知道这套拳,所以定名为“太极拳”,“太极”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名词事物的整体性,太极分则为阴阳,阴阳合则为太极。
“拳”一般指“武术”。
所以,这套武术的突出特征,是以太极阴阳哲理为其拳理依据。
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概括地讲,它的基本辩证哲理,就是三句话:一是讲究整体观;二是讲究阴阳论;三是讲究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其核心的要求,是通过协调调整,达到和谐、平衡、稳态发展,我们就是用这三条来指导这套拳的拳理拳法。
关于整体观。
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
内外、上下、左右、前后,都互相关联,“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手、眼、身、法、步要协调一致”,“节节贯串”。
强调周身协调,意气力三结合,千万不要单摆浮搁。
例如:“第一金刚捣碓”握拳一动,外形握拳,拇指扣住食指中节,同时含胸,内部则要求吸气、收腹、松胯、提肛,内外皆动。
太详细了!陈式太极拳基本要领,收藏了!每天分享太极技法/知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3大要领1、腰要垂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腰部一定要下垂下沉,同时保持腰部挺直,千万不要弯腰,因为这样不会有锻炼的效果。
腰椎力量下沉可以稳定重心,避免气浮。
练拳击时的气浮是练陈式太极拳最常见的技术症状之一,大多是由于腰部力量下垂所致。
另一方面,在做动作时,腰部要有打开和引导的功能。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
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体部位和手臂动作都要先随腰部移动,所以腰部一定要起到开口和领的作用。
只有这样,力量才能从下肢传递到腰部,再从腰部传递到脊柱、肩膀、手臂,最后传递到手指,才能满足持续力量的技术要求。
2.跨要开练陈氏太极拳,求开裆。
胯开指的是髋关节和肌肉的感觉,而不是大角度分开双腿。
圆胯是指大腿根部内侧要圆。
开胯的时候要有个圆胯。
两者你都要兼顾,合二为一。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一定要把裤裆和胯部的两条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拱形,也就是字母“N”的形状。
这样,在拳击的过程中,无论怎么扭,都只是“N”的形状变化。
即使改变身法,也能保持外裆宽松,内裆圆润,使身体的上、中、下三部分融为一体。
只有打开胯圈才能更容易进退步法,改变重心。
3.膝要转练习陈式太极拳,要注意灵活转膝以配合重心的转移、身法的变化和步法的进退。
腿是身体重量的主要承载,膝关节对于身体的起伏、辗转起着关键的作用。
只有灵活转膝,才能使劲力螺旋式上下传递。
同时膝关节要有向上催送的劲,膝关节的旋转、催送,能使缠丝劲节节贯串,更能使劲力发放得浑厚而顺达。
——END——(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原则推荐文章如何自学太极拳自学太极拳有什么原则热度:太极拳的“三不动”原则热度:初学太极拳者要遵守的原则热度:太极拳初学者必须遵守的原则热度: 48式太极拳六步学习方法及其两个原则热度:想要将陈式太极拳练好就要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原则,这样练习起来才会更加有效,对身体的健康也会更加有利,可见练拳原则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原则。
欢迎阅读!练习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原则一、注重身法调整,讲求周身放松开始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法,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而且一定要在放松的情况下练习效果会更好。
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开,气沉丹田。
为了使骨节松开,抻筋拔骨,可选单式动作反复练习、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要掌握每一招每一式的来龙去脉,明确每式在身法调整运动中的虚实、开合、方位、角度和手足的运行路线等等;掌握动作虚实的变化、松紧的转换、运行的轨迹,让动作时刻处在圆弧形运动之中,力争做到姿势柔软,舒展顺随。
“入门引路须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
作为太极拳的初学者,在入门时必须要有明师指点,每招每式务求周身放松,方能少走弯路。
一旦在习拳过程中养成不良习惯,这将给以后的太极拳习练造成极大的隐患。
《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
”也就是说,套路架势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以周身放松为基础。
通过一段时间的放松练习,待形体运动基本符合要求,则应逐步理解太极拳八门五步的实际应用,搞清楚每一式的技术含义,明确力起何处,终于何处,学一套明明白白的拳。
原则二、注重内外一致,力求周身相随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全身形成一气贯通的完整运动体系。
陈氏太极拳心得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动作风格和内功修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太极拳的学习者,我愿意分享一些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心得体味。
首先,陈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
在外表上,陈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注重身体的协调和柔韧性。
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确,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发挥作用。
在内在修炼方面,陈氏太极拳强调内功的培养,包括呼吸调节、意念集中温和的运行。
通过内外兼修,陈氏太极拳可以提高身体的灵便性和协调性,增强身体的健康和反抗力。
其次,陈氏太极拳注重意念集中和内力的发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意念的集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同时,通过意念的集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呼吸和放松状态,以便更好地发挥内力。
内力是太极拳的核心,它是通过呼吸和运动来培养和积累的。
通过长期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内力的运用和发挥,从而增强身体的力量和稳定性。
此外,陈氏太极拳注重身心的统一和调和。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们可以达到身心的统一和调和,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品质。
最后,陈氏太极拳强调实战和应用。
虽然太极拳看起来缓慢而柔和,但实际上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动作和技巧来提高自身的攻击和谨防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强的变化性和灵便性,可以应对不同的攻击和谨防情况。
通过太极拳的实战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总结起来,陈氏太极拳是一种独特而综合的武术拳法,它注重内外兼修、意念集中和内力发挥、身心统一和调和,同时强调实战和应用。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修炼,我们可以从陈氏太极拳中获得身体健康、内在修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每一个人都可以受益于陈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陈氏太极的几种步法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它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它又开始受到外国朋友的重视,被公认为一种极佳的健身和心理调节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形式多种多样,传统拳法无数,其中运用的步法也是讲究的,有助于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法,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它也是修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陈氏太极的步法,可以分为静止式和移动式两大类。
静止式步法主要指站立,即最基础的站立步,这个步法是最常用的,也是修炼太极拳最重要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虚步、偏步、收步、蹲步、侧步、穿步、调步、转步等。
虚步是修习太极拳的形式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要求站立比平常低一点。
偏步是站立中步伐的变化,需要腾出一只腿,另一只脚往旁边调整,收步是双腿收紧,以及身体重心位置收紧。
蹲步则是把双腿弯曲,保持中正的姿势。
侧步是一边脚踏前,一边腿贴地,以身体支撑。
穿步是把双膝深蹲,然后前进,以身体移动。
调步就是双腿上、下相互调整,转步则是脚尖转动,让身体也转动。
移动式步法,主要指的是进步、后退和横移。
进步,指的是前进的步法,是所有步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比虚步稍加增加了一些前进的动作,还要注意放松膝盖,一边前进一边发力,以保持身体贴地。
后退是太极拳中最常用的步法,它要求双腿贴地,双膝收紧,利用自身动作让身体后退,以便迅速变换位置。
横移则是步法中最简单的,其原理同进步和后退一样,只是双腿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进而使身体横移一段距离。
在修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是可以熟练掌握的,但首先要坚持不懈地训练,逐渐熟悉每一种步法,增强身体的灵活性。
另外,运动是有节奏的,每一种步法都有自己的特点,运用起来要把握好时机,以求顺利进行太极拳的演练。
另外,太极拳在做完步法后,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才能够发挥步法的作用。
总之,陈氏太极拳的步法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修炼者需要按照步法的特点,熟练掌握每一种,既要注重动作的精准性,也要注重力量的大小,也要关注节奏的控制,从而使自己的太极拳技法达到极致。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陈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优秀拳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欢迎阅读!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1、做到放松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首先是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
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找丹田之气的来源,所以应先掌握练拳的要领。
2、身躯端正练拳应注意身躯的轴心端正,不可拗身吊腰,前俯后仰,头偏斜眼等不规现象。
应顶劲上领,颈不硬。
含胸塌腰合裆泛臀,周身放松,架子舒展宽大,神聚百合,精意贯一。
3、臀泛合裆练拳要以腰为主宰,要臀泛合裆,裆圆膝曲,足尖内合,才可以达到裆前合臀部泛起,臀沟放开不可夹,为之提肛合裆。
4、步法有勾、点、跨、着、趾。
勾用于转动时步法;点用于虚足;跨用于进退、左右进步;着用于前进时足未落实之前;趾用于变换足步时。
另有:跳跃、摆扫分扣拍等灵活变化的步法。
5、手法运行着内缠外缠的阴阳变换。
手运行不要翻摇,足运行之旗,进程的斥兵。
手形以掌、捏、拳、勾、扫等五种,总之为听其动静知其要义之作用。
6、虚实变换运行有虚实,以左虚则右实,而右虚则左实,虚实变换非则一。
足,虚则实、实则虚,虚实变换人未知。
7、呼吸运用为气之运行,气为疏络通经,调血理气。
呼吸为气之新陈变换,为人生理之常规。
在初练拳的人,应依原自然呼吸做拳术运动,不应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
在形体上应以外柔内刚、刚柔互剂之。
8、周身相随太极拳论“习拳周身相随,一动皆动,百骸无不动,劲于腰和肩,行于肢、动于腿、稳于足、领于顶、运于身、手于旗、窥于目,谓之一气也。
”日周身相随。
9、意劲合一拳论述曰:“以意识之劲,意行形不止,为柔而外形内实。
陈式太极拳基本步法和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陈式太极拳那特别有意思的基本步法和手法。
你看那陈式太极拳的步法,就像是在大地上跳舞一样。
就说那“进步”吧,那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往前迈一步,那得有气势,得像一阵风似的,嗖地一下就过去了,把对手都给弄懵了,心里没准还在想:“这家伙咋这么快就过来啦!”还有“退步”,嘿,这可不能随随便便往后一退就完事儿,得稳,得有那种“我能随时再冲上去”的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再说说那手法,哇,那可真是千变万化。
像“掤”,就像是在推一个大大的气球,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用力,得掌握好那个度,不然气球可就飞啦或者爆啦!“捋”呢,就好像是在轻轻地把什么东西顺着捋下来,可不能着急,得慢慢来,不然东西不就掉地上摔坏啦?“挤”的时候呢,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大力士,要把对方给挤出去,那股劲儿可不能松。
想想看,要是把这些步法和手法都练好了,那走在路上是不是都感觉自己特别威风啊?就像带着一股神秘的气场,别人一看就知道:“哟,这人不简单呐!”这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和手法,那可真是咱中国武术的宝贝呀!咱得好好练,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练陈式太极拳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得日积月累,就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刚开始可能觉得有点难,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可别灰心呐!谁还不是从不会到会的呀?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找到感觉,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厉害!咱中国的武术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陈式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咱不能让它就这么黯淡下去呀,得让它发光发亮!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
你说是不是?所以啊,朋友们,别犹豫啦!赶紧加入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中来吧,感受一下那独特的魅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武林高手!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一、陈式太极拳的运动体系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
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只有一个运动规律。
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丹田。
丹田大概的位置在肚脐下平三指的地方。
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
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曲膝、开档等等,都是为了通过全身各部位的协调来形成丹田的核心地位。
全身各部位做到位了,丹田核心就自然形成了。
如果任何一个部位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
比如髋关节一仰,或者肩部紧张,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
二、陈式太极拳的三种运动形式丹田核心形成以后,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带动全身运动。
第一种运动形式是丹田的左右旋转。
这种形式最明确的运动是缠丝,通过丹田的左右旋转,带动躯干的缠丝,肩、肘、手的缠丝,以及髋、膝、踝的缠丝,形成一个一动全动的运动规律。
气往内收时,通过肩、腰、入丹田;气向外运时,上身通过背、肩、肘、到手,下身往下通过髋、膝、到踝。
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转,为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叠化。
比如在起势中,就没有丹田左右旋转的动作,而是前后旋转,手上也没有緾丝。
再比如踢二起,也是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
这种形式下的内气运转,开则气往手上走,合则气运回丹田。
例如在小缠丝中,手指尖向后时气往手上运,手指尖向上时气运回丹田。
第三种运动形式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转。
每次换劲,用的都是第三种形式。
以右手单手缠丝为例,一个动作中就有两个换劲的过程,一个是右手手心向上,由右运动到身体左前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下,由左前开始向右向外运;另一个是手心向外,运到身体右外侧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上,开始由右侧向身体左侧运手。
两次换劲,都是第三种运动形式。
以第二个换劲动作为例,右手向外运到头后,先向右向后运,再向左向前运,一个换劲,既向右又向后,既向左又向前,包括了四个方向的运动。
练拳时,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细心体会这三种运动形式内气的运行,一半思想关注身体及内气的运行,一半思想注意全身放松,这样才能得到全身整体的体验。
陈氏太极基本功训练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陈氏太极基本功训练。
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拳、摆摆姿势,真是个有趣又有料的活儿。
你知道吗?陈氏太极可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传承了几百年呢。
它不仅仅是个健身的方式,简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每天练习,心情愉快得像喝了蜜糖水,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想象一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你身上,微风拂过,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随风舞动的叶子,轻松自在。
说到基本功训练,大家往往想起那些高难度的招式,其实基本功就像是打地基,地基稳了,房子才能盖得高。
哎,别小看这基本功,首先就是站桩。
站桩可不是你在那儿发呆,站着的时候要注意身体的每一个细节,感觉你的脚跟、脚掌都在和大地交流。
别问我怎么交流,反正就是要扎根。
慢慢地,感觉身上的每一寸肌肉都在跟你打招呼。
你要是再深呼吸一下,简直像是给自己充了电。
注意哦,这个时候千万别着急,心里得有点耐心,就像在品茶,慢慢来才香。
接下来就是马步。
哎呀,马步可不是随便蹲着,讲究的是重心。
你要让自己的身子像是扎进了泥土里,给人一种稳稳的感觉。
试试双腿分开,膝盖微微弯曲,臀部稍微向后坐,保持自然。
这个时候,心里千万不要想着“啊,我的腿好酸啊”。
想得越多,腿越酸,反而让自己更难受。
要学会放空,想象自己是棵大树,根深叶茂。
要相信,越扎越稳,越扎越有力量。
再说说手部的动作。
哎,手可不是随便挥的,要做到“以静制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在静止中找到力量。
想象一下,慢慢地把手臂抬起,感受空气的阻力,仿佛在和空气做斗争。
你可能会觉得无聊,但当你把心思放在动作上,体会那种微妙的感觉,才会发现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重要。
你会觉得,手里的每一次移动都是在跟身体对话,奇妙得很。
呼吸也不能忽视。
太极讲究的是“气”,这个“气”可不是普通的气体,而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在练习的时候,记得要配合呼吸,深深吸气,再慢慢吐出,就像是在和大自然的气息相连。
每一次呼吸,都能让你感到身体里的能量在流动,浑身舒坦得不行。
太极拳三维演练原则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武术,其三维演练原则是指在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点:1. 身体姿势与动作,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和柔软,要求身体姿势端正、舒展自然。
在演练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垂直和平衡,避免过度倾斜或僵硬。
同时,动作要流畅、连贯,呼吸要自然顺畅。
2. 内外结合,太极拳强调内外结合,即内在的力量和外在的动作要相互配合。
内在的力量主要通过调整呼吸、意念和内劲的运用来实现,而外在的动作则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和肢体的协调来表现。
3. 动静结合,太极拳的演练中,动与静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静态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平衡,动态时要注重身体的柔韧和流畅。
在动作中要有起承转合的过程,动作之间要有连贯性和流动性。
4. 上下相随,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上下相随是其中的重要原则。
上下相随即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动作要相互配合,上身的动作要有根据地来自腰部和下身的推动。
5. 虚实相济,太极拳强调虚实相济的原则。
虚实相济即动作中要有虚实的转换和变化,通过虚实的对比来增加力量和灵活性。
虚实相济也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战术策略,可以用于应对不同的攻击和防御。
6. 内外圆转,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以圆为基本形态,通过内外圆转来实现力量的传导和转化。
内圆指的是身体的内部运动和力量的发挥,外圆指的是身体的外部形态和动作的表现。
7. 动作的连贯性,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连贯自然,不断流动。
动作之间的转换要平滑,不要有明显的断裂和停顿。
通过连贯的动作可以增加力量的输出和身体的协调性。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三维演练原则包括身体姿势与动作、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上下相随、虚实相济、内外圆转以及动作的连贯性。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帮助太极拳的演练者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并提高太极拳的技法和功效。
陈式太极拳四诀形陈式太极拳的形是指手、肘、肩、胸、腰、胯、膝、踝、脚的运行规律。
陈式太极拳由拳势、套路到推手、散手,最终能实战。
形是推手的基础,推手又是检验拳势正确与否的标准。
通过训练,在有外力的干扰下,动作能做到不变型,才能达到练拳如推手,推手如练拳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的要领是动作定型的基础,掌握的要领越准确,陈式太极拳的功效就越好。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定型包括“定势定型”与“动势定型”。
神神,就是把形和意的含义进一步发挥出来。
在实际运用中,眼神与动作的协调,可以使动作气势更加威猛,让对手感觉到有不可抗拒的威慑力。
所谓眼随手动,即目光要随对手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眼以视对手为主,兼顾左右。
在拳势演练中,形神的协调形式有三种:1.定势之神:外形运动已经停止,内气尚在运行之时,双目应平视前方或者注视被击打之对手。
2.换势之神:内气已经下沉到丹田,外形重新运动时,目光应随动作转向击打目标,达到形、神、意、气协调一致。
3.运动之神:套路中动作如果快,目光应做到刚;套路中动作如果慢,目光应做到柔。
意外部形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显于外的表现,代表着内在的意气。
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务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但注意力的强度,与内容神经活动一样,同样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
太极拳强调用意,更重视意念、意识的训练。
当意、气、力统一时,会形成独特的亦刚亦柔、有快有慢、打化和一、收放自如的太极劲。
不同的阶段,意识、意念的训练也不相同。
太极拳的意首先要排除杂念,做到放松、入静。
其次把意念集中在动作的规范上;把意念集中在应敌策略及技巧上;假借外物,使功力与动作的气势增强;意念集中在思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修炼上。
气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的调和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太极拳着重于对精、气、神的修练,尤其在锻炼时要求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而致平和。
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一、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就是四个字“丹田内气”:我们学练太极拳也就是说有了丹田内气,就有基本功,没有丹田内气就没有基本功。
即使你练了30年,会100个套路,还是没有基本功。
弯腰劈叉、翻跟头等等那都是杂技演员、外家武术的基本功。
在陈氏太极拳中,练习者要站三年拳式桩功,目的就是养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丹之气。
二、内家拳基本功的三个标准:第一步,气沉丹田。
检验方法:把口鼻闭上,把手放在小腹上,可以自由地把小腹凸起,凹陷下去。
做到这一步,是基本达到气沉丹田,但还是要坚持锻炼,让下丹田充实有力。
第二步,气冲带脉。
检验方法:把口鼻闭上,把左手放在小腹上,把右手放在腰眼命门上,可以做到把小腹凸起的同时,后腰命门也凸起来。
第三步,气灌四稍。
检验方法:气从后腰上到夹脊穴,再由肩到肘到手,手指坚硬如钢铁。
冬天的时候一运气(一个呼吸)手掌发热,发红,内气能灌倒手指,手指比平时硬很多。
气从后腰下行,由腰胯到膝到踝到脚,脚指五指抓地、落地生根。
我自己有个经验是手背的皮肤会越来越嫩白。
三、正确带功练拳:很简单,做到以上三步后,带功行拳。
这时候你的拳才是有真正内在支撑的拳,才是真正的内家拳。
带功行拳后,动作只是引导内气发放的引导姿势,动作重复的遍数越多,内气和内劲对这个路线越熟悉,传导的越快,用起来就越顺手。
到了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你越放松,内劲发的越快啊。
也就是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以上所说的都是日常对我自己的练拳要求,都是大家可以用手检查出来的,也是我自己真正练出来的。
您练出来了么?!大家找老师的时候,可以把拳头放在老师的肚子上,如果他能用肚子里的内劲把你弹出来,至少是用内气能顶得住你的拳头,再和他学,否则很抱歉,这个大师很可能“没有东西”。
有了“丹田内气”,你就可以学太极拳这个语言了,尽管水平很低,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和连字母都不会的人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
陈式太极拳的⼏个规律陈式太极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其特点是舒展⼤⽅,步法轻灵稳健,⾝法中正⾃然,内劲以缠丝劲为核⼼统领全⾝;动作如⾏云流⽔,绵绵不断,⼀动皆动,⼀静具静,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在劲⼒上以掤、捋、挤、按为主,以采、挒、肘、靠为辅。
练习时要求做到虚领顶劲,⽴⾝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裆劲开圆,呼吸⾃然,⽓沉丹⽥,以腰为轴,节节贯串,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弧线,内劲⾛螺旋,整套拳没有平⾯,没有直线,⾮圆即弧,浑然⼀圆。
练习时,要把意⽓锻炼贯彻拳路的始终。
陈式太极拳的全⾝配合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来讲为眼、⾝、步、⼿四个主要部分,从躯⼲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
我们先讲躯⼲的基本规律。
⼈体头⾄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腹、尾⾻以⾄裆、腿、⾜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
术语说: “虚领顶劲。
”《⼗三势⾏功总歌》中说: “满⾝轻利头悬。
”“顶”和“悬”字虽不同,⽅法却是⼀样的。
正如陈鑫解释的:“如同⽤绳⼦从头项百会⽳将全⾝向上悬起似的。
”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然中正向上,颈也⾃然⽴起。
眼法总要平视,注视每式的主要⽅向。
但陈鑫加了“⽿听⾝后”四字,以防有⼈从⾝后袭来。
中盘的脊要随着项劲的上领⽽同时⽴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
“含”或“涵”的意义都是要求松圆⽽不压迫肺部,以便呼吸通畅。
腰部亦以中正为主,但陈式每⼀动作向左右旋转,转的⾓度⼀般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360度以上。
腰是随着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不偏不倚,⼜要灵活旋转,忽隐忽现,但不许前倾后仰。
下盘尾⾻微向后翻。
陈鑫指出: “尾⾻长强⽳(尾⾻下端)微向后翻。
”这样的姿势可使⼩腹下边斜向⾥收。
⼀来⽓⾃然沉于丹⽥,⼆来⼤腿根的两条⼤筋放松,可加⼤躯⼲旋转的⾓度,以保持重⼼的下降与平衡。
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规律,其实这是为了纠正突臀之病,但敛臀过⼤就会违背拳理。
浅谈初学者怎样练好陈式太极拳要想练好陈式样太极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因为陈式太极拳确实比其它拳术、健身术难度大,复杂得多。
其次还要有一位好老师。
这个老师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明师,要能明示拳理,明摆拳架。
三是要钻研理论。
太极拳是文化拳,不明拳理,只求形式是难于登峰造极的。
太极拳属内家拳术,练的是动静两功,内外双求,性命双修,以心意行气为法则,以内外双求为宗旨。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句话既指出了习练太极拳的入门途径,“须从无极始”,就是说练太极必先求无极,先练无极后成太极;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又指明“阴阳开合”是太极拳的核心,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太极,开合是使阴和阳矛盾的双方达到统一的方法,即开合运阴阳,所以认真缌地求“阴阳开合”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从无极入门,静极生动,动分阴阳而成太极,再在心意在主宰下,运行阴阳二气,通遍周身内外,引导四肢百骸通过开合、动静、虚实、松紧、升降、吐纳、收放、蓄发、伸屈、长短、刚柔、进退、顺逆、卷展等运动体现太极阴阳的变化,经过长时期的修炼,逐渐向太极太和的顶峰攀登。
然而现在不少太极拳习练者,没有真正领悟或忽略了太极之真义,把太极之形与太极之气分割开来,虽练习多年,收效甚微。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土,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身三宝,损则多病,耗尽则亡。
精足则气足,气足神不衰,神旺则开全。
入门功法就是通过意守丹田来练此在三宝。
使心神下行,心火下降,精气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从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还精补脑,延年益寿。
人在幼年,七情不惑,六欲不扰,三宝无损;到成年后,眼、耳、鼻、口、舌、心、意七窍的活动渐多,太过则三宝受损,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气虚体弱而致内伤,抵抗力减退,加上外感就生病,若不及时治愈和注意养生,先天真阳(即元气)便会损耗更多,耗尽则亡。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
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
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
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
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人劲,反之亦然。
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人肾是真诀”。
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
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
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
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
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
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
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
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
????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
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
以下是陈式太极拳的口诀:1.金刚捣碓:敛神聚气,阴阳交泰。
2.揽扎衣:双手互转重心移,忽灵右足右横上。
3.六封四闭:肩肘腕手显轻柔,肩靠肘击都用上。
4.单鞭: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
6.白鹅亮翅:右撑左按少定势,遇顶则丢劲要少。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
8.云手:双分双合往下沉,沉到脚跟复上行。
9.搂膝拗步:双手互转重心移,先左后右往下拧。
10.闪通背:双手先捧后下捋,顺势坐身又反掌。
11.倒卷肱:顺势坐身双掌推,连续往返数次行。
12.白鹤亮翅:先捧后捋再坐身,柔到极处显刚劲。
13.云手:双手交替往下按,层层叠叠不停歇。
14.高探马:先探后挤命门穴,探到极处劲要丢。
15.十字摆莲:顺势坐身双摆莲,连续往返数次行。
16.指裆捶:先捧后捋再坐身,顺势双拳击命门。
17.白猿献果:先捧后捋再坐身,顺势双掌击中堂。
18.雀地龙:顺势坐身双摆莲,连续往返数次行。
19.上步七星:先探后挤命门穴,探到极处劲要丢。
20.下步跨虎:先捧后捋再坐身,顺势双掌击中堂。
21.当头炮:双手互转重心移,先左后右往下拧。
22.双风贯耳:双手交叉顶中堂,猛然发劲耳后炸。
23.撇身捶:先探后挤命门穴,探到极处劲要丢。
24.卸步搬拦捶:顺势坐身双摆莲,连续往返数次行。
25.左右分腿伏虎势:双手互转重心移,先左后右往下拧。
26.回身指裆捶:先探后挤命门穴,探到极处劲要丢。
27.玉女穿梭:双手交替往下按,层层叠叠不停歇。
28.顺水推舟:双手互转重心移,先左后右往下拧。
29.双撞捶:顺势坐身双撞捶,连续往返数次行。
30.通背掌:双手交替往下按,层层叠叠不停歇。
31.朝天蹬(单腿高举):双手交替往上托,脚登如山力千钧。
32.迎面掌(平拳):双手交替往前推,推到极处劲要丢。
33.里合腿(外摆腿):先探后挤命门穴,探到极处劲要丢。
34.外摆腿(里合腿):顺势坐身双摆莲,连续往返数次行。
陈氏太极拳三体势演练要坚持再坚持官方评定:☆☆☆☆☆
时间:2013-01-25 10:05:24 | 浏览:178次| 来源: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字体:【大中小】| 【收藏】
陈氏太极拳三体势的核心内存是引进前按法。
具体演练方法是:
第一势,两脚几乎行站立,然后右脚向体前上一步,同时双手右前左后立掌坚于右腿上方,继而重心前移,左脚、右膝微外摆,裆开圆,成侧身弓步状态。
此时先闭目做几分钟静养,意守丹田,然后睁开眼睛,远视前方一物体、树木、草坪即可。
继而吸气,重心后移,在吸气时应注意眼睛内收,即内含吸感,两手劳宫穴内收,同时手指有抓气内收之形,肚脐与命门随着吸气内收相互合拍。
吸气的长短,要求与移重心的速度相互配合。
待重心完全移至左腿时,周身蓄合以成欲推之势,将吸进身体内的外界新鲜空气随着津液咽下,经中丹田传入下丹田,再稍加炼制,随着动作前移,再徐徐呼出。
第二势,在气注入下丹田的同时,周身腰劲下塌,要有欲开先合之意,在呼气、重心向前移动时,胸腰有一个折叠合劲,然后双掌再呼气向前徐徐按出。
周而复始,左右循环演练。
还必须坚信桩功的要领——三心,三心指信心、决心、恒心,只有坚信桩功的好处,才能持之以恒。
练功者树立三心,才能真正练好桩功,早日达到预期目的。
练好太极桩功是练功者所关心的一件大事。
相关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树立三心是最重要的一环。
只要主观努力,信心十足,坚信不移,下定决心,刻苦练习,每日不辍,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反之,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会有理想的收效。
在这里,信心是先决条件。
有了信心,才能下决心,有了信心和决心,才能产生恒心。
信心从何而来呢?
信心来源于实践。
初练桩功的人,由于练功时间短,感悟不出其中的奥妙,就持怀疑态度。
待练一股时间后有一定收效,尝到了甜头后对桩功才会树立信心。
此后可能还会再次反复,再克服困难,信心就会更足了。
总之,要求练功人在练功初期就先树立起三心,以后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多次反复后,才能真正牢固地把三心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