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腔内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51.50 KB
- 文档页数:25
2022 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全文)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的腔内治疗在技术和器械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前对于股动脉病变腔内治疗仍极具挑战。
尤其是动脉病变,由于其承受复杂的生物力学作用,包括径向压缩、轴向拉伸、扭转、弯曲,腔内治疗后容易发生再狭窄闭塞或支架断裂。
动脉病变腔内治疗选择包括普通球囊扩张(POBA )、特殊球囊、镍钛金属裸支架(BMS)、覆膜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CB)、减容(debulking)等。
POBA是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但单纯POBA 治疗无法完全克服病变扩张后的弹性回缩,且不能完全避免血流限制性夹层的发生。
改变球囊扩张方式或使用特殊球囊如切割球囊、双导丝球囊、刻痕球囊、巧克力球囊等可减少血流限制性夹层的发生。
BMS植入可有效解决POBA治疗的不足如内膜弹性回缩及血流限制性夹层。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46例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患者,其中119例患者接受POBA治疗,127例患者接受一期BMS 置入(Lifestent),结果显示POBA组补救支架植入率为25.2%,1年支架断裂率为3.4%,一期BMS置入组1年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POBA组(67.4% vs 44. 9%)。
当补救性支架植入不作为靶病变血运重建或通畅率丢失时,两组一期通畅率相似(67.4% vs 65.7% )。
其中靶病变长度>6cm、完全闭塞病变是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1]。
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动脉病变,可优选POBA+补救性支架治疗策略。
关于动脉病变选择哪种支架效果最优尚无定论,目前还没有一种支架能够完全适应动脉的复杂力学环境[2]。
第三代支架提高了柔顺性同时降低了慢性外扩张力(COF),如薄壁支架(Pulsar18)、全连接支架(SmartFlex)、血管仿生支架(雅培外周支架)等。
但每种支架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与特性,应根据患者及病变特点个体化选择。
覆膜支架作为一种特殊的支架,因其表面有膜性结构,可以有效阻挡内膜增生。
•专家论坛•下肢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策略的新思考包俊敏(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433)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腔内治疗已成 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0)治疗的首选。
AS0的病变有超过50%集中于股腼动脉,而股腼动脉是人体最长的动脉,因大腿 肌肉发达和运动受力,股胭动脉承受着拉伸、扭曲、压缩等复杂的力学作用,再加上股胭动脉是平滑肌 肌层发达的“肌性动脉”,较其他动脉有更强的平滑 肌细胞增生能力,使得股胭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 窄、再闭塞率也相对较高[1]。
影响下肢动脉腔内治 疗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腔内治疗方法的正确选 择是提高下肢动脉尤其是股胭动脉疗效的关键之 一。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动脉腔内 治疗的理念也相应发生变化。
1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新理念在血管腔内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 普通球囊扩张(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人、特殊球囊 扩张(如切割球囊、双导丝球囊等)、导管溶栓术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斑块切除术、经皮机械切检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覆膜支架、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血管仿生支架等诸多治疗手 段。
笔者认为,从中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的最重要原 则是要按照病变的形态和性质来选择。
所谓病变的 形态,一是指病变属于狭窄性还是完全闭塞性,二 是指病变的长度,TASC分级[2]对此有明确界定。
病 变的性质则是指病变是以血栓为主还是斑块为主、斑块的钙化程度如何等。
病变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决 定了从开通、血管准备到确定治疗方式的不同。
就血管开通方式而言,狭窄性病变绝大多数都 能经真腔开通,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丨则会有较高的内膜下开通率,尤其 是>15cm的长段病变和钙化较严重的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跤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
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
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指南修改意见,对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可首选血管腔内治疗(EVT)。
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EVT具有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少、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不足在于术后再狭窄率较高。
特别是TASC C、D型病变。
外周药物球囊(DCB)的问世,无论对于原发性病变还是支架内再狭窄,都能进一步提高EVT术后的早期通畅率,从而使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的EVT治疗更有效。
但并非所有下肢ASO均能通过DCB未提高通畅率,特别是股腘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闭塞EVT治疗的难点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手术开通困难。
导丝一旦进入动脉内膜下腔后,较难从病变远端及时返回血管真腔。
②即使顺利开通血管,也会因钙化血管的早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无法保障术后通畅率。
③Fanelli等对股腘动脉DCB治疗的随访发现,股腘病变钙化越严重,术后管腔丢失越严重,一期通畅率也越低。
其原因主要是内膜钙化抑制DCB上紫杉醇的吸收。
④严重钙化病变对置入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有更高的要求。
植入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将增加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风险。
随着新型支持导管、导丝的涌现,以及逆穿技术的普及,钙化慢性全堵病变(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
围绕着如何提高钙化病变的术后通畅率,现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一系列斑块减容的方法,减少血管床的钙化斑块负荷,为后续的DCB干预创造条件;②通过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径向支撑力更强的支架植人物;③寻找能促进紫杉醇向动脉中外膜渗透的产品组合。
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的命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下肢动脉硬化是指下肢动脉内膜发生增厚、硬化和附着物沉积等改变,导致血管内径变窄或闭塞,血流量减少,是导致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下肢动脉腔内治疗逐渐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一种先进技术,可显著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过程中,侧支血管的命运一直是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疗效持久性。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的命运及相关因素,为优化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及疗效持久性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
三、研究内容1. 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统计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开放率及其影响因素;2. 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开放的因素,比较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 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未开通的患者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术后效果及原因。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深入探究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的开通率及疗效持久性提出参考建议,为优化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理论支持。
五、研究方法1.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数据;2.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开放的因素;3. 利用问卷调查或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术后效果及原因。
六、预期结果1. 了解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开放率的情况;2. 研究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开放率的影响因素;3. 探究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侧支血管未开通的原因及对其疗效持久性的影响。
七、研究期限本研究计划为期两年。
八、参考文献1. Akkus NI, Abdulhannan P, Steinvall I,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 in 106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distal lower extremity bypass. 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 2020;65:231-241.2. Rastan A, Krankenberg H, Baumgartner I, et al. Stent placement versus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lesions of the popliteal artery: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Circulation. 2018;121(25):431-438.3. Zhai X, Cheng J, Wu Y,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ersus angiography-guided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2019;32(4):35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