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7上课了》教学设计析《7上课了》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适应小学课堂生活,了解上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上课的场景,如准备学习用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幼儿园的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小学的课堂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这一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明确上课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学习用品等。
2.了解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基本要求。
3.学会正确的坐姿和举手发言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组织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上课的规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2.增强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上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如准备学习用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持续践行上课的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克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从你们成为小学生开始,就有很多的课要上。
那么,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上课了》。
2.播放上课铃声播放上课铃声,让学生感受上课的氛围。
二、认识上课前的准备1.展示图片展示上课前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的图片。
2.提问引导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他们在做什么呢?上课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3.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和自己的经验回答问题。
4. 教师总结师:上课前,我们要准备好学习用品,比如课本、铅笔、橡皮等。
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顺利地学习。
三、学习上课的规范1.认真听讲(1)展示认真听讲的图片。
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指导思想: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小练笔、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趣味语文等)。
教材内容: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6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1、内容和编排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年级:人数:教师:时间:体育课教案学校:桥梓镇中心小学内容:连续跳远-蹲跳起年级:四年级教师:张艳龙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前提的基础下,全面锻炼学生身体,能够让学生上好每节体育课,我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通过学习连续跳远(蹲跳起)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进一步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弹跳、灵敏和奔跑能力。
我在游戏中贯穿情境教学来导入,让学生们在练习中体验到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力和勇于进取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感受到体育课堂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新知,在体验中获得新知,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体育教育,促使其身心正常的生长发育,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1、本科教学是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来学习蹲跳起的练习,经过老师纠正摆臂、蹬地起跳方法动作来学习动作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游戏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游戏通过情境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在宽松愉悦的游戏中进行思维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1、开始部分采用常规练习,通过队列练习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形体姿势。
2、准备部分通过小游戏和《歌曲串烧》韵律操活动学生关键关节,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陶冶了美得情操。
3、基本部分通过体育教师讲解蹲跳起的正确示范演示,本课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的学练,是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组织学生提高动作的规范性和速度。
在游戏中贯穿情境教学,通过跨越长江为主要线索来导入,让学生们在练习中体验到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力和勇于进取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感受到体育课堂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的学练,让学生在观察思维中很快掌握技术动作。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2 我向国旗敬个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 我向国旗敬个礼》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单元以“我是小学生啦” 为主题,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本课通过介绍国旗的象征意义、升旗仪式的规范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颜色、图案,了解国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同时,教材还通过展示升旗仪式的场景,让学生学习升旗仪式的规范,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或其他场合看到的国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旗的历史和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颜色、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 掌握升旗仪式的基本规范,学会正确地向国旗敬礼。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观看视频、模拟升旗仪式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升旗仪式的规范,培养学生的仪式感。
3.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国旗、爱护国旗。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颜色、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2. 掌握升旗仪式的基本规范,学会正确地向国旗敬礼。
二、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良好行为习惯。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9 作息有规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谜语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 你们猜猜是什么?生:闹钟。
师:对,闹钟可以提醒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作息有规律》。
2. 播放儿歌《作息歌》播放儿歌《作息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二、认识规律作息的重要性1. 观察图片教师展示一些学生规律作息和不规律作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对比,说一说两种不同作息方式的区别。
生:规律作息的同学看起来很精神,不规律作息的同学看起来很疲惫。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规律作息对我们的身体和学习有哪些好处。
生1:规律作息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不容易生病。
生2:规律作息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玩耍。
生3:规律作息可以让我们养成好习惯,变得更自律。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规律作息对我们的身体和学习都有很多好处。
它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玩耍;还可以让我们养成好习惯,变得更自律。
所以,我们要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
三、认识不同的作息时间安排1. 展示作息时间表教师展示一份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作息时间安排,如起床、睡觉、吃饭、上学等。
2. 讲解作息时间表教师结合作息时间表,讲解每个时间段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份作息时间表。
早上7 点,我们应该起床,洗漱后吃早餐,然后准备去上学。
中午12 点,我们要吃午饭,午休一会儿。
下午放学后,我们可以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耍。
晚上9 点,我们要上床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
这样的作息时间安排既合理又科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说一说自己在每个时间段都做了什么。
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用教案表格模板第一章:小学教案表格模板1.1 课程名称:语文1.2 课时:2课时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1.3.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1.4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1.5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的理解与表达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1.6.2 生字词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讲解生字词1.6.3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1.6.4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1.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7 课后作业:1.7.1 抄写生字词1.7.2 朗读课文,家长签字1.7.3 写一篇读后感第二章:初中教案表格模板2.1 课程名称:数学2.2 课时:1课时2.3 教学目标:2.3.1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3.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4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5 教学难点:解题思路的拓展与应用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相关知识点,引入新课2.6.2 知识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6.3 例题解析:分析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自主解题2.6.4 练习与讲解: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2.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解题方法,布置课后作业2.7 课后作业:2.7.1 完成课后练习题2.7.2 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心得体会第三章:高中教案表格模板3.1 课程名称:英语3.2 课时:2课时3.3 教学目标:3.3.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3.3.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3.4 教学重点: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3.5 教学难点:被动语态的运用与实践3.6 教学过程:3.6.1 导入:复习相关语法知识,引入新课3.6.2 知识讲解:讲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3.6.3 对话练习: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口语表达3.6.4 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被动语态的掌握程度3.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3.7 课后作业:3.7.1 抄写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句子3.7.2 编写一段对话,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3.7.3 观看英语电影,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章:小学教案表格模板4.1 课程名称:美术4.2 课时:1课时4.3 教学目标:4.3.1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绘画技巧4.3.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提高绘画能力4.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4 教学重点:绘画技巧的学习与实践4.5 教学难点:绘画作品的创意与表现4.6 教学过程:4.6.1 导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入新课4.6.2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4.6.3 创作实践:学生自主创作,教师辅导4.6.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4.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4.7 课后作业:4.7.1第六章:初中教案表格模板6.1 课程名称:物理6.2 课时:1课时6.3 教学目标:6.3.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6.3.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6.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6.4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6.5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6.6 教学过程:6.6.1 导入:复习相关物理知识,引入新课6.6.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6.6.3 知识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6.6.4 练习与讲解: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6.6.5 总结与拓展:总结实验结果,布置课后作业6.7 课后作业:6.7.1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七章:高中教案表格模板7.1 课程名称:生物7.2 课时:2课时7.3 教学目标:7.3.1 知识与技能: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7.3.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胞装片,提高观察能力7.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生命科学的热爱7.4 教学重点:细胞分裂的过程7.5 教学难点: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7.6 教学过程:7.6.1 导入:复习相关生物知识,引入新课7.6.2 知识讲解: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7.6.3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细胞装片,教师辅导7.6.4 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细胞分裂的理解程度7.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7.7 课后作业:7.7.1 绘制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7.7.2 编写一篇关于细胞分裂的科普文章第八章:小学教案表格模板8.1 课程名称:音乐8.2 课时:1课时8.3 教学目标:8.3.1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音乐节奏8.3.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音乐感知能力8.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8.4 教学重点:音乐节奏的学习与实践8.5 教学难点:音乐节奏的灵活运用8.6 教学过程:8.6.1 导入: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引入新课8.6.2 节奏讲解:讲解音乐节奏的基本知识8.6.3 练习与讲解: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8.6.4 音乐游戏:分组进行音乐游戏,提高音乐感知能力8.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8.7 课后作业:8.7.1 抄写音乐节奏练习题8.7.2 学习一首新的歌曲,熟练掌握歌词和节奏第九章:初中教案表格模板9.1 课程名称:历史9.2 课时:1课时9.3 教学目标:9.3.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9.3.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历史分析能力9.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9.4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9.5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9.6 教学过程:9.6.1 导入:复习相关历史知识,引入新课9.6.2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9.6.3 史料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史料,教师辅导9.6.4 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9.6.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9.7 课后作业:9.7.1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十章:高中教案表格模板10.1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10.2 课时:2课时10.3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使用的教案表格模板,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物理、生物、音乐、历史和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
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4 平平安安回家来》教学设计点 2. 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交通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2. 培养学生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要上学和放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通情况。
那么,怎样才能平平安安地回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4 平平安安回家来》。
2. 播放交通事故视频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危害,从而引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二、认识交通标志和信号灯1. 展示交通标志图片教师展示常见的交通标志图片,如红绿灯、人行横道标志、禁止停车标志等,让学生认识这些标志,并了解其含义。
2. 讲解交通信号灯教师讲解交通信号灯的颜色和含义,让学生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3. 游戏:交通标志连连看组织学生进行交通标志连连看的游戏,将交通标志图片与对应的含义连接起来,加深学生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三、学习交通安全知识1. 在马路上行走的安全知识(1)教师讲解在马路上行走时应靠右边行走,不能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安全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马路上行走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
2. 过马路的安全知识(1)教师讲解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确认安全后再通过等安全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马路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不能闯红灯、不能在马路上奔跑等。
(3)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 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知识(1)教师讲解乘坐公交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系好安全带、不能把头和手伸出窗外等。
(2)组织学生观看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
四、正确佩戴交通安全防护用品1. 介绍小黄帽等交通安全防护用品的作用教师介绍小黄帽等交通安全防护用品的作用,如小黄帽可以让司机更容易看到行人,提高行人的安全性。
文昌教育办教学设计课题:《将相和》备课时间:年月日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人物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型: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复备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3、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3、指导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2、学生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学生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和”指的是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