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抗原
- 格式:ppt
- 大小:865.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三章抗原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
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均同时具备抗原性,即均属完全抗原。
半抗原若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也可成为完全抗原。
例如: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aller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
异物即非己的物质。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如鸡卵蛋白对鸭是弱抗原,对哺乳动物则是强抗原;灵长类(猴或猩猩)组织成分对人是弱抗原,而对啮齿动物则多为强抗原。
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异物,为强抗原;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如发生改变,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即使自身成分未发生改变,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在正常情况下被相应的屏障所隔离,并不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
第三章抗原(antigen. Ag.)1.概述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与之发生特性反应注:(1)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2)理论上可以是所有自然界的物质.(3)通常指蛋白抗原.也包括多糖,脂类和核酸2.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两性质①免疫原性抗原能被T细胞表面受体TCR与B细胞表面受体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性细胞(活化T细胞)和效应产物(抗体)②反应原性(抗原性)抗原能与效应细胞或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注:(1)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2)反应原性的特异性:某一抗体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3)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脂类,某些药物(如青霉素)(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特征的物质。
如大多数物质。
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个抗原分子含有多个表位◆半抗原相于一个独立的抗原表位,游离后,不能识别。
半抗原之所以没有免疫原性,是因为识别的分子量是有一个下限的。
而半抗原的分子量很小。
(1)当体内同时存在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时候,完全抗原激活后T细胞/B细胞产生的效应T或抗体再结合抗原表位的同时也必然可以“搂草打兔子”,把半抗原一并清除掉,这也是半抗原有免疫反应性的原因。
即“躺着也中枪”(2)抗原表位可以从完全抗原上游离出来,成为一个半抗原(3)半抗原与大分子的蛋白载体结合或者交联重新成为一个新的完全抗原3.抗原表位的分类(一)按空间结构分类顺序表位(线性表位)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多在抗原分子内,主要由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以构象表位/不连续表位(非线性表位)序列上不相连,三维结构空间上彼此接近,由天然构象形成,位于分子表面,由B细胞识别或抗体识别。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三章抗原(Antigen)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三节抗原的种类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
通常指:能被TCR/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②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同时具有①和②的物质。
基本概念◆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hapten 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可与半抗原结合,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
◆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异物性: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1.异种物质:如马血清,亲缘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2.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物质,HLA改变的自身成分:如衰变的细胞3.自身物质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成分:如眼晶体蛋白特异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抗原表位(epitope)的概念:Ag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蛋白质:5-17个氨基酸残基多糖:5-7个多糖残基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1个抗原表位,1价抗原完全抗原:多个抗原表位,多价抗原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2.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连续的aa片段构象表位:不相连的aa或糖基(1)从结构上分2.抗原表位的类型:(2)从被免疫细胞识别上分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T 细胞和B 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表位位置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线性表位 表位类型 5~15Aa ,5~ 7个单糖,5 ~ 7个核苷酸 8~12Aa (CD8+T.cell )12~17Aa (CD4+T.cell ) 表位大小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主要是线性短肽 表位性质 无需 必需 MHC 分子 BCR TCR 表位受体 B 细胞表位 T 细胞表位 区别点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由抗原表位的种类、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所决定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氨苯磺酸氨苯砷酸氨苯甲酸SO3HNH2AsO3HNH2COOHNH2+ + +++/-半抗原化学基团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SO3HNH2+ + ++/-邻位氨苯磺酸邻位氨苯磺酸NH2SO3HNH2SO3H+ +4.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B细胞表位)T细胞识别载体表位(T细胞表位)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提呈载体表位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后再辅助激活B细胞,即以载体把特异T-B 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