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生平简介与结局如何?
- 格式:docx
- 大小:5.76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完美婚恋需彼此成全张伯驹和潘素的传奇情事导语: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人形象。
他的一生共娶了四名女子。
其中以潘素最为有名。
那么张伯驹与潘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情感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人形象。
他的一生共娶了四名女子。
其中以潘素最为有名。
那么张伯驹与潘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呢?他与前面三个女子的婚姻又是怎样的呢?潘素照片据张伯驹儿子张柳溪透露,张伯驹一生共娶了四个女子。
也就是说张伯驹在遇见潘素之前,已经有了三位妻妾。
第一位是张伯驹的养父张镇芳为他选的人。
无论是在记载中还是在张柳溪的言辞中,她都没有详细的姓名,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李氏啦称呼她。
李氏是一个旧时代的女性,这让有着文人先进思想的张伯驹十分不喜。
他们两人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相濡以沫的结发之情。
张伯驹的第二个夫人是一名艺人,她的艺名还是张伯驹为他娶的。
邓韵绮虽然是艺人出身,但并不是很会打扮自己。
她对于张伯驹而言,就是能够很好地料理他们的家事。
张柳溪还亲切地喊邓韵绮为大妈。
第三位夫人也就是张柳溪的母亲,是苏州人。
因为孩子而得到家中老人的喜欢,后来在1952年与张伯驹离婚。
张伯驹与潘素这一对是真正的才子佳人。
一个是前朝名门之女,一个当朝新贵之子。
但是张伯驹遇见潘素时,潘素却并不是大家闺秀的,而是风流场上的红人。
潘素由于生母早逝,家道中落,被继母卖入风月场中。
但他们都不是看重身份的人,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私奔逃走。
之后的这两人开始过上了神仙眷侣的生活。
他们志趣相投,性格相合,就连吵架都带着一番风趣。
除此之外,他们还是同患难的伉俪。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袁克定、孙科、张伯驹、宋子文
导语: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
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张镇芳之子)、卢筱嘉(卢永祥之子)、宋子文(宋嘉树之子)、张孝若(张謇之子)等,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无疑应该是袁克定、孙科、张伯驹与宋子文
袁克定,最后一个想当皇帝的人
我一直相信,袁世凯一生精明,最后却因为逆天而动,复辟帝制,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是居功至伟的。
被老袁一手请下皇帝宝座的溥仪后来在东北的种种作为都逃不掉一个“伪”字,那么算起来,袁克定,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机会而又拚命要抓住机会想当皇帝的人了。
袁世凯曾经对他的铁杆部下冯国璋说过:“我绝不想当皇帝,当皇帝有什么好处?前清前明那些皇帝都是什么下场?他们的子女都是什么下场?我可不想给儿孙们留下杀身的隐患。
”作为老兄弟,老冯是信了老袁的这段话的,因此日后老袁自食其言,到底套上了不伦不类的龙袍,老冯就非常生气,明里不得不万岁几声,背地里在南京却没少拆老袁的台。
外有民军护国,内有老兄弟捣乱,老袁想不一命呜乎都难了。
那么当初老袁是不是有意骗老冯?这是一段公案。
老袁已死,死无对证,可就是老袁活着,也没法对证。
只是我一直想,也许老袁在和老冯说这些话的那一刻,内心是不乏真诚的,他倒不是对民主共和有多深多厚的感情,只是凭他的聪明,他不能不考虑历史的骂名。
生活常识分享。
一、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张伯驹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
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表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免职。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张伯驹生于1898年,字丛碧。
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学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大军阀,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
少帅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少帅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
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被当时称为“不抵抗将军”率东北军撤离东北,“九·一八”之后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为当时花花公子之魁首,鸦片、可卡因、女明星无所不好。
三、红豆馆主溥侗诞辰: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爱新觉罗·溥侗逝世:1952年,农历壬辰年溥侗是溥仪的族兄,爱新觉罗氏,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
因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
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
红豆馆主精于昆曲、京剧,对于京剧则生、旦、净、丑全能。
《群英会》一剧能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且都技艺精妙,出神入化。
他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有关,能书善画,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境有深刻领悟,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因此对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张伯驹 39岁时纳妾小自己18岁导语:1)他叫张伯驹(18981982),原名家骐,别号丛碧馆主。
河南项城人。
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他叫张伯驹(1898—1982),原名家骐,别号丛碧馆主。
河南项城人。
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之子(过继,生父张锦芳),张镇芳与袁世凯有戚谊。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伯驹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
幼年入私塾,又接受新学教育,小学毕业后跟随父亲来到北平,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职,做到旅长——最终因不满军阀腐败生活离开军界,协助父亲打理银行业务,却发现自己对银行事务不感兴趣。
2)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在丛碧山房寓所花园内。
寓所原为李莲英旧墅,原址在今北京西四附近。
张伯驹别号“丛碧”亦由此而来。
3)1927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张伯驹倾心于收藏字画,为了珍贵文物不外流,不惜一掷千金。
收藏过的重要古代书画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唐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的《山居图卷》等等。
他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出外国。
”4)王世襄曾向张伯驹借阅《平复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
没想到张伯驹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
”放了一个多月,王世襄完成《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
图为西晋陆机《平复帖》。
5)1935年,39岁的张伯驹,纳小自己18岁的潘素为妾。
在张伯驹的大力栽培下,潘素曾三次与张大千联袂作画,画作常常有张伯驹的生活常识分享。
张伯驹作文五年级400字案例一:浮生百态,原相毕生,那爱恨、那痴缠终归是糊涂,只是不知那人,是痴不愿醒,还是醒已脱红尘。
痴是河南项城张伯驹。
翩翩公子,本是满足个人情致收藏字画,得知大批文物流失民间,继而被倒卖到国外。
他豪掷千金,万贯家财尽数挥去,陆续收得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
他说:如果流失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1941年,上海一场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
绑匪要求交出200万,妻子潘素束手无策:一时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看来只能卖字画了。
”多方斡旋后,潘素终于跟张伯驹见上一面,他已瘦得没了人形,却对潘素说: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1956年,他将平生所藏,尽数捐献国家,他知道这是文物永恒的唯一方式。
学界有称: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你瞧,那些个痴人,一生住在艺术与文化琉璃屋中,是痴,不愿醒,外面皆是姹紫嫣红与断壁残垣;亦是,醒,已脱红尘。
案例二: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名字相较于张学良、袁克文、溥侗等人来说,并不是那么被人所熟知,皆言公子世无双,“公子”这个词,自古以来便是家世、才华、吃喝雅玩与倜傥风流的一种代表。
民国时代的“公子”虽多,但可以称得上贵族的,却唯有张伯驹一人而已。
他的一生,富贵过,也潦倒过,春风得意过,也无家可归过,但无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张伯驹身上的那份宠辱不惊,都非常人所能比的。
张伯驹生在这样一个世家,张家显赫的家室给了他完美的成长环境,而那个时代的纷乱复杂,也让他走上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回顾张伯驹的一生,“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这份可以驾驭任何生活的淡定,绝非是常人可以有的。
章伯钧曾如此介绍张伯驹,“其实公子哥儿就是他的工作,要知道中国文化很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层里没有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
张伯驹晚年命运悲惨原因:因“借画”与康生结怨核心提示:曹轶欧把邓颖超的话对康生一说,康生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表面上,他让人把画送了回去,心底里,却牢牢地记下了这笔账。
这件事,改变了张伯驹今后的命运,使他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更多的坎坷和不幸。
民国初年,人称大收藏家张伯驹、少帅张学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溥仪的族弟溥侗(红豆馆主)为北平城里的“四大公子”。
张伯驹曾不惜倾家荡产,置生死于度外,同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魉做过惊心动魄的争斗,展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威武不屈的宝贵品格。
解放以后,依然有人惦记着他,惦记着他手里的古董。
有一天,康生来到张伯驹家中,一番客套后,康生走到了大书架前,拿起一函线装的清版《宋元学案》,随意翻了翻说:“听人讲,你收藏了不少古画,可以看一看么?”张伯驹谦谦地说:“多少有一点,不过大都不在这里。
”张伯驹让妻子慧素从里间小书房中取了七八幅字画来。
这都是北平解放前夕买的,基本上是明清两朝画家的作品。
张伯驹把画全挂了起来。
康生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又戴上,凑近一幅明代画家戴进(字文进,号静庵)的山水画卷,眯着眼睛看了起来。
“这……是真迹么?”“是的。
”康生点点头,又看第二幅。
这一幅是明代画家吴伟(字士英、次翁,号鲁夫)的《江夏秋居图》。
吴伟于明弘治年间被皇帝赐“画状元”之印,名动一时,笔触恣肆,山水画的意境很独到。
康生看了,不住点头。
再下一幅是清代画家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人)的山水画,画面苍润而淡远,康生看得如醉如痴。
接下来是一幅任伯年的人物和一幅虚谷的山水画,康生看得更入神了,竟情不自禁地连声赞了起来。
张伯驹站在一边,心下甚是怀疑。
他不明白,这康生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几件东西,能不能借给我看一看。
内人伴竹(曹轶欧的笔名)也喜欢写写画画的,让她也欣赏欣赏。
”张伯驹自无不允,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慧素去找了个布兜,张伯驹则把画一一取下来,卷好,放进布袋里。
一晃几个月,康生那儿再没了一点儿消息。
父亲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决然脱下军装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爷爷在家中排行老五,袁世凯的儿子们称我爷爷为“五舅”。
父亲青年时,国内革命浪潮汹涌澎湃。
1913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爷爷张镇芳升任河南都督。
第二年,袁世凯做出一项重大举措——创立培养军官的陆军混成模范团。
父亲那年刚16岁,不符合模范团的选材标准,但在爷爷的安排下,他破格进入了模范团的骑科,并由此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此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接着军阀混战,政坛风云变幻。
父亲眼见政治黑暗,又目睹爷爷的官场沉浮,叹道:“内战军人,殊非光荣!”便决然脱下军装。
奶奶眼里十足的“败家子”父亲退出军界,回到家里,奶奶十分不满,絮絮叨叨地骂他没出息,要他进入金融界。
父亲一度十分困惑、苦闷,终日无言。
那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读《老子》《墨子》,兴味十足。
1927年,父亲正值而立之际。
一次,他去爷爷任职的北京西河沿的盐业银行,半途拐到了琉璃厂,在出售古玩字画的小摊旁边溜达。
一件康熙皇帝的御笔书法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上面的四个大字“丛碧山房”写得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虽然此时父亲对收藏尚未入门,但由于旧学根底深厚,眼力已然不俗。
他没费思量就以1000块大洋将其买了下来。
回去后,父亲愈看愈爱,遂将自己的表字改为“丛碧”,并把弓弦胡同的宅院命名为“丛碧山房”。
这是他收藏生涯的开始。
从此,父亲为了收藏文物,大把地花钱。
父亲说过:“我30岁开始学书法,30岁开始学诗词,30岁开始收藏名家书画,31岁开始学京剧。
民国四公子都有谁结局如何喜欢看娱乐新闻的同学都知道“京城四少”,不过比起“民国四公子”他们也就不算什幺了。
小编整理了民国四公子都有谁,结局如何,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
张伯驹、张学良、卢小嘉、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1民国四公子之张伯驹张伯驹(1898(戊戌年)-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享年84岁。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
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的表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力而被免职。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张伯驹生于1898年,字丛碧。
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
民国“最后的贵族”张伯驹作者:朵渔张伯驹,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与红豆馆主溥侗、袁寒云、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
民初,曾游走于军人幕,投身金融业,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1949年后,更是担任了一大堆琴棋书画的理事、会长、委员、顾问之职。
京昆名票,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以求免灾。
这些文物包括西晋陆机《平复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赠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元赵孟頫《千字文》等。
(见章诒和《君子之交》)皆非俗物,实在是了得!章诒和在《君子之交》一文中记述了张伯驹一件好玩的事情。
解放后,好玩又好古的张伯驹看上了一幅古画,意欲得之,但出手人要价不菲。
而此时的张委员已非彼时的张公子,他虽担任了众多理事、委员之类的职务,但均系虚职,并无实惠。
夫妻两人的工资应付日常开支和昔日名门的琐细关系亦难维持,再想拿出钱来收藏古玩,似乎有些不自量力,败家子习气。
“张伯驹见妻子没答应,先说了两句,接着索性躺倒在地。
任潘素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
最后,潘素不得不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
有了这句,张伯驹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好玩吧。
这才是大家族里出来的真正的玩主。
玩主是不管所玩的东西有用没用的,他也不管钱够不够。
一说钱,那就俗了。
在真正的玩主眼里,钱财以及与此有关的东西都应遭到鄙视。
如《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所说,考虑金钱问题和平衡收支都被视为庸俗的事情,而将它们留给管家。
“在购物时考虑是否为自己的财力所能及,那是一种小店主作风”。
对真正的大家族来说,即使是那些遗老遗少们,也对“小店主作风”充满了鄙视和不齿。
当黎塞留元帅的孙子将黎塞留先前给他的一个装满钱的钱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他时,黎塞留元帅一把将它扔到了窗外。
说得讥诮点,张先生的行为算是一种高雅的爱好,人生的享受,贵族的格调,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为我们民族保留了不少好东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大结局四大公子究竟是哪四位?导语:在说“民国四公子”之前,让我们看看何谓“民国四公子”?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在说“民国四公子”之前,让我们看看何谓“民国四公子”?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1、大收藏家——张伯驹张伯驹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其父亲乃是曾任过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的张锦芳,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河南都督。
张镇芳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表弟。
受到父亲的荫泽,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又与,京剧大师余叔岩、画家张大千、词人周汝昌等人结交,后成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其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
2、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生于台安县桑林,亦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其父亲乃为东北王张作霖,长大成人后,张学良继承其父亲衣钵,特别是其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后制造“西安事变”,后被软禁半个多世纪。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夏威夷时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寿101岁。
张学良自诩"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
生活常识分享。
大收藏家张伯驹大收藏家张伯驹绑架案始末抗战中期,上海滩绑架、暗杀之风盛行一时,想不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竟也在上海被人绑票,开价200万赎金,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总算放回,但已吃尽苦头,惊吓过度。
张被绑原因何在,经过如何,有关论述都语焉不详,好在知情的孙曜东老先生,目前尚健在,他在报刊披露了其中内幕。
笔者近在盐业银行原始档案中,又发现一部分相关资料,可作一些补充。
受吴鼎昌之邀来上海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上海,但租界里还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静安寺路上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既是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场所,也是实力雄厚的四行储蓄会的总部。
这天,银行界巨头、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在他饭店的办公室里,正与从天津赶来的张伯驹长谈。
张伯驹,民国四大公子之一。
四人通指洪宪复辟皇帝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北洋之虎段祺瑞之子段宏业、清末大官僚张镇芳之子张伯驹、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有说张学良、溥伦也是其中的一员,具体认定不甚确定,总之都是名公显宦的弟子,气焰嚣天,真不可一世。
而细察之,数人中,又各不相同,卢小嘉、张学良何等威风,上海滩大流氓黄金荣,被卢小嘉打得晕头转向,从此一蹶不振,袁克定、张伯驹却一直落入名士圈里,下围棋、赏古玩,哼京戏,乐在其中。
张伯驹来见吴鼎昌时,还是穿着一袭长衫,手摇纸扇。
张伯驹对当官和发财都无兴趣,但凭着有钱、有势、有眼光、有机遇,他的收藏在北方首屈一指。
著名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李白《上阳台帖》等国宝,都是他的家中珍藏。
张伯驹酷爱收藏,同他的家庭背景有关。
其父张镇芳,一直追随袁世凯左右,曾任清末的天津道、盐运使和直隶总督,权势显赫。
盐业一向是国家专营的,垄断利润,全国各地的大小盐官,无不大发横财。
张镇芳还创办了盐业银行,任董事长,以辫子军出名的张勋是协理。
后来张勋复辟,张镇芳送给他25万元。
到张镇芳死后,张伯驹子承父业,仍挂着北四行之首的盐业银行的总稽核之名。
关于张伯驹的介绍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 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
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职。
是清末民初非常活跃的人物。
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
毕业后,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并由此进入军界。
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
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
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
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
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
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
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
张伯驹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戏曲和书法。
今天的人们对西晋陆机手书的《平复帖》和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游春图》应该并不陌生。
前者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后者距今也有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今天的人们,知道张伯驹其人的,似乎并不多。
而张伯驹恰恰是《平复帖》和《游春图》的最后私人藏家。
为购置《游春图》,身为豪门巨富的他债台高筑;即便身被绑架仍言“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的他,一生醉心于收藏字画名迹,最终却毅然将终生所藏国宝无偿捐赠国家。
张伯驹(1898年—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刘海粟曾说:“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
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
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
”《一代名士张伯驹》正是从这“四条河流”探究传主的不平凡经历。
张伯驹自30岁起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后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张伯驹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
经过他珍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潘素夫妇保藏文物珍品,但并不把收藏视为一己私有,而是出于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
正因为如此,故宫博物院才有了《平复帖》、《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镇院之宝。
张伯驹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1937年张伯驹40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
他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传奇作者:殷晓章来源:《档案天地》2012年第01期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不但是集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戏剧家为一身的奇才,还是一位爱国人士,为了不让国宝《游春图》流落海外,他不惜倾家荡产将其买下。
解放后,他将118件国宝捐给国家。
至今,张伯驹在海内外的影响依然很大,张伯驹的出生地河南省周口市,已经成为全国四大书画收藏品集散地之一。
不恋仕途酷好书画在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的小学院内,坐落着一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见证了一个官宦之家的繁华和落寞。
2009年底,周口市文物普查队考察后认定,这是民国年间张伯驹家的一个中药铺,张伯驹曾在此闲居。
提起张伯驹,人们往往把他想成是一个公子哥,也难怪,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3月14日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
因其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便过继给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表弟,清光绪进士。
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
辛亥革命后,清廷退位,张镇芳成了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
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人的交情更深一步。
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
随后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他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
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家人希望张伯驹进入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
张伯驹在项城市度过了他的童年后,先后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河南陆军小学。
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
毕业后,先后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盐业银行常务董事和经理、秦陇实业公司经理等职。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
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说法不同出身都是“官二代”
导语:关于民国四公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曾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这样说:“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袁克文),
关于民国四公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曾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中这样说:“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袁克文),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孝若。
又有谓:一为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三为余,四为张学良。
”
张伯驹实际上是提出了民国四公子的三种说法:一、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卢小嘉;二、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张孝若;三、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
在这些人物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张学良了。
除张学良外,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知名度可能最高。
袁克文自幼聪慧,是袁氏诸子中最不同凡响的一位,袁本人也颇为自负,常以三国曹子建自比。
袁克文无意于政治权位,袁氏称帝时,他与父兄意见相左,他的一首反对帝制的诗在当时曾传诵一时:“乍着微绵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黯九城。
隙驹留身争一瞬,蜇声催梦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上琼楼最上层。
”
袁世凯死后,袁家树倒猢狲散,袁克文便往来于京、津、沪等地,从事收藏、书画、填词、作诗、撰文、唱曲等名士活动。
1931年农历正月,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红热去世,一生挥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后只留下了20元钱的遗产,后事还是“青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
出殡时,与其相交多年的一些僧人、道士都来送葬,甚至一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来哭奠,风流才子袁二爷的后事成为当时天津卫的一大景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生平简介与结局如何?
导语: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袁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过继其伯父张镇芳。
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
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
由于他天资超逸,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
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