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自然带”?针对我们国家来说.从东到西有哪些呢?(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这说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特征?(差异性)地理环境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对于每个自然带内部来说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具有整体性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影响,而对于区域的发展同样有影响.二、讲授新课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看地图册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此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依据是什么?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区域的特征。
2.特征:(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松嫩和辽河平原。
(2)整体性。
即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如干旱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高三地理学案】——30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解读】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考情上线】1、从考核内容上看,多以世界及我国热点问题及热点地区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区域内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图表资料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从能力考查上看,侧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综合分析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基础回顾】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征:⑴。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2) 。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 。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差异: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课堂提问】1.比较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点?2.地理环境对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影响。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知识结构】【合作探究】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整理)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1) 定义:地球表面空间单位,根据地理差异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特征:可变性——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差异性——区域划分的基础。
2.区域比较的方法1) 区域定位——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征差异(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资源等)。
3) 分析在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差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人口)。
3.区域差异案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1) 地理位置差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 气候条件差异(热量/降水量/光照)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3)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世界三大黑土区:密西西比河(美国中央大平原)、乌克兰、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流域。
4)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5) 植被差异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松嫩平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类活动差异:1)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①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④其他: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①耕作方式:旱地耕作业;②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春小麦、大豆等;③作物熟制:一年一熟;④其他: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1、地理位置: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地理位置: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无误地说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通过阅读教材,运用关键词总结说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3.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运用关键词比较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景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的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爱开玩笑,吃大葱,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看更象是蒙古人。
在东南边陲的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好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
在汉口的南北,所谓的华中地区,是信誓旦旦却又喜欢搞点阴谋诡计的湖北人,被其它省市的人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因为他们从不肥输,他们认为辣椒要放在油里炸一下,否则不够辣,不好吃。
【自学导引】1.阅读教材P2第一段,说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阅读“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完成P2思考。
3.通过分析教材内容,结合上题,从位置.气候.地形.矿产等方面总结说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
4.阅读并分析教材P4-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后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比较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问题发现】【知识归纳】【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
从气候上看,大三角洲则属于南亚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考纲导航】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一)、区域的内涵:1.定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_____划分出来的。
2.属性: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和边界。
3.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作为依据来划分的,如按要素划分和联系划分。
2.主要类型:区域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⑴均质区是指组成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如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的自然区域;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的人文区域。
⑵功能区是指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三)、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2.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3.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4.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地理学上的区域界线往往是一个过渡带且具有模糊性。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四)、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发展等也存在着差异。
(五)、区域差异的比较: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区域差异的比较1.自然环境的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从、、、、_____和等方面进行比较。
2.经济发展的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从经济发展特点、、及第三产业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测试题一、选择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②明确的边界③明确的区域特征④一定的政治地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A.相对一致差异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C.差异整体 D.地带非地带性答案:A C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
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
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东北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答案:B解析:A项我国南北方界线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东北平原包括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
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7.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C.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广,淡水渔业较发达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答案:A A B C解析:第5题,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纬度差异大。
第6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第7题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第8题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等。
长江三角洲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泊密布,渔业发达。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9~10题。
9.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10.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④D.②⑤答案:C D解析:①②③④⑤分别对应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的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平原(春旱、春季多大风)、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水田、旱地景观分界)。
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为我国南方地区,红壤,肥力差,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甘蔗等,沪宁杭工业基地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
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11.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12.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重灌溉农业的发展答案:D B解析:第11题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而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
第12题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的制定。
读下表,回答13~14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13.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14.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答案:C B解析:第13题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第14题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
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15.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D.区域大小不同答案:B解析: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三枚邮票民居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17.三民居特点反映了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②—湿热的气候答案:C D解析:①为窑洞,陕北民居,陕北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两月,降水季节变化大。
②为西双版纳傣家竹楼,云南民居,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③为蒙古包,内蒙古民居,内蒙古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下图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改革 B.气候C.市场 D.交通19.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 B.地形C.光热资源 D.水源答案:A D解析:第18题,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
第19题,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比东北地区短缺,造成水稻的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
20.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12月28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天气,图中甲地区降温幅度不大。
材料二:近几十年来,甲、乙两地区工农业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1)甲地区位于乙地区的________方向。
(2)甲地区降温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有哪些?(3)促使甲、乙两地农业发展变化的相同区位因素有哪些?(4)试说明甲、乙两地工业发展条件的差异。
答案:(1)西南(2)纬度低,离冷空气源地远;北部有南岭阻挡;受海洋影响明显。
(3)市场需求量增大;交通运输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4)甲: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乙:能源资源丰富,科技发达。
解析:经纬度信息判断,图中甲为珠三角地区,乙为美国南部。
珠三角地区离冷空气源地远,且其北面有南岭阻挡,故冷空气南下时对其影响较小。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较为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大,特别是市场、科技和交通。
美国南部属于新兴工业区,科技发达,有丰富的石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