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64.00 KB
- 文档页数:21
七年级下文言文1.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孙权劝学》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文言文知识复习(七年级下册)
一.文学常识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介甫,晚号半山,(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的合称,即唐代的、和宋代的、、、、、。
2.《木兰诗》选自(朝代)郭茂倩编的,这是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3.《孙权劝学》选自,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朝代)编选的笔记小说。
《口技》一文的作者,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5.《夸父逐日》选自。
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6.《两小儿辩日》选自。
7.《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
二.综合性学习
1.你能写出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吗?
2.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你知道哪些?。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在古代中国广泛使用的书面语言。
七年级下册学习的文言文涵盖了《三个和尚》、《孟子》等经典文章。
为了更好地复习,以下是一些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及提醒。
1. 《三个和尚》这是一篇有趣的民间故事,描绘了三个和尚各自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最终却都遇到了同样的烦恼。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使用了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需要注意的是:①“偈”:是和尚为了念诵佛经而编写的诗歌形式。
文章中有不少偈语,需要理解和记忆。
②“宿世”、“有缘”等佛教概念:需要仔细理解,以便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
③“骂道”、“打骂”等词语:这些词语在现代不太被提倡,需要理解其中的上下文关系,避免误解。
2.《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塑造了孟子的思想和人格形象。
七年级下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离娄上》和《梁惠王下》两篇文章,需要注意的是:①《离娄上》:文章描述了孟子在追求仁爱和正义的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内容较为深奥,需要通过多次阅读和理解,才能把握文章的重点。
②《梁惠王下》:文章讲述了孟子对于君王如何做好管理和治理的建议。
语言用词严谨,需要注意其中的许多典故和比喻,以便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3.注意事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跟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并列句”和“比喻句”。
需要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并能熟练运用。
②词语用法:文言文中同一个词语常常具有多种含义,需要仔细理解上下文以及词语本身的含义,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
③历史文化知识:文言文常常涉及到历史文化和宗教知识,需要有一些相关知识储备,才能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的一些介绍和提醒,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经典文章。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与理解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一环。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和文言文一、古诗部分。
- 原文(部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解析:这诗一开头就很有趣,“唧唧复唧唧”,就像有人在那小声嘀咕,原来是木兰在织布呢。
可她突然不织布了,光叹气。
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呀。
然后就引出了后面的故事,因为可汗要征兵,她爹的名字在军书上,家里又没合适的人能去,木兰就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超酷的,她既有对父亲的孝顺,又有那种勇敢担当的劲儿。
而且诗里描写她出征前准备东西的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特别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跟着木兰在集市里跑来跑去买东西一样。
-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赏析:王维这家伙可真会找地方享受。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的。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在那里面肯定特别安静。
他也不怕黑,有明月陪着他呢。
这首诗虽然短短几句,但是那种幽静、闲适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就好像我们忙了一天,突然看到一个人在竹林里这么惬意,自己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了。
-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赏析:岑参在远离故乡的路上,向东望去,路远得都看不到头。
他哭得袖子都湿了,就像个小孩似的。
然后在路上碰到了回京城的使者,他想给家里报个信,可是又没纸笔。
就只能让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这诗特别真实,把那种游子思念故乡又没办法好好联系家人的无奈表现得很生动。
就像我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忙得顾不上给家里打电话,突然有个机会能给家里说句话,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同学来说,系统地进行文言文专题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关于初一下学期文言文的专题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1、实词初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众多实词,如“之”“其”“而”“以”等。
“之”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动词,“去、到”;作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其”可以作代词,指“他(她、它)的”“那”“其中的”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2、虚词像“乃”“于”“为”等虚词也要重点掌握。
“乃”常见的意思有“于是、就”“才”“竟然”。
“于”有“在、到、对、从、比”等用法。
“为”可以作动词,“做、成为”;作介词,“被、给、对”;作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3、古今异义词如“但”在古代常表示“只”,现在则有“但是”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指“行走”。
4、通假字例如“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意思是“你”。
二、重点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者也”等。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省略了“鼓”。
2、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还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文学常识1、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创作风格等。
比如,学习《孙权劝学》要知道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2、作品清楚作品的体裁、写作背景、主题思想等。
像《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她的勇敢和爱国精神。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七下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更是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对七下文言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但:古义为“只”,今义为“但是”。
例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但”。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如“双兔傍地走”。
股:古义为“大腿”,今义为“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便是古义。
2、一词多义市:“愿为市鞍马”中“市”意为“买”;“东市买骏马”中“市”指“集市”。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自非亭午夜分”的“自”是“如果”。
3、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动词,“买”。
4、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二、重点句子翻译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翻译:对着窗户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文学常识1、《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坚毅的巾帼英雄形象。
2、《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3、《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河中石兽》作者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了寺庙门口的石兽掉入河中,众人寻找的故事。
四、课文内容理解1、《木兰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这一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初一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1一、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实词列举。
1、少习吏事(熟悉,通晓)2、寡学术(少)3、每归私第(自己的住宅)4、阖户启箧(关)(门)(打开)(箱子)5、处决如流(比喻快速)6、既薨(已经)(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7、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8、忌克(对人忌妒刻薄)9、卒用其人(终于)10、及为相(做,担任)1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1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三、虚词列举。
以:1、太祖常劝以读书(连词,不译)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3、普又以其人奏(将)4、跪而拾之以归(连词,然后)四、课文翻译。
**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着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②从道理上讲: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②姓名③身世④家世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 .父/利其然也D .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4、“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答: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木兰诗1.本文 选自宋代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燕.山 胡骑. 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着.我旧时裳着: 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 ,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18.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孙权劝学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翻译句子;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答: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口技一阅读全文回答: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作者 ,字 ,人;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 A .适逢,正赶上 B .会议 C 开会 D .会合 2众妙毕.备 A .毕生 B .毕业 C 全、都 D .完了 3宾客意少.舒 A .少量 B .稍减少 D .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A . 名字 B .名声 C . 出名 D .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一时齐发”指文中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这样写的作用是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 、 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8.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 ,都是为了突出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 谈谈你的独到见解;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二阅读第二段回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 4众妙毕备2.用“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补充文中空白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答: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翻译下列句子;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⑵天柱折,地维绝译: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狼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 目似瞑,意.暇甚 D .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 .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 .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 .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 、 、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我认为:7.阐述本文主旨;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参考答案:★★★伤仲永一、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⑵、见闻录二、“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三、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四、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略六、1、A B CD FE 2、D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8、略 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 2. 不使之学令其作诗我还自扬州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 3. 自扬州还八、哀伤,痛惜哀伤,惋惜九、1、C 2、B 3、略 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木兰诗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2.略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通过“开、坐、脱、着、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7.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孙权劝学1.资治通鉴政治史学司马光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对话睿智、关心下属;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学有所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口技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张潮笔记林嗣环铁崖, 明末清初2、1A;2C;3B:4D 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6.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儿醒大啼有鼠作作索索 8 口技者表演的内容观众的反映“善”9.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二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正面、侧面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1、夹杂;即使;说出;大腿;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13、忽俄而呼呼许许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夸父逐日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1、略;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狼一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5、 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 议论二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5. 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7.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8.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伤仲永1.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标题中“伤”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读准下列字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文知识归纳一、《伤仲永》1、出处:2、作者:3、代表作: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A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B词义:⑪、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③未尝识书具:⑫、古今异义:①是:古义,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⑬、一词多义:①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⑨于: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11)夫:今夫不受之天:夫起大呼。
⑭、词语活用:①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⑮、重点词语翻译:①世隶耕②不至③称前时之闻④通悟⑤收族⑥彼其:⑦泯然:⑧贤于材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全局表判断。
)②省略句: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古文集复习资料1. 《论语·为政》-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孔子2. 《史记·苏秦列传》- 「众人之事,必先勇于自负其能,然后人才乃出,非人才勇于自负其能也。
」 --- 苏秦3. 《史记·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无能为也。
曷者?不秦者众也。
」 --- 陈胜4. 《史记·平准书》- 「盖天下之治乱,其要在於持说法者也。
」 --- 司马迁5. 《史记·白马篇》- 「市井之徼幸者异常而好闻也,其马不肯步,曰驰;其人不肯步,曰逸。
」 --- 司马迁6. 《史记·陈涉世家》- 「民财力充实,吏治罚明,唯是所欠者无恶耳。
」 --- 陈涉7. 《唐诗三百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兼怀南陈诸贤》- 「庐山秀出南斗峰,秋月清江白露中。
」 --- 刘长卿8. 《唐诗三百首·长安晚秋独游宿广文馆》- 「青云直上三万尺,白日升天九万里。
」 --- 杜甫9. 《西游记》- 「观音在世间风,对虾介命摄偏龛;是非只为为尘劳,且劝家奴莫犯禁。
」 --- 吴承恩10. 《古文观止·明堂孔写阐宣公》- 「万物二运,顺与逆,审可用乎?惟天地不能逆运耳。
」 --- 程颢11. 《古文观止·天文述》- 「非徒亮世能使人耀,如复金石也;明世胜乎巧伪,亦如火星也。
」 --- 纪南溟12. 《古文观止·明石刻碑》- 「金石小达其跻跻,而楚遗楚风。
」 --- 何象先13. 《古文观止·于说衡传》- 「所以藩者,置土垂khī守之官。
」 --- 王同祖14. 《全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红烛留灰汗湿衣,当年戏马莫迟迟。
」 --- 白居易15. 《全唐诗三百首·登飞来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李白16. 《全唐诗三百首·泊秦淮·钟情汉苑千秋晓》- 「独倚朱阑无限事,未曾惆怅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