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八年级物理全册8.3空气的力量学案2沪科版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3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3《空气的力量》教案在设计这节《空气的力量》的物理课程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空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实践活动。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并演示如何测量空气压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空气压强的理解。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吹气球、吹纸片等,让学生们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一些任务。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讲解如何测量空气压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实践活动。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对空气的力量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并掌握空气的力量,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空气的力量》这节物理课程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如何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关注的细节,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我会准备一些气球,让孩子们亲自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8.3空气的“力量”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空气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气压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压的测量方法,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气压的概念,能够运用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水银柱、塑料瓶、注射器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空气力量的故事,如“飞机如何起飞”。
2. 实验一:观察气压计的原理,了解气压的测量方法。
3. 实验二:探究气压与海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压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4. 实验三:探究气压与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压与天气变化的联系。
5. 实验四:运用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吸管能吸饮料”。
6. 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讨论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活动重难点1. 气压的测量方法。
2. 气压与天气、海拔的关系。
3. 运用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气压的基本概念,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医疗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与选择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四个实验来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和体验。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气压的概念,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一,观察气压计的原理,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气压计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对气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我选择了水银柱式气压计,因为它的原理直观,易于操作。
8.3 空气的力量学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始终秉持着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空气的力量。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验教学,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力量。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
2. 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力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力量。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力量,并能够理解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瓶、吸管、胶带、实验台等。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气球、塑料瓶、吸管、胶带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个气球,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和颜色,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实验一:吹气球a.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份实验套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呼吸吹气球。
b. 吹气球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膨胀,让他们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c. 讨论:为什么气球会变大?空气在哪里?3. 实验二:塑料瓶变瘪a. 将塑料瓶装满水,用吸管将水吸出,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b. 讨论:为什么塑料瓶会变瘪?空气的力量在哪里?4. 实验三:吹纸片a.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张纸片,要求他们用吹气的方式让纸片在空中飘起来。
b. 讨论:为什么纸片会飘起来?空气的力量在哪里?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力量。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力量,并能够理解实验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让幼儿了解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力量。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大气压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2. 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等;3. 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概念,学会用实验方法测量大气压值,并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实验,以及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压计、吸管、杯子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吸管吸饮料的原理,引发学生对大气压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大气压的概念,解释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如气压计的使用。
3. 实验演示:进行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4. 课堂讨论:分析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吸饮料、离心力等。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大气压值,并记录实验数据。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的概念;2. 测量大气压的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4.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本节课的实验数据,描述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大气压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如晴天大气压较高,阴天大气压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8章8.3 空气的“力量” 学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空气的‘力量’”,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空气的力量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空气的力量。
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发现空气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知道空气的力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环节,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杯、吸管、盆子、小车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个塑料杯,一支吸管。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让孩子们猜测空气的存在,引出课题。
2. 实验一:让孩子们用吸管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3. 实验二:将塑料杯倒扣在盆子上,盆子里装满水,然后用吸管将空气挤出,观察塑料杯是否移动。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力量。
4. 实验三:让孩子们用气球和小车进行团队合作,感受空气的力量。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空气的力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还将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鼓励他们在家中进行类似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让孩子们尝试用其他材料代替气球,观察空气的力量是否一样。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力量,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次“空气的‘力量’”课程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点细节,它们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8.3 空气的“力量” 学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游戏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空气的‘力量’”这一课程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有一定的“力量”,可以使纸片飘起来等。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力量”和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纸片、吸管、盆子、塑料杯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纸片,一根吸管。
四、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吹起来的气球,放在讲台上,引导幼儿观察:“你们看看,讲台上有什么?”引发幼儿对气球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向幼儿讲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等,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幼儿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3. 实验一:我会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气球,让他们用手挤压气球,感受空气在气球里的存在。
然后,我会让他们把气球放在手掌上,轻轻地放掉气球,观察气球的运动。
通过这个实验,让幼儿感知到空气有一定的“力量”。
4. 实验二:我会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纸片,让他们拿着纸片,慢慢地往地上放,观察纸片是否会掉下来。
接着,我会让他们用嘴巴吹一口气,纸片就会飘起来。
通过这个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力量”。
5. 实验三:我会发给每个幼儿一根吸管,让他们把吸管放在盆子里的水中,吸一口气,水就会沿着吸管上升。
通过这个实验,让幼儿感知到空气的“力量”。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空气的“力量”和其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改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8.3《空气的力量》导学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空气的力量》的物理课程。
设计意图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对物体的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力量,知道空气对物体的作用,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验。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力量,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气球、塑料杯、水、风扇等。
第一步:引入活动。
我会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力量,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第二步:实验一。
我会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然后用手指挤压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第三步:实验二。
我会让学生拿一个塑料杯,倒入一些水,然后用嘴巴吹气,让水在杯子里面的位置保持不变。
学生会发现,当他们的嘴巴吹气时,水就会上升。
第四步:实验三。
我会让学生拿一个风扇,然后用风扇吹气球,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活动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实验。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空气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对物体的作用。
但是,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不够认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一些类似的实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力量。
这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
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是一个难点,因为空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力量。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对物体的作用也是一个难点,这需要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8章8.3 空气的“力量” 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8章的第3节,主要讲述空气的“力量”。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理解大气压强的来源和作用。
2. 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3. 探究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了解海拔、温度等因素对大气压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和作用,能够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2.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和作用,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难点: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实验器材、PPT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气压计的使用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的概念和作用。
2. 知识讲解: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来源和作用,介绍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包括大气压强的计算题和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和作用2. 气压计的使用方法3. 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10^5 Pa,求海拔2000米处的气压。
答案:海拔2000米处的气压约为0.8×10^5 Pa。
2. 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中大气压强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登山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一、大气压强的定义和作用我们需要明确大气压强的定义。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教案: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8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大气压的概念,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气压计的使用方法,掌握如何测量大气压值。
3. 探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了解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值,能正确解释测量结果。
3. 通过对大气压与高度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难点:大气压与高度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气压计、水银柱、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在瓶子上方加盖,然后倒置瓶子,提问学生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引出大气压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大气压的概念,介绍大气压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值,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值,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探究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
6.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的概念2. 大气压的应用实例3. 气压计的使用方法4.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大气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大气压是指大气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1. 空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探究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3. 气压计的使用和制作。
4. 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学会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
2. 教学重点:空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实验器材(包括气球、水银柱、玻璃管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例如,用一个气球和一个气压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压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空气压强的定义、单位以及测量方法。
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4.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讲解气压计的制作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气压计。
让学生分组实践,学会正确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5. 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大气压强现象,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空气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压强的定义和单位。
2. 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3.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4. 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空气压强的定义是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
b. 描述一下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c. 简述气压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d. 举例说明两个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8.3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教案:空气的“力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和体验空气的力量。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的密度、压力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瓶,水,注射器,纸片等。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将一个塑料瓶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空气,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塑料瓶会变得膨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让塑料瓶膨胀呢?2. 实验一:空气的密度。
将气球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观察气球的浮沉情况。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气球会浮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入空气后,气球会浮起来呢?3.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
将一张纸片放在桌子上,然后向纸片下吹气,观察纸片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吹气的增加,纸片会被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吹气会让纸片起来呢?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例如,研究空气的压力和流速的关系,或者研究空气的密度和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一、学习目标:1、会初步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受温度和季节的影响.3、知道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掌握大气压强与高度和液体的沸点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1、大气压强(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用p0表示。
说明:大气压强不能像液体压强p=ρgh计算。
原因:空气密度不均匀,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
(2)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两个重要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既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又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值.2、大气压的实验测定阅读课本160页,人们常用的气压计有哪些3、大气压强的变化(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2)每种液体都有一定的沸腾温度,叫做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气压增大而升高.四、小组合作学习1、(1)为什么高山上煮食物很难煮熟?(2)为什么航天员在太空必须穿航天服?2、例1.将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30º,则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A 不变B 变长C 变短D 无法确定例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A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B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C 瓶塞遇冷收缩D 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例3.在海拔2000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例4.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五、当堂检测: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最早准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_______2.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Pa.3.在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55mm,可能的因为是( )A 玻璃管太长了B 玻璃管放斜了C 管内水银面上方进入少量空气D 玻璃管比较粗4. 在烧杯底部铺一层细砂,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投入到瓶中,然后将削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经过一段时间,鸡蛋能自动进入瓶中,这是因为()A.鸡蛋由于本身重力而进入瓶内 B.瓶中的气体将鸡蛋吸入瓶内C.由于鸡蛋受到了大气对它向下的压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 .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6. 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7、列事例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A.做化学实验时,用吸管吸取试剂B.在三峡大坝的上、下游之间修建船闸C.壁虎靠脚趾上的吸盘在墙壁上爬行D.签字笔或圆珠笔的笔芯尾处8、“高原反应”与气压有关,高度越高,气压_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高原上用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用普通锅烧煮时,水的沸点_______100℃。
8.3 空气的“力量”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
(4)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2、预习范围教材第8章第三节内容二、预习要点___________叫大气压强。
2.标准大气压 p0= _______________.3.海拔越高,空气越_______,大气压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1.小华同学想用空易拉罐来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是()A.用酒精灯加热空易拉罐一段时间后,将易拉罐封闭B.将空易拉罐密封后,放入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气体抽出C.用吹风机对着空易拉罐口吹风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气2(多选).如图所示的是“估测大气压的值”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为计算活塞的横截面积,要测出注射器的全部长度B.测量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时,利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C.针筒和活塞发生相对运动过程中,活塞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如果装置漏气会造成大气压的测量值偏小3.甲同学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得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乙同学采取下面哪个措施可以改变这个高度差()A.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B.往水银槽内加少量水银C.用粗一些的玻璃管做实验D.将玻璃管倾斜一些角度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大气压强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实验2 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实验3 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
8.3 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最早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产生的现象。
实验器材演示用: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学生用:每人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自学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做几个趣味大气压小实验,引发学生求知欲,以解释产生的原因为切口引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展示疑点教师投放学案,学生依据学案看书自学,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从而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并出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最底部,为什么空气会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并且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能解释课本中所示的实验吗?试一试看。
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什么?你能计算出压在每个半球上的大气压力吗?4、请回答图1所提出的问题。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如果托拆利实验中,倒置在水银槽中的玻璃管倾斜,会出现什么情况?1标准大气压等于多少帕斯卡?如果托里拆利实验用水来完成的话,玻璃管至少需要多长?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一)大气压强: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马德堡半球实验”与同学讨论,从中能得到的哪些信息?(学生回答: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很大)。
2、讲授地的周围让厚的空气层包围着,包围着的地的空气层又叫大气层,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够流动,同样,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都有压强。
大气对当在它里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8.3 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2.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3. 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气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难点: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高度计、PPT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覆杯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不会从杯子里流出?引出气压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气压的概念,介绍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以及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气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压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气压有关的实际问题。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打气筒打气等,让学生了解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气压的概念2. 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3.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4. 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请解释为什么水不会从覆杯实验的杯子里流出。
3. 请举例说明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的撞击力。
测量气压的工具是气压计。
2. 水不会从覆杯实验的杯子里流出,是因为杯子里外的气压相等,形成了一个平衡状态。
3. 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很多,如吸管喝饮料、打气筒打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了解了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掌握了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并认识到了气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3《空气的“力量”》我的教案:8.3《空气的“力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节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袋、吸管、盆子、水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个气球,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气球里面是什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空气!”我接着问:“那么,空气有没有力量呢?”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于是,我告诉他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空气的力量。
2. 实验一:我拿出一个塑料袋,向里面吹气,然后把塑料袋系紧,让它成一个球状。
我问学生们:“你们猜,如果我把这个塑料袋放在水里,它会怎么样?”学生们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
我告诉他们,我们来试试看。
我把塑料袋放入盆子中,盆子里装有水。
结果显示,塑料袋浮在了水面上。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空气产生了浮力,所以它能够浮在水面上。
3. 实验二:我拿出吸管,告诉学生们,我们来做一个吹乒乓球的实验。
我把一个盆子放在讲台上,盆子里装有水,水中有一个乒乓球。
我用吸管吹乒乓球,乒乓球在水中飘来飘去。
我问学生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们说,他们看到了乒乓球被空气推动着。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吹出的空气产生了力量,推动了乒乓球。
4. 实验三:我拿出两个气球,一个吹得很大,一个吹得较小。
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8.3 空气的“力量”教学内容: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工具;2.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实例;3. 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4.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的概念,掌握气压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2.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实例,了解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2.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实例;3. 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4.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玻璃管、水银、演示台;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气压计、玻璃管、水银等)、笔记本、尺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例如,拿一个气球,挤压它,气球会变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压力。
2. 讲解气压的概念:解释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的撞击力。
介绍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并展示气压计的实物。
3. 演示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在演示台上放置一个气压计,调整其内部的水银高度,观察气压计的指针变化,解释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4. 讲解大气压强的存在:通过实验,如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释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5. 讲解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解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强会逐渐减小。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6.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讲解气压计的制作过程,包括玻璃管、水银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读取气压计的数值。
7.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值,记录并分析数据。
板书设计: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工具;2.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实例;3. 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4.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作业设计:1. 请解释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2. 请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应用实例;3. 请描述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4. 请简述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8.3空气的“力量”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基于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主要涵盖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具体内容有:空气的存在、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大气压的应用和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空气的“力量”并掌握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气压的概念,能够运用气压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其科学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大气压的应用。
难点: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如何运用气压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水银柱、塑料瓶、实验器材一套。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节内容,引入本节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有没有‘力量’呢?”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气压的概念,空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
介绍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并展示其工作原理。
3. 实验演示(10分钟)演示大气压的应用,如用塑料瓶演示吸管吸饮料的原理。
演示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如用水银柱实验。
4. 课堂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气压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2. 大气压的应用实例3.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为什么吸管可以吸饮料?高山上为什么呼吸困难?2. 答案:吸管吸饮料时,吸走管内空气,使管内气压下降,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进入管内。
高山上大气压降低,人体呼吸困难,需要更多的氧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生活中更多的气压现象,进行家庭小实验等。
8.3空气的“力量”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想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物理现象,理解空气的力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压力和流动,感受空气的力量。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定位于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压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将其定位于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压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空气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力量的知识。
这节课,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同时,也能够让他们理解到,物理知识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我选择了气球、塑料瓶、水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这些器材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空气的力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通过这个细节,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压力的产生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空气的力量。
另一个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更好地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一、学习目标:
1、会初步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受温度和季节的影响.
3、知道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掌握大气压强与高度和液体的沸点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
1、大气压强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用p0表示。
说明:大气压强不能像液体压强p=ρgh计算。
原因:空气密度不均匀,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
(2)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两个重要实验:1、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既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又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值.
2、大气压的实验测定
阅读课本160页,人们常用的气压计有哪些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2)每种液体都有一定的沸腾温度,叫做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气压增大而升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
1、(1)为什么高山上煮食物很难煮熟?
(2)为什么航天员在太空必须穿航天服?
2、例1.将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30º,则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
A 不变
B 变长
C 变短
D 无法确定
例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C 瓶塞遇冷收缩
D 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例3.在海拔2000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例4.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五、当堂检测: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最早准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_______
2.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Pa.
3.在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55mm,可能的因为是( )
A 玻璃管太长了
B 玻璃管放斜了
C 管内水银面上方进入少量空气
D 玻璃管比较粗
4. 在烧杯底部铺一层细砂,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投入到瓶中,然后将削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经过一段时间,鸡蛋能自动进入瓶中,这是因为()
A.鸡蛋由于本身重力而进入瓶内 B.瓶中的气体将鸡蛋吸入瓶内
C.由于鸡蛋受到了大气对它向下的压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 .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6. 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7、列事例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做化学实验时,用吸管吸取试剂
B.在三峡大坝的上、下游之间修建船闸
C.壁虎靠脚趾上的吸盘在墙壁上爬行
D.签字笔或圆珠笔的笔芯尾处
8、“高原反应”与气压有关,高度越高,气压_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高原上用普通锅煮不熟饭,是因为用普通锅烧煮时,水的沸点_______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