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白当黑——论草书艺术的空白之美
- 格式:pdf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4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欣赏书法,而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教你如何欣赏草书,希望可以让您对草书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法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几千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它在中国人的心中犹似音乐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一,书画本同源,在欣赏时也可用画中的线条欣赏方法来入手,从字中线条的转折的柔和与钢硬.急与缓来欣赏.二,欣赏字,还需从全篇部局入手,看黑白部置.气的连贯(线条美).钤章的运用.三.以上是从表象入手,字由心生,字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的反映流露.所以在欣赏时应从作者的所处的各种环境入手,其中包括作者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入手主要还是体会书法家笔间的感情性情是什么,性情是作品显示的一种精神面貌,它是书家性格和情感的表露。
情感是一个变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主观世界的波动都可以造成书家情感的变化,所谓“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指的就是书家性情表现为作品性情。
相对情感这一变数而言,性格基本是一个定数,书家性格或刚烈,或温和,或租犷、或细腻、或豁达、或拘谨、或开朗、或沉郁,都会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有书道新闻现代笔迹学的研究成果也已证明,任何人的字迹都是其性格的一种表现。
正是这种情感和性格的结合.使书家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性情内涵。
由于草书动感节奏比其它书体更加强烈,草书作品尤其如此。
所以.性情成为草书作品最能感染人、熏陶人的因素,也就成为古住今来书家和论者最为倚重的看点。
草书性情与点画草书性情的表现需要书家笔墨技能亦即法则的支撑。
孙过庭在论及草书形质和性情时指出,构成草书形态质地的主要特征是“使转”,最能体现草书性情的是“点画”。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草书的态势。
流动和变化皆源于点画的精微全部缺乏精微点画的草全部无法表达全部内涵的。
而点画合乎笔法方能臻精微。
用笔不合法度,不到位,点画则难免出现病态,浮滑软薄、妄生圭角、钉头鼠尾、飞蓬蔓草、也就出“俗字”。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中的一株奇葩,是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她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馨香和活力!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书法纯真之美,,挖掘中国书法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汉字线条结构章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它在国际上特别受到重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自己国家的文字发展成一门艺术,并且艺术发展境界之高。
中国周围国家像日本、朝鲜,日本虽有“书道’,但都有对中国书法的借鉴。
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汉字,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道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就是从写字升华而来的,没有写字就没有书法艺术,然而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写字是人们记录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为了实用,是一种工具;书法是人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字里有某些没的因素,即有某些为人们所感悟的美的东西,是在于对美的追求,是一门艺术。
一、汉字表意之美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了艺术性。
汉字的功能是在于记录人们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初,用线条组成一些不同的符号,以表示大家都认识的事物,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神灵“,心里总希望能得到好得生活,于是在丰收之时,或喜庆的日子里,就祈福、谢神,不光是口头上念,还用吉祥的文字刻在住处的树干或掩饰上;在狩猎或播种时,还做一些镇邪或驱魔的咒语,以求得打猎和种植的成功,在闲暇欢乐之际,则用歌舞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他们将这些歌谣记下来,便成了歌谣。
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频繁的写刻中,不断的趋向简化,删繁就简,概括为简单的形符,这样就完全脱离的外形的束缚,只用线条形成不同的抽象结构,这最便于书家抒发心灵之感受,任其挥洒自如。
凭借当时的情趣,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感受。
汉字在出现之初,就不是机械地描模客观事物,而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概括性的成分,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成分。
二、线条之美汉字是用抽象的点线笔画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
感悟书法作品之美,提升学生审美之能摘要:书法艺术产生的土壤是汉字,汉字最初取法自然物象,在本质上说就是图画美、无声的音乐。
中小学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作品;审美能力一、点面结合,感悟书法作品美(一)感悟点画的线条美书法就是线条的舞蹈,是以汉字为载体创造的艺术品,点画是汉字最基本的细胞。
大书法家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日;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横折斜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弯折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斩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常三过笔。
”体现了线条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书法家表情达意、流露修养、展示气质的媒介,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慰藉、净化、震撼。
1.点画的线条美来源于用笔与用墨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
”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关系到点画对思想感情的表达。
“中锋取劲,侧锋取妍”,用笔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用笔为辅。
中锋用笔就是笔尖、笔锋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间。
中锋用笔的特点是字写得“圆劲”。
怀素、张旭的草书很明显地表现了中锋用笔圆劲的感觉。
侧锋用笔的特点是字显得秀美。
侧锋用笔是对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即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画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及变化,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在书法表现意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墨色或苍拙苦涩,或淋漓酣畅。
“干裂秋风燥取险”,就是用枯笔,线条苍劲有力,犹如秋风中的树枝一般,写出来的字显得险峻。
“润含春雨润取妍”就是用湿笔,线条很滋润,犹如春雨润物,以使写出来的字显得秀美。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最能见精神;焦墨偶使用,显得非常干皴,能显出画龙点睛之妙;干墨常在行草书中以体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及其表现力;湿墨使点画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淡墨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
试析书法艺术的形式美On the Formal Beauty of CalligraphyHAN Jun作为传达思想,记录语言的符号,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一般的解释是,由于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的原因,使汉字具有着一定的形式美,归属于造型艺术,有着艺术的一般共同性。
因此其形式美值得我们深察。
汉字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史,但对汉字艺术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张道一教授在《汉字艺术鉴赏》中这样写道:“从实践方面看,中国书法已形成巨大的传统……历代书家辈出,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理论研究上,多着眼于书体的沿变,书家的师承,以及笔墨技法等细节的成就,一方面这些研究很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又明显感到不足,即缺少宏观的总论,把中国书法推向应有的高度,进入美学,进入文化的制高点。
”[1]美学家宗华在《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写道:“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的凭据,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
”[2]这些正是我们深察书法形式美的启发和动力所在。
一、艺术中的形式与形式美(一)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形式是一美学术语,意指艺术品知觉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
波兰美学家塔塔凯维慈指出形式有着五个方面的含义:1.形式是各部分的安排,它与要素相对;2.形式是直接诉诸感官的东西,与内容相对;3.形式是一个事物的外观,与物质材料相对;4.形式是一个对象的概念本身,与对象的偶然特征相对;5.形式是心智对感知对象的赋予,与一切不能有心智产生的东西相对。
前三点涉及具体作品,后两点涉及一般哲学认识论问题。
也即艺术的形式包含内形式与外形式两个方面,是美学意的根源。
在具体作品中这两种形式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不可分离。
[2](二)艺术的形式美形式美是美的形态之一。
在东西方美学史上,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与艺术家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教你怎样赏识和评论书法作品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一次发了以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从头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成效。
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的,不恰之处还望不灵见教。
一、用笔书法作为独到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而书法艺术正是经过这类物化的手段达到创建境界、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利害,要点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足表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擅长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擅长用笔表现笔划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硬;而不擅长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简单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是以为:“一点失所若佳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佳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
”这句话出自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写撇画时行笔要重、要按住走。
写捺画时行笔要轻一些。
写折画时候行笔要先停一下,把锋调整好再持续写。
裹锋这种笔法在书写的时候笔锋保持圆锥状。
写点时要用挫法写出。
写勾时,勾尖必定要锋利,尖利。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散布之发笔宽,构造之发笔紧。
”意思是: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轻轻抬起。
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轻轻向下。
宽”是指每个字在笔划安排时,写第一笔要为下边的笔划留有充足的地点。
“紧”是发笔时要从字的构造紧凑上考虑。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束,必故拓。
将欲行,必故停。
将欲伸,必故屈。
将欲拨,必故擪。
”这是笪重光(1623年--1692 年)在《书筏》中对书法的辩证之美以及书法的创作规律进行的论述。
“计白当黑”论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
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彼此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
“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
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
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动,而前者的黑白不分则是无人性的人为颠倒。
现实生活中的黑白不分带来的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之恶果和人的不安宁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国画中“计白当黑”带给人的则是视觉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灵净化。
虽同样都是人为的,但效果各异。
所以说,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绘画艺术实践中,炼就一双慧眼去明辨黑白,把握黑白之共存关系,对社会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描摹客观---以形写神---写意三个阶段,在其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对中国画由黑白构成的画面空间越来越重视。
中国画家们亦越来越认识到画面置黑布白的重要,所以也就非常慎重黑、白的布设,“计白当黑”的绘画观念便随之形成。
中国画的基础材料纸或绢为基础的白,墨为基础之黑,当绘画在画家的操纵下进行时,墨和纸(黑和白)开始发挥其功能,便有了依存关系,共同完成画家的指令,发生着变化。
这时的黑和白已不是作为基础材料时的状态了,黑和白形成了一种关系,共同承载了同一使命,形成一个整体。
这时的绘画状态当是画家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美学思想、表现技巧等统统被黑白整合融构在一起,转移到黑与白的世界里。
有些画家简单的把置黑布白理解成章法或构图,这就是把中国画黑与白的美学和文化价值看低了,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
教你如何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这篇文章是历时一个月时间整理出来的,上次发了之后有朋友感觉排版不好配图太少影响观看,故重新整理排版并加了一些配图,希望能有好点的效果。
这些文字是为了一个节目准备的,不恰之处还望不灵赐教。
一、用笔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
而书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物化的手段达到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作用,正如康有为所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康有为认一篇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对于用笔技巧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写好一幅作品的基础。
晋代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充分体现了她对用笔的重视,一开篇就是对用笔的论述:“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笔表现笔画线条力感的人,他的字会显得骨力坚挺;而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的字很容易使线条流于疲软、乏力。
王羲之更是认为:“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若壮士之折一肱骨。
”意思是:一个字中有一个点写得不好就像是一个美人坏了一只眼睛,一横没有写好就像是一位壮士断了一条胳膊。
“撇之发笔重,捺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
”这句话出自孙过庭的《书谱》,意思是写撇画时行笔要重、要按住走。
写捺画时行笔要轻一些。
写折画时候行笔要先停一下,把锋调整好再继续写。
裹锋这种笔法在书写的时候笔锋保持圆锥状。
写点时要用挫法写出。
写勾时,勾尖一定要锐利,锋利。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
”意思是:写横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抬起。
写竖画时行笔要边走边微微向下。
宽”是指每个字在笔画安排时,写第一笔要为下面的笔画留有充分的位置。
“紧”是发笔时要从字的结构紧凑上考虑。
“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束,必故拓。
将欲行,必故停。
将欲伸,必故屈。
将欲拨,必故擪。
”这是笪重光(1623年--1692年)在《书筏》中对书法的辩证之美以及书法的创作规律进行的阐述。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篆刻章法中,最经典和最应当让新人记住章法原则的还是邓石如说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句话本指书法,也就是说在书法作品中既要注意字形笔画的实处(黑),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虚处(白)。
而其实,这句话,几乎存在于各种视觉作品里,比如摄影:(计白当黑的摄影作品)小船是这幅作品的重心,但你可以忽略船以外的空白吗?再比如我们看齐白石的画:(齐白石的画)我们能想像画中不留够足够的空白带来的滞塞吗?……这些章法美,在篆刻中表现的更为充分。
不过可以分为两块来看,一是疏密原则,二是黑白相“当”的原则。
一、疏密原则: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指的疏密原则,比如:(赵之谦刻“汉学居”)居处的空白可不正是疏可走马,汉学两字的密集,可不正是密不透风,两相比较,使整方印黑(朱)白对比强烈。
整方印读来疏密有致,赏心悦目之余,并不觉得“居”字处的红地空白突兀。
再比如:(赵之谦刻“赵之谦”)赵字“肖”处故意留红,“之”字又故意调整结构,留出大面积的两块红地,使之与“肖”处的留红呼应对照,疏处愈疏,而赵字的头部故意进行了笔画粘边,谦字也做了相同的处理,也是协调的呼应,密处愈密。
再提一下邓石如本人的作品,如:(邓石如“觉非盦主”)“觉”“盦”两字繁密,“非”“主”两字简洁,本不须再做更多处理,但大师就是大师,“主”字在邓石如大师手下,用了金文的写法,因此留出了更大的空白,由此,形成了更明显的对比,疏密对比更强烈,也因此更有视觉艺术效果。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石户之”三字本就简洁,“农”字本就繁复,但邓大师并不做额外的处理,还是让四个字各占地位,农字显得“密不透风”其他三字则“疏可跑马”。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再看邓石如的“意与古会”,“古”字简洁,大空白保留,与其他三字的繁复,也是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之下的章法杰作。
二、计白当黑以上这些是章法上的疏密原则,那么,计白当黑呢?“计白当黑”中的“白”与“黑”,原指书画作品的中的“虚”与“实”。
2021年茂名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
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
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
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
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
”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
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材料二:近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
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
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
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
“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
”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
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
“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网)材料三: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
论“计白当黑”的书法艺术表现方式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12期内容提要:本文从书法的留白处着眼,对书法笔画、结字、章法三方面“计白当黑”的艺术表现方式做了论述,目的是使书法学习者对“计白当黑”由抽象模糊的认识上升到具体直观的认识,便于实践中操作,以利提高创作水平。
关键词:计白当黑;留白;白;黑;章法“计白当黑”是书画家和篆刻家追求上乘境界的艺术方法,源于清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1]黄宾虹曾指点青年林散之:“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
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
”[2]作家老舍喜爱书画收藏,曾经在一幅画的空白处题了很多字,行家一看说:把鱼塘填满了。
老舍以为空白处是多余之白,没想到那是画家给鱼儿留下的水塘。
从这两件事例不难看出:有修养高水平的书画家都悟通了“黑”“白”关系,并能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实践;而多数书画学徒往往只关注“黑”而忽视“白”,“黑”处苦心经营,“白”处熟视无睹,所以无法自我超越而至上乘境界。
“计白当黑”也是留白艺术,是指将字里行间由笔墨连续切割的空白,当作笔墨一样精心巧妙布置安排,形成的空白(以下简称留白)既有鲜明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画的留白,可以是天、是地、是云、是水、是树干、是山石或房頂。
书法留白虽不具体,但也有形,是由笔画、部首、单字及字组、行、块、整篇的边缘及空白形成的,与“黑”处笔墨轮廓犹如齿轮咬合,密不可分,是一个多层级留白构成的复合系统。
所以“黑”处要用心经营,而“白”处更甚,“白”和“黑”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如平面构成中的“正形”与“负形”,互为图底,互相转换。
“白”之于“黑”的重要性就像宇宙包罗天体,大地承载万物,空气濡养生命一样,人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白”与“黑”契合了道家哲学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而文学的“言外之意”、音乐的“弦外之音”,戏曲的不设布景,都和“计白当黑”道理相通,无不是道家哲学在艺术活动中的体现。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
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
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
2020年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津的开合桥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
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
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
这些都是开合桥。
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对陆上交通来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
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
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
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
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
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
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
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
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
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居民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
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
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
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连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过船。
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
书法笔记:读书论琐语(21-30)读书论琐语(二十一----三十)读书论琐语(二十一)————2009年12月8日通观历代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书法的结体,反复实践着笔法点画的运作。
一招一势,一点一画都是从反复的实践中来,从而构成单字结体的艺术语言,以表达单字结构的整体形象,这种表现形式是以线条点画的巧妙组合来实现的。
启功先生曾说“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
理由很简单,‘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
”字形结体的美丑,实际上是书家长年临习书写的总结。
(2009年11月16日)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线以曲为美.书从腕出,笔力的反映全在于适度成弧,躬耕力行,墨将尽,笔缓行.此乃经验之谈。
(2009年11月17日)书法中的黑、白二色代表了世间一切颜色,而书法艺术本身正好是这世间二色的综合体现,更体现了中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
“计白当黑”,计白是天然空间,我们没有能力去作任何改变,但守黑却是我们的主动权,书法创作就是掌握了握黑之决定权。
用墨过湿,干后灰平,用墨过浓则满纸骨头,全无可食之肉。
只有润燥相益,浓淡间施才能过度有差,骨肉相益又血脉相通。
墨分五色有“焦、浓、重、轻、淡”之说。
其实,在实际运用中远不至五色。
所谓“力透纸背”,并不是刻意用力来得以实现的,它是墨色浓淡湿度的相益程度才得以实现的。
(2009年11月17日)作大字创作时笔根为水,笔肚为润,笔尖为浓,起笔处浓润厚重,行笔中润燥浅出,收笔中干淡沙撒,停笔处回旋帚意。
作书,在动笔之前都应该将砚池洗净淘清,然后倒上新墨。
新墨入砚的流动感定会让人感到了它的活力。
将毛笔在清水中润透,然后在砚池中适当调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墨。
活墨出笔端,不仅书写时得心应手,而且艺术效果更是奇妙生焉。
(2009年11月17日)一件作品,最先看的是章法,然后看其笔法,其次看其错别字和重字、掉字,再看其用墨。
常说的“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就是审美的核心。
型空间的深度层次感。
若能将飞白造型恰当运用于整篇,则能营造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审美意境,例如徐渭的某些中堂立轴。
近代林散之善于用墨,线条的飞白造型成为其草书笔墨语言的一大特色。
线条的位置决定了单字结体内空白的造型,结体内空白越规则运动感越弱,造型越平稳。
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分布”即指单字结体空白的造型,空白从一定角度能影响字的平正与险绝。
草书单字的结体内空白可总结为两类:图 图1 飞白类型之一图 图4 飞白线条构成的结体造型图 图2 飞白类型之二图 图3 飞白类型之三出,调节整体造型空间层次的是笔墨形成的“面”与“线”之间的对比,而不是飞白空间。
结体内空白造型以开放性为主,封闭性空白造型尽量被压缩或者被夸张,或者将本是开放性的空白改造成较大的封闭空间,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激活空间的造型,如图5“丹、岩、列”三字。
怀素《自叙帖》中的飞白造型与《古诗四帖》相仿,不是整体空间塑造的主要途径。
结体内空白造型中封闭性的造型空白增多,呈现出较为规整的圆形、椭圆形或圆弧形,成为《自叙帖》空间造型的主要方法,如图6“激切”二字。
黄庭坚草书中的飞白造型集中体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帖,三种飞白形态一应俱全,大都集中于一处相互组合、对比,在建构独特的单字结体内空白造型的同时又形成造型的块面,并且出现多处,显示出调节章法空间的重要价值。
《李白忆旧游诗》集中展现了黄庭坚结体内空白造型的特色。
努力打破封闭性结体内空白造型的规整性,以取得与开放性空间的协调与统一,开放性空白的造型也体现出其主动的有意追求:一是多用互不连接的“点”;二是通过提按顿挫使线条呈现粗细断续,令封闭性空间出现开放性状态;三是有意缩小封闭性空间,甚至缩小到无空白,成为局部的笔墨块面。
如图7“离、手持、过、君、帝”等字。
祝允明的结体内空白造型与黄庭坚类似,但更突出了开放性。
“点”的大量运用以及纯以点构成单字的造型,使其结体内空白与行间空白几无差别,如《前后赤壁赋》。
论“计白当黑”的书法艺术表现方式作者:王扣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8期【摘要】“計白当黑”原本是在国画中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后来应用到书法中,强调通过“空白”的理念来渲染书法的三维性,实现对笔墨线条的表现。
书法是一门抽象的空间形式艺术,其以汉字为媒介,是一门表意性艺术,“计白当黑”是书法结体和章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具体是指字的结构以及整体的书法布局都要做到疏密虚实,体现对比、起伏,这样才能打破划一,让书法整体体现出艺术情趣。
本文就“计白当黑”的书法艺术表现方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计白当黑;书法艺术;表现方式【中图分类号】 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30-03【本文著录格式】王扣香.论“计白当黑”的书法艺术表现方式[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30-132.引言“计白当黑”最初是由清代的书法家邓石提出来的,其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指出书法黑的部分字形笔画要注重结撰,空白处也就是字里行间也要注重布置,要体现出疏密有致,实现虚实相融。
书画家大多都能够领悟并处理好“黑”与“白”的关系,如果忽视了“白”处而只注重对“黑”处的经营,那么书法也难以达到上乘的境界。
“计白当黑”是一种留白艺术,强调在书法实践中要对笔画切割形成的空间进行巧妙的布置和安排,让书法实践中形成的空白能够和字本身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计白当黑”审美观的形成“计白当黑”强调的是书法作品中留白的部分也和笔墨线条一样非常重要。
书法中黑的部分和白的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作品的空间可以反作用笔墨实处,笔墨的实处又可以来体现空白。
如果在书法实践中没有把握好黑和白的和谐统一,太实则闷,太虚则疏,只有两者互相协调统一才能让整体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气韵。
“计白当黑”的美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指出做人要不激不励。
浅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计白当黑”一、传统绘画为什么要遵循计白当黑的原则(1)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原则。
传统的中国画讲其形神兼备,旨在意境和形式美。
如何了来品评一幅完整的绘画,会首先想到南齐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一个“气韵生动”点明整体画面的灵动要求,一个“骨法用笔”归纳出绘画的技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更是对描绘物象的形状、颜色以及临摹要求,“经营位置”更是传统画面中对构图整体的概括。
“章法”、“布局”是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的简称,与顾恺之的“置陈布势”相一致,而“构图”这个名称是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外来专业术语。
“构图”一词,与“章法”、“经营位置”等传统绘画语言相比,它的通俗易懂则变得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纵观绘画历史,各朝各代的绘画大家对传统绘画构图研究的章法理论,虽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也基本趋于完善,在构图中的对虚实、远近、空间的完善也是对“计白当黑”最完美的诠释。
(2)为表达绘画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科学不够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宇宙观多为“阴阳观”,绘画也与此类似。
一幅画的留白之处在画面中与所描绘的主体物形成一种“虚实”、“阴阳”的形态关系,也是构图对“白”把握的关键,但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也涌现出一批仕途不顺用绘画表现自己感情的画家。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时代背景大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作者大多强调传情达意、抒发主观情感,多表现自己文人气质,直到元朝由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并且出台了一系列不平等的规章条目,且废除了科举制度致使大批的文人美梦破产,極大的冲击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元代绘画,“元四家”应该是这个时期代表性较强的画家,他们将自己的仕途不顺表现在自己绘画中,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面大量的留白既是在诉说自己的心情,也是“置陈布势”的组成部分,是“计白当黑”的完美表现。
提到用绘画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悲伤遭遇的就不得不提“清四僧”的朱耷(八大山人),身为明宁王朱权的后裔,一个没落的皇室后代,为表现自己的悲恸之情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用白眼鱼和画面大片的空白来表现自己的厌世的心情,因为精湛的绘画功底和引人注意的构图方式成为了后人广为人知的经典,独特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充满趣味却又频频暗示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八大山人的画面中“白”并不是实在的所描绘物象之间的空隙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空间多余,它也有自己的形状经营,是对客观物象的制约,以此“计白当黑”来传达自己的不满与厌世情怀。
2021届淄博市高青县赵店镇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梁衡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早晨8时,从黑龙江绥棱县出发,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叫“五一森林经营所”的地方。
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书法章法完美的九大规律,太实用了!一定主、宾之序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
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
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
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
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
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
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
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二掌均变之衡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
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
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
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
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
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
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
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
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
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
书法的气势与气韵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迷人的是它传达出的那种精神,而不是它简单的表现出的外在的形。
这是书写者倾注于其中的人文的东西。
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书法之神采、气韵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一切中国艺术一样,表现出的神采就是它透出的气,其精神全在一个“气”字。
这“气”是以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美学思想为基础,具体在书法艺术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理论。
有“气势”的作品最为动人心魄,“气韵”生动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亦是书法艺术审美的第一准则和最高要求。
一、气之概念与理论本源“气”作为一种观念,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最高观念之一。
莽莽宇宙之中,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从客观到主观,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到社会,天体、万物、心灵、艺术都以气为本源。
“气”一词,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诗文等等之中,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量。
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矛盾与统一,是产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
它揭示了世间万物生存变化的根本法则。
“气”之说,从根源上探索,主要有两个思想传统。
一是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p5)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又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夫志,气之帅也,气,使之充也。
”(1)(p17)气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志气、意气、浩然之气等,即是精神的;凡物质生成的、生理上的,本身的或吸收的气,都是物质的。
这两种“气”汇合在一起.贯注于天地之间,便有一切之气。
另一是儒家思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1)(p107)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之胸中,谓之圣人。
”(1)(p154)这阴阳就是气,阴阳之道即气的规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