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文人意趣与唐宋茶道之变
- 格式:pdf
- 大小:420.84 KB
- 文档页数:6
论宋人品茗之美学意趣作者:杨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期摘要:品茗之风在宋代大为盛行,正所谓“君子小人靡不用也”。
宋人不仅满足于对琴、棋、书、画、诗、酒的文化审美与研究,更热衷于将茶、饮茶、以及创作茶词等一系列产物审美艺术化。
可见品茗不仅是宋人日常审美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文化,更是一种美学艺术层次上的高端享受。
本文拟将对宋人品茗艺术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趣进行分析。
关键词:宋代;品茗;美学意趣宋代是一块集中大量培育文人雅士的肥沃土壤,当时的经济政治高度发展,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生命素养较为普遍地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宋人渴望通过一种除琴、棋、书、画、诗、酒以外可以满足身心愉悦的方式将其生活更加诗性化、雅兴化、意趣化,于是,品茗这种高雅而又极富审美艺术性活动,就正好满足了宋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需求。
品茗作为一种富有审美性艺术,从艺术化欣赏视角看,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学意趣。
一、品茗艺术本身的美学内涵(一)茶具:精致典雅的功用美宋人在品茶之前对茶具的要求十分讲究,相比前人要求更为精致、雅丽。
一般以金、银精心制作和装饰的茶具最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和夸赞。
茶瓶煎水罢,就要在斗茶时注场。
有力的水柱、准确的落水点会使注场显得更加富含韵味。
当精致小巧的瓶嘴注场时,茶面随即韵漾开来美丽柔和的纯白色汤花,再附上通体黑釉茶壶的黑亮,自然呈现出黑白色泽配搭后的一种清新脱俗,净雅洁致的视觉享受。
此外宋人在茶具选择上和选用茶具泡茶要求的高度上也颇具审美欣赏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茶具独特的功用美。
(二)环境:幽静安谧的环境美中国古人都比较注重“天道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追求到山水景物中感受自然万物、天地与自我交融之间的自由与惬意。
故此宋人也青睐于置身于大自然进行品茗。
陆羽的《茶经·九之略》提到:“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
……若瞰泉临涧,则水方、绦方、漉水囊废。
……若援跻岩,引绠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
中国茶道宋代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都有了极大的进展,同时,茶道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和文化。
一、茶的种植和制作宋代是中国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提高的时期。
在茶叶的种植方面,宋代开始使用了农田改造技术,通过改造山地和平地,使得茶树的种植更加方便,并且增加了产量。
此外,在茶树的选种和管理方面,宋代农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宋代人们创立了炒茶的方法。
他们会将新鲜的茶叶经过炒制,使其变成干茶,以便储存和运输。
这种炒茶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保存期限,同时也使茶叶的口感更加浓郁。
二、茶文化的兴盛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茶道逐渐成为社会人士交际、修身养性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这一切离不开太庙茶仪。
宋代太庙茶仪,即皇帝每日参加太庙祭祀时所进行的茶道仪式,被视为茶道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茶道仪式要求参与者穿戴整齐,态度庄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茶席上摆放精美的瓷器和茶具,具备美观和实用性。
而在品饮茶的过程中,人们注重细细品味,享受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茶文化也渗透到了文人墨客的生活中。
文人们常常聚集在茶室,品味名茶,饮茶谈论天下之事。
在这些场合,他们交流思想,切磋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圈。
三、茶道对社会的影响宋代的茶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和文化活动,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茶道改善了当时的饮食习惯,茶叶的饮用取代了酒的大量消耗,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其次,茶道的兴盛促进了茶叶的贸易和茶具的制作。
茶的普及使得茶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并且茶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茶叶的贸易和茶具的制作产业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最后,茶道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茶文化的流行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瓷器饰品的制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茶道逐渐融入了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求的精神境界。
总结:中国茶道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并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浅论唐宋明三代茶道王建琪1 王奕航2(1.身份证号,61010219631027****)(2.身份证号,61010319891008****)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宋、明三代的主要代表茶叶、饮茶方式、茶具及茶文化成果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三个朝代茶文化成果的风格特征,以及与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中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神,为新时代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茶叶;饮茶方式;茶具;茶文化成果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唐、宋、明三代各俱风采,成就辉煌。
故有“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之说。
明代由于一贯的低调而常常被人们低估。
茶文化的形成,与各个朝代复杂多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以物质和精神的形态表现出来。
面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茶文化,从茶叶、饮茶方式、茶具、文化成果等方面来说,无疑是最为直观的。
走进茶的历史,巡礼唐、宋、明三代,仰望一座座丰碑,致敬一位位先贤。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汲取精华,推陈出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新时代茶文化的发展会更加健康而通达。
一、朴实高深的唐代(一)朴实的茶饼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形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饼茶。
唐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笋茶为原料,经过蒸青、杵捣、拍压、烘焙、穿饼、包封等工序制成。
茶饼的质量以外形似胡人穿的靴子表面皱纹的为好。
这样的茶饼,不加香,不添饰,大大方方,朴朴实实,茶叶的精华尽收其中。
(二)古朴的烹茶法唐代前期的饮茶,还要加入葱、姜、枣、桔皮等佐料。
陆羽认为破坏了茶的原本真味,如同沟渠里的废水。
因而推介了一种清饮式的烹茶法。
这种方法,不再混加那些佐料了。
将茶饼烤炙、碾碎、过罗入盒备用。
煮茶时,只加一些盐调味,三沸水烹煮再搅打就可以了。
这样的茶汤,茶的精华充分发出。
饮茶其实是茶水连同茶末一起吃下,是名副其实的“吃茶”。
茶的精华毫无外泄的被唐人吸收了。
2017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在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起和发展的进程中,茶叶不仅作为一种物质意象而存在,而且还逐渐渗透到精神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了精神层面的涵义,尤其到了中国的唐宋年间,中国的茶文化到达鼎盛时期,其间出现的咏茶诗词作品不胜枚举,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成为了一种崭新的诗词题材,也彰显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和推崇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
1唐宋咏茶诗词的源起与发展唐宋年间是我国传统茶文化日渐鼎盛的时期,随着茶文化的兴盛,唐宋时期的咏茶诗词也不断涌现,文人墨客都以茶为题材,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人生理想。
在我国的唐代时期,咏茶诗词逐渐兴起,唐代经济的繁荣、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咏茶诗词创作提供了宽泛的空间,也极大地推动了咏茶诗词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陆羽所作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典籍《茶经》问世之后,更是掀起了茶文化的空前盛况,达到了唐代“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地步和境界。
在唐代的诗人之中,也出现了不少以茶为题材的诗作,如: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钱起的《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等,在这些咏茶诗词之中,不仅有客观的自然描述,而且还流露出对茶性的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称誉和推崇之情。
到了我国的宋代年间,文学氛围极其浓郁,也推动了咏茶诗词的创作和繁荣。
其间以茶为题材的咏茶诗词多达1200多首,并形成了多样化的文体题材,其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咏茶诗词极具特色,在黄庭坚所作的《茶灶》一诗中,就盛赞茶的清邈之意境,涵义隽永而深刻。
2唐宋咏茶诗词的艺术风格探析2.1唐宋咏茶诗词的意象形态在唐宋的咏茶诗词之中,以茶的独特色、香、味、形等外在意象,表达和传递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在寄情于物的意象化表达手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咏茶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1)茶的形色之美。
茶叶具有自身形态和色泽的独特美感,并且在茶叶的加工制作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可言传的美感和意境。
诗人在“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咏茶诗词之中,让人感受和体验到入山采茶的欢欣与喜悦之情。
人教版宋代的茶文化与茶道宋代是中国茶文化与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在宋代不仅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茶文化与茶道对于后世的茶道传承和茶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宋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宋代初期,茶主要是用于药用的,具有疗效和提神醒脑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重视茶的品味和茶的雅致,茶的品质和烹饪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宋徽宗因其独特的茶艺才华而被誉为“茶圣”,他将茶的烹饪过程与诗词表现相结合,使得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二、宋代茶文化的特点1. 重视茶的品质:人们注重茶叶的采摘、制作和保存,追求茶叶的新鲜和营养价值。
2. 尊崇茶道:宋代茶道注重茶与人的关系,强调茶与生活的和谐统一,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3. 只重内在不重外在:宋代茶文化更注重茶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排场。
茶具的简朴和茶艺的内涵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重视茶的价值:宋代茶文化将茶与文人雅士相结合,茶成为文人墨客的文化载体和创作灵感。
三、宋代茶道的传承与发展宋代茶道在茶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它将茶艺与人文思想相结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
1. 宋代茶道的思想内涵宋代茶道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心境的宁静,通过品茗的过程达到身心的和谐。
茶道强调以茶养心,以茶养性,强调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内在的品性。
2. 宋代茶道的流派与发展宋代茶道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如陆羽的茶经,就是对茶的制作和品茗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论述。
同时,茶馆的兴起也促成了茶道的发展,人们可以在茶馆中交流茶道心得,增进互相的交流和了解。
3. 心灵与茶道的关系宋代文人墨客对心灵境界的追求与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们借助茶道的修行和品鉴,提高自身的审美境界和情感体验,茶道成为他们寻找内心平静和艺术赏析的重要方式。
四、宋代茶文化的影响宋代茶文化对后世的茶道传承和茶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茶道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茶文化与茶道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而宋朝则是茶文化和茶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茶道传统。
一、茶的种植与制作1. 茶树的种植宋朝时期,茶树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树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地区。
根据记载,当时最早的茶树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茶叶的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选择合适的山地和气候环境,以保证茶树的生长和品质。
2. 茶叶的采摘与制作茶叶的采摘需要选用茶芽最嫩、最嫩和叶片最嫩的部分,通常为清晨露珠未干的时候进行,以保证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采摘后的茶叶需要经过晒青、烘火、揉捻等步骤进行制作。
在宋朝,茶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茶叶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茶具与茶具艺术1. 茶具的种类与制作宋朝时期,茶具的种类丰富多样。
茶具的制作材料主要以瓷器为主,且采用制作精细的工艺。
其中,茶碗、茶盘、茶壶等是茶具中最常见的器具。
这些茶具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确保茶具的质量和美观。
2. 茶具艺术的发展宋朝时期,茶具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追求精致生活的艺术品。
茶具的造型、纹饰和釉色都体现了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审美。
宋代文人士大多喜欢具有清新雅致、简约精美的茶具,以凸显自己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三、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1. 茶文化在文人士大夫中的传播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对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在诗词、文章中常常提到茶,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茶的推崇。
这些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社交交往,将茶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并成为茶道的推广者和践行者。
2. 茶文化与宋朝社会的融合茶文化在宋朝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融入和推广,茶的品饮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品味茶的乐趣,通过与朋友、亲人一起品茶,共同分享茶带来的愉悦和温暖。
宋代咏茶文学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宋代咏茶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与文学,揭示其对宋代文化传承和现代茶文化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发展于唐,兴盛于宋。
宋代茶文化融入了更多的文人雅士的情感与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一时期,茶文化与文学紧密结合,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咏茶文学作品。
二、名人典故宋代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与茶有关的佳作。
例如,苏东坡的《汲江煎茶》中,他描述了自己汲取江水,烹茶品茗的情景。
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对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三、茶文化的不同方面1、茶道宋代的茶道强调“清静、自然”,追求茶、水、器、境的和谐统一。
在品茗过程中,文人墨客们以茶会友,吟诗作画,将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茶具宋代茶具追求典雅、精致。
紫砂壶、青花瓷等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具遗产。
3、茶叶种类与制茶工艺宋代茶叶种类繁多,包括龙井、普洱、铁观音等。
同时,制茶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现代茶产业奠定了基础。
四、咏茶文学对于宋代文学、茶文化的影响1、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咏茶文学为宋代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文人雅士们通过吟咏茶事,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悟和人生态度,为宋代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2、传承了茶文化并推动了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宋代咏茶文学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茶文化精髓,同时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这些作品将茶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了后世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总结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宋代咏茶文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现代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宋代咏茶文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文化传承和现代茶文化发展的独特视角。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深邃的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宋代咏茶文学,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在品茗过程中感受那份恬静与自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茶道唐宋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茶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唐宋时期,茶道的形式、茶器的制作工艺、茶叶的采制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宋时期中国茶道的发展。
一、茶道的形式唐宋时期,中国茶道的形式逐渐形成。
茶道的形式主要包括煮茶、品茗和赏茶。
煮茶是准备茶叶和热水,在特定的茶具中煮沸水,然后将茶水倒入茶杯中,准备品茗。
品茗是通过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等方式,欣赏茶的香气、色泽和味道。
赏茶是赏析茶器的美感和品味。
二、茶器的制作工艺唐宋时期,茶器的制作工艺不断进步。
茶器主要包括茶壶、茶盏、茶托等。
茶壶的制作工艺逐渐从粗糙的陶器向精美的青铜器和瓷器发展。
茶盏的制作工艺也从粗陶向细瓷过渡,形状也更加多样化。
茶托则用来放置茶杯和茶碟,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茶器的制作工艺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茶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茶叶的采制工艺唐宋时期,茶叶的采制工艺也得到了改进。
茶叶的采制主要包括采摘、晒制和炒制等过程。
唐宋时期,茶叶的采摘技术逐渐提高,采摘得更加嫩绿新鲜的茶叶。
晒制和炒制技术的改进,使得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鲜爽。
茶叶的采制工艺的改进,不仅改善了茶叶的品质,也提升了茶道的体验。
四、茶道的文化影响唐宋时期,茶道成为了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茶道对唐宋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品味的方式,更是一种交流思想、艺术欣赏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文化影响,使得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茶道的传承与发展唐宋时期的中国茶道为后世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的茶道传统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
明清时期,茶文化不断发展,茶道的形式和茶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现代的茶道在唐宋时期的茶道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总结: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茶道的形式、茶器的制作工艺、茶叶的采制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
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
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
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怀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湋、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大诗人元镇、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诵“七碗茶”的诗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去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最终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
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
唐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明朝前期的文人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宋代文人与茶作者:艾冰梅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年第04期中国茶饮源起于蜀汉,兴盛于唐,最终在宋代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人茶文化。
宋代文人无论雅集、闲居、游赏、交友、谈禅,都以茶为伴,并催生了大量相关的文学作品。
频繁的茶事活动使得宋代文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茶艺技能,对茶具、茶艺进行改良,撰写茶书,挖掘茶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与文化意蕴,最终形成茶学理论、茶艺实践、文学创作、哲理思考兼而有之的宋代文人茶文化。
这一现象的形成得益于宋代造茶技术的飞速提升,上层社会对名茶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茶具与茶艺对前代的全面超越。
宋代高度发展的文人茶文化对后代茶文化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茶与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宋代文士阶层对茶的痴迷,可谓“宁可居无竹,不可饮无茶”。
北窗卧起,饮一瓯新茶,有“睡余齿颊带茶香”的快意。
寂静的午后,于窗下读书,耳畔所闻唯有“石鼎煎声绕窗户”。
宋代文人在与茶的独处之中,从容地品味日常生活中细小而珍贵的闲趣。
平凡的生活场景有了茶的参与,就充盈着怡悦与乐趣。
宋代文人热衷于以茶助游赏山水之兴、发谈禅论道之思、为知己往来赠答之具。
文人在日常闲居中不可一日无茶。
“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一笑也。
”宋代文人茶饮风气之盛,与其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婺源之品,亦自此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
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因而厌饫狼藉。
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
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宋代文官待遇优厚,冗官冗员的现象十分普遍,文臣实际工作量较少,赋闲数年的情况也很常见。
宋代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时期,茶道在宋代得以广泛传播与繁荣。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道艺术以及茶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探讨宋代中国茶道的特点。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的美好。
而茶的发展始于唐代,而得到了宋代的广泛发展和推广。
宋代文人士大致将茶树的栽种、茶叶的加工、茶的品饮等过程予以规范,使茶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
茶叶的加工主要经历了采摘、晒干、揉捻、焙炒等步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揉捻的过程,以使茶叶释放出独特的香气。
宋代一种名为“茶贡”的制度被建立起来,将茶叶作为贡品向皇室进献,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的产销,推动了茶道文化的繁荣。
二、茶道艺术宋代茶道注重的是茶道艺术的极致追求,将茶具、茶艺与茶文化有机结合。
宋代茶具讲究自然质朴,以瓷器为主要茶具材料,以瓷杯、茶壶、茶盒等为主要器皿。
瓷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提升,为茶的品质提供了保障。
茶道艺术的核心即为“茶人”,茶人从采茶、烹茶到品茶,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准备和仪式化的过程。
茶道艺术在宋代得到了融合与升华,茶人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与表演,以关注细节和追求完美的态度感受茶香,感悟茶的道理,最终达到身心舒展的境地。
三、茶文化的传承宋代茶道的繁荣不仅在技艺和仪式上取得了突破,更是在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茶文化以诗词、绘画等形式成为了士人们的创作题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茶经”。
《茶经》是北宋大文豪陆羽所著,此书总结了当时的茶道心得与体会,强调了茶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作。
《茶经》的问世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后世茶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在宋代茶商的推动下,茶的产销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茶文化融入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茶楼、茶亭等茶文化场所的兴起,使人们能够更加轻松、便捷地品味茶道艺术,茶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承至今。
茶酒、诗词与文人:从茶酒诗看宋代文人志趣茶酒诗自产生之日起,经过秦汉、隋唐的不断发展,在宋代取得了进一步的繁荣,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酒文化在宋代进入空前的繁荣阶段,茶酒品类繁多,茶酒著作层出不穷。
由于宋朝的“右文”政策,宋代文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茶酒与文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宋代茶酒诗的文化内涵,成为宋代茶酒诗繁荣的文化构因。
宋代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具有丰富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生活,茶与酒成为文人生活中重要的人文意象,极具人文内涵。
宋代茶酒诗中茶酒本身成为审美对象,茶之清雅淡泊,酒之豪放热情,宋代文人常常以茶酒喻人,反映其思想人格和精神特征。
宋朝时期,理学兴盛并开始影响文人的精神生活,理学思想与禅学思想的融入使得宋代茶酒诗极具理趣特征,体现了理学思想中道体的根源、格物的观念和穷理的思绪,具有茶禅一体、酒禅同构的特点。
宋代茶酒诗是宋代茶酒文化繁荣的标志,茶与酒共同作用于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态,起到了很好的调适。
一、宋代茶酒文化的繁荣人们印象中的宋朝虽然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但是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则有目共睹。
陈寅格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独特而繁荣的文化一方面决定了宋代茶酒诗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深深地渗透到茶酒诗的创作中来。
宋代名茶种类繁多,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宋代名茶有九十多种,贡茶就有四十多种,各种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其价值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宋代城市的繁荣,人们对于酒需求量大增,粮食的丰足和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酒类品种日益增多。
文人们爱饮酒品茗,茶酒与文人生活的高度融合使得宋代茶酒文化繁荣,人们开始重视在茶事酒事上的总结,茶酒著作纷纷出现。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宋代的茶酒风俗也极为丰富多彩,人们饮茶品酒赋诗集会,常常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极富有情趣。
宋代的城市与集镇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酒楼茶馆在民间随之兴盛起来,茶坊酒店遍地都是。
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文档资料赏析宋代饮茶方式蕴含的文化魅力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唯有宋代茶文化堪称精绝,达到了无所不臻的至高境界,且为当时乃至今日的优雅生活注入了情趣。
饮茶文化的发展是从茶的形态变化而演进的。
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之点茶法,可以看到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煮汤点饮的背后其丰富的文化背景。
它揭示出宋代茶道在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渊源。
一、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
宋改煎茶为点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包括斗茶的流行,都使宋朝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一)宋代用茶---蒸青茶北宋初年,茶事与文化表现出较为繁荣的态势。
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专门制造贡茶。
贡茶精益求精,又造出小龙凤茶、密云龙、端云翔龙、三色细芽,最后郑可简创制银线水芽,即茶芽蒸熟以后,将外面一层剥去,取其心部一缕细嫩茶芽制成上面有小龙蜿蜓的“龙园胜雪”茶。
至此蒸青团饼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 。
(二)点茶法之器具---建盏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
这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1037-1101)《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
蔡襄(1012-1067)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恢?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 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
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
(三)点茶法之流程---心灵的修行宋代文人崇尚团茶,其独特的点茶击拂方式达到了喝茶前所未有的极致,宋代的点茶文化上升到了艺术体系中。
中国人饮茶品茗意趣分析研究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
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
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
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
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
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
"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憩、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
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
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
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
中唐诗人卢仝写了一道《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走笔》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茶诗,若要办茶诗大奖赛,金牌得主非此诗莫属。
全诗31句,行文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将饮茶之快感写得透透彻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