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走出高原期定稿 (1)
- 格式:docx
- 大小:20.05 KB
- 文档页数:7
我们需要做真正的猛士——高三高原期要摆正心态大厂高中教务处余建国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参加了鼓楼区的高三联考. 我们知道,鼓楼区有29中、宁海中学这样的优秀学校,与他们相比,我们大厂高中的成绩虽然有差距,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老师们通过观察、谈话也能发现,一部分同学退步了,厌倦了,对自己没信心了.有的同学看着自己的成绩,心酸极了,看着试卷和分数,忍不住下眼泪掉来.心想这次考试,自己十分重视,很想用一个好成绩给自己打气,再接再厉地冲下去,也对自己前段时间的刻苦、用功安慰一番. 但是,事与愿违,自己的成绩不升反降.不少同学进入高三以来,都有决心拼上一个好大学的,无论是时间、精力、注意力,还是热情、信心都投入很大. 每天晚上复习到11:00,周末拿出大部分时间学习. 觉得自己的学习劲头,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肯定的,宁以前老嫌自己学习不刻苦的妈妈也经常提醒我注意休息,这种情况在高三以前是不可能的.人们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努力,一分收获. 可是,自己努力了却没得到好成绩,反而表面上看,没有我努力、没我用功的同学超过了我,以前比我成绩差不少的同学有的也超过了我. 如此下去,我高考还有什么希望呢?近期,高三很多同学紧张、不安、沮丧、痛苦,甚至一些消极情绪开始抬头,一些同学心情压抑、无心学习和考试.我们究竟怎么办?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同学们已进入高考复习高原期.“高原现象”是坏事,也是好事,关键是如何度过?1、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①尽快把头脑中较为混乱的知识排序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使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化,这样就可以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在知识调用时出现混乱,人为造成“高原现象”.②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复习习惯. 复习时要善于用脑,积极思考更适合自己的套路,同时,把经验总结下来,以便掌握和把知识归纳.③如果复习内容短,内容孤立,可一鼓作气.从头到尾采用“整体学习法”.如果复习内容长,内在规律较明显,可逐步复习,各个击破,采用“部分学习法”.④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可用“快速阅读科学扫描法”,浏览内容大概;可用“削枝强干法”记住重点内容遗忘枝节,让学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促使心境愉快,降低消极情绪.⑤在基本已达到复习目的的基础上,适当重复、强化,即所谓“过渡学习”,以增加二分之一的量为佳.2.进行适当的心理自我调适要复习好功课,除了平时掌握的知识基础外,很重要的是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心.对于高三学生们来说,应该具备“四心”,即自信心、平常心、耐心和细心.自信心是一种追求的表现,每位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追求,明确目标.平常心是一种人生境界,要在复习中学会洒脱和超脱.当前高考试题量小了,但是阅读量大了,与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去读完每道试题,这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细心是恢复信心的最好方式,因为许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试题,而仅仅是因为粗心做错了,学生自己对细心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克服粗心这种心理习惯,下狠心来练习它.其次,摆正心态.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需要做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要默默而坚定地前行.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通过每一次考试,发现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改善复习策略,提高成绩才是根本.考试成绩下降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虽然对心情有打击,但是它是高三的常态.我们需要的是认真地反省、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漏洞,甚至有的同学需要重新为自己定位.就拿期中考试来说,它不是最终的高考,对升学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弱点.与其对期中考试中成绩悔恨、否认、逃避,对以往好成绩念念不忘,不如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研究对付的策略与办法,更新学习方法,变挫折为动力,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高三的时间还很长,有足够的时间激发自已最大的学习能力.不要与任何人比较,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得到进步.不要过于注重名次.名次的进步不是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努力别人也一直在努力,所以只要定位确定,为自已确定一个奋斗目标,推进自已的复习.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但是遇到到困难情绪容易受挫.同学们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应培养自己走出逆境的能力.如果因为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信心、无所适从,甚至放弃学习,半途而废,将来在其他的岗位以至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也很难做出成绩.先放下机械地看考试成绩好坏的心理,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只有走出高原期,进入良好的身心状态,才是考出佳绩的前提.。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教案--高中心理健康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的定义、特点及成因。
让学生明白“高原现象”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性。
1.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和应对“高原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2.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面对“高原现象”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学生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什么是“高原现象”2.1 课程内容介绍“高原现象”的定义:在持续学习或训练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进步速度突然放缓或停滞,甚至出现暂时性的退步现象。
分析“高原现象”的特点:普遍性、阶段性、波动性。
探讨“高原现象”的成因:生理、心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2.2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原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原现象”。
第三章:识别和应对“高原现象”3.1 课程内容教授学生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于“高原期”。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高原现象”。
分享克服“高原现象”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信心。
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高原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应对“高原现象”的方法。
4.1 课程内容分析良好心理素质对克服“高原现象”的重要性。
教授学生培养积极心态、增强自信、调整学习策略等方法。
4.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自我评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第五章:携手共进,克服“高原现象”5.1 课程内容强调团队合作在克服“高原现象”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支持、鼓励,共同进步。
5.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克服“高原现象”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第六章:了解自己的生理状态解释“高原现象”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打破学习瓶颈走出高原反应教学背景: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复习,尤其是在进入二轮复习的时候,相当多的高三考生出现了学习和复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感觉模糊不清,就像进入了高原地带,有种缺氧,感到自己不行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反应”。
为了帮助高三考生树立信心,克服焦虑、沮丧的负面情绪,走出高原反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决胜高考,我们选择在4月份开展一节以走出高原反应为主题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及其策略。
3、树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走出高原反应的方法,帮助自己树立决胜高考的信心。
教学方法:启发法、活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来来歌》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有节奏地拍着双手,跟着指令,每个动作做两遍。
“来来来,同学们,将你的头儿抬起来,向前摆,向后摆,转个圈圈停下来……接着依次是左手、双手、右脚、屁股。
简单有趣的游戏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导入:一封来自高三学生的信请一位同学充满感情的朗读一位高三学生的心声,信的内容如下:老师,您好!我现在对高考特别担心,只要一想起来高考,我的脑子里就会蹦出来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办的念头,我很努力,甚至会熬到很晚,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倒在下降。
我觉得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无助,不知道目标在哪儿……我知道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应该再拼一把,可是我很累,压力很大,好像又没有办法完全投入进去,我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吗?我是不是不行啊?问:大家听完这封信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吗?这种状态正常吗?学生思考,引出主题—高原反应。
三、介绍高原反应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高原反应: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
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第4课走出高原期
高三的复习越来越紧张了。
最近芳芳每天都在左思右想:其实我很认真,也一直在抓紧时间复习,做了那么多题,可为什么我付出的就得不到收获呢?是不是我的脑子变笨了,记不住东西,总感觉脑袋里一团浆糊,这样下去,我还怎么参加高考呀?班主任老师注意到了芳芳的变化,于是和芳芳一起寻找原因。
老师说:“这段时间你的成绩稳中有降,是不是放松了,不像以前那样刻苦了?”
芳芳说:“怎么可能呢?到了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我比以前更刻苦了,每天都在做练习题,刚开学的一两个月,还感觉自己进步明显,学的也相对轻松一些。
可是这次考试前,自己就觉得卷子做了不少,可越做心中越没数,出来成绩一看,不仅没进步,还往下滑了几名。
老师,现在我越着急越学不进去了。
”
老师说:“看来不是你不用功,那你有没有分析过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没有把握住各科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还是学习时身心疲惫,效率下降?”
听完老师的问题,芳芳陷入了沉思,自从考试成绩出来后,她就一直沉浸于为什么没有进步,为什么付出了没有收获的负面情绪中,还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他原因。
芳芳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作“高原现象”,学习中的
“高原现象”是指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习者出现学习效率低、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就像上文中的芳芳,在总复习开始阶段,自己感到学习进步快、收获大、复习效率高。
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觉得自己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复习好像不再有进展了。
要想克服学习中的高原现象,首先要了解学习过程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
研究表明,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开始阶段、迅速进步阶段、高原阶段、克服高原阶段。
在开始阶段,学生刚接触新事物,学习比较费力,因此学习成绩的提高较慢。
到迅速提高阶段,学生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接下来,就可能会经历学习高原期,这是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心理疲劳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放慢,尽管每天的学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成绩会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如果学生坚持学习并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掌握新的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此时,就进入克服高原阶段。
可见,高原现象是一种很平常的学习阶段,所以当你遇到此类问题时,不必惊慌,应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找出阻碍自己成绩提高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到达另一个台阶。
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遭遇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但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个人知识方面。
知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
现象”,就像盖楼打地基打得不牢一样,楼层低影响还不大,但盖到一定高度,楼层就有坍塌的危险。
2.学习方法方面。
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高原现象一般由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比如,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越需要反省归纳,把所学知识及解题方法真正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如果此时还一味埋头于“题海”之中,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很快就会困于高原期。
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往往是简单地套用别人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在初期或许有用,但到达一定程度时便很难再提高。
3.生理与心理疲劳。
高三的学习相当紧张,一些同学采取了夜以继日,题海战术的方式,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
4.自信心不足。
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有些同学遇到成绩波动时就认为自己的潜能发挥得差不多了,再学下去也就这样了。
出现这样的一些想法之后,就会导致自信心下降,焦虑情绪增加,成绩提升困难。
5.学习动机不强。
高三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有些同学在经过一番连续作战之后,有时会突然丧失目标感,不清楚这么辛苦学习是为了什么,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同学们要认识到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到达了学习的极限,只要找到阻碍自己进步的具体原因,通过针对性的改进,走出高原期后,
学习效率和成绩还是会继续提高的。
活动一:找找我的“高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也了解了“高原现象”,那么,你在学习上是不是遭遇过高原现象呢?其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你能总结出来自己遇到高原现象的原因吗?
活动二:鸡蛋变凤凰
操作方法及规则:
1.选出4名同学当监督员,在全程活动中这4名监督员认真观察,发现有犯规的同学要取消其参加活动的资格。
2.首先,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进行奇偶数报数,奇数的同学为第一组,偶数的同学为第二组,开始时,大家都处在“鸡蛋”的级别,每人在自己的组内随意寻找对象,通过猜拳方式与另一个“鸡蛋”进行PK。
3.PK胜利者,即可升级为“小鸡”,输家仍然为“鸡蛋”。
4.第一轮结束,“鸡蛋”和“鸡蛋”PK,“小鸡”和“小鸡”PK。
5.第二轮开始,“鸡蛋”仍然为变身而努力寻找另外的“鸡蛋”PK,“小鸡”要寻找另外的“小鸡”进行PK,赢家升级为“雄鹰”,输家降级为“鸡蛋”。
6.第三轮,同上,“雄鹰”为了升级,要寻找其他“雄鹰”PK,赢者可升级为“凤凰”,输者降级为“小鸡”。
即直到变为凤凰,经历完从鸡蛋—小鸡—雄鹰—凤凰的“四部曲”,才算胜利。
7.直到活动无法进行(无人和自己配对进行比赛),活动结束。
8.活动结束后,4名监督员采访从“雄鹰”变为“凤凰”那一关猜输被降级为“鸡蛋”的同学的想法和心情。
做完这个游戏,听到被采访者的回答,联系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班尼斯特4分钟的故事
数千年前,人类便一直认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1954年,英国著名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4分钟时间跑完1英里的情形,长久下来便形成了极为强烈的信念,有如对神经系统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再加上他艰苦的训练,最终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班尼斯特打破纪录这件事给其他运动员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个记录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被37人打破,而
再后的一年里打破记录的人数竟然高达300人之多。
班尼斯特为什么能够打破这个信念障碍?为什么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而在他之后短短几年之内就有几百人打破这个记录?班尼斯特的故事和经历,对我们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了许多启示,比如:
①正向的自我预言。
在班尼斯特打破记录之前,人们都不相信“4分钟可以跑完1英里”,正因为人们不相信,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预言的实现”。
所谓“自我预言的实现”,是指某些预测或期盼对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会增加这一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甚至产生预期的结果。
克服“高原现象”也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抱有一种消极的“自我预言”,那你对“高原现象”就真的无可奈何了。
反之,如果你对突破“高原现象”做出正向的“自我预言”,而且反复强化它,那么你就可以突破它。
②方法科学,行动积极。
假设班尼斯特天天在脑海里模拟而不采取行动,他不可能突破这个信念障碍。
假设班尼斯特也采取了行动—天天练俯卧撑—他有可能实现目标吗?答案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遇到“高原现象”时,我们一要积极行动,二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改进它。
③劳逸结合,调节身心。
高考复习需要打持久战,因此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学习时间,更要保证休息时间。
休息好是学习好的前提,切不可舍本逐末。
④确立目标,强化动机。
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然后把目标细化,让每天都有强烈的目标感,才可能有持续的学习动机。
⑤坚持不懈。
在长跑运动中我们都感受过“高原现象”,这时,要想突破“极限”,就得靠坚持。
最后的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成功心理学》的作者丹尼斯·E·维特莱说:“当你登上新的精神境界之后,就会明白:只有当我们打破了它的时候,才知道我们曾被投进牢狱!”“高原现象”是学习者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狱,对学习者来说,是对我们意志品质及智力品质的考验,是我们要上升到一个较高档次的前兆,我们一定要挺过去,千万不要被“我不行”的观念囚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