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1检查生字读法2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
——恶劣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
——独特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
——顽强的毅力与韧劲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3、指名分小节朗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2、谁来读?(指名读)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3、4节A读“在青海高原,… …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青海高原一株柳共几课时 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 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画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行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决、坚强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坚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资源幻灯片预习设计1.“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期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由柳树还联想到了哪些人?他们具有柳树的哪些品行?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什么缘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3.作者写柳,什么缘故一再强调高原的环境?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导入、齐读一、回忆环境导入指名读、交流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然,摸上去专门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③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专门锻铸。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
)重点指导“锻铸”: ④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巍巍然写出树专门高大。
) 有感情朗读第五小节柳树如此的高大细小,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手掌用力确实是撑。
它什么缘故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耐、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假如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洪涝,却躲只是更为严酷的冰冷。
洪涝和冰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洪涝和严酷的冰冷。
从中感受到柳树遇到的困难之大,成长之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青海高原的环境是专门的苍茫、恶劣,难道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是一株( )的柳树 (出示)齐读:这是一株奇异的柳树,奇异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站立在青海高原上。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树的生长环境,体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了解柳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培养观察、探究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外资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等;3.课件制作。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等素材,浏览青海高原柳林的风景,引入今天的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Step 2 学习诗歌1.正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2.探究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柳树站立在高原上,柳树为什么变成了上天的使者;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柳树的魅力,展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4.思维导图: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总结。
Step 3 探究柳树1.导入探究:通过幻灯片等形式,介绍柳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分类、分布和特点等信息;2.查阅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柳树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等方面;3.观察柳树: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柳树,引导学生作出柳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并对柳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认知;4.分享探究成果:让每个小组依次介绍各自的探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认知。
Step 4 创作环节1.选择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图画、小说、手抄报等形式中自由选择表现柳树的形象;2.材料准备:对学生提出的表现形式,进行材料准备和技巧指导;3.创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开始进行创作;4.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在班级中互动交流,共同欣赏青海高原柳林的壮美之情。
四、教学体会1.诗歌是激发学生语感和情感的良好工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探究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待探索的空间中去做自己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知识变得有趣;3.创作环节是本课本人教授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许多学生可以通过创造以发展其兴趣爱好和自我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内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一个自 1. 然段。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3. 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个生字只识不写,5两条绿线内的个生字,8学会本课2. 理解词语。
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3. 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 1.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 2.【出示,师念: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绿白雪花繁空扑地,勾引春风无限情。
依依袅袅复青春,】丝条弱不胜莺。
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 3.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本文能不能用一1(【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4. 2。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立柳之印象。
1.古往今来,柳树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其中的名篇。
2.齐背《咏柳》。
3.不仅贺知章咏柳,还有很多诗人也善咏柳。
4.生背诵与柳有关的诗句。
5.不仅古人咏柳,我们今人也善咏柳。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陈忠实去认识一株柳,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
(板书课题)二、了解“青海高原”,感悟柳之生存环境。
1.青海高原,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青海高原的资料。
3.课文是如何为我们描述青海高原的?“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4.读着这些词句,你能感觉到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吗?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这荒芜、苍凉的青海高原啊!三、初识“一株柳”,了解柳之形象。
1.过渡:我不禁要问,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柳树能生存吗?能!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能,而且还造成了高原上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
2.出示第五段,齐读: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语言文字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面对生存逆境时的顽强。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2、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2、生自由说。
出示语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课直指课文中心,这棵柳树给予学生总的印象“神奇”,令人“望而生畏”这也是总领全文的句子,紧扣此句品析文本感悟树的神奇、令人敬畏的原因。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一)环境恶劣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出示句子:“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在哪些地方见过?能用具体语言描述吗?看着这些婀娜多姿的柳树,想到哪些写柳的古诗?【板书:柳】生1: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2:我还知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也是描写柳树的诗句。
生3: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出了柳树的嫩绿。
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二)板书完整课题,析题、解题师:现代作家陈忠实写过一篇关于柳的文章,板书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那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呢?生1:不能,因为如果单单一个柳,不知道是写哪的柳树,指代不清楚。
生2:作者是写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不是写一般的柳树。
师:说得真好。
好一个不一般的柳树!出示图片师(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
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师: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生1:这一株柳树与我们常见的柳树有什么不同?生2:作者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却在文章中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是不是走题了呢?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学家陈忠实的作品,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下面我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词语,丰富课文内涵。
一、扎实有效,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意思,这是基本的学习手段,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认识理解了很多词语,但面对一些新词的时候,学生依然会一知半解,甚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们老师进行稍微点拨,就可迎刃而解了。
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对比词义、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授学生以“渔”。
当然,教无定法,唯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案例:学生:“锻铸”这个词语我不懂。
老师:那你就字形看看,这个词语跟什么有关?学生:有“金字旁”,跟金属有关,我想,就是炼铁吧!老师:对的!你知道炼铁的过程吗?学生:就是将金属在火中一次次煅烧。
老师:是的。
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铸:将融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
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锻铸”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1:这是一个经受了很多磨难的过程。
学生2:我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学生3:是指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历经了千辛万苦。
反思:汉语的构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构词方法有很多:偏正、动宾、动补……像这类可以“顾名思义”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可依据造字构词方法,对词语进行有针对性地猜度。
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可思议”、“寸草不生”、“虐杀”等,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已经有的知识积累理解词语。
2、巧用近义词案例:学生:什么叫“广袤无垠”呢?老师:这里指什么“广袤无垠”?你觉得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什么?学生1:指高原广阔无垠学生2:广阔无边学生3:辽阔无边学生4:无边无际老师:这就是广袤无垠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课要点: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教课难点: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课准备:课前部署回想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课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要点1、回想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知识(1)贺知章的《咏柳》(2)联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议论(1)本文能不可以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够?(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虑: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觉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沟通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以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勒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议论理解字词,依旧不可以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疏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谈谈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掌握,成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要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现评论四、部署作业1、读熟课文2、抄录课文生字 2 遍。
第二课时教课要求: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依靠详细的语言资料,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窘境是所表现出的强盛的生命力。
教课要点: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窘境是所表现出的强盛的生命力。
教课点:依靠详细的言资料,想象文描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上的株柳身窘境是所表出的大的生命力。
教课程:一、入新,指名文二、频频文,理解柳的特色1、学第一部分(1)默文一到二,思虑:什么要写第一内容?理解:奇特、望而却步、立(2)指朗两重音:奇特、望而却步、立(3)3、4A“在青海高原,⋯⋯ 悲壮和凉”,想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的是什么?心洋溢着的又是怎的感情?回一、两首描绘塞生活的古,理解凉和悲壮。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_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明白得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画的情形,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奇异”。
4.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描画情形,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奇异”。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图片上是---柳树,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儿吹来,缠绵难舍的模样,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成为春天的象征,常被敏锐的诗人捕捉来描写春天。
因此就有了这许多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古典诗歌描画的景色清新亮丽,柳树形象可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
出示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3.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点?老师补充资料:青海,自古以来便是边疆塞外,苦寒之地。
唐诗宋词中歌咏过许多在那个地点戍守边关的英雄将士。
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面对青海恶劣的天气,面对青海贫瘠的土地,承担着对江南水乡亲人的想念,他们默默地、坚决而执着地守卫着国之边境,引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毫赞扬,也为这片奇异的土地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奇异的青海高原,走进这奇异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齐读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二、民主导学(一)、检查预习1)认识明白得字词:锻铸、虐杀、摧残、吟诵、困难卓绝、韧劲深邃、凝滞、萌发、一茬一茬、可怕、望而生畏大声朗读预习后你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得?预设A“困难卓绝”卓绝:超出一样。
卓是超高的意思。
;“绝”的意思是到了极点、顶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青藏高原上艺术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藏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构想:初读课文,理清条理,然后精读课文,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学习这株柳树独特之处、作者的想象和推测、作者家乡的柳树,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作业设计:读熟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青海高原一株柳独特之处作者的想象和推测作者家乡的柳树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
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
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环境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凉、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师: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而且是———生接读:唯一的一株柳树(板书:唯一)师:这真是一株————生接读: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二、感知柳树的外形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课件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初步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质疑巧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五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出示书后练习第三题中的两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3、生结合两句话质疑,
教师随机板书:神奇?、望而生畏?、死亡之路?
4、出示图片。
请看,这就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可是这又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因为-----虽然 -- 但是……(老师引读)
二、探究“死亡之路”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2、汇报你找到的相关句子
师随机概括:持久的干旱
严酷的寒冷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同学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时时刻刻让这株柳面临着死亡的考验。
你们可知道青海高原的干旱有多严重吗?
(请学生补充青海高原干旱的资料)出示图片
4、在长期的干旱面前,怎一个渴字了得,那青海高原又有多寒冷呢?(请学生相机补充青海高原寒冷的资料)出示图片
5、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青海高原也会出现暴风雪,2007年7月27日青海高原突降暴风雪,厚厚的积雪让成千上万的牲畜难以觅食,想
一想成千上万的植物可能会被风雪冻死,这株柳却奇迹般的保存着生命,雷轰电击又会怎样伤害这株柳呢?
6、请同学再来读这两段话。
三、感悟“神奇”
过渡:就让我们走进这株柳,欣赏他成就的一片绿茵,欣赏他的神奇。
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联系命运给予他的死亡之路,想一想哪些词语或句子再次让你感受这株柳的神奇?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一会分享感受。
1、生默读,圈画点注
2、汇报
师随机引导理解“神奇”:树干、树枝、树叶
生铁铁锭锻铸苍郁巍巍然
3、这就是她神奇的地方。
这株柳树就这样顽强的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因此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它巍巍然---(引读)
4、好一个巍巍然撑立呀,“撑立”一词又给你什么感受?
5、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先整体描写了这株柳的外形特点,然后又用特写镜头描写了枝、叶的特点,最后发出了感叹。
作者用这样的写法把这株神奇之柳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根据提示再读这一段话。
四、品读“望而生畏”
1、师: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想象,再次感受这株柳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伫立的坚强。
配音朗诵第6—7自然段。
2、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不妨做一个更加大胆的想象:
倘若这株柳会说话,当他经历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又复苏过来,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经历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芽,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他会说——
倘若这株柳树会说话,当——他会说——
3、是呀,这株柳树就是这样不屈服命运、顽强抗争,这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这是对撑立,伫立最好的诠释。
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这个望而生畏了吗?那是发自内心的敬畏呀!带着敬畏之情读好这两句。
五、对比“家乡柳”
过渡:同学们,在学生过程中你们能主动提问,用心品读,分享感受。
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们再去品读这些文字,肯定还会产生新的疑问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八自然段,对于这一段的写作方法你有没有新的疑问?
1、质疑
2、自由读,同桌讨论回答课后第四题。
3、这里将家乡的柳树和青海高原的柳树进行对比,更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叫反衬。
我们以后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会运用。
4、青海高原一株柳始终深深地吸引着作者的情思他不但用了反衬的方法来突出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还把自己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地贯穿了全文。
(配乐朗诵文章段落)
5、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所以我们每个人说-----这是一株柳树,神奇到令我们每个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引读)
6、此时此刻,面对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想每个人的心中一定想到很多很多,请你拿出纸和笔把你的感受写下了,话不在长短,写出心中的感受就可以。
7、生汇报自己的小练笔。
六、作业
1、推荐读《白杨礼赞》茅盾。
2、小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告诉我们什么叫坚韧;
寒风中怒放的梅花,告诉我们什么叫顽强;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告诉我们什么叫纯洁;
那笔直向上的翠竹,告诉我们什么叫高洁。
请你以“-------(一种植物)给我的启示”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