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的范式
- 格式:pdf
- 大小:870.66 KB
- 文档页数:9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S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发轫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宏文,《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
前者成为后来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开端。
后者将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并开创了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后又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治理结构理论。
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与这一系列理论联系不甚密切的是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
本文拟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早期经典文献做一梳理。
试图厘清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关注的问题的探索过程及其脉络。
、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概念就是交易费用。
通过它,新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从完美的经典物理的世界带回了有摩擦力的现实世界。
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不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理论,产权理论,还是宪政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
这一概念如此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交易费用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经济学家根据他研究的主题,以便于说明问题,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科斯的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先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他指的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成本,也即发现价格的成本,具体包括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
肯尼思·阿罗(1969)给交易成本下的定义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巴泽尔则认为是“产权换手的成本”。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1983)中对科斯的交易费用做了极大地拓展,他认为发现价格的成本包括了信息费用,考核费用,谈判费用和签约费用,而且交易成本并不等于发现价格的成本,除此之外,他将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也纳入了交易成本范畴。
在文章的结尾处,张五常这样写道:“沿着科斯的思路贯穿着这些转变,我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
但这些费用发生变化时,不同的契约就产生了。
我并不主张价格决定就是关系到契约或组织形式的所有选择的那种唯一的交易费用。
切换到窄屏编辑张五常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目录1人物简介1 1.1 个人经历1 1.2 生平履历2学术成果1 2.1 张教授语录1 2.2 粮食如何算安全1 2.3 记者的报道1 2.4 与诺贝尔奖1 2.5 相关信息3个人观点4皮影艺人1人物简介张五常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新浪财经的介绍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
1982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
2000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
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个人经历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第二章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I:交易费用范式讲义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交易费用的基本概念♦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交易费用与新经济♦交易费用的测量案例:身边的交易费用♦股票交易费用(上证A股交易费用)–开户费:40 元 / 户投资者交登记结算公司–委托手续费:5元(按每笔收费) 投资者交证券商–佣金:成交金额的0.3% 起点:5元投资者交证券商–印花税:成交金额0.1% 投资者交税务机关–过户费:成交面额0.1% 起点:1元投资者交证券商身边的交易费用(续1)♦大学生找工作的交易费用–撰写并制作多份个人履历表,取得各种有关证明自己素质的有效法律文件;–获得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各种工作信息的费用;–参加各类招聘会费用;各种交通、联系费用;–与用人单位的谈判协调费用;–签订工作意向书的押金;–正式签订工作合同的费用;–工作合同的执行与监督费用;–一旦发生纠纷的解决费用;–工作合同的履行费用……–以上这些费用是必须付出的,交易费用是支出,收益就是找到一份合适的或令人满意的工作,费用过高,人们就会放弃找工作,转而不工作或考研。
♦汽车公司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公司装配小轿车,需要外购汽车车身–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专门供应汽车车身–他们之间是一种“虚拟”的协作关系–如果因市场需求,小轿车的产量需要扩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反应:•配合汽车公司,在不改变供货价格(车身)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要挟汽车公司,提高车身价格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不配合汽车公司,担心小轿车需求量会下降,可能造成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难以收回第一节交易费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存在的原因一、交易费用的概念(一)、什么是交易?♦Exchange 和 Transaction♦康芒斯的“交易”(将制度运作与交易联系在一起)–“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交易”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是人与人之间对物的所有权的让渡或取得,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易”概念是与以往经济学中的“生产”概念相对应的。
管理经济学案例讨论一浅谈交易费用2016级2班第5组林燕清(17920151151596)林少俊(17920161150758)彭雯(17920161150812)王依珊(17920161150859)温泉(17920161150868)张潇(17920161150959)目录一、不同经济学派理论与交易费用的阐述 (3)(一)新古典经济学 (3)(二)新制度经济学 (3)二、产生交易成本(费用)的原因 (4)(一)交易的三项特征 (4)(二)交易成本(费用)的定义 (5)1、交易费用的分类 (5)三、新古典范式的交易费用模型 (7)(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小麦交易模型—作为活动的交易 (7)(二)生产企业内总产出Vs净产出曲线模型 (8)四、参考文献 (9)一、不同经济学派理论与交易费用的阐述(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基于标准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完全市场合约、完全理性人等假设基础之上。
完全竞争市场模型,需满足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厂商生产的产品完全无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4)信息是完全而充分的。
完全竞争模型是理论上的理想假设和参照系,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
因此,传统的古典交易模型假定零交易费用,并且完全理性。
而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分配无法达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理想状态,信息并不对称且存在很大程度上不确定性。
合同签订前交易对手的匹配、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讨价还价以及合同签订后监督、贯彻合同履行并避免违约风险,这一系列过程付出了交易成本,形成了正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产生,彻底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想状态。
1970年Foley将交易费用纳入古典模型,一些文献也尝试引入交易费用对新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企业理论进行简单拓展。
(二)新制度经济学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
新制度经济学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基本概述折叠编辑本段一、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标志:1937年科斯的论文—— <企业的性质>发表。
(二)新制度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2.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理论破产、转型国家的需求)。
(三)新制度经济学兴起的表现1.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学者(以下人员均获诺贝尔奖)主要有:新制度经济学哈耶克(1974)布坎南(1986)科斯(1991)诺思(1993)维克里(1996)斯蒂格利茨(2001) 2.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多数在从事制度经济方面的研究。
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人们往往在财富与非财富之间进行权衡,寻找均衡点,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利他主义、意识形态、自愿负担等,非财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体主义行为偏好。
个人非财富最大化行为的四种动力:爱、团结和其他利他主义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类的小群体起作用;受到胁迫和威胁;预期为别人做事可以产生对自己有利的副效应;心理上得到满足或至少良心不受责备。
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
(人不能对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
原因:一方面,环境复杂,参与者众多,信息不完全,不确定性因素多,行业太多,分工太细。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
交易费用的范式张五常【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F11【复印期号】1999年03期【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9年01期第1~9页【作者简介】张五常香港大学经济和金融学院尽管交易费用思想的意蕴在大卫·休谟(David Hume)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那里见其肇端,但直到1937年科斯(Ronale Coase)《公司的本质》一文发表之后,才第一次开辟了经济学交易费用分析的新思路。
(注:科斯(1937)。
)尽管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和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在他们主编的,由美国经济协会出版的,广为流传的《价格理论读物》(1952年)一书中重印了科斯的这篇论文,并把它放在书中的显著位置,但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这篇论文并没有对学界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
在本世纪40年代,有两篇重要的论著也涉及交易费用问题,但是星星之火并没有燎原。
(注:参见海耶克(1945)和科斯(1946)。
)在60年代早期,交易费用范式的思想开始迅速地传播,并很快地在学界扩展。
科斯那篇在1961年面世,被阿伦·戴维德(aaron Director)采为1960年“法律和经济学杂志”那一期的,名为《社会耗费问题》之作,成了推动交易费用范式分析的原动力(Primum mobile)。
这次施蒂格勒和阿罗与科斯呼应。
在这一年稍后斯蒂格勒发表了关于论信息成本的论文。
阿罗(Kenneth Arrow)则在1962 年发表了关于创新回报适应性的文章。
(注:参见施蒂格勒(1961)和阿罗(1962)。
)要不是60年代早期的科学偏向于他们这一边,光靠这三个智者的伟大智慧结合是不足以推动整个时代经济学观念的转变的。
在整个50年代,难解晦涩的发展经济学的文章在杂志上泛滥。
但到60年代早期,经济学家们开始怀疑这类经济学的解释力了。
什么是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
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他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
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
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
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的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一、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重要结论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交易费用节省的必然结果。
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的反思引言在经济学中,诺斯第二悖论是指当制度变迁发生时,交易费用不会自动减少,反而可能出现增加的情况。
这一悖论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制度变迁并不总是能够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反而可能导致新的交易费用的出现。
本文将对诺斯第二悖论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破解方法。
诺斯第二悖论的概念与原因诺斯第二悖论得名于著名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 North),他在1979年的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诺斯指出,制度变迁通常被认为能够改善经济效率,减少交易费用。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制度变迁可能会带来更高的交易费用,即诺斯第二悖论。
诺斯第二悖论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由于现有制度对交易费用的规定和约束,当制度变迁发生时,人们需要适应新的规则和制度,这就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
其次,制度变迁可能会引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交易参与者更加谨慎和保守,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
此外,由于人们的利益冲突和不信任等因素,制度变迁可能导致交易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裂,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成本。
制度变迁中的交易费用范式在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是指交易参与者为了适应新的制度变迁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这些交易费用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商成本、执行成本等。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人们通常认为制度变迁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然而,诺斯第二悖论的存在表明,制度变迁可能带来新的交易费用,造成交易效率的下降。
信息获取成本是制度变迁中的一项重要交易成本。
当制度发生变化时,交易参与者需要获取有关新制度的各种信息,包括新规则、新程序等。
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时间和成本,特别是当新制度较为复杂时,信息获取成本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协商成本是指交易参与者为了适应新的制度变迁而进行的协商、讨论和磋商等过程所产生的成本。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分歧,他们需要通过协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诺斯第二悖论及其破解——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范式的反思(一)一、诺斯第二悖论的提出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state)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
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
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theparadoxofvoting)、理性的无知(rationalignorance),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
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诺斯悖论”。
本文对此存而不论,我们要讨论的是诺斯体系中另外一个悖论,这里称之曰“诺斯第二悖论”。
我们对这一悖论的解读,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诺斯以本来面目,辨析诺斯整个研究思路的转型及其对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试图辩明交易费用的社会功用、交易费用作为制度效率标准的含义等。
诺斯第二悖论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诺斯反复强调,政府界定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体系中基本的激励结构,产权的变化使得组织和组织内部的企业家从事各种活动的成本收益发生变化i],组织和个人因此调整自身的行为,推动制度的变迁。
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调整多在边际意义上进行。
调整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
换言之,从每一个时点上来观察,交易费用在不断下降,经济效率在不断提高。
正因为此,诺斯(1988)认为,交易费用的下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源泉。
2.诺斯和Wallis(1986)所做的工作显示,从1870年到1970年,在美国经济中,交易费用已从187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上升到1970年的45%。
在另一篇文章中,诺思也曾估计到,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交易费用大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张五常先生也讲到,在香港这样的现代市场经济大都市中,交易费用可能要占其GDP的80%以上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