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朝贡贸易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朝贡贸易:历史上的珍宝交流一、引言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朝贡贸易,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流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和技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朝贡贸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二、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通过贡使的形式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贡使是中国皇帝派遣的使者团队,携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贡品,前往周边国家向其国君臣民展示中国的威望和文明。
这种贡使制度成为朝贡贸易的基础,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渠道。
三、朝贡贸易的特点1. 互通有无:朝贡贸易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
中国作为贡方,向周边国家提供丰富的礼品和贡品,如丝绸、瓷器、药材等。
而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如黄金、宝石、奇珍异兽等。
通过互通有无,双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互利。
2. 文化交流:朝贡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贡使在前往周边国家的过程中,不仅向对方展示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还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带到了对方国家。
同时,中国也从周边国家中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身的文明内涵。
3. 彰显国家实力:朝贡贸易是中国展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通过贡使的形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周边国家也通过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来表达对中国的敬意和友好。
四、朝贡贸易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贸易往来,双方吸取了对方的文化精髓,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 经济繁荣: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通过贸易往来,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浅析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导读: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是一篇关于商人和贸易方面的毕业论文格式修改,适用于本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阅读参考借鉴,希望对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启到帮助。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要:明代的对外贸易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近三百年的国祚中,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的顶峰,尤其是隆庆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达到了前未有的高度.本文将从与明代对外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白银货币化、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明代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关键词:明代贸易发展原一、明代对外贸易发展概况明代的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继承前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由官方主持的郑和七下西洋和民间的私人贸易.洪武、永乐两朝采取了积极谨慎的对外贸易政策,永乐晚期,随着朝贡贸易的弊端丛生,国家开始实行严厉的海禁,至隆庆元年,虽然明代官方实行了近二百年海禁政策,但民间贸易一直处于蓬勃发展中,而探讨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将从与对外贸易发展紧密联系的造船航海技术等方面分析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二、明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对外原创出处:shuoshilunargin:0 auto;font-size: 12px;color: #666666;">商人和贸易毕业论文格式修改洋率领的船只被称为宝船,大船长约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1]其规模领先于世,例:郑和下西洋的随船人员配备,不仅有处理船上正常事务的管理人员而且有处理与他国事务的外交人员,还有军事人员、医护人员、普通船员等,随船人员配备齐全,司其职.随船配备的还有阴阳官、阴阳生等,他们能将自身了解的天文知识与航海相结合,为船队航行提供较为进步的建议.明代的航海技术前代基础上也发展到了日臻成熟的阶段,对前代航海经验的总结及指南针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明代航海技术的进步,出海后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无法到达村落休整,航行里程也无法计算.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独恃指南针对导引……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力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到某处.又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赖此暗中摸索,周知某洋岛,某处礁险宜防.或风涛遭,容多易位.至风平涛落,驾转犹故,循习既久,走平原,盖目中有成算也.[2]明代航海过程中对日程计算,行程估计和岛屿有了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将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明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准,这为明代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靠的保证.(二)白银货币化明朝初年,以钱钞为法定的流通手段,钱即铜钱,钞即纸币.明太祖朱元璋即位,颁布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3].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一负责铸造钱币,且下令严禁民间私自铸造钱币.铜钱面值、不容易携带、容易流失等自身弱点而逐渐不适宜流通,宝钞也不适宜明代经济发展而退出流通领域,到宣德年间,户部上奏称民间商贸交易只用金银,纸币经停滞流通.到了嘉靖年间,白银货币化经呈现出基本奠定的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促使阶层的上上下下产生了对白银的需求,使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需求远过于供应,白银价值增大,向海外的需求成为必然.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2144写作解决问题:怎么写毕业论文格式修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全日制论文开题报告职称论文适用:职称考试属大学生专业类别:商人方面毕业论文格式修改论文题目推荐度:最新标题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明朝许多,此他们对明朝的手工业制品有着很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便有大量的白银从以上国家和地区流入明朝.明朝的官方和政府为了获得他国的白银便运用自的商品尤其是手工业制品他国进行贸易,无形中促进了中外接轨.明代的中国逐渐融入到世界贸易市场中,时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很大程度上将中国卷入进去,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三)商人地位的提高明代,士大夫心目中,相较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他们对于商人和商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商人和商业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黄宗羲认为一般知识分子将商业视为末等职业,重农轻商,企图抑制商业的发展,这是不明智的,其实工商业农业样重要.现一般认为,这是工商皆本说的最早提出.明代商人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沈垚《落帆楼文集》中记载,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子恒为士,后世商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大较也.天下士多出于商……然而睦姻任恤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势偏重商,凡豪杰有智略人多出于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物情,故能为人不为,不忍人忍.[5]沈垚看来宋以来至明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认为商人即为豪杰,而这些人又掌握着天下大势.这充分反映了宋至明代以来商人地位的提高. 工商皆本观念的提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到商贾行列中.商人作为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媒介,其人数增多、实力增强的时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四)华侨的纽带作用明代以前,有部分中国人迁移南洋地,这些人一方面是国家政权更替际,部分中国人为了躲避战祸,迁移南洋另一方面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部分国人南下经商.这一部分既然长期居住南洋,大多南洋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们南洋成家立业后,也成为南洋的唐人.中国与南洋的关系,基本上是这样构成的.其他种关系,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6]留当地的商人他们一方面与明朝商人即自的商业伙伴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他们积极融入到当地社会中,了解商业状况,为自明朝的商业伙伴出谋划策,成为明朝商人与海外社会尤其是东南亚社会两者间贸易的助推器和调节器,起到了很的纽带和连接作用.为华侨对明朝国内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商业供求形势比较了解,时也熟知他国商品贸易需求状况,此他们以为自的商业伙伴提供比较靠的商贸需求及交易状况方面的信息.商品交易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这方面信息的获得显得极为珍贵.以提高中国商人商品交易的成功率,减少对外贸易的盲目性,从而大大节省了商业成本,提高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
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一)明前期的朝贡贸易明初实行海禁,严禁民间私人贸易。
在明朝开国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外贸易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
“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政府统制的对外商业交往形式,即政府特许前来进贡通好的外国“贡舶”附带一定数量的商货,在政府指定的地点与中国做买卖。
明初沿袭宋、元制度,在沿海口岸设立市舶提举司作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第一个市舶司设立于朱元璋建元称帝之前的吴元年(1367年),地点在长江口的太仓黄渡镇。
洪武三年(1370年),以黄波市舶司过于接近南京将其停罢,另于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及广东广州三处传统日岸设置市舶司机构,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及后来的西洋诸国。
其后,因沿海不靖,一度关闭对外口岸并实行海禁,至永乐初复置浙、闽、粤三市舶司。
市舶司负责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互市及抽分征税。
永乐三年(1405年),以诸番来华渐多,在三市舶司分别建造专门接待外国商使的馆驿,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
(注:《明史》卷81《食货五》。
)贡使团到达京师后,除朝见皇帝、进行“贡”与“赐”的礼品交换外,还被允许在隶属礼部的会同馆与中国商人进行一定规模的互市,也属朝贡贸易的组成部分。
朝贡贸易是明前期唯一准许进行的合法对外贸易,所以王圻说:“贡舶与市舶一事也。
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注:《续文献通考》卷26《市籴考二》。
)朝贡贸易作为明初外交活动的一部分。
政治色彩远重于经济色彩。
其时明王朝初建,北驱蒙元,一统全国,政治、军事强大,经济逐渐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正处于国势蒸蒸日上的阶段,因此愿意招徕海外各国遣使通好,以壮大国声威。
在中国历史上,“天朝”兴旺发达,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统治者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
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李金明摘要:海禁与朝贡贸易是明初对外关系的两件大事。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倭寇,它对于加强海防、维护新生的明王朝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与海禁相辅相成的朝贡贸易包含着相当大的商业成分,它首先考虑的是贸易,其次才是政治。
因其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引起地方官员和民众的不满,加剧了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因此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作者简介:李金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副主任。
海禁、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对外关系上的三件大事。
海禁,指的是禁止国人擅自驾船到海外贸易,而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也就是派遣使者附载方物入明进行“朝贡”,然后由明朝政府以“赏赐”的方式收购其“贡品”。
这种做法,实际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形式,在海禁严厉期间,它几乎成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故史学界称之为“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招徕各国朝贡使者,为之扫清海道的作用,标志着明初朝贡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海禁与朝贡贸易相辅相成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数掠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的局面。
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
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①严重地威胁到明朝新生政权的存在。
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一方面加强海防,抵御倭寇的侵扰;另一方面防止海外与内陆的反抗势力相互勾结,颠覆新建立的政权。
早在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在命令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隶各卫为军时,明太祖就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②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③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因两广、浙江、福建人民以金银、铜钱、缎匹、兵器等交通外番,私易货物,再次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
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贸易关系,早在秦汉,双边就有着贸易往来。
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贸易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形式和特点。
一般来说,明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中后期以私人贸易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一、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及其措施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巩固专制政权,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则实行了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
①这一政策的实施原因有二:首先是为了确立新王朝在海外诸国中的正统地位,树立“天下共主”的威信。
其次是为了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防止窜踞沿海岛屿的方国珍、张士诚余党勾结倭寇侵扰,以及防止沿海居民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危害刚建立的明政权,朱元璋在海外政策上,又实行了严厉的“海禁”,规定沿海居民“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1]。
“为使这—政策推行的更为彻底,又禁止民间使用番货,敢有私自下海与外国贸易互市者,置之重法。
②这一政策为后来几位继任者所沿袭。
“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私自下海收番货至十斤以上者,边卫充军”,[2],对犯禁出海者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同时,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3]彻底截断国内民众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的“朝贡贸易”含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因素,且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
初期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些,可以说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对外政策。
随着明王朝日益巩固,这一体系中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朝贡”为名由官方垄断的对外贸易。
与之并行的“海禁”政策亦由国防安全为目的向维护官方垄断贸易为目的转变。
为了使这种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付诸实现和顺利发展,明初统治者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招诱安存”的措施: .遣使四出,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
一.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材料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或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2分)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4分)(2)变化:①棉纺织品进口增加;②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③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分)原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③国际竞争的加剧。
(2分)(3)中国: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朝贡贸易体系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中华与朝贡理念和秩序纵观世界历史,朝贡既提供了一种向强大的统治者表示忠诚的手段,又是展示统治者的“德”(仁慈宽厚的途径)。
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政治理念建构在表现为等级的礼仪上,接受皇帝的保护就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朝贡为这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机能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例证。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皇朝文献通考》有如下解释:“经国之用,博矣。
而足用之要求有三焉,曰:生之有道,取之有制,用之有礼而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一”。
“礼”体现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理念。
所有国家间的关系都涉及礼仪,但是居于朝贡体制中心的中国的“礼”的形式独具特色。
朝贡制度的管理部门称为礼部,朝贡可以被看做是以“礼”为基础开展对外关系的积极形式。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明代中日勘合贸易概述作者:刘萍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便有政治、贸易与文化往来,明代中日间官方贸易发展为以勘合为特色的朝贡贸易,但受两国国内政治形势、对外政策、倭寇等问题影响,贸易关系时断时续极不稳定。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一.勘合贸易勘合贸易,是明代基于明帝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而形成的朝贡贸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勘合有校对,合正之意,勘合是印信的一种,需当事双方各持一半以证虚实。
勘合贸易又称贡舶贸易,与市舶贸易相对,前者属官方贸易,后者为民间贸易、海商贸易。
勘合贸易于朝贡贸易之独特在于“勘合”制度之存在。
明洪武初年施行海禁政策,除官方朝贡贸易外,一切民间对外贸易行为皆被禁止。
洪武十六年,为加强对朝贡贸易的监管,防止国内外边民海匪假扮朝贡使臣擭取朝廷利益,朝廷下令颁给朝贡国勘合以作贸易许可之证明。
自此,朝贡贸易在明代发展为勘合贸易。
二.中日勘合贸易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商品,按最终流向渠道,可分为:朝贡贸易品、公贸易品和私贸易品。
朝贡贸易品即幕府将军向明帝进献的贡品和明帝的回賜之品,公贸易品是由明政府论价收购的货物,余下的便是私贸易品。
《大明会典》:“正贡外,使臣自进,并官收买,附来货物俱给价,不堪者令自贸易。
”明太祖建国后,屡次遣使日本,恢复了两国正常邦交关系并列其为“不征之国”。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日本南北朝并立,因日本南朝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并屡有南朝倭寇袭扰中国沿海,明廷屡次下书日本幕府整治岛内朝政和海盗问题而无果,明太祖下令驱离日本室町幕府来朝的两批使节与朝贡船,并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断绝外交关系。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朱明朝廷开始实行勘合制度,而日本则被排除在贸易对象之外。
直到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二月,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向明廷呈送国书,愿称臣纳贡,两国恢复通交关系,日本对明朝贡贸易得以开展。
明永乐初,中日订立《永乐定制》,又称《永乐勘合贸易协定》,许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两艘”,并赐“海舟两艘”以备日后朝贡之用。
一:明代中后期对外贸易概述明代中后期,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发展兴盛,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主体。
在明代海禁的政策环境下,朝贡贸易与私人海外贸易代表了国家海外贸易的两种形式。
作为国家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朝贡贸易在王朝的初期与海禁政策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对海外产品的需求。
然而,朝贡贸易兴盛的同时,也压缩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空间。
永乐年间,郑和频下西洋,在强大舰队的威慑下,整个国家的海外贸易绝大部分被纳入到朝贡体制的范围之内,私人海外贸易几近冰点。
然而郑和后的时代,海禁政策虽然时松时紧,但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私人海外贸易渐渐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有限的朝贡贸易远远不能满足民间对海外产品的需求,私人贸易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另一种途径。
于是一种以经营各种手工原料及日常用品为主,在经济上追求高额利润牟取暴利为目的的新型私人海上贸易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我国海上贸易的主体。
二:明代中后期对外贸易的特点(一)走私海外贸易发展兴盛明代中后期走私海外贸易发展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的对外贸易扩张,为走私海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社会分工水平进一步细化,民营手工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开始出现。
第二,朝贡贸易不能满足国家对海外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不能满足海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在海禁政策下,朝贡贸易作为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形式,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明代前中期仅设置泉州、明州、广州三地市舶司,到了嘉靖年间因倭患严重,又唯有广州市舶司得以保留。
而且政府还对朝贡的日期和次数进行了限制,如琉球两年才许入贡一次,安南、占城等国贡期为三年,日本则十年一贡。
显然,在这样的限制下,贸易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走私海外贸易作为替代的贸易方式发展起来也就毫不意外了。
第三,世界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的隔离状态消失,海外贸易逐渐具有了全世界范围的意义。
浅析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董兴华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0)004
【摘要】海禁政策作为明代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明朝的外交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禁政策在明朝前期尤为严厉,严格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由明政府主导的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占据了中外交往的主流,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通过朝贡贸易,明朝达到了招徕各国、怀柔远人的目的.然而,官方对朝贡贸易的垄断并不能满足民间对贸易的需求,朝贡贸易逐渐衰落下去.
【总页数】3页(P99-100,111)
【作者】董兴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海南经济社会变化 [J], 林明;向广宇
2.明代海禁政策下的中国海外贸易 [J], 丁厚雷
3.明代海禁政策变迁中的博弈: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 [J], 韩毅;潘洪岩;
4.明代海禁政策对明代潮州社会的影响 [J], 黄挺
5.明代朝贡贸易体制下澳门的兴起及其与广州的关系 [J], 李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评述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从唐朝后期就出现了私人贸易。
然而,自明太祖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官方承认的贸易方式只是朝贡贸易。
争贡事件发生后,嘉靖皇帝奉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在强大利益的驱动下,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不断发展起来,对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签: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一、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对明朝经济的影响(一)促进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发展已经打破了西周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虽然,嘉靖时期力主剿灭倭寇,大力打击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有部分海商铤而走险。
也正是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环境,使得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更加富有一种生长的活力。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海外民间贸易持打击态度,实行“海禁政策”。
嘉靖时期依然奉行祖制,禁海的旨意一个又一个下达,唐婷的《明嘉靖时期抗倭文书研究》统计,从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22-1566年)间,嘉靖皇帝共下61道有关抗倭的诏令。
然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并没有就此式微,反而呈现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
这种状况固然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结果,但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与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分不开。
自争贡事件之后,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就此中断。
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海商在民间走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时明朝大量的生丝及丝织品通过海商流向日本市场。
据《华夷通商考》记载,当时输往日本的丝织品中,从南京输出的有白丝、五丝、绫子、纱绫、纱、绉绸、捻线绸、绢绸、罗、锦、闪缎、金缎、南京缎子、南京绡等。
从广东输出的有白丝、黄丝、五丝、七丝、八丝、天蚕丝、绉绸、捻线绸、闪缎、金缎、天鹅绒、锦、二彩、绫子、纱绫等。
1由此可见,中国向日本输出丝织品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当时的日本,国内混战,政局不稳,经济发展滞后,对中国的商品依赖程度非常高。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摘要]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所表示的、官方严格控制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实行海禁政策的明朝。
明日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倭寇问题互相交织,本文重点分析了明初洪武年、永乐年、宣德年和明中后期中日朝贡贸易的发展脉络。
从洪武、建文年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到永乐年间朝贡贸易达到鼎盛,再到宣德年间回落,最后到明中后期时朝贡贸易开始萎缩、寥落,唐、宋、元三朝形成的海洋优势最终流失到了西方列强手中。
[关键词]明朝;日本;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表示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明朝。
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使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售的政策。
朝贡贸易确立于洪武年间,永乐朝臻于鼎盛,宣德年间维持平稳,明中叶以后衰落。
1 明初中日朝贡贸易明初统治集团致力于建立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万国朝宗”的朝贡体系,主要靠朝贡贸易维系,朝贡贸易事实上成为明朝“怀柔远人”的一种工具,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1.1 洪武年间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即在浙、福、广三省设市舶司,并于洪武二年(1369年),编订《皇明祖训》,将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两次派使臣赍国书去日本,但均未见成效。
洪武三年(1370年)3月,朱元璋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日本怀良王了解到来使并非蒙古人,且当时南朝形势日趋恶化,因此怀良王改变了态度,接待了赵秩。
又于次年“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州被掠人口七十余”。
朱元璋大喜过望,厚赐祖来等人。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中日关系表面上有所改善,双方开始互派使者,但倭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倭寇不断对山东、浙江沿海进行骚扰,明王朝采取了武力剿倭和海禁两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