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朝贡贸易体系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和繁荣的帝国之一。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朝贡体系是中国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体系,其他国家要求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和互通有无,必须以朝贡的方式来表明对中国的臣服地位。
朝贡国往往是地理上相对较远、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他们向中国支付大量的贡品以显示对中国的敬意和臣服。
中国的朝贡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表达,更是一种经济手段。
朝贡国每年要向中国赠送珍贵货品,如象牙、黄金、香料等等。
这些贡品不仅可以满足中国贵族和皇帝的奢侈品需求,还可以作为贸易商品出售。
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从而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和产品。
海外贸易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和手工业的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这些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需求。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海外贸易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中国的海外贸易除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外,还涵盖了其他种类的商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茶叶贸易。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
茶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还被用于医疗、礼品和社交等方面,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都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些渠道,中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的贸易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亚欧大陆的交流与繁荣。
然而,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朝贡体系使得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更加强大,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依赖也加剧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制于地理条件和技术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
课题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统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②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③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太祖时期,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2.学术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
朝贡贸易体系(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华与朝贡理念和秩序纵观世界历史,朝贡既提供了一种向强大的统治者表示忠诚的手段,又是展示统治者的“德”(仁慈宽厚的途径)。
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政治理念建构在表现为等级的礼仪上,接受皇帝的保护就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朝贡为这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机能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例证。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皇朝文献通考》有如下解释:“经国之用,博矣。
而足用之要求有三焉,曰:生之有道,取之有制,用之有礼而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一”。
“礼”体现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理念。
所有国家间的关系都涉及礼仪,但是居于朝贡体制中心的中国的“礼”的形式独具特色。
朝贡制度的管理部门称为礼部,朝贡可以被看做是以“礼”为基础开展对外关系的积极形式。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贸易形式,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能够巩固其政治地位,并获取稀缺物品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朝贡贸易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一、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周朝将周边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并要求这些国家以朝贡的方式来向中国进贡。
朝贡的内容包括珍贵的物品,如黄金、象牙、珠宝、独特的动植物以及特产等。
朝贡贸易的目的是通过接受这些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性: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接受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维持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臣服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2.单向性:朝贡贸易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贸易模式,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物品,而中国不向他们出口商品。
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国成为贸易的中心,同时也限制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3.文化影响力: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周边国家通过向中国进贡,可以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从而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朝贡贸易的影响朝贡贸易对中国和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贸易中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珍稀物品。
同时,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巩固了其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控制。
朝贡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同时,朝贡贸易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获取中国珍贵物品和技术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朝贡贸易的衰落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和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鼎盛。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
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2.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 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3.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
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的管理权。
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的主权。
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A.国共合作的推动B.民主意识的觉醒C.中国国力的增强D.外交策略的得当4.林则徐的《四洲志》搜集了西洋各国的情报与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重点考察了欧美各国的国情状况。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已经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B.知识界充分认识到中西差距C.天朝上国的旧观念被完全颠覆D.“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5.太平天国运动在宣传“四海皆兄弟”等观念的同时,又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有名分,“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指导思想B.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束缚D.与传统农民起义斗争方式一致6.下表为晚清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创办的机器厂矿和公司状况表。
它反映了我国()类型数量经费或投资额(单位:两)工人(单位:人)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 5 000万10 000洋务派民用企业27个 2 964万25 500~29 500私人资本企业170个879万60 000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民主革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D.“实业救国”思潮高涨7.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明清对外贸易》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的贸易路线、贸易商品和贸易对象。
2、分析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探讨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4、比较明清对外贸易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的异同。
二、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和主要贸易形式。
2、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3、明清时期与西方贸易的交流与冲突。
三、学习难点1、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分析明清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习资料1、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学术著作:《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研究网站、学术论坛。
五、学习过程(一)知识预习1、阅读教材中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章节,了解基本史实。
2、查阅网络资料,收集有关明清对外贸易的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加深对贸易路线和贸易商品的认识。
(二)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包括明初的朝贡贸易、中期的私人贸易兴起以及后期的贸易限制。
重点分析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和影响。
介绍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以及与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等的贸易往来。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明清对外贸易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探讨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方面的作用及局限性。
3、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贸易港口如广州十三行的发展为例,分析明清对外贸易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
(三)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小论文,论述明清对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制作一份关于明清对外贸易路线和主要贸易商品的图表。
(四)拓展学习1、阅读相关学术论文,了解当前史学界对明清对外贸易的最新研究成果。
2、观看历史纪录片,如《大国崛起》中有关明清时期的片段,从不同视角认识明清对外贸易。
六、学习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明清对外贸易》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其演变。
2、掌握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和贸易路线。
3、分析明清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4、探讨明清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和影响。
2、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及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
3、明清对外贸易中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主要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三、学习难点1、理解明清对外贸易政策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关系。
2、分析明清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探究明清对外贸易的兴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影响。
四、学习资料1、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学术著作:《明清对外贸易史研究》、《中国经济通史·明清卷》。
3、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学术论坛。
五、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明朝对外贸易(1)明初的朝贡贸易明朝建立初期,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周边国家和地区向明朝派遣使节,献上贡品,明朝则回赐丰厚的礼物。
这种贸易形式旨在宣扬国威,建立政治上的宗藩关系。
(2)海禁政策的实施由于海防的需要以及对民间海外贸易的担忧,明朝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但在特定时期,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开放。
(3)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遍历亚非各国,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拓展了贸易范围。
2、清朝对外贸易(1)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并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
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且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垄断经营。
(2)中俄贸易清朝与沙俄在边境地区开展了一定规模的贸易往来。
(二)问题探究1、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原因是什么?政治方面,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防止海外势力的侵扰;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对外贸需求有限;思想方面,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2、明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哪些特点?丝绸、茶叶、瓷器等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它们具有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富有中国特色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欧陆风云四大明朝贡体系演变代码事件代码摘要:一、概述二、欧陆风云四大明朝贡体系演变三、事件代码四、结论正文:一、概述《欧陆风云》是一款由paradoxinteractive 开发的历史策略游戏,游戏时间开始设定在1444 年,结束于1821 年,大约横跨四个多世纪。
游戏允许玩家自由选择扮演欧洲,美洲,非洲或者是亚洲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游戏中与明朝贡体系演变相关的内容。
二、欧陆风云四大明朝贡体系演变在《欧陆风云》游戏中,明朝贡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初期:明朝建立初期,实行海禁政策,与外界的贸易往来较少。
此时,明朝的贡体系主要以纳贡为特点,即各国向明朝进贡,明朝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回报。
2.中期:随着明朝与外界贸易往来的增加,贡体系逐渐演变为以朝贡贸易为主。
在这个阶段,明朝与各国之间的贸易逐渐扩大,各国向明朝进贡的物品和数量也相应增加。
3.后期:明朝贡体系进一步演变为以市舶司为主导的贸易制度。
在这个阶段,明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事务。
各国需要通过市舶司进行朝贡贸易,明朝则对各国进行管理和监督。
4.衰落期:明朝末期,贡体系受到政治动荡和战乱的影响,逐渐衰落。
此时,明朝的朝贡贸易减少,各国向明朝进贡的物品和数量也大幅减少。
三、事件代码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输入特定事件代码来触发与明朝贡体系演变相关的事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事件代码:1.输入“europa_religion”:该代码将触发欧洲宗教改革事件,影响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2.输入“asian_trade”:该代码将触发亚洲贸易路线事件,影响明朝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3.输入“middle_east_conflict”:该代码将触发中东地区冲突事件,影响明朝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
四、结论总的来说,《欧陆风云》游戏中的明朝贡体系演变事件代码反映了明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中华与朝贡理念和秩序
纵观世界历史,朝贡既提供了一种向强大的统治者表示忠诚的手段,又是展示统治者的“德”(仁慈宽厚的途径)。
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政治理念建构在表现为等级的礼仪上,接受皇帝的保护就要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朝贡为这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机能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例证。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皇朝文献通考》有如下解释:“经国之用,博矣。
而足用之要求有三焉,曰:生之有道,取之有制,用之有礼而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39,“国用考一”。
“礼”体现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理念。
所有国家间的关系都涉及礼仪,但是居于朝贡体制中心的中国的“礼”的形式独具特色。
朝贡制度的管理部门称为礼部,朝贡可以被看做是以“礼”为基础开展对外关系的积极形式。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光绪会典》的礼部条款记录了与邻近的朝贡国朝鲜、琉球、越南、老挝、苏禄和缅甸互市,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通过其他贸易方式保持联系的情况。
很显然,中国与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在增长。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解释中国的世界视野是什么。
在15世纪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远至印度洋、中东、非洲,从而急剧扩大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随后有许多关于外国的书籍出版,如16世纪20年代初出版的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
尽管书名冠以“西洋”,但是书中提到的大部分西洋地区的重要贸易点是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忽鲁莫斯和阿丹,尽管日本、朝鲜和琉球长久以来被视作东方的一部分,但是在黄省曾对西洋的论述中琉球也在其中。
在明代,一个新的地区被列入已有的东洋和西洋的划分类:南洋。
最初南洋意指苏门答腊岛西端的马来半岛。
在那个年代,一个概念上的分组并不罕见,即称印度洋为西洋,印度洋以东则称为东洋。
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阿拉伯地区被称做南洋。
在元代以前,这些地区有时被称做南海,有时被称做西南海。
在现代中国的术语中,“南洋”是东起菲律宾的吕宋,西至印度海西海岸的地区。
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第1~12页。
在北部边界,中国朝廷与清代征服的黑龙江沿岸几个部落间建立了朝贡关系。
17世纪后半期,俄罗斯开始侵扰该地区,导致了两个王朝之间的战争,最终以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结束。
该条约确定了两国的边界,并保证俄国与中国通商的权利。
所有的这些表明,在中国的世界视野中没有具体的、固定的地理方向。
东、西、北、南这些方向不是用于从外部确定中国的方位,而是围绕中国来确定这些国家的方位。
对其他国家的分类不仅要根据他们与中国的自然关系,还要根据他们与中国的政治关系:看他们是朝贡国家,还是单纯地与中国进行互市贸易,或者根本没有可维持的关系。
中国和欧洲的关系也不例外。
例如,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爵士作为全权大使出使乾隆皇帝治下的中国,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闭上眼睛对你们的帆船旗上写着的”英国使臣带着供品朝见中国皇帝”字样视而不见,也不能抱怨些什么,只能让我自己注意观察有什么事情发生。
马嘎尔尼获准谒见皇帝,关于谒见的仪式他作了这样的描述:“我忘记先前提到的来自Tatze即勃固(Pegu,缅甸南部沿海的一个城市)的三位使节,六位伊斯兰特使,从西南部地区来参加这个仪式的卡尔梅克人(Kalmucks),他们的衣着不太讲究。
”
在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中,正如马嘎尔尼描述的英国的例子,每样东西都用中国的思想和术语来描述,其他的国家则被贬低到从属的位置。
中国用什么措施来对付那些不服从朝贡关系模式的国家呢?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在《汉书》中说,“大宛以西的国家依然傲慢自大,行为简单自私,因为他们远离中国。
既然我们不能期望以礼乐教化他们,那么我们就应当采用羁縻的手段”。
这段话显示那些不接受礼乐教化的地方将会受到更强力的对待。
“羁”指马身上的缰绳,“縻”是钩住牛鼻子的绳子,这意味着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不领情的国家以自由,自由的范围在绳索之内,绳子的另一端由中国紧紧抓牢。
非常有趣的是,这里使用的比喻来自游牧部落的日常生活。
以中国为中心,以权力和礼仪的威光来教化四海,这就是中华理念的实质,即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从对外关系管理的角度看,这一观念不是简单的、排他的中华至上的理念,它通过藩部、土司和土官、朝贡、互市等关系将不同国家的元素整合吸收进来。
尤其是在朝贡关系中,中国很少关注对方自有的行政程序为何,而是只要其接受由朝贡体制规定的礼仪关系即可。
这些吸收和整合的元素经常被这样的一种观点所忽视,即成规认为的中华的世界理念是绝对的、同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是一种排外主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理念。
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
同样内容的思维方式在国内管理、相对自治的地方与中央、官员和平民并行的结构,在地方社会秩序和中央行政结构中都是显而易见的。
换言之,共同的因素可以追溯到国内行政和对外事务的管理模式中。
我们可以在管理(包括对外关系的管理)中揭示出来,这样的中国概念不是纯粹的、绝对的,实际上是具有多样性
的,这是一个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本因素。
彩钢活动房施工方案活动房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安装前准备工作
3.1 机具和辅料准备
3.2 材料运输
3.3看护、清点、修理
3.4 基础验收
四、房屋安装
4.1 地梁安装
4.2 结构安装
4.3外墙板安装
4.4 窗安装
4.5 门安装
4.6 屋面板安装
4.7 内隔墙板安装
4.8 补漆
五、质量要求
5.1 钢构件质量要求
5.2 墙板与屋面板安装质量要求
5.3门窗安装允许偏差
5.4五金件安装质量要求
六、工程验收
七、安全措施
八、文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