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4
商品经济与朝贡贸易有何区别450字作文封建社会下朝贡与商品经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朝贡与商品经济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体现了商品交换关系。
但由于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体现的并非完全交换关系,而商品经济下的贸易体现的是完全交换关系,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商品经济是等价交换,而朝贡贸易是不等价交换。
在商品经济下,商品交换在价值规律指导下,实行等量交换;而朝贡贸易中,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
(二)参与交易的主体不同。
商品经济下,参与商品交易的主体,除了官方,还有民间交易,而朝贡贸易只有官方参与。
(三)介入贸易的媒介不同。
朝贡贸易是物物交换,充当交换的媒介是商品,而商品经济下,既可以进行物物交换,也可以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
(四)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同。
商品经济下,参与交易的商品价格要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会下降,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会上涨。
而朝贡贸易由于本身不是等价交换,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朝贡贸易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朝贡贸易的例子:
1. 嘿,你知道吗?明朝的时候和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那叫一个热闹啊!就像郑和下西洋带着大量的珍宝去和那些国家交换,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啊,这是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呀!想想看,那一艘艘大船装满了宝贝,驶向远方,多壮观啊!这难道不是展示我们大明王朝强大的一种方式吗?
2. 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那可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呢!比如朝鲜每年都派使节带着特产来朝贡,然后换回大量的赏赐。
这不就像是朋友之间互相送礼物,感情越来越好嘛。
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3. 你能想象到吗?西域的那些国家通过朝贡贸易获得了好多他们没有的东西呢!他们送来骏马、宝石,然后换取我们的丝绸、瓷器,这就像一场盛大的交换派对呀!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呀,他们得到了心仪的物品,我们也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魅力,多棒啊!
4. 朝贡贸易啊,就好像是一座连接不同国家的桥梁呢!像日本曾经也积极参与朝贡贸易。
他们送来的东西虽然不一定特别珍贵,但这份交流的心意很重要呀!这不就是在告诉你,嘿,我们想和你好好相处嘛!这种贸易形式真的很独特呢。
5. 以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朝贡贸易中,那场景可热闹啦!他们带着香料啊、木材啊什么的来进贡,中国则给予丰厚的回赠。
这不就像是走亲戚一样嘛,大家热热闹闹的,还增进了感情,多好哇!
6. 朝贡贸易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呢!那些远方的国家带着他们的特色产品和文化来,我们也展示我们的东西给他们看。
这就像一场文化的盛宴呐!难道不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吗?我觉得朝贡贸易真的太有意义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朝贡贸易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寻的。
朝贡贸易是指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是中国古代与东亚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之一。
在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指的是中国皇帝向朝鲜国王贡献礼物,以维护两国的外交关系和和平。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绸缎、玉器、瓷器等,价值昂贵。
朝贡贸易也包括朝鲜国王向中国皇帝贡献礼物,以表示敬意和对中国的尊敬。
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马匹、黄金、白银等,也颇具价值。
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也是两国之间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皇帝向朝鲜国王贡献的礼物往往象征着中国皇帝的尊贵地位和国力,而朝鲜国王向中国皇帝贡献的礼物则表示对中国的敬意和尊重。
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朝贡贸易主要是调整外商来华贸易的。
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朝贡贸易始终是官方对外贸易的法定形式,但实际上均有变通。
明代的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
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
对于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
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
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
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
明代将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别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日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日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
第一、三两种皆为进贡品,必须进奉皇帝;第二种则属商品性质,贡使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或者京师的会同馆(外宾招待所)开市贸易。
这就是明代朝贡贸易的具体形式。
当然,这些交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
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
入贡的诸国又不守贡制,往往挟带私物。
欧洲人也已经来到了中国海岸。
他们的目的原本就是通商,朝贡实非所愿。
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
根据有关记载,明政府对于外国使臣的货物,十分之五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以钱钞相兼支付;如果是国王、王妃的货物,给钱六分,钞四分;使臣等人的货物,给钱四分,钞六分。
但是奉旨特免抽分者,不为例。
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一一舶税:一是以船的长度计算征税,称为水饷,由船商承担。
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饷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
清朝与日本的关系朝贡贸易与两国间的冲突清朝与日本的关系:朝贡贸易与两国间的冲突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其庞大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而日本,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清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朝贡贸易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展开。
本文将以此为主线,探索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历史。
清朝早期的与日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明政府采取了朝贡制度,即以朝贡为交流基础的贸易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皇帝作为“天子”,接受来自东亚周边国家的朝贡。
而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周边国家,也参与了这一贸易体系。
通过朝贡贸易,清朝与日本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及外交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及政治实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冲击。
在清朝前期,由于其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封闭态度,朝贡贸易逐渐成为主要形式。
而这种贸易模式日益暴露出其不足,使得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清朝在日本与其他周边国家的交流中表现出了强势和歧视态度,这引起了日本国内一些保守势力的反感。
随着时代的演变,日本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其国力。
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并试图在地区上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所推行的殖民和帝国主义政策,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以及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例如,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冲突之一。
由于日本对清朝朝贡贸易的不满以及领土争端,战争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朝的失败告终,这标志着其在地区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张,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合作的机会与空间。
尽管在利益冲突上存在分歧,但两国也有共同的对外威胁,尤其是来自列强的侵略。
在对外势力威胁下,清朝与日本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因此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可能达成共识。
一.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材料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或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2分)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4分)(2)变化:①棉纺织品进口增加;②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③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分)原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③国际竞争的加剧。
(2分)(3)中国: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朝贡式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唐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仅南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海诸国通使的就有九国之多。
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广州祇负责过境和接送任务。
在唐朝之前,这种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这种"贡"和"赐"的关系是不等价的,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朝廷之所以明知亏本而乐此不疲,是因为对这种交易怀有一种政治目的。
正因为如此,朝贡贸易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朝廷。
这种朝贡贸易制度,从明代后到清代,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唐中后期,市舶贸易已经取代了朝贡贸易。
2兴旺周期律—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之时,因为有感于延安一派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景象,并没有完全被一时的现象遮住眼睛,他道出了心中真正的忧虑:“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
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治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就是著名的“兴旺周期律”。
3托古更化—更化即改革,改制。
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
他为了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康有为看来,制度变革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变革,所以他要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策略并没有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同情,反而徐桐、文悌等顽固派大臣纷纷抨击和弹劾他的托古改制思想。
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再也无人问津。
4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对朝贡贸易的评价
朝贡贸易是一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其特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并进贡珍贵物品,而中国则回赐更为丰富的物品。
以下是对朝贡贸易的评价:
1.政治意义: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宗藩关系,通过朝贡和回赐,加强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宗主地位和周边国家的臣服关系。
此外,朝贡贸易还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经济意义: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周边国家的特产通过朝贡贸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商品种类,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朝贡贸易还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3.文化意义: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周边国家的使节和商人通过朝贡贸易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珍贵的物品,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同时,朝贡贸易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朝贡贸易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朝贡贸易已经逐渐消失,但其影
响和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朝贡贸易相关知识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贸易形式,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能够巩固其政治地位,并获取稀缺物品和文化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朝贡贸易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一、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周朝将周边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并要求这些国家以朝贡的方式来向中国进贡。
朝贡的内容包括珍贵的物品,如黄金、象牙、珠宝、独特的动植物以及特产等。
朝贡贸易的目的是通过接受这些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朝贡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性:朝贡贸易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接受贡品来巩固中央政府的地位,维持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臣服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
2.单向性:朝贡贸易是一种单向流动的贸易模式,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物品,而中国不向他们出口商品。
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国成为贸易的中心,同时也限制了周边国家的发展。
3.文化影响力:朝贡贸易不仅仅是物质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周边国家通过向中国进贡,可以接触到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从而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影响力对于周边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朝贡贸易的影响朝贡贸易对中国和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得中国成为贸易中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珍稀物品。
同时,通过朝贡贸易,中国政府巩固了其政治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控制。
朝贡贸易也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朝贡贸易使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从而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同时,朝贡贸易也为这些国家提供了获取中国珍贵物品和技术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朝贡贸易的衰落朝贡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起伏和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鼎盛。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
朝贡制
度始于汉朝,宋代时更趋发达。
朝贡制度强调礼仪性质,以尊重天朝的主权和文明为主旨。
其贸
易内容主要包括奇珍异宝、动物游艺、珠玉财宝和文化知识等。
来使
入朝时,天子亲自接见,宴请犒赏,并会亲笔写表赏赐给来使。
朝贡制度的优点是维护了中国的威望和尊严,促进了周边国家和
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缺点则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越性的基础之上,
忽视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隔阂。
一.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
材料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
(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或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2分)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4分)
(2)变化:①棉纺织品进口增加;②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③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分)原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③国际竞争的加剧。
(2分)
(3)中国: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出任意3点,给3分)
二.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
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9分)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2分)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1分)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
(2分)
答案
1)理解:这是一种有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
外国朝贡的同时可以附带货物进行贸易,政府以数倍的代价作为交换。
(2分)
根源: 思想:儒家的礼,以礼待人、以礼服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分)
2)明清:海禁政策;西方: 重商主义;(2分)
3、原因: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1分)
康熙时因局势稳定,下令开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贸易。
随着西方势力渗透,对外政策逐渐收缩,乾隆时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2分)
略
三“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四.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故明人圻圻谓“贡舶与市舶一事也。
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的,官
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
其许市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特以此为怀柔远人之政策。
许市乃为对外之一种恩惠。
……永乐元年十月,西洋琐里国遣使来贡,附戴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命勿征。
材料二《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传*日本传》云“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
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
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
从之。
使臣不悦,请如旧制。
”……此种朝贡贸易制度,在财政收入上,不惟无利,且属一种负累;因此入贡必限定期。
……宋元时曾禁止人们私往海外贸易,然其目的在于防止漏舶,为其有碍于政府之权利也。
明则根本禁止人民私往海外市易,其动因在于防止海寇,亦即始于洪武时。
——《宋元明清经济》
材料三16、17世纪,欧洲各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参加了商业革命和贸易战争。
所谓商业革命,就是指从16世纪起,欧洲各国商业突然扩大,世界市场崛起的一种现象。
……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
英国政府对人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
……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
……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
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西方国家为了垄断贸易,在国外和殖民地建立了特许商业公司,从事垄断贸易,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进行殖民掠夺等活动。
材料四……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于是1642——1648年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17世纪的海外贸易与中国明朝的海外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外贸政策对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答案()
(1)特点:政治色彩大于经济色彩;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且不计较经济效益;与各国贸易有固定的时间(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自然经济继续发展,且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的礼,以礼待人、以礼服人;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必限定期;隔离海寇,维护封建统治。
(2)英国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及法律法规,甚至发动战争以保护及推动海外的发展;英国海岛贸易的以民间商人为主体。
原因: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欧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维护本国统治与增强争霸实力。
(3)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近代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而英国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了近代殖民帝国的地位;转变为近代工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