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34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教学准备】自制图片、示意图等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纲要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教学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P18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第三节教学建议本节介绍了人类活动通过对孕灾环境稳定性、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对灾情起到“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并小结了随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成灾特点和灾情大小的变化。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或降低,进而减少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
图1.28说明了修建水库起到了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通过课文和案例,说明减小人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图1.29是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洪灾强度变化的对照图。
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
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土地利用城市化,洪水流量增加。
案例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
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图1.32显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
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性使得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
然而,人们常常忽视自身活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减轻这些负面效应。
首先,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破坏方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平整增加了洪水和山体滑坡的风险,这是因为树木和土地都扮演着保护性作用,能够吸收水分和防止土地侵蚀。
其次,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增加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全球变暖,进而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和暴雨。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对人类造成直接的伤害,还破坏了农田、水源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严重。
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人们将生活和工作区域建设在易受灾的地区。
当地震、洪水或火灾发生时,人们无法逃离或及时反应,造成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大规模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得灾害时的紧急疏散和救援变得复杂困难。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减少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这可以通过限制森林砍伐、加强环境监测和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
其次,应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这可以通过政策和技术创新来实现。
另外,我们还应该建设更加抗灾的城市和社区。
这包括增加防洪设施、建立绿色空间以吸收水分、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并提高救援和疏散的效率。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体制。
投资于气象、地质和环境监测设施,能够提前预测和监测自然灾害,为人们提供足够时间做好准备。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在人类社会中造成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同时自然灾害也可以对人类活动造成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产生。
首先,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土地被开垦和改造,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面积的土地铺设水泥和建筑物,导致地下水循环受阻,进而引发地面塌陷和水灾。
其次,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污染和化学物质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气候异常和气候灾害的增多,如沙尘暴和酸雨。
此外,乱砍滥伐和非法采矿等行为,引发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而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在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的住所和基础设施经常会遭受严重损坏。
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等情况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自然灾害给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等经济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洪灾会淹没农田和庄稼,地震会破坏工厂和机械设备,导致经济活动的暂时停滞和损失的增加。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进一步影响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
三、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人类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减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应加强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加强对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问题的防治,保护和恢复植被,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推动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工业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