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用)
- 格式:ppt
- 大小:5.85 MB
- 文档页数:37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制定人:吕静审核人:张金海使用日期:2013年3月11日【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危害2、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了解洪涝灾害的防治方法【自主学习一】1.洪涝灾害的类型(1)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________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________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________,水库崩坝,_________淹没的现象。
(2)雨涝:指因长期_____或____造成洼地_____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洪涝灾害的成因:季节性的区域_________ 、流域_________、江河的洪枯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3.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________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4.我国暴雨特点:_______、频发性、_______。
思考:根据教材文字以及下图总结雨带的推移规律【合作探究】1、洪涝灾害的成因(从来水、容水、去水三方面思考)2、洪涝灾害的防治【达标测试】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①“5·12”汶川大地震②2009年初特大干旱③俄、美卫星相撞④2009年3月纳米比亚、安哥拉暴雨洪水灾害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下列选项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泥石流B.干旱C.洪涝D.台风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图,据此回答3~5题。
3.该图所反映的时间是()A.3、4月份B.5、6月份C.7、8月份D.9、10月份4.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受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台风C.纬度D.副高5.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农作物生长受到威胁的原因是()A.洪涝B.春旱C.伏旱D.寒潮。
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风险: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危害和风险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无法控制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山火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还会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失。
本文将会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危害和风险,以增加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与风险1.1 生命安全威胁自然灾害造成的地震、洪水、飓风等灾难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对人类社会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2 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灾害发生后,房屋、农田、工厂等财产遭受破坏,导致巨额经济损失。
此外,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产业,如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也会受到影响。
1.3 社会秩序紊乱自然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秩序受到打乱,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社会秩序更容易被打破。
这可能导致抢劫、抢夺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2. 自然灾害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与风险2.1 生物多样性损失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灾害发生后,物种数量减少、栖息地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2 水资源短缺洪水和干旱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形式,它们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或过剩。
这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土壤侵蚀洪水和飓风等灾害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破坏土壤质量和农田产能。
3. 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危害与风险3.1 交通中断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雪灾等会导致道路、桥梁和铁路的中断,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物资运输。
3.2 电力供应中断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一些灾害严重的地区,电力中断还可能影响医疗设施和紧急救援工作。
3.3 城市排水系统受损洪水和暴雨等灾害会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破坏,导致城市内涝,对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总结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风险。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发生而引起的人类在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遭受的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灾害的影响范围广泛,无处不在。
自然灾害总是伴随着破坏和毁灭。
它犹如一把利刃,随时划破人类的心灵,让人们惊恐和无助。
地震地震是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危害来自其短时间内频繁发生的地面震动和能量释放,从地面上的建筑物到地下的管道系统等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
地震还可能带来余震和海啸等次生灾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地震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在历史上,大量的人因为地震而死亡,地震也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在受灾地区,地震会使得社会秩序混乱,道路、供水及通讯等基础设施被破坏,避难所、医疗和食品等物资缺乏,疾病和社会矛盾也有可能随之而来。
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它会带来严重的风暴、暴雨和风浪等灾害。
台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灾害影响因素很大,例如,比较强的台风可能引发洪水、崩塌、泥石流和海啸等灾害。
由于台风常常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因此它会对建筑物、桥梁以及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
此外,台风还可能汇集和带来大量的水汽,引发洪灾和泥石流等二次灾害。
这些灾害会使得居住在台风路径上的人们面临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的重大威胁。
远程地震远程地震是指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其震源距离海岸线很远的地震。
这种地震会引起非常严重的海啸,海啸带来的危害被称为“海啸灾害”。
海啸可以是巨浪,也可以是猛烈的洪水,在破坏力方面可与地震相媲美。
由于海啸波特别快,人们很难逃脱,也很少有避难的地方。
海岸线的走向和形状、地质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海啸的进攻方向、速度和破坏力。
如果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救援工作,人们有可能减轻海啸灾害造成的伤害。
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如极端高温、大风、暴雨、洪水等)是指出现在短时间内温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极端参数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可能会导致生命和财产方面的损失。
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对人类的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一、心理健康的影响自然灾害常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毁灭和伤亡,造成很多人失去家园、亲人甚至生命。
对于灾区的居民来说,面对灾后的废墟和丧失,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将遭受沉重打击。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很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例如供水和卫生系统的受损,这将使疾病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
洪水和暴雨会导致水源被污染,水中病原体的传播也将会增加。
同时,灾区人口密集的生活环境里,空气中的病原体也会更容易传播,例如呼吸道感染、肠道传染病等。
这种恶劣环境下的疾病传播是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三、营养不良和食品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区物资匮乏和供应中断,会导致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从而引发营养不良。
例如长时间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饥荒和营养不良成为严重问题。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食品和水源的污染,引发食物中毒和水源污染疾病。
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四、环境污染和农田受损自然灾害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例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导致大量的物质和化学品的释放,污染空气和水源。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均带来威胁。
此外,洪水和地质灾害也会对农田造成严重的破坏,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给农民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重压。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在面对灾害时,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健康风险。
这包括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单项选择题(2012·衡水中学高一1月)下图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臵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C.雨带的南北两侧都盛行偏南风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解析】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夏季风的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偏南风)在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偏北风)的阻挡下被迫抬升并形成锋面雨带,锋面雨带的位臵取决于夏季风的势力。
【答案】 D2.关于锋面雨带的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雨带位于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雨带位于c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解析】雨带位于a时,我国华北正值春旱时期;雨带位于d 时,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华北雨季尚未来临;雨带位于f时为7、8月份,我国北方多雨,东南沿海多台风;雨带位于g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又进入雨季。
【答案】 A3.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f区域,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解析】当夏季风较弱时,雨带未能推移到北方地区,在南方地区形成长时间的降水过程,容易造成南涝北旱的局面。
【答案】 C(2011·山东德州期末)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
据此完成4~5题。
4.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A.3、4月B.5、6月C.7、8月D.9、10月【解析】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气候炎热干燥,影响水稻生长。
【答案】 C5.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A.副高控制B.湖泊减少C.全球变暖D.地形影响【解析】副高前缘的雨带7、8月份移至华北、东北,此时副高正好控制江淮一带,形成干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答案】 A(2012·包头高一1月)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透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如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旱灾、雪灾等突然或长期发生的灾害。
自然灾害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个无法避免的风险,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类。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大型的自然灾害会对人们造成极大的威胁,包括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洪水会淹没房屋和道路,造成财产损失。
在自然灾害中,人类往往无法抵御这种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有时甚至导致人类无法挽救。
二、人类健康危害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的财产构成威胁,还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洪水和地震等灾害条件下,水源和食物往往被污染,有害物质会污染空气,导致人类生病甚至死亡;连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会导致人类身体失去平衡,易患上中暑和脱水等疾病。
自然灾害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疾病爆发等情况的发生。
三、社会稳定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停留在个人层面,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例如,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的房屋倒塌和道路受损,从而导致城市交通瘫痪,影响人民生活;大型的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崩溃,这会导致紧急救援和重建工作更加困难。
自然灾害给整个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所以准备和预防灾害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对人的危害是存在高度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限于个人,也包括社会、国家等层面。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并加强对灾害的预警、防范和应对能力。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该保持镇静和理性,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必修一课堂同步练:4.1 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参考答案4.1.1【基本知识点】1.地形气候河流地形2.平原山区 3 .用水洪水 4.冲积扇平原水源串珠环 5. 三平原地形气候6.小河谷条带大团块棋盘【随堂练习题】1-5 ADCCA 6-10 ACDBA 11-13 ACA【4.1.2基本知识点】1.社会经济地形气候地形2. 平原大网3.山区坡度陡坡“之”字河谷地带4.东部西部西东阶梯5.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生态环境6.自然条件社会经济7.河谷地形黄河谷地东西条带状8.多沿线地区直达4.1.2【随堂基本练习题】1~5 CACCC 6~10 DCACA 11~14 ACCD15. (1)②山地沿线坡度较小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步训练参考答案【4.2基本知识点】1. 大气温降水2. 时间尺度地质历史近现代3. 寒冷冰盖下降下降间冰期缩小上升上升5.雪线温暖期寒冷期6.永久积雪降水气温地形升高下降低7. 一、二百年波动上升中高热带亚热带8. 地面长波辐射矿物燃料破坏森林 9 甲烷臭氧10.消融上升沿海低地11.热量水分热量水北扩大中牧区农业结构12.极端自然灾害生态13. 矿物可再生植树造林结构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1-5 .B D B D C 6-10 C A D D C 11-15 DADACDC 17---20 D DDB 21. 1)二氧化碳化石破坏森林2)变暖消融上升减少农耕区扩大牧区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同步练2015.1.13【4.3.基本知识点】1.自然界自然社会有限整体地域2.矿产永续利用有限3.木柴煤炭后煤炭石油4.化石(矿物)可再生5 科技广度深度降低6.地形气候印度河——恒河两河7.矿产交通运输8.科技社会自然后天9. 大同抚顺阳泉鞍山本溪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东营10.硅谷【随堂练习】1—5DCDBC 6—10 ADAAB 11—15ACBCB16—20AACDA 21—25 BDBBC26—27 BD28. 1) B C K 矿物污染环境 CO22) 矿物燃料可再生多样化29.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洪涝灾害【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108页的内容,说出洪水和雨涝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以洪涝灾害为例,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109-110页的内容和探究案的材料,能够逐步分析并归纳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进而总结出洪涝灾害的危害及防洪减灾的措施。
3.通过对洪水灾害的剖析,小组合作探究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108-111页的内容,完成“课堂预习案”;2.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课堂预习案】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a.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__________,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________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________、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________的现象。
b.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1998长江洪涝灾害主要特点洪水发生______、来势______;洪峰次数______、来势______;洪水持续时间_____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a.气候:_____________性的区域强降水b.地形:地面坡度___________,排水____________c.水文:流域面积_____,江河的_________变化大,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d.植被:覆盖率___________(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课堂探究案】材料一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图图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图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图材料二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下图为根据长年(1875~1975年)水文数据所推算的某河流洪水频率曲线,但如以较近年代(1945~197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则洪水频率有提高的现象。
据此回答1~3题。
1.原百年一次的洪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约为()A.70年B.50年C.20年D.10年2.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较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约缩短了() A.1年B.3年C.5年D.7年3.如该流域的降雨量及降雨特性没有变化,那么近年洪水频率提高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①河道疏浚②旱田还牧③水田转作④林地转牧⑤都市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答案:1.B 2.B 3.C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结论。
第3题,水田转作,林地转牧,使得蓄水能力降低,都市化加大了地表径流,都会使河流发生洪灾的频率增大。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B.6~7月C.6~8月D.5~8月5.若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情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答案:4.B 5.C解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形成,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
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大陆。
下面的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时期到t4时期的变化(不考虑其间气候变化的影响;河流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6~7题。
地理教学设计单位:抚宁县第三中学姓名:孙重月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
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以《世界十大自然灾害》纪录片导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对于自然灾害概念、分类和特征,这不是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学生要知道的重要内容,采用阅读图表和阅读材料的形式,并加以讨论。
中国的洪涝灾害,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可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例分析法、探究活动【重点和难点】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讲授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世界十大自然灾害》纪录片,吸引学生探究自然灾害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