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资源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土地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发展。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 土地面积有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却拥有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8亿公顷,占总面积比例仅为18%左右。
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鲜明对比。
2. 土地利用不均衡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城市建设所需土地增多,导致农村耕地减少;同时,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和水源枯竭等问题。
3. 土壤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统计,我国土壤受到污染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0万公顷,其中严重污染面积达到了2.5万公顷。
这些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4.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肥料施用方法。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也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三、提升对策1.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提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2. 推行可持续农业推行可持续农业是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采用有机耕作方式、合理施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应该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重点区域和企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力量,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目录•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现状•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01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02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导致许多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使用安全。
03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领域。
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浪费01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其中很多是优质耕地,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02土地退化过度开垦、放牧、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退化,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03土地污染农药、化肥、工业废气等污染源导致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土地资源问题许多城市和地区空气质量恶化,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
空气污染严重雾霾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工业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
030201噪声污染法规不完善噪声污染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噪声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噪声污染普遍交通、工业、娱乐等活动中产生大量噪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0102放射性污染严重核能、工业、医疗等领域存在放射性污染问题,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当,存在泄漏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放射性污染问题环境保护现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目前已出台了多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严格监管执法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推动企业环保自律政府通过实施环保自律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环保工作,减少环境污染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源状况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充分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的资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能源资源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我国的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能等。
其中,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但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问题。
为了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我国在近年来积极寻求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水电、风能和太阳能。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和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铁矿石、煤炭、铜、锌、铝、锡等。
其中,铁矿石是我国矿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和钢铁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我国还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稀土元素在高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推进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管理。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过度利用、污染和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和保护政策,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规划、推行土地整治和复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例如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我国资源国土情况汇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土面积。
资源国土情况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我国资源国土情况进行一次简要的汇报。
首先,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锌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此外,稀土、钨、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也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之一。
其次,我国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南方地区以稻米、棉花、油料作物为主要农作物,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
再次,我国的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拥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森林资源。
各地的林木种类繁多,为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此外,我国的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
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能资源,为国家的能源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土面积方面,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辽阔的国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源,还拥有着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总的来看,我国资源国土情况十分优越,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土面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护好资源,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国资源国土情况的简要汇报,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和重视我国资源国土的保护和利用,共同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的资源现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拥有丰富的资源。
这些资源的现状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理解我国资源现状的特点和问题是必要的。
首先,我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等。
从能源资源来看,我国是煤炭和原油的主要产地,同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力能源和核能源等。
这些能源资源的丰富性为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然而,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过度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这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此外,对于新能源的利用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难题。
因此,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采取可持续的方式,并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从矿产资源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之一,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
我国拥有大量的铁矿石、煤炭、铜、铝等金属矿产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元素生产国。
这些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然而,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资源利用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此外,矿产资源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农业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耕地和水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部分农地被占用,农业资源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外,农业生产的方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我国的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和湖泊。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和水污染问题的存在,我国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总的来说,我国的资源现状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的资源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的资源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的资源状况,并对其持续利用与保护进行分析。
一、能源资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中国是现阶段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尤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然而,我国的煤炭储量虽然丰富,但煤炭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并且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应当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例如风电、太阳能和核能等,以确保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二、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口居住的基础。
中国拥有广袤的农田和耕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土地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
部分地区土地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应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用地,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水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污染和水灾等。
为了保护水资源,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采取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措施,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四、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作为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铜等,但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等。
应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业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资源状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我们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土地管理与保护,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和规划城市用地;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推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业发展。
中国资源现状及解决方案地球资源主要包括四大生命系统和三大环境系统,分别是海洋、森林、草地、农田以及大气、水源和矿产资源。
但是,人类活动引起了它的变化,迄今已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对人类生存提出严重挑战。
我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资源短缺的大国。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道路是曲折和反复的。
1.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全国陆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万亿立方米,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只拥有世界淡水量的7%,人均水资源量约24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为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水资源形势持续恶化。
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地下水位下降,难以保障水源供给,同时,湿地破坏也损害水源供给。
3.水污染和浪费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76个城市地下水受严重污染,水质恶化加剧供水困难。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
据报道,我国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80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5至l0倍。
解决方案:找水(主要是西部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寻找地下水)和节水,这是现实和紧迫的。
工业生产,通过工艺改进,综合用水、循环用水、节约用水,降低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有很大的潜力;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包括灌溉配套、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和滴灌等)、改进耕作制度、推广旱作农业,有很大的潜力;城市生活用水节约,如采取经济手段适当提高水价和增收污染处理费,也有很大的潜力。
也就是说,水源开发利用,找水和调水(开源)是必要的;但是更根本的是减少污染和节水(节流)。
也许,建立一个节水型的社会,才有望解决水的问题。
2.矿产资源现状按照资源总量计算,我国是资源大国,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全国已经发现20多万个矿产地,有矿产l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l55种;已探明矿产储量丰富,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经济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论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一、现状问题1. 国土资源丧失与破坏•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农田面积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丧失严重。
•工业化进程中过度开采和污染土地,使得大片土地变得荒芜,无法利用。
2. 耕地资源减少•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耕地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集约化程度低,农田用地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效益偏低。
•城市建设领域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4. 土地利用不平衡•土地利用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过度利用,而一些地区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二、提升对策1. 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不必要的土地消耗,减少土地破坏和丧失。
•加强土地整治,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
•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产量。
•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和农机农艺水平。
3. 实施土地利用平衡政策•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城乡土地利用平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城市用地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避免过分扩张和无序发展。
•支持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用地布局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推动绿色土地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污染,减少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鼓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保护土地生态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问题十分严峻,但通过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施土地利用平衡政策以及推动绿色土地利用,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和有限性,加强自身的土地资源意识,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来,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
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我国资源现状我国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
资源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资源现状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各种类型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稀土等。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储量和开采量,但存在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开采难度加大等问题。
铁矿石、铝土矿等金属矿产资源也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但受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影响较大。
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力度,推动节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受限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因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加强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推动农地流转、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功能日益凸显。
森林资源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生态环境改善、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加强国有林场管理,推动森林生态建设。
草原资源我国草原资源广阔,分布于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草原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计方式。
我国政府重视草原资源保护和草原生态恢复,制定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加强畜牧业管理,推动草原生态保护。
综上所述,我国资源现状在不断改善中,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推动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我国资源现状及其国际比较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7%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土地利用结构: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森林现状:我国森林总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5位。
但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
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
我国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2位,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水平是0.6立方米,比我国高3倍,差距十分明显。
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总储量平均每年达28000亿m3,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340m 3,为世界平均值的1/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局面。
煤现状: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石油储藏量是16000万吨,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我国的资源现状: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
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
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现状:1.资源耗竭: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快速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需求量大,导致各类资源持续减少和耗竭。
2.资源过度开采: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长期以来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能源消耗:传统能源消耗量大且污染严重,如煤炭、石油等,给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4.资源利用率低: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大量资源的无序排放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1.加强资源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资源开采和利用规划,确保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效益提高。
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发展可替代能源:加大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早转型。
4.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资源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5.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推动居民和企业参与到资源保护中来。
三、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1.技术的进步将促进资源的更好利用,推动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2.非传统能源的发展将为能源消耗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减少能源供需矛盾。
3.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使资源的再利用率大幅提高,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4.加强国际合作,探索资源共享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全球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面临巨大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有通过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可替代能源、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一系列对策的积极实施,我们才能够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
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
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
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作用:
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
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原因:
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
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
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
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
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
原因: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不断增加,工厂、居民区和汽车等将越来越多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后果:大气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也严重损害着人类的健康。
措施:
①增强环保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③加强综合治理,走防治结合道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
然的朋友。
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
家庭: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社区:保护鸟类,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传环保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