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4
探究实验: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一、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二、作出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制订计划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
2分钟。
2.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十次
四、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
五: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六:表达和交流。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光,是生命之源,也是万物成长的动力。
对于鼠妇来说,光的影响更是深远而
重要的。
鼠妇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晚活动,寻找食物,繁衍后代。
然而,光对鼠妇的生活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首先,光对鼠妇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夜晚,光的照射会让鼠妇感到不安,甚至会影响它们的觅食和繁殖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鼠妇更喜欢在黑暗中活动,因为这样它们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
其次,光对鼠妇的生理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光线可以影响鼠妇的生物钟,调
节它们的代谢和行为。
适当的光线可以帮助鼠妇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而缺乏光线则会导致它们的生理功能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光还可以影响鼠妇的生存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越来越
多的光污染影响着鼠妇的生存空间。
过强的光线会扰乱鼠妇的生活节奏,甚至会影响它们的觅食和繁殖。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光污染对鼠妇的影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光对鼠妇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不断扩张的今天,我
们需要更加关注光对自然生物的影响,保护自然环境,让鼠妇和其他动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鼠妇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 mm,背腹扁平,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 000 m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
它们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趋光性,对光、触碰等刺激会产生运动或蜷曲成球的反应。
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
主要危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
鼠妇(如图)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
鼠妇在20~25 ℃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若室内外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 ℃,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
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
湿土最好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最佳,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反思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反思对“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反思作者:黄安平孙欣来源:《中学生物学》2021年第05期科学探究作为自然学科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得以明确,如何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实施科学探究,笔者就“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教学,谈谈反思。
1 问题的提出(1)听课感受。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是初中阶段自然学科的首个探究实验,学生第一次接触,兴奋之余,他们手忙脚乱,探究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流程不清晰,结果不明确。
(2)学生问卷。
笔者曾在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在关于实验类型的问题上,学生答“实验”的多,答“探究实验”的少。
这说明学生习惯于实验,却疏于思考。
(3)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实验如何实施?怎样把握一个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生物及其他自然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2 反思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必须经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过程,即学生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先于同化,极少量的信息会有顺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最近发展区”素材在同化之时,也容易被学生顺应;探究性实验在原有实验之上,不能操之过急。
(2)从2021年新版生物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探究性实验比例较第一轮课改数量大大减少,反而恢复了实验、演示实验,说明编者在教材修订时听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教材以“科学方法”“技能训练”将探究实验完整过程放在不同的单元、章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如“作出假设”分别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下同)七年级上册P31技能训练、七年级下册P21科学方法中分别给予阐明;又如七年级上册P24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八年级下册P11技能训练中要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体现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
鼠妇的实验报告[11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鼠妇的实验报告的资料1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报告班级:组别:实验时间: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验证过程:1.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2.实验材料:涂成黑色的培养皿,鼠妇(10只),盖板3.注意事项(1)每次学生实验完毕,要及时清点鼠妇数量,以防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因干燥而死。
(2)在实验室或家庭中放置鼠妇时,要防止容器周围其他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每次换土时,最好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去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个体较小而丢掉。
(4)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
(5)若在比较冷的环境中准备实验,可在盛有鼠妇的容器旁边或下面,放置暖水袋或盛有60~70 ℃热水的矿泉水瓶。
(6)温度:鼠妇在20~25 ℃之间生活较正常。
若是在冬季或温度低于20 ℃时,要将盛有鼠妇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暖气旁边。
经常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7) 食物:因鼠妇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喜欢吃腐烂的植物等。
将白菜叶或其他青菜的叶片洗干净后,整片对折放入容器内的土壤上。
由于鼠妇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所以常见鼠妇钻、伏在折叠的菜叶下面取食。
1~2天后,可见到菜叶上有取食后留下的若干小洞。
2~3天后,换上新的菜叶。
(8) 收集: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教师告诉学生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
若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花盆里,花坛内均可以找到;若温度低于25 ℃,选择温暖的花窖、家庭的下水道旁边、居住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或菜窖内进行收集。
提醒学生收集后,要注意在容器内装一些湿土且保持通风。
(9) 容器: 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精心地保护、饲养,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实验室使用的1 000毫升的塑料烧杯(用废弃的罐头瓶也可)内铺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适当喷洒或每天滴入1~2次清水(手摸土壤有湿润感即可,若水滴入过多,土壤形成泥块或泥浆,个别小鼠妇或活动慢的鼠妇易死亡)。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一、编写内容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二、活动目的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活动准备
课前,组织兴趣小组学生自由结为4~5人一组,每组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作为实验材料,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及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四、活动用品
每组一套:打湿的粗纸板、一半遮光的鼠妇培养盒、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五、活动过程和方法
1.设计实验前需要围绕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提出问题,为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方案做好铺垫。
2.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走到学生中,督促学生安静观察,及时记录观察。
并且评出认真的小组,并在实验结束后总结表扬。
3.实验材料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
常见的鼠妇有球鼠妇、光滑鼠妇、潮虫三类,对光最敏感的是潮虫,见下图。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报告设计人:刘凤杰审稿人:颜静班级:组别:实验时间:背景资料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
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
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
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
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注意事项1. 收集: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就要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
若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花盆里,花坛内均可以找到;若温度低于25 ℃,选择温暖的花窖、家庭的下水道旁边、居住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或菜窖内进行收集。
收集后,要注意在容器内装一些湿土且保持通风。
2.容器: 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精心地保护、饲养,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
用塑料瓶(把矿泉水瓶颈部较细的部分去掉或用废弃的罐头瓶也可)内铺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适当喷洒或每天滴入1~2次清水(手摸土壤有湿润感即可,若水滴入过多,土壤形成泥块或泥浆,个别小鼠妇或活动慢的鼠妇易死亡)。
每隔2~3天换一次土。
每个容器内宜放入25~30只鼠妇,若密度过大,鼠妇容易死亡。
在瓶口用纱布遮盖,保证充足的空气,同时用橡皮圈套住纱布,防止鼠妇逃脱。
实验目的:1.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实验材料:鼠妇(每组10只)、湿土、铁盘(或塑料盒、纸盒)、纸板、玻璃板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采集鼠妇时所观察到得鼠妇得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定计划根据所做的假设,设计一个简易的对照试验来验证所做的假设。
1、题目: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2、内容:3、基本要求:(1)讲明探究实验一般过程(2)试讲时间10分钟(3)试讲过程有互动、适当板书4、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意识地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本节课是重点也是难点。
解决策略:实验前,教师安排学生预习课本,组织学生分组调查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记录捕捉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通常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现鼠妇?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为什么?”。
围绕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控制变量和合理地设置对照实验。
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湿度、温度等因素对鼠妇的影响。
实验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②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围绕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②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③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5、答辩问题及答案问题一:说一说本实验的实验结论。
答案: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问题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答案: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意识地渗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报告之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一.实验目标1.认识鼠妇的形态特征,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
2.能捕捉到足够数量的鼠妇,满足实验需求。
3.会设计实验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认识鼠妇的形态特征,并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
2.到学校附近捕捉足够数量的鼠妇。
3.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潮湿的沙,黑色塑料袋,透明的长方形碟子(长30cm,宽15cm)四.实验过程1.查找资料,了解鼠妇通过老师分发下来的资料,知道了鼠妇的形态特征。
知道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在校园内的草坪、石块、花盆底下极易找到,爬行较缓,一受惊吓就缩成球状便于抓到,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2.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小组讨论,确定采用以下实验方法:在透明的长方形碟子的底部铺上薄薄的一层(2 mm左右)白沙,把长方形的碟子分成对称的两边,一边用黑色的塑料袋贴上(包括侧壁),以形成较暗的环境,另一边不做任何的处理。
把20只鼠妇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透明的长方形碟子黑暗环境和明亮环境的两端。
每隔1 min统计明、暗处鼠妇的数量,至10min止。
3.捕捉鼠妇小组成员一起捕捉鼠妇,期间注意安全。
一人拿塑料瓶,一人掀起花瓶,一人捕捉鼠妇。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环境的影响按照实验过程2进行实验。
得到以下数据。
五.实验结果分析1.以上数据表明:鼠妇对阴暗,明亮的环境都没有明显偏爱。
2.资料明明显示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而我们也是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捕捉到鼠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实验结果不一致呢。
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们没有注意到鼠妇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即鼠妇有很好的适应性,当我们捕捉到鼠妇后,在实验之前,它都一直生活在明亮的环境中。
一部分鼠妇就会对明亮的环境产生适应,不能说全部,因为不同个体的适应性是不同的。
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②我们的实验设计好像有点小问题,因为实验之前,我们是把鼠妇放到碟子的两端(即黑暗和明亮环境的最侧端),由于碟子的距离太远(15cm),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是放在潮湿的泥土里的,做实验时是放到潮湿的沙里的(为了方便辨认),同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先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捕捉鼠妇,让学生观察认识鼠妇及其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实验室,让学生总结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为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探究其它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为例来设计实验,老师并对学生设计的实验作出纠正和评价,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是七年级学生做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对如何做探究性实验还知之甚少,教师须指导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是探究实验的重要环节,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制定,学生肯定会摸不着头脑。
教师还需帮助学生设置好对照实验,并让学生能理解和学会正确的控制实验变量。
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就得让学生明白,探究的是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就只能让光这个因素不同,把鼠妇的环境分为明亮和黑暗两种,其它因素一定要完全一致。
只有学生理解和学会了如何做好探究性实验,学生才能自主的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做好实验。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影响的试验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和突破方法。
让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是本实验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通过学生思考和老师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变量和对照实验,如何来控制实验变量,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理解、体会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和做对照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提升学生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的教学设计作者:苏建荣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探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思路,即先带领学生逐步梳理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关键点,在学生清晰探究过程及注意事项后,再逐步自主完成探究任务,这种方法对于初一刚刚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来说,效果较好。
【关键词】先扶后放唯一变量对照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中的完整探究。
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教材安排这一探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的过程,认识实验设计中唯一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同时通过本探究认识到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编写者提供了鼠妇,黄粉虫,金鱼三种实验材料,老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
基于在西北地区,鼠妇较为常见,所以我们选择以鼠妇为探究对象。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探索欲望强,对探究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由于年龄小,理解力,执行力,约束力等方面还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领带和帮扶。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②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能力目标:①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②学会设计对照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采集鼠妇,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物的意识,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②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4.1 实验准备:4.1.1 鼠妇的采集。
在实验前一周,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⑴上网或翻阅书籍,了解鼠妇及生活习性;⑵以小组为单位,在居住区周围采集适量鼠妇,做好饲养,以备实验。
4.1.2 实验盘。
实验盘不易过深或过浅。
过深边角容易形成阴影,影响鼠妇的选择;过浅,鼠妇容易爬出。
我们选的是规格为50cm×30cm×3cm的铁托盘。
山东省临沂市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第Ⅰ卷(共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爱好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这种探讨方法属于A.视察法B.试验法C.调查法D.模拟法【答案】B【解析】某爱好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是设置了以光为唯一变量的比照试验,因此这种探讨方法属于试验法。
【考点定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试验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区分理解视察、分类、调查、试验等各种方法。
2.某同学制作并视察了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据下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在盖盖玻片时,没有让其一侧先接触在玻片上的水滴B.图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结构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图丙中①与②放大倍数的乘积D.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凝视图丙中的①【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运用方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运用的相关学问,要求学生娴熟操作显微镜。
3.下面为绿色开花植物不同结构层次的改变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a是指细胞分裂B.b是指细胞分化C.丁属于器官D.戊属于系统【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及系统的概念。
4.某同学在学校旁边山坡的背阴处发觉了一种矮小的植物,它们有茎和叶,但没有叶脉,据此推想,这种植物最可能是A. 衣藻B.葫芦藓C.铁线蕨D.大豆【答案】B【解析】苔藓植物有茎和叶,叶中没有叶脉。
因此小青在学校旁边山坡的背阴处发觉了一种矮小的植物,它们有茎和叶,但没有叶脉,所以这种植物最可能是葫芦藓。
【考点定位】孢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植物的相关学问,要求学生熟记各类植物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