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健脾导滞方治疗小儿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82.32 KB
- 文档页数:2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中医治疗这几个中医方法可治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中医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病名,但根据症状,与中医泄泻、腹痛、便秘关系密切。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方剂主要有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清中汤、失笑散、济川煎、温脾汤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肠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
生活中该病发病率较高,往往女性多于男性,常发生于中青年,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7个中药方法。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只要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益气健脾,扶正祛邪,常针对脾虚泄泻,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等表现的人群。
2、痛泻要方该方剂通过抑肝扶脾的方法治疗由于肝木克脾土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该人群常见平素烦躁不安、焦虑易怒,情绪波动较大,时而抑郁安静,时而暴跳如雷,是由于情志原因导致的疾病发生。
3、柴胡疏肝散对于由于情志因素导致的腹痛以及便秘的出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治疗大法为疏肝解郁,宽胸散结。
4、清中汤清中汤主要治疗湿热瘀阻型腹痛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多见食欲减退、口中臭秽、可有便秘和面部痤疮的表现。
5、失笑散失笑散适用于血瘀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临床常有痛有定处,痛如针扎样表现。
6、济川煎济川煎适用于阳虚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其治疗大法为温阳润下,临床常见怕冷比较明显,舌淡苔白,脉缓或弦。
7、温脾汤用于寒湿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大法为温脾化湿,润肠通便,临床常见腹痛明显,得温痛减。
通过以上描述,想必大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有了一定认识,其常用中药方剂主要有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清中汤、失笑散、济川煎、温脾汤等,根据证型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选方用药不同,临床药物加减用量不同。
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34例段玉双;柳青【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64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健脾理气汤,对照组30例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舒丽启能)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2%.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理气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临床效果明显.【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3页(P2211-2213)【作者】段玉双;柳青【作者单位】山西同煤集团轩煤医院中医科,原平,034114;山西同煤集团轩煤医院中医科,原平,034114【正文语种】中文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和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
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中医药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不易复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承受的压力和劳动强度随之增加,精神刺激及情志失调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主要因素,致使本病成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
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理气,行气通便为大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消化科确诊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
中药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48.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6年。
西药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4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龙源期刊网 食疗一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施食作者:王伟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2期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等)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范畴。
多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尤其感寒)、劳倦过度、情绪紧张等诱发,反复发作。
慢性迁延。
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疗效颇佳。
脾胃虚弱型大便时溏时泻,夹杂不消化食物或粘液,稍进油腻或饮食不慎即加重;神疲纳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取①莲肉糕:莲子、糯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
共研细末,加白糖适量混匀做糕,蒸熟后切块即成。
②益脾饼:白术30克。
干姜6克,鸡内金15克,熟枣肉250克,面粉适量。
前三者研粉,枣肉制成枣泥,加面粉和面做薄饼,烙熟进食。
脾胃阴虚型大便干结,甚如羊屎状,数日一行,或伴腹痛、腹胀,饥不欲食,口咽干燥,心烦少眠,舌红少苔。
脉细数。
治以养阴润肠导滞。
方选①蜜饯雪梨:雪梨(或鸭梨)500克,蜂蜜250克。
梨洗净去柄核,切片后煮至七成熟,水将耗干时,加蜂蜜和少许清水小火煮透,待冷罐存备食。
②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各10克,同煎取汁,入少量冰糖,代茶饮。
脾肾阳虚型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用①补骨脂炖猪腰:补骨脂15克,猪腰1个,洗净切小块,炖熟后加少许食盐调味,每日分2次服食。
②神仙粥:山药、芡实各5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粥成入红糖调味,早晚分食。
肝气乘脾型每于恼怒、紧张或抑郁诱发,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胸胁胀闷,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以抑肝扶脾。
方用①橘饼:橘25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腌渍一日,置锅中以小火煨至汁液耗干,待冷捣泥,入白糖、炒芝麻粉适量,混匀为馅。
取荞麦粉500克和面,包馅饼烙熟即成。
②佛手玫瑰茶:佛手5克,玫瑰花6~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作者:闻留瑞支向红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25期[摘要]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
方法:选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加蒙脱石散治疗。
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 疏肝健脾汤;肠易激综合征[中图分类号] R25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079-02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形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是一种肠道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往往可由情绪波动或饮食不慎而激发。
2005~2007年,笔者运用疏肝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为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均符合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科研病例选择标准[1]。
经肠镜及理化检验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病变。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3~71岁,平均29.5岁。
病程1~16年。
对照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5~70岁,平均30.1岁。
病程1~18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
药物组成:当归15 g、白芍15 g、茯苓15 g、人参6 g、陈皮10 g、炒白术15 g、山药15 g、焦山楂20 g。
头昏失眠者加炒酸枣仁10 g;小腹胀满者加升麻10 g、木香10 g;低热者加地骨皮15 g、秦皮15 g;大便有黏液者加白头翁15 g、黄连10 g。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141奇效良方肠易激综合症5方
141奇效良方肠易激综合症5方
肠易激综合症
1、肠易激综合症,肠鸣腹痛腹泻,便后即安,便下粘液,腹满胀气。
白芍肉豆蔻补骨20 柴胡陈皮防风白术五味子各15
2、肠易激综合症,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便后痛减或消失,粘液便。
厚朴五味子黄芪石榴皮各10 乌梅3个鸡内金3。
3、肠易激综合症,腹痛腹泻,粘液大便,遇冷或情志变化则发病。
党参白术茯苓各15 秦皮木香各10 炮姜5。
4、肠易激综合症,
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15 陈皮防风炙甘草各10 。
5、肠易激综合症
白芍30 当归白术酸枣仁各1 郁金12 柴胡茯苓香附川楝子元胡各9 甘草 6。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西医治疗(一)精神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解除情绪因素对治疗很有帮助,要耐心地开导患者放开胸怀,解除忧郁,平息激动感情;要详细地解释病情,指出起病因和良好的预后,以及适当的医疗方法,以解除患者的顾虑,树立康复信心;要富有同情心,循循善诱,耐心体恤病人,搞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能获得更多的有关疾病的情况,便于使患者无保留地接受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处理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制度,适当地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
应区别情况进行饮食疗法,如便秘患者和以往喜进“精制”食物之患者,可试用高纤维素食物,尤其便秘患者,多进油脂也可缓解症状;腹泻、肠鸣窜痛的患者,或以往多进“粗食”,者,应改用少渣、易消化的食物试治;其他如饮食的冷热、饮食品种、进量多少等患者多能判断自己的耐受情况,但也可由于患者的观念性错误而造成不当的饮食限制和营养不良,需要医师在充分听取患者的介绍之后,对饮食进行评价和指导。
对于气候敏感的患者要注意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等。
(三)西药治疗1.镇静剂(1)安定2.5~5mg,3次/日。
(2)鲁米那15~30mg,2~3次/日,餐前服。
(3)氯丙嗪15~30mg,3次/日。
(4)利眠宁5~10mg,3次/日。
(5)安泰乐25mg,3次/日。
(6)谷维素10~20mg,3次/日。
2.抗拟郁药(1)阿米脱林(amitriptyline)25~50mg,2~4次/日。
(2)盐酸丙脒嗪(tofranil,imipramine,HCI)25~50mg,2~4次/日。
3.止泻药系对症治疗,多使用具有收敛及减少肠蠕动的药物;在使用的同时应进行病因性治疗及调整周身病理生理。
(1)苯乙哌啶(diphenoxylate):2.5~5mg,3次/日,国内多用其与阿托品联合制成的复方苯乙哌啶1~2片,每日3次,其收敛及延缓肠蠕动作用明显。
(2)盐酸咯哌丁胺(loperamidiHCI):该药具有钙通道阻滞及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作用。
『经方集』肠易激综合征经方案例
彭某,女,47岁,郑州人,有多年腹泻病史,经检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虽经中西药治疗,可病证表现仍反复发作,近因腹泻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黎明腹痛腹胀,泻后诸证缓解,因情绪异常加重,腰酸腿软,心烦易怒,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腻略夹黄,脉沉弱。
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治当温补脾肾,疏肝解郁,给予四神丸、四逆散与痛泻要方合方:肉豆蔻6g,补骨脂12g,五味子6g,吴茱萸6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白术6g,陈皮5g,防风3g,炙甘草12g。
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黎明仍腹泻,但腹痛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烦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黎明腹痛腹胀止,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治疗3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黎明腹泻、手足不温辨为脾肾虚弱,再根据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因手足不温、苔白夹黄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脾虚肾泄,肝气郁滞证。
方以四神丸温脾暖肾,固涩止泻;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兼清郁热;以痛泻要方疏肝健脾,胜湿止泻。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June 2021 Vol.21 No.11孟昭群药膳调理肠易激综合征加入少许油,将葱、姜爆香,下驴肉用大火爆炒,烹入料酒、老抽,大火烧开,转小火焖至驴肉酥烂,酱汁浓稠即可。
山药香菇炒驴肉山药、香菇各50克,熟驴肉150克,调味品适量。
将山药(去皮)、香菇洗净、切丝。
驴肉切片,用淀粉、酱油、料酒拌匀。
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至七八成热时,用葱、姜爆香,下驴肉炒至变色,下山药、香菇丝及椒粉、青 椒适量,炒至熟后,淋上麻油,加食盐、味精调味服食,每日1剂,连用3~5周。
可益气和血、降脂祛腻,适用于小儿肾病综合征血脂升高、肢体重困、食欲不振、纳差食少、小便短少、大便溏薄等。
五香酱驴肉 驴肉2500~5000克,香油、酱油、白酒、精盐、白糖、山楂片、姜片、葱段、花椒、大料各适量,调料袋(装入桂皮、丁香、小茴香、草果、甘草各5克)1个。
先将驴肉切成500克左右的大块,放凉水内泡约4个小时捞出,放开水锅内煮5分钟捞出,洗净;再坐锅,添适量水,加精盐、酱油、白糖、白酒、葱段、姜片、调料袋(扎住口)烧开,撇去浮沫,移微火上炖2个小时左右,用筷子能扎透时驴肉已熟,捞出抹一层生抽、香油,晾凉,切片装盘即可。
本品可补益气血,安神,壮阳补身。
治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并能强身壮体,使精神兴奋。
驴肉火锅驴肉1500克,原汁上汤、水、各式蔬菜、各式肉丸、鲜虾、粉条、淮山、玉米、牛肉馅饺子各适量。
党参、玉竹、鲜无花果、马蹄、红枣、姜片各适量。
驴肉切大块,党参、玉竹、各式肉丸,鲜虾、饺子、鲜无花果、马蹄、红枣、西洋菜、菠菜、香菜、粉条、淮山、玉米、驴肉用开水把血水煮出,捞起;用油热锅,爆姜片,把出过水的驴肉投入爆炒一下;另取一汤锅加入适量的水和原汁上汤煲开,在汤中先下党参、玉竹,中火煲2个小时左右,把驴肉煲至软熟;取一火锅用的锅,倒入煲好的驴肉和汤,开火,这时加入汤底配料中的鲜无花果、马蹄、红枣先10分钟左右,就可以开动了。
自拟益肠方辅助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胡前平【摘要】目的:探讨自拟益肠方辅助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包括匹维溴铵(50mg/次,3次/d)+复方嗜酸乳杆菌(1g/次,3次/d);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肠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IBS ̄BSS评分和IBS ̄QOL评分等。
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48/70),88.57%(62/70);试验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BS ̄BSS评分和IBS ̄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两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益肠方辅助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消化道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效果优于西药单用。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疗效【作者】胡前平【作者单位】泗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泗阳 223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患者以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正常人群发病率为10%~12%[1]。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改善生活质量[2]。
本次研究选取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40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肠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IBS-BSS评分和IBS-QOL评分等,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消化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40例,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分型诊断标准[3]。
健脾疏肝止泻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泄泻63例本实验针对健脾疏肝止泻颗粒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泄泻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IBS患者95例,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而生成的随机分配表来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32例。
治疗组男28例,女35例;年龄22~55岁,平均40.4±15.6岁;病程1~45个月,平均24.5±20.6个月;病情轻28例,中18例,重17例;中医证候总积分22.8±5.9。
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23~53岁,平均38.4±16.5岁;病程1~39个月,平均22.3±16.7个月;病情轻14例,中10例,重8例;中医证候总积分21.3±4.8。
两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之间可以进行统计性分析比较。
中医诊断标准:⑴泄泻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①大便次数增多,3次/日以上,便质稀塘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②症状持续7天以上。
⑵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主要症状:①大便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②腹痛;③胸胁胀闷或胀痛。
次要症状:①脘腹痞满;②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③食欲不振;④倦怠乏力;⑤肠鸣;⑥暖气。
凡具备主症3项,或主症2项和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泄泻之肝郁脾虚证。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胃肠病学2006年洛杉矶年会公布标准):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疏肝止泻颗粒(白芍20g,党参20g,白术15g,柴胡15g,防风15g,陈皮15g,茯苓20g,木香10g),日1剂,分早晚各1次口服。
中医治肠易激综合征有良方妙方精选
资料: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18-55岁;腹泻型70例,便秘型16例。
全部病例均有服用抗生素、镇痛药、健脾丸等中西药治疗史。
方药:炒白芍25克,元胡15克,炙甘草、防风各10克。
便秘型加枳实、厚朴各10克,莱菔子20克;腹泻型加炒白术15克,炒薏苡仁25克,苍术10克。
每日1剂,水煎取300毫升,分3次早中晚饭后服,用药7天判定疗效。
疗效:痊愈52例(腹痛、腹胀、腹泻或排便不畅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好转31例(腹胀、腹痛、腹泻或排便不畅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3例(用药7天症状无明显改善)。
典型病例:患者,男,30岁。
3年多来.时发腹胀、腹痛,阵发加重,便意紧迫,大便初硬,后呈水样或泡沫便2-3次,起初数日一发,近半年来发作次数明显增多,或3-5日一发,或1-2日一发不等。
前医以黄连素、健脾丸等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查其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痛泻,证属脾虚肝旺。
方以芍药甘草汤加味,药用:炒白芍25克,元胡、炒白术各15克,炒惹苡仁30克,炙甘草、苍术、防风各10克。
7剂水煎服,药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点评: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止痛,具有较强解除肠平滑肌痉挛之效;元胡有解痉止痛之功;防风疏肝理脾,能散气滞,除脾湿;腹泻型有炒白术、苍术、炒薏苡仁健脾止泻,便秘型有枳实、厚朴、莱菔子除痞消胀通便。
文章编号:1005-619X (2019)2-0221-02DOI 编码:10.13517/j .cnki .ccm .2019.02.049作者单位:116013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自拟汤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二例臧晓军【关键词】六苓汤;温中止泻汤;自拟;肠易激综合征;治疗1病例资料1.1病例1患者,女,28岁。
2015-10-08诊。
患者1年多前出现小腹部阵发性疼痛,伴腹泻,3~4次/d ,开始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用过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我院求用中医药治疗。
来诊时症见:体型匀称,面色青而晦滞,头晕沉重,神疲乏力,小腹部呈阵发性疼痛,痛时冷汗淋漓,肠中辘辘有声,痛时欲便,便后疼痛减轻,不痛时腹部胀满,泻下物夹有不消化食物及黏液,恶心呕吐,食后腹胀,每日发作3~5次不等,有缓解期,缓解期后,症状稍微加重,如此反复循环,日渐加重,目前症状较为严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检查:①内镜及胃、肠液检查。
上胃肠道内镜检查,抽取胃十二指肠液镜检,结肠镜检查。
②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1.1.1初诊治疗患者证属寒湿侵肠,伤及中阳,治疗当以温阳化气,理中散寒为主。
处方:六苓汤加减。
茯苓20g ,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各15g ,桂枝、白术、猪苓、泽泻、大茴香、小茴香、乌药、青皮、陈皮、佛手、香附子各10g ,吴茱萸、甘草各5g 。
上药加水煎取150mL ,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 。
1.1.2复诊治疗服上药7剂后,各种临床症状减轻,继以以益气健脾药治之。
处方:黄芪30g ,党参、白术、茯苓、广藿香、建曲各20g ,陈皮、法半夏、砂仁、莪术、云木香、大枣各10g ,甘草3g 。
煎服法同上。
1.1.3三诊治疗服用上方7剂后,病已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1.2病例2患者,女,36岁。
2013-05-08诊。
患者3个月前因受寒饮冷后,出现脘痞腹胀,以后逐渐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阵发性,5~8次/d,痛时注射阿托品可缓解,但维时不长,又疼痛发作,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用过中西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故来我院求用中医药治疗。
自拟开郁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沈丽平(海门市中医院 江苏 南通 226100 )摘 要 目的:探索自拟开郁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3日至2017年5月23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两组各有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和自拟疏郁健脾汤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大便次数、腹痛、两胁胀满虽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急躁易怒(0.12±0.05)分、纳少泛恶(0.35±0.21)分、肠鸣(0.42±0.13)分、治疗后总分(1.85±0.36)分、前后积分差(11.02±1.85)分、总有效率(95.00%)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实施自拟疏郁健脾汤治疗,疗效上优于西药(奥替溴铵、三联活菌散),尤其是对部分单项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能够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自拟开郁健脾汤;肝郁脾虚;疗效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8)06-0024-0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排便不尽感、腹痛、腹泻等症状,属于临床常见疾病[1]。
从中医角度分析,其属于“泄泻”、“腹痛”范畴,分为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湿热内藴、寒湿藴中、肝郁脾虚等证型,常实施相应药物治疗 [2]。
泄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于实,脾责之于虚,继而肝脾失调,肝郁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本文旨在探索自拟开郁健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证属肝郁脾虚型,共有40例,对其抽签化分组,分别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患者均在2016年5月23日至2017年5月23日期间收治。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Pediatr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儿童中特别常见。
其主要特点是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排便急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一、中医对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儿童肠易激综合征被归类为“脾虚湿阻”或“脏躁消短”,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气聚集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针对这种认识,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理顺气机运行,以达到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目的。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因此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也有一套完备的方案。
二、中医药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1. 草药调理中草药具有天然、温和、绿色无污染等特点,在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广泛应用。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表现,中医师会选择适合孩子恢复脾胃功能调理的中药。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连、参芪茯苓丸等,它们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消除湿气、调整脾胃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孩子的症状。
2. 食疗调理在针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治疗时,营养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增加纤维素和益生菌的摄入,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减轻症状。
中医食疗注重吃好、吃对,常见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均衡、少食多餐、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对于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缓解孩子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目的。
然而,在给孩子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三、中医药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1. 整体观察辨证施策中医药在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时,不只是简单对症处理,更注重找出深层次原因,并汲取全身多个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