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7
1.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1.实验材料: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研究的亲本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粒色(黄色和绿色)和粒形(圆粒和皱粒)。
2.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及分析4.问题提出①F 2中为什么出现新性状组合? ②为什么不同类型性状比为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____________彼此分离,____________可以自由组合。
(3)F 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_。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________种。
2.遗传图解 (1)过程图解(2)F 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①双显型:黄色圆粒:YYRR ,YyRR ,YYRr ,YyRr 。
②一显一隐型⎩⎪⎨⎪⎧黄色皱粒:YYrr 、Yyrr绿色圆粒:yyRR 、yyRr③双隐型:绿色皱粒:yyrr 。
3.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 2基因型和表型的种类及比例F 2共有__________种组合,__________种基因型,__________种表型。
(1)基因型(2)表型易错提醒:亲本不同,F2中重组类型及其比例也不同(1)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2)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知识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知识点梳理】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2.对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3.提出问题(1)F2中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2)F 2中不同性状的比(9:3:3:1)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 2的3:1的数量比有联系吗? 【典型例题】豌豆子叶的黄色(Y )对绿色(y )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 )对皱粒(r )为显性,两亲本杂交得到F 1,其表型如图。
孟德尔遗传定律教案【篇一:孟德尔教案】1.教材分析1.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第1课时,从本章内容看,《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地讨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也是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及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遗传与进化》模块看,本节内容为《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学习埋写了伏笔,为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最重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之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本节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第2课时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再发现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呈现,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包括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一条明线──孟德尔是如何发现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一条暗线──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科学方法的训练。
当然,这也将是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主线。
1.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可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2.1知识方面:通过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1.2.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理性思维品质。
1.2.3能力方面: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演绎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1.3教学重点、难点1.3.1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构造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3)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别离比例。
(4)简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了解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提醒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信息,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说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五、教学课时: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遗传因子的发现(二)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内容的要求与第一节内容相似:继续分析孟德尔的科学方法,阐明自由组合规律。
再次体会假说—演绎法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问题探讨引起求知欲望→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出假设→对假设验证,分析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自由组合定律三.教学过程教学意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介绍孟德尔的质疑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讲解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子二代性状分离比相当于两种相对相对性状之间自由组合将孟德尔的解释用板书表达出来问题探讨: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几对相对性状?哪两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能否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有很多问题分离定律解决不了。
如:一对夫妇,丈夫双眼皮、蓝眼;妻子单眼皮、褐眼,那么生下的孩子是什么眼皮什么颜色的眼睛?问题:①实验中是哪两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②子二代出现了哪两种新性状?③若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结果如何?①9:3:3:1的比值与两个3:1是什么数学关系?孟德尔作出的假设—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学生议论纷纷兴趣盎然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的验证方法融会到该实验中得出结论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这种解释可以说明子二代的性状及比率,但正确与否还要验证,如何验证呢?测交实验的讲解孟德尔的实际种植情况与理论推测相符。
所以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是正确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课堂练习:写出AaBb产生的配子;AaBbCC的配子;AaBbCc的配子呢?积极思考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找方法并动手进行理论上的演绎学以致用相互交流。
遗传与进化目录致教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四、教学课时:2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言〖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
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阅读思考讨论回答引起思考注意,引入新课。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影响其他相对性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讲述〗教师以挂图和学生的回答讲述: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实验现象1、杂交P: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种子)(种子)(植株)(植株)阅读P9~P10第三段,思考时提出的问题。
以旧学新F1:(受精卵)黄色、圆粒(种子、100%)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即:黄、圆 X 黄、圆)同植株卵子精子F2:种子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5 108 102 32(≈ 9 : 3 : 3 : 1 )(二)数据分析1、分析每对性状的F2:①粒色:黄/绿 = 315+101 / 108+32 ≈ 3:1②粒形:圆/皱 =315+108 / 101+32 ≈ 3:12、结论: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案1考点解读: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重难点: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自主探究导入:为什么一对夫妇生育的后代存在着性状差异?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了父亲的特征,又有与母亲相似的特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任何生物都不止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性状可以是亲本性状的组合。
学生按照学案自学,并完成学案表格内的内容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7 1.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都是黄色圆粒的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单看一对相对性状,依然遵循_______________3.写出实验图解和结果: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观察分析图1-8 (1)豌豆的粒色和粒形是两对__________,分别受两对___________控制(2)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是__________,表现为________(3)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_________,结果产生了比值______的雌、雄各_______种配子(4)F1的各种雌、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
这样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____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____种。
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验证——测交写出测交遗传图解: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归纳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再发现过程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的概念(1)190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09年_____________给遗传因子改名叫__________ (2)表现型是指生物表现出来的_______。
()
∶3∶3∶∶3∶1∶1 ∶2∶1∶1
分析:(运用分枝法)Aa~Aa后代为3∶1,bb×bb后代1种,DD×DD后代1种,所以亲本自交后表现型及比例为(3∶1)×1×1=3∶1
答案:D
作业
1.某个生物体细胞内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方,A/、B/、C/来自母方,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三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所有配子的()
/2 /4 /8 /16
答案:C
2.人类中男人的秃头(S)对非秃头(s)是显性,女人在S基因为纯合时才为秃头。
褐眼(B)对蓝眼(b)为显性,现有秃头褐眼的男人和蓝眼非秃头的女人婚配,生下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儿和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
(1)这对夫妇的基因分别是,。
(2)他们若生下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女儿基因型可能是。
(3)他们新生的儿子与父亲,女儿与母亲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几率分别是和。
(4)这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将来与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子婚配,他们新生的子女可
能的表现型分别是。
若生一个秃头褐眼的儿子的几率是。
若连续生三个都是非秃头蓝眼的女儿的几率是
答案:(1)SsBbSsbb(2)SsBb或ssBb(3)1/41/4(4)褐秃(儿)、蓝秃(儿)、褐非秃(女)、蓝非秃(女)1/41/64
板书设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六)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例题分析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必修二第1章第2节,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五部分组成。
本节在教学内容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遗传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分析等科学思维;
2.通过设计对假说进行验证的测交实验,让学生演绎推理预测子代遗传性状和比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4)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用基因分离定律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实验
(1)实验分析
(2)实验结论
1.方法
2.测交的遗传图解。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年级:班级:高一组别:高中生物教师:日期:年月日第节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本模块“学业要求”中与本节相关的内容有:“运用细胞减数分裂的模型,阐明遗传信息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的“问题探讨”以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两种类型的豌豆照片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讨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问题1引导学生分析- -对遗传因子对其他遗传因子的影响,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指向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由“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等内容构成。
在讲述两大遗传定律后,单设标题,揭示实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这样编写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这段内容中,介绍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但这里要注意,按照科学史的发展来说,这时还没有发现基因的本质和具体作用过程。
同时还介绍了等位基因的概念,但这个概念还不太全面,需要在学习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才能给出完整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了解生物的形状有显隐性之分、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等知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会质疑“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此外,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值的知识、有关二项式乘积的指示,也是本节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2课时[备课时间]:2012年3月1日[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子二代中的各性状的基因型种类,并总结成规律。
3.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1. 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的教育。
2. 从基因的分离规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关键] 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课型] 新课[课时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案(一)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实验过程:亲本:×遗传图解:预测结果:实验结果:测交后代有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符合预期设想。
(二)自由组合定律(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__叫做基因型。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一、教学过程探究点一: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思考:测交时母本和父本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关吗?为什么?没有影响,因为正交和反交结果一致。
探究点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思考: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为什么是互不干扰的?因为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而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进行自由组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教案标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教案主题】理解和应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解释实验结果,理解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1. 学习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
2. 探讨实验结果,理解遗传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豌豆杂交实验相关文献资料、展示图片、实验器材和种子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Step 2:知识讲授(10分钟)1. 讲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Step 3: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辅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相关数据。
Step 4: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小组内部的数据交流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遗传规律。
Step 5:知识拓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对现代遗传学的影响。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问题。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相关实验,拓宽对遗传学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引导学生开展与孟德尔实验相关的课题研究,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前沿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报告。
2. 学生学习笔记及课堂参与情况。
【教学资源】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关文献资料。
2. 实验器材:豌豆种子、玻璃培养皿、苯酚红试剂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教学安排,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强调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主要讲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先介绍了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接着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接下来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再次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达到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孟德尔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2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
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且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这节课将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假说——演绎法”,让学生懂得两对(甚至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3.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3.1.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1.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2过程与方法3.2.1通过自主、互助、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3.2.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第二节的内容。
从本节内容上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在学生学习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地讨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也是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孟德尔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
从整个《遗传与进化》模块看,本节内容为《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为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之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本册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必修二中的难点,在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例如:遗传学的符号、遗传图解的书写、显性性状以及隐性性状的概念和特征、分离定律的内容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也打好了基础。
但是,在线上教学期间,学生无法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沟通,教师更难以时刻注意到学生的状态变化以及听课效率,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注意到某些现象,例如:孩子不仅表现了母亲的特征、也表现出父亲的特征,在网课期间可以利用这些自由组合现象的实例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加亲子间的互动,以此促进教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简单阐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使学生了解假说演绎法的实质以及优点。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利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方法,体会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感受科学家的严谨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契而不舍的科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