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普通班,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6
外对市爱戴阳光实验学校上学期一中高二化学第一次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
试卷共30题,共6页。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答在试卷上。
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试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Cu=64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计2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下说法没有道理的是A、谚语:“雷雨发庄稼〞B、环保宣传语:“禁用含磷洗衣粉〞C、魔术师:“用玻璃棒蘸无色液体在白纸上写黑字〞D、广告语:“此纯洁水不含任何化学物质〞2、以下物质的用途描述有误的是A、二氧化硅——光导纤维B、氮化硅陶瓷——轴承C、白磷——平安火柴D、漂粉精——游泳池消毒3、关于非金属元素N、O、Cl、C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通常状况下其单质均为气体B、其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C、都属于主族元素D、每种元素仅生成一种氢化物4、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A、H2B、NH3C、CH4D、NaCl5、以下物质中,不能由金属与硫蒸气直接化合生成的是A、Cu2SB、CuSC、FeSD、Na2S6、以下物质中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A、食盐水B、H2OC、NH3D、CaCO37、以下物质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再含有其他分子的是A、CH3COOHB、NH3C、Cl2D、HCl8、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根据以下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速率最快的是A、v(NH3)=0.1 mol/(L·min)B、v(N2)=0.1 mol/(L·min)C、v(N2)=0.2 mol/(L·min)D、v(H2)=0.3 mol/(L·min)9、以下哪一个选项是因为通过提高反物的能量而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从而到达速率加快的目的A、增大某一组分的浓度B、增大体系的压强C、使用适宜的催化剂D、升高体系的温度10、有平衡体系:CO(g)+2H2(g)CH3OH(g)(正反放热),为了增加CH3OH的产量,工厂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高温、高压B、适的温度、高压、催化剂C、低温、低压D、低温、低压、催化剂11、以下排列顺序错误的选项是A、原子半径:O<S<NaB、稳性:PH3>H2S>NH3C、酸性:H3PO4<H2SO4<HClO4D、碱性:Al(OH)3<Mg(OH)2<NaOH12、A、B两种微粒的质子总数、电子总数分别相,那么它们不可能是A、两种同位素原子B、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C、两种不同的分子D、带有相同电量正电荷的不同离子二、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计36分。
时遁市安宁阳光实验学校第三实验高中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新人教版以下数据解题时可供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14 S :32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B .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C .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 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D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 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2.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
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3.下列对热化学方程式:12H 2(g)+12I 2(g)===HI(g) ΔH =+26 kJ·mol -1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1 mol 氢气和1 mol 碘蒸气完全反应需要吸收26 kJ 的热量B .1个氢分子和1个碘分子完全反应需要吸收52 kJ 的热量C .1 mol H 2(g)与1 mol I 2(g)完全反应生成2 mol 的HI 气体需要吸收52 kJ 的热量D .1 mol H 2(g)与1 mol I 2(g)完全反应放出26 kJ 的热量 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12H 2(g)+12Cl 2(g)===HCl(g) ΔH =-91.5 kJ·mol -1B.12H 2(g)+12Cl 2(g)===HCl(g) ΔH =+91.5 kJ·mol -1 C .H 2(g)+Cl 2(g)===2HCl (g) ΔH =-183 kJ·mol -1D .2HCl(g)===H 2(g)+Cl 2(g) ΔH =+183 kJ·mol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 .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不必加热就可发生C .放热反应比吸热反应容易发生D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6.下列关于盖斯定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仅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也与反应的途径有关B .盖斯定律遵守能量守恒定律C .利用盖斯定律可间接计算通过实验难测定的反应的反应热D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计算有副反应发生的反应的反应热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 的绝对值均正确) ( )A .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g) ΔH =-1 367.0 kJ·mol -1(燃烧热)B .NaOH(aq)+HCl(aq)===NaCl(aq)+H 2O(l) ΔH =+57.3 kJ·mol -1(中和热)C .S(s)+O 2(g)===SO 2(g) ΔH =-296.8 kJ·mol -1(反应热) D .2NO 2===O 2+2NO ΔH =+116.2kJ·mol -1(反应热) 8.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O 2(g)===ZnO(s) ΔH 1=-351. 1 kJ·mol -1Hg(l)+12O 2(g)===HgO(s) ΔH 2=-90.7 kJ·mol -1由此可知Zn(s)+HgO(s)===ZnO(s)+Hg(l) ΔH 3,其中ΔH 3的值是( ) A .-441.8 kJ·mol -1B .-254.6 kJ·mol-1C .-438.9 kJ·mol -1D .-260.4 kJ·mol-19.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则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 =2×(-57.3)kJ·mol-1B .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1,则2CO 2(g)=== 2CO(g)+O 2(g)的ΔH =2×(+283.0)kJ·mol-1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1 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10.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Zn(s)+CuSO 4(aq)===ZnSO 4(aq)+Cu(s) ΔH =-216 kJ·mol -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 .相同条件下,如果1 mol 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 1,1 mol 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 2,则2E 1=E 2C .101 kPa 时,2H 2(g)+O 2(g)===2H 2O(l)ΔH =-571.6 kJ·mol -1,则H 2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D .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则1 mol NaOH 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含0.5 mol H 2SO 4的稀硫酸混合后放出57.3 kJ 的热量 11.已知下列几种烷烃的燃烧热数据如下:A .C 5H 12(l)+8O 2(g)===5CO 2(g)+6H 2O(l) ΔH =-3 540 kJ·mol-1B .C 5H 12(l)+8O 2(g)== =5CO 2(g)+6H 2O(g) ΔH =-3 540 kJ·mol -1C .C 5H 12(l)+8O 2(g)===5CO 2(g)+6H 2O(g) ΔH =+3 540 kJ·mol-1D .C 5H 12(l)+8O 2(g)===5CO 2(g)+6H 2O(l) ΔH =+3 540 kJ·mol-112.在相同条件下,下列两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用ΔH 1和ΔH 2表示: 2H 2(g)+O 2(g)===2H 2O(g) ΔH 12H 2(g)+O 2(g)===2H 2O(l) ΔH 2则( )A .ΔH 2>ΔH 1B .ΔH 1>ΔH 2C .ΔH 1=ΔH 2D .无法确定13.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 ①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l) ΔH =-2 878 kJ·mol -1②C 4H 10(g)+132O 2(g)===4CO 2(g)+5H 2O(g) ΔH =-2 658 kJ·mol -1③C 4H 10(g)+92O 2(g)===4CO(g)+5H 2O(l) ΔH =-1 746 kJ·mol -1④C 4H 10(g)+92O 2(g)===4CO(g)+5H 2O(g) ΔH =-1 526 kJ·mol -1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A .ΔH =-2 878 kJ·mol -1B .ΔH =-2 658 kJ·mol -1C .ΔH =-1 746 kJ·mol -1D .ΔH =-1 526 kJ·mol-114.已知反应:①101 kPa 时,2C(s)+O 2(g)===2CO(g) ΔH =-221 kJ·mol-1;②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1B .①的反应热为 221 kJ·mol-1C .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15.新兵“长三丙”第三级推进器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已知在298 K 时,2 g H 2与O 2完全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热285.8 kJ 。
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3单元综合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范围: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二、三章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Ag108Ba137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H2O(g)→H2O(l)→H2O(s),熵依次增加B.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限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越高C.可逆反应,若总键能:反应物>生成物,则升高温度不利于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D.对于气体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与活化分子的百分含量无关2.关于反应2SO2(g)+O2(g)2SO3(g)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使用催化剂,S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其它条件不变,增大SO3浓度,平衡常数K增大C.当v正(SO2)=v逆(O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的原因是ΔH<03.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B.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灼热的碳与CO2反应既是吸热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D.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才能发生4.在一容积不变,绝热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s)Y(g)+Z(g),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变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不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纯水加热,K W增大,pH不变,仍为中性B.常温下,向10.10 mol L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溶液的pH增大,说明CH3COOH溶液存在电离平衡C.常温下,酸式盐NaHA的pH7,则H2A一定是弱酸D.常温下,等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c(Cl-)<c(CH3COO-)6.NH3、NH4Cl、NO、NO2、HNO3等是氮重要的化合物,NO2与N2O4能相互转化,热化学方程式为N2O4(g)2NO2(g)△H=+57kJ•mol-1。
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Al—27 Si—28 P—31 S—32 Cl—35.5 K—39 Mn—55 Fe —56 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3×16=48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常将煤气化或直接液化后燃烧。
煤气化或直接液化属于物理变化D、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3、反应A(g)+3B(g) 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υ(D)=0.4 mol / (L·s)B、υ(C)=0.5 mol / (L·s)C、υ(B)=0.6 mol / (L·s)D、υ(A)=0.15 mol / (L·s)4、下列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D、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5、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O(g)=H2(g) +1/2O2(g) △H = +241.8kJ/molH2(g)+ 1/2O2(g) = H2O(1) △H = -285. 8kJ/mol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A、吸热88kJB、吸热2.44KJC、放热44kJD、吸热44KJ6、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如图(Ⅰ)所示:ΔH1=ΔH2+ΔH3根据上述原理和图(Ⅱ)所示,判断各对应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A→FΔH=-ΔH6B、A→DΔH=ΔH1+ΔH2+ΔH3C、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D、ΔH1+ΔH6=ΔH2+ΔH3+ΔH4+ΔH57、在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 (g)+mB(g) pC(g) △H>0 处于平衡状态(知n+m>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升高温度时,c(B)/c(C)的比值减小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平均式量减小③加入B,A的转化率变大④加入催化剂,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⑤在恒容时充入C,则A,B的物质的量增大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全部8、2.0 mol PCl3 和1.0 mol Cl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PCl3 (g) + Cl2(g) PCl5(g) 达平衡时,PCl5为0.40mol,如果此时移走1.0 mol PCl3 和0.50mol Cl2,在相同的温度下再达平衡时PCl5的物质的量是()A、0.40molB、0.20molC、小于0.20molD、大于0.20mol ,小于0.40mol9、在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a X(g)+b Y(g)c Z(g)+d W(g),5 min后达到平衡,X减少n mol·L-1,Y减少n/3 mol·L-1,Z增加2n/3 mol·L-1。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高二上学期化学单元测试(1)[原人教版] 氮族元素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已知NH3难溶于CCl4,如图所示,下列装置中,不适宜于NH3气体尾气吸收的是()2.把Al粉和下列氮的气态氧化物混合后,加热至高温,均可生成氮气和氧化铝。
若反应后气体体积是反应前气体体积的一半(同温同压条件下测得),则氮的氧化物是()A.NO B.N2O3C.N2O4D.N2O53.下列所叙述的现象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无关的是()A.地球表面产生的光化学烟雾B.地球大气外层出现的臭氧层空洞C.下雨时电闪雷鸣产生的氮氧化物D.下雨时出现的酸雨4.五氧化二磷不仅是一种强干燥剂干而且有很强的脱水性,向浓硝酸中加入过量的P2O5,能生成一种含氮化合物M,则M最可能是()A.N2B.NO2C.NO D.N2O55.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一容积15ml的试管充满NO2后,倒置于一个盛水的水槽中。
当试管内液面上升至一定高度不再变化时,在相同条件下再通入O2,若要使试管内液面仍保持在原高度,则应通入O2体积为()A.3.75ml B.7.5ml C.8.75ml D.10.5ml6.mg铜和足量硝酸溶液反应,生成VL气体(标准状况),则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最接近于()A.m/16 mol B.m/22.4 molC.m/32 mol D.m/11.2 mol7.下列关于浓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挥发性,因而浓硝酸略带有黄色B.具有不稳定性,实验室里应保存在棕色瓶中C.具有氧化性,常温下可以跟铜缓慢反应D.具有酸性,实验室可以用它来制H28.Cu、Ag合金2.80g和足量的某浓度的硝酸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0.224L标准状况下的O2混合,通入水中恰好被全部吸收,则原合金中铜的质量是()A.1.08g B.1.28g C.0.64g D.2.16g9.将NO3- + Zn + OH - + H2O—NH3 + Zn(OH)42- 配平后,离子方程式中H2O的化学计量数是()A.2 B.4 C.6 D.810.叠氮酸钠(NaN3)是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合成过程中的中间活性物质,3mol NaN3受撞击会生成4mol 氮气和一种离子化合物(Na3N)。
2016--2017上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S32 O16一、单选题:60分1.合成氨反应为 N2(g)+3H2(g)⇌2NH3(g)△H=+92.4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条件下,当N2的生成速率与N2的分解速率相等时,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B.取1mol N2和3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平衡时,生成2 mol NH3C.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再充入N2,则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D.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一定条件下将0.1mol N2和0.3mol H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最终可生成0.2 mol NH3 B.增大压强能使反应速率减小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向容器中再加入N2,能加快反应速率3. 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有2mol SO2和一定量的O2,发生反应2SO2+O2⇌2SO3.当反应进行到4min时,测得此时SO2为0.4mol,那么反应进行到2min时,密闭容器中SO2物质的量是()A.小于1.2 mol B.1.2 mol C.大于1.6 mol D.1.6 mol4.深海中存在可燃冰(CH4•nH2O固体).已知:CH4•nH2O(s)⇌CH4(g)+nH2O(l)﹣Q(Q>0)深海中能够存在可燃冰,是因为深海具有以下条件中的()A.低温高压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5.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0.2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可能的数据是()A.c(SO3)=0.4 mol/L B.c(SO2)=c(SO3)=0.15 mol/LC.c(O2)=0.35 mol/L D.c(SO2)+c(SO3)=0.4 mol/L6. 将0.1mol•L﹣1的KI溶液和0.05mol•L﹣1 Fe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混合液分别完成下列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2Fe3++2I﹣⇌2Fe2++I2”的是()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②滴入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③滴入K3[Fe(CN)6]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用于证明Fe2+存在)④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A.①和②B.②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③7. 在25℃、1.01×105Pa下,反应2N2O5(g)═4NO2(g)+O2(g)△H=+56.7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合理解释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该反应的熵增效应大于焓变效应C.该反应是熵减反应 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8.为探讨反应X+Y⇌Z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实验测得X、Y的初始浓度(用c表示,mol/L)与生成物Z的浓度达到0.0042mol/L时所需的时间如右表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反应速率的判断正确的是()c(X)c(Y)所需时间(秒)0.100.100.60s0.200.100.15s0.200.050.30sA.与c(X)成正比且与c(Y)成正比B.与c(X)成正比且与c(Y)无关C.与c2(X)成正比且与c(Y)成正比D.与c2(X)成正比且与c(Y)成反比9.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反应时间n(CO)/mol H2O/mol/min0 1.200.60t10.80t20.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 mol•L﹣1•mim﹣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 CO和1.20mol 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mol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不变D.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10. 恒温条件下,将NO2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慢慢压缩气体体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V正增大,V逆减小B.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颜色一定会变浅C.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D.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量减小11. 恒温(1100℃)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a2SO4(s)+4H2(g)⇌Na2S(s)+4H2O(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H2O)/c(H2)B.若容器内气体的密度或压强保持不变,均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C.若Na2SO4足量,改变起始充入H2的浓度,达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不变D.若初始时投入2.84gNa2SO4与一定量H2,反应达平衡时容器内固体共有2.264g,则Na2SO4的转化率为50%12. 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说法或结论能够成立的是()A.当 v(CO)(正)=v(H2)(正)时,反应达平衡状态B.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增加C(s)质量会使平衡正向移动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少量He使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一定增大D.其他条件不变仅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再次平衡时H2O(g)的平衡浓度可能是原来的2.1倍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Fe3+、Zn2+、Cu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B.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C.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D.根据反应2CO 2(g)+6H2(g)CH3CH2OH(g)+3H2O(g)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14. 在盛有足量A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保持压强一定,加入B,发生反应:A(s)+2B(g)⇌4C(g)+D(g);△H<0.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若当温度升高后,则图中θ>45°②若再加入B,则正、逆反应速率均逐渐增大③若再加入B,则再次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气体密度不变④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50%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 如图I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和活塞F都可以左右移动,F受压力恒定.甲中充入2mol A 和1mol B,乙中充入2mol C和1mol He,此时K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A(g)+B(g)2C(g),反应达到平衡后,再恢复至原温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时,隔板K最终停留在0刻度左侧的2到4之间B.若达到平衡时,隔板K最终停留在左侧1处,则乙中C的转化率小于50%C.若达到平衡时,隔板K最终停留在左侧靠近2处,则乙中F最终停留在右侧的刻度大于4 D.如图II所示若x轴表示时间,则y轴可表示甲乙两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或A的物质的量16常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稀释pH=3的醋酸,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B.一定浓度的CH3COOH和NaOH混合,溶液呈中性,则混合液中C.pH均为11的NaOH和NH3·H2O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相同D.分别中和pH与体积均相同的硫酸和醋酸,硫酸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多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NH4Cl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C.1.0×10—3mol·L—1盐酸的pH=3.0,1.0×10—8mol·L—1盐酸的pH=8.0D.将pH=2的某酸溶液和pH=12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718某种碳酸饮料中主要含柠檬酸、碳酸、白砂糖、苯甲酸钠等成分,常温下测得其pH约为3.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柠檬酸的电离会抑制碳酸的电离B.该碳酸饮料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C.常温下,该碳酸饮料中K W的值大于纯水中K W的值D.打开瓶盖冒出大量气泡,是因为压强减小,降低了CO2的溶解度19.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H2S(g)+3/2O2(g)=SO2(g)+H2O(g) △H1 2H2S(g)+SO2(g)=3/2S2(g)+2H2O(g) △H2H2S(g)+1/2O2(g)=S(g)+H2O(g) △H3 2S(g) =S2(g) △H4 则△H4正确表达式为A.△H4=2/3(△H1+△H2-3△H3) B.△H4=2/3(3△H3-△H1-△H2)C.△H4=3/2(△H1+△H2+3△H3) D.△H4=3/2(△H1-△H2-3△H3)20.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卷(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 -1 O -16 N -14 K -39 Mn -55 Fe -56 S -32)一、选择题(1-10题每小题2分,11-21题每小题3分,共5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NO 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而其奇妙作用也使其成为“明星分子”。
如制HNO 3肥料、炸药、促进血管扩张、促进免疫功能、增强记忆等。
其工业主要来源可能是:( )A Cu+HNO 3→B N 2+O 2→C NH 3+O 2→D NO 2+H 2O →2、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考虑,合成氨反应采用的条件是( )A 低温、高压、催化剂B 低温、低压、催化剂C 高温、高压、催化剂D 适当温度、高压、催化剂3、常温下能溶于浓HNO 3的金属是( )A AuB AlC CuD Fe4、在NO 2与水反应中,NO 2应为( )A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 只是氧化剂C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D 只是还原剂5、在2SO 2+O 2 3反应中,V 2O 5的作用是( )A 只能增大正反应速率B 提高SO 2的产率C 同时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D 为了改变反应混合物的组成6、 关于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少量白磷存放于冷水中B 白磷没有毒性而红磷有剧毒C 白磷可用于制造安全火柴D 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260℃可转变为红磷7、.在密闭容器中放入NO 2,在25°C 时建立以下平衡2NO 2 (气)N 2O 4(气)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把此容器置于100°C 的沸水中,则下列哪项性质不会改变( )A.颜色B.平均分子量C.质量D.压强8、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取少量待检物放在试管中,然后( )A 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B 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C 加入NaOH 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D 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9、某集气瓶呈红棕色,加入足量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得橙色溶液,气体颜色褪减,再打开玻璃片后,瓶中气体又变为红棕色。
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C-12 N-14 O-16 Ne-20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Mn-55 Ag-108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发展前景良好,用氢作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倍受青睐。
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三号”,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加快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
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过程中,阴极质量一定增加B.不论放热还是吸热反应主要是由反应物、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相对大小决定C.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腐蚀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3.已知:(1)H2(g)+1/2O2(g)====H2O(g)ΔH1= a kJ·mol-1(2)2H2(g)+O2(g)====2H2O(g)ΔH2= b kJ·mol-1(3)H2(g)+1/2O2(g)====H2O(l)ΔH3= c kJ·mol-1(4)2H2(g)+O2(g)====2H2O(l)ΔH4= d kJ·mol-1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a<c<0B.b>d>0C.2a=b<0D.2c=d>04.有关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电子流向是从电源负极流向电解池阴极(外电路)D.电流方向是从原电池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 = 2CO(g) + O2(g)反应的ΔH=2×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6.在电解水制取H2和O2时,为了增强导电性,常常要加入一些电解质,最好选用A.NaOH B.HC1C.NaCl D.CuSO47.已知H—H键能为436 kJ/mol,N≡N键的键能946 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 + 3H2 = 2NH3ΔH = -92.4 kJ/mol,则H—N键的键能为A.431 kJ/mol B.391 kJ/mol C.649 kJ/mol D.869 kJ/mol8.下图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A.4>2>1>3>5 B.2>1>5>3>4 C.5>4>2>3>1 D.3>5>2>4>19.以下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D.银制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10.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L-1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保持不变的是A.HCl B.NaOH C.Na2SO4D.NaCl11.已知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则反应:H2O(g)= H2(g)+1/2O2(g) 的ΔH为A.-484 kJ/mol B.+484 kJ/mol C.-242 kJ/mol D.+242 kJ/mol1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 + 1/2O2(g) = ZnO(s) ΔH1= -351.1 kJ/molHg(l) + 1/2O2(g) = HgO(s) ΔH2= -90.7 kJ/mol 。
时遁市安宁阳光实验学校汉铁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班)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氢能源B.充分利用太阳能C.使用含碳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率2.下列表示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中,合理的是()A .B .C .D .3.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4.对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3kJ•mol﹣1最准确的理解是()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热量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放出131.3 kJ热量C.1 mol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同时吸收131.3 kJ 热量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 kJ5.已知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⑤NH4Cl(s )NH4Cl(aq )△H 5则第⑤个反应方程式中的△H5为()(单位为kJ•mol﹣1)A.+335.7 B.﹣335.7 C.+16.3 D.﹣16.36.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中的△H小于0,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已知S(s)+O2(g)═SO3(g)的反应热为△H═﹣385.5kJ•mol﹣1,说明硫的燃烧热为385.5 kJ•mol﹣1C.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能量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B.已知: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每摩尔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571.6 kJ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8.已知:H2S在与不足量的O2反应时,生成S和H2O.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H12H2S(g)+O2(g)═2S(s)+2H2O(l)△H22H2S(g)+O2(g)═2S(s)+2H2O(g)△H3判断△H1、△H2、△H3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H3>△H2>△H1B.△H1>△H3>△H2C.△H1>△H2>△H3D.△H2>△H1>△H3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浓度表示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C.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D.在任何反应中,反应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则反应速率大;反应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才出现,则反应速率小10.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1mol/L的A2和B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则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A.2A2+B2⇌2A2B B.A2+B2⇌2AB C.A2+B2⇌A2B2D.A2+2B2⇌2AB211.已知反应3A(g)+B(g)⇌2C(g)+2D(g)△H<0,如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A与B反应时,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想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④加入催化剂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A.①②③B.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12.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正反应放热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13.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才具有平衡常数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平衡常数也一定改变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对于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K1=K214.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1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16.已知反应mX(g)+nY(g)⇌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 的逆反应速率的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1)已知:H2(g)+O2(g)═H2O(g)△H=﹣241.8kJ•mol﹣1,若1mol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44kJ,则反应H2(g)+O2(g)═H2O(l)的△H= kJ•mol﹣1.氢气的燃烧热为kJ•mol﹣1.2H2O(g)═2H2(g)+O2(g)的△H═(2)乙醇是未来内燃机的首选环保型液体燃料,它可以由绿色植物的秸秆制取,1.0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367kJ热量,表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8.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重要意义.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①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②已知:C(s)+H2O(g)═CO(g)+H2(g)△H=+131kJ•mol﹣1,则C(s)+CO2(g)═2CO(g)△H=.(2)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或拆开)1mol化学键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已知:N≡N键的键能是948.9kJ•mol ﹣1,H﹣H键的键能是436.0kJ•mol﹣1;N﹣H键的键能是391.55 kJ•mol﹣1.①N2(g)+H2(g)═NH3(g)△H=.②N2、H2、NH3三种分子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19.能源短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为CO(g)+2H2(g)═CH3OH(g)△H<0.(1)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d.扩大反应容器的体积要使生成甲醇的程度增大,即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d.扩大反应容器的体积 e.及时取走甲醇(2)在300℃,5MPa条件下,将0.20mol的CO与0.58mol H2的混合气体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甲醇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①在0~2min内,以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min﹣1.②3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0.现有反应:mA(g)+nB(g)⇌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热反应,且m+n p(填“>”“=”或“<”).(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3)若容积不变加入B,则A的转化率,B的转化率.(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将.(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无色,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颜色;而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颜色(填“变深”“变浅”或“不变”).汉铁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大力发展氢能源B.充分利用太阳能C.使用含碳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率【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清洁能源.【专题】化学计算.【分析】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大力开发氢能源,燃烧产物为水,不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B.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B正确;C.使用含碳能源,可生成二氧化碳,故C错误;D.提高能源利用率,如煤的气化和液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能源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的考查,把握能源的结构及能源的开发利用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2.下列表示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中,合理的是()A .B .C .D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化学反应2H2(g)+O2(g)=2H2O(g)过程能量变化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据此分析图象判断;【解答】解:A、图象中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图象变化符合反应特征,故A 正确;B、图象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是吸热过程,故B错误;C、图象中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是吸热过程,故C错误;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不同,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图象分析判断,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和反应前后能量守恒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3.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A.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热量多B.需要加热的反应说明它是吸热反应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D.1 mol 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O2═SO2△H=﹣297.3 kJ/mol【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B、有的放热反应也是需要加热的;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回答;D、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来回答.【解答】解:A、因为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是吸热的,所以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等量的水蒸气和液态水,后者放出热量多,故A错误;B、铝热反应需要高温下才能发生,但是它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C、将含0.5molH2SO4的稀硫酸即H+是1mol,与含1molNaOH即OH﹣是1mol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故C正确;D、1molS完全燃烧放热297.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H=﹣297.3 kJ/mol,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热化学方程式的狮蝎、含义以及中和热的概念等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4.对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3kJ•mol﹣1最准确的理解是()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热量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同时放出131.3 kJ热量C.1 mol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和1 mol H2,同时吸收131.3 kJ 热量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 kJ【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反应的热量变化和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聚集状态有关;B、反应吸热,不是放热反应;C、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解答;D、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解答】解:A、碳与水反应吸收131.3 kJ的热量,未指明物质的量和聚集状态,故A错误;B、1mol碳和1mol水反应吸收131.3 kJ的热量,故B错误;C、1mol固态焦炭与1mol水蒸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131.3 kJ 的热量,故C正确;D、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表达意义,注意物质聚集状态、物质的量和焓变对应,题目较简单.5.已知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⑤NH4Cl(s )NH4Cl(aq )△H 5则第⑤个反应方程式中的△H5为()(单位为kJ•mol﹣1)A.+335.7 B.﹣335.7 C.+16.3 D.﹣16.3【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依据盖斯定律④﹣①+(②+③)得到反应⑤,据此得到反应⑤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解答】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反应⑤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焓变,①NH3(g)+HCl(g)═NH4Cl(s )△H 1=﹣176kJ•mol﹣1②NH3(g NH3(aq )△H 2=﹣35.1kJ•mol﹣1③HCl(g )HCl(aq )△H 3=﹣72.3kJ•mol﹣1④NH3(aq)+HCl(aq)═NH4Cl(aq )△H 4=﹣52.3kJ•mol﹣1依据盖斯定律④﹣①+(②+③)得到反应⑤NH4Cl(s )NH4Cl(aq )H 5=﹣16.3KJ/mol;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侧重于盖斯定律的应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6.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中的△H小于0,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已知S(s)+O2(g)═SO3(g)的反应热为△H═﹣385.5kJ•mol﹣1,说明硫的燃烧热为385.5 kJ•mol﹣1C.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的总能量D.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H小于0,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C、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D、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解答】解:A、△H小于0,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B、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S燃烧应该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二氧化硫,故B错误;C、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D、反应热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相关判断,燃烧热的定义,题目较简单,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热B.已知: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每摩尔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571.6 kJ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有能量变化;B.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571.6 kJ;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解答】解:A.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反应热,故A正确;B.2H2(g)+O2(g)═2H2O(l)△H1=﹣571.6 kJ•mol﹣1,是指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571.6 kJ,故B错误;C.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正确;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可以是分数,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能量的变化,题目侧重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8.已知:H2S在与不足量的O2反应时,生成S和H2O.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H12H2S(g)+O2(g)═2S(s)+2H2O(l)△H22H2S(g)+O2(g)═2S(s)+2H2O(g)△H3判断△H1、△H2、△H3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H3>△H2>△H1B.△H1>△H3>△H2C.△H1>△H2>△H3D.△H2>△H1>△H3【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分析】依据反应的能量守恒可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①2H2S(g)+3O2(g)→2SO2(g)+2H2O(1)△H1;②2H2S(g)+O2(g)→2S(s)+2H2O(1)△H2;③2H2S(g)+O2(g)→2S(s)+2H2O(g)△H3;(△H1、△H2、△H3均为负数)反应②③相比,生成气态水和生成液态水相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多;反应①②相比,②反应生成的单质硫转化为二氧化硫时放出热量.【解答】解:依据反应的能量守恒可知反应都是放热反应,①2H2S(g)+3O2(g)→2SO2(g)+2H2O(1)△H1;②2H2S(g)+O2(g)→2S(s)+2H2O(1)△H2;③2H2S(g)+O2(g)→2S(s)+2H2O(g)△H3;(△H1、△H2、△H3均为负数)反应②③相比,生成气态水和生成液态水相比,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H3>△H2;反应①②相比,②反应生成的单质硫转化为二氧化硫时放出热量,所以△H2>△H1;综上所述△H1、△H2、△H3三者大小关系为:△H3>△H2>△H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应用,反应焓变的大小判断,盖斯定律的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比较的是热量数值,不是焓变,是解题注意问题,题目较简单.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某时刻生成物的浓度表示B.在同一反应中,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C.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D.在任何反应中,反应现象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则反应速率大;反应现象在很长时间内才出现,则反应速率小【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专题】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来表示,v=以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不是即时速率,故A错误;B.同一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变化量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不同物种表示的速率数值可能不同,故B错误;C.根据反应速率定义: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故C正确;D.判断反应快慢应看其反应速率,有些反应几乎没有现象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速率再快,也观察不到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选项D易错选.10.一定温度下,浓度均为1mol/L的A2和B2两种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则该反应的正确表达式为()A.2A2+B2⇌2A2B B.A2+B2⇌2AB C.A2+B2⇌A2B2D.A2+2B2⇌2AB2【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计算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利用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确定各物质的系数,再利用原子守恒确定生成物C组成,据此书写.【解答】解:开始A2和B2两种气体的浓度均为1mol/L,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故△c(A2)=1mol/L﹣0.58mol/L=0.42mol/L,△c(B2)=1mol/L﹣0.16mol/L=0.84mol/L,△c(C)=0.84mol/L,故A2、B2、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42mol/L:0.84mol/L:0.84mol/L=1:2: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A2+2B2⇌2C,根据原子守恒可知,C为AB2,即表达式为A2+2B2⇌2AB2,故选D.【点评】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确定化学计量数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利用原子守恒的确定C的表达式.11.已知反应3A(g)+B(g)⇌2C(g)+2D(g)△H<0,如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A与B反应时,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想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④加入催化剂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A.①②③B.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考点】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根据图象可以读出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时,平衡未发生移动且反应速度加快了.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系数之和是相等的.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均发生了移动不合适,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因为压强不变,体积增大,所以浓度减小速率变慢,不合适.【解答】解:根据图象可以读出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时,平衡未发生移动且反应速度加快了.①增大A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D浓度,平衡均发生了移动,d的百分含量发生了改变.故不合适,⑥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因为压强不变,体积变大所以浓度变小速率变小了,不合适;④加入催化剂速率加快了同时平衡不移动,与图象一致,⑤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减小体积浓度增大,速率加快,又因为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系数之和是相等,所以平衡不移动,与图象一致,所以只有④⑤合适,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及图象分析,注意此类图象题注意两个问题速率及平衡是否移动.当有压强影响时,必须观察方程式左右两端气体的系数之和.12.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正反应放热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分析】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改变一个条件,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分析,在A+B(s)⇌C反应中,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说明平衡正向进行.【解答】解:A、A是固体,C是气体,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B的转化率减小,若正反应吸热,则降温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减小,故A错误;B、A是气体,C是固体或液体,A(g)+B(s)⇌C(l),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B的转化率增大,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放热,故B正确;C、A是气体,C是气体,A(g)+B(s)⇌C(g),增大压强平衡不动,B的转化率不变,降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放热,故C错误;D、A是气体,C是气体,A(g)+B(s)⇌C(g),增大压强平衡不动,正反应吸热,则降温平衡逆向进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分析判断,反应特征和平衡原理的理解应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13.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只有达到平衡时才具有平衡常数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平衡常数也一定改变C.对于一个确定的反应来说,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对于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1,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2,K1=K2【考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对于确定化学反应,它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无关;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如果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C、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D、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不同表达式不同.【解答】解:A、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对于确定化学反应,它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无关,故A错误;B、改变外界条件使化学平衡状态改变时,如果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C、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物理量,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反应限度越大,故C正确;D、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不同表达式不同,但两者乘积为1,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是表示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只与温度有关.14.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或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物质),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B、都表示向反应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C、增大体积压强减小,正逆速率都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D、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前面的系数之比.【解答】解:A、4v正(O2)=5v逆(NO),不同物质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表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都表示向反应正向进行,反应自始至终都是1:1,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物质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3υ正(NH3)=2υ正(H2O),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等,题目难度中等,A选项中注意用不同物质的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表达方法,此为易错点.1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研究对象必须为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化学平衡,所以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解答】解:A.可以可逆反应2NO2(g)⇌N2O4(g),正反应为体积缩小的反应,加压后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所以气体有色加深,由于增大了压强,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故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可以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选;B.对反应N2(g)+3H2(g)⇌2NH3(g)△H<0,正反应为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为使氨的产率提高,需要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着生成氨气的方向移动,能够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C.催化剂只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D.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且使K成蒸汽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减小K蒸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勒夏特列原理,明确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研究对象必须为可逆反应.16.已知反应mX(g)+nY(g)⇌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 的逆反应速率的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A、通入稀有气体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平衡不动;B、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比,平衡状态整你分压速率相同;C、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正向进行,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过程中气体质量不变,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高二化学试卷分数:100分时量:90分钟可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A.羟基的电子式: B. CH4 分子的球棍模型:C.乙烯的实验式:CH2D.苯乙醛结构简式:2.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的是()A.己烯、苯B.己烷、苯C.乙烯、乙炔D.苯、溴苯3. 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的有()A. 乙烷B. 甲苯C. 丙烯D. 四氯乙烯4. 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两组峰,其氢原子数之比为3:2的化合物是()5.向下列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最终出现浑浊的是()A.氢氧化钙饱和溶液B.苯酚钠饱和溶液C.醋酸钠饱和溶液D.氯化钙饱和溶液6.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混合物试剂分离方法A苯(苯酚)溴水过滤B乙烷(乙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C 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溶液分液D溴苯(溴单质)苯萃取7. 1mo1X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44.8LCO2(标准状况),则X的分子式是()A. C2H2O4B. C2H6OC. C3H6O4D. C2H4O28.相同质量的下列醇分别跟足量的钠作用放出氢气最多的是()A. 甲醇B. 乙醇C. 乙二醇D. 丙三醇9.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则此有机物可发生的反应类型有:①取代①加成①消去①酯化①水解①氧化①加聚①中和()A. ①①①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①①①10.莽草酸是一种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鞣酸存在于苹果、生石榴等植物中。
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酸都能与溴水反应B.两种酸遇三氯化铁溶液都显色C.鞣酸分子与莽草酸分子相比多了两个碳碳双键D.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不相同11.下列各种醇既可发生消去反应,又可被氧化成醛的是()A.CH3OH B.HOCH2CH2CH3C.CH3CH(OH)CH3D.(CH3)3COH 12.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夹持仪器未画出)()A.A装置用于检验溴丙烷消去产物B.B装置用于石油的分馏C.C装置用于实验室制硝基苯D.D装置可装置证明酸性:盐酸>碳酸>苯酚13. 已知A物质的分子结构简式如右图,l mol A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共热,充分反应后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A.6mol B.7mol C.8mo1 D.10 mo114. 下列各组混合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的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是定值的是()A.C2H4、C2H6O B.C2H2、CH4OC.CH2O、C2H4O2D.C3H4、C2H4O15. 有机物甲是一种含有一个六元环结构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7H12O2,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且水解产物只有一种,又知甲的分子中含有两个甲基,则甲的可能结构有()A.6种B.9种C.10种D.11种16. 某醇和醛的混合物0.05 mol,能从足量的银氨溶液中还原出16.2 g银,已知该醇为饱和一元醇,该醛的组成符合C n H2n 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此混合物中的醛一定是不甲醛 C. 此混合物中的醇、醛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B. 此混合物中的醛、醇可以是任意比 D.此混合物中的醇、醛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①3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2分)17.(8分)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1)间甲基苯乙烯:_____________________;(2)2-甲基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组成为C4H8的烯烃中的顺反异构体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扯州址走市抄坝学校一中2021~2021度第一学期高二化学第一次考试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u:64第一卷一、选择题〔此题包括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现在探索、的能源有:( )①核能②柴草③煤炭④太阳能⑤氢能⑥液化气⑦水煤气⑧天然气A、①④⑤B、②③⑥⑦C、③⑥⑦⑧ D 、①②④2.以下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但在给条件下不能导电的是〔〕A、液态溴化氢B、蔗糖C、铝D、稀硝酸3.某一反物的浓度是1.0mol/L,经过20s后,它的浓度变成了0.2mol/L,在这20s内它的反速率为( )A、0.04B、0.04mol / (L·s)C、0.08mol(L·s)D、0.04mol / L4.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P〔g〕+ Q〔g〕R〔g〕+ S〔g〕以下说法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反已经到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P、Q、R、S的浓度相B、P、Q、R、S在密闭容器中共存C、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D、用P的浓度表示的化学反速率与用Q的浓度表示的化学反速率相。
5. pH值相同的醋酸和盐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体积的m倍和n倍,稀释后两溶液的pH 值仍相同,那么m和n的关系是( )A .m>n B.m=n C.m<n D.不能确6.从以下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Br2+H2O HBr+HBrO,当参加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B.对2HI H2+I2〔g〕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C.反CO+NO2CO2+NO △H < 0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D.合成氨反:N2+3H22NH3△H < 0,为使氨的产率提高,理论上采取低温高压的措施7.将①H+、②Cl-、③Al3+、④K+、⑤SO42-、⑥OH-、⑦NO3-、⑧NH4+分别参加H2O中,根本上不影的电离平衡的是( )A.①③⑤⑦⑧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②④⑥⑧8.在2A + B = 3C + 4D的反中,以下表示该反速率最大的是( )A、V A =0.5mol / (L·min)B、V B =0.3mol / (L·min)C、V C =0.8mol / (L·min)D、V D = 1mol / (L·min)9.以下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选项是( )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速率增大B、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为有效碰撞C、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速率增大D、参加适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增大反速率10.一温度下,CO和水蒸气各1mol放在密闭容器中反:CO(g) + H2O(g)CO2(g) + H2(g)到达平衡后,测得CO2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到达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A. 于0.6molB. 于1molC. 大于1molD.大于0.6mol小于1mol11. 假设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 Na+ NO3- Cl-B.K+ Na+ Cl- NO3-C.K+ Na+ Cl- AlO2-D.K+ NH4+ SO42- NO312.碳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碳铵分解是放热反,根据能量判据不能自发进行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能量C、碳酸盐都不稳,都能自发分解D、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值增大13.在一条件下,发生CO + NO2 CO2 + NO 的反,到达化学平衡后,降低温度,混合物的颜色变浅,以下有关该反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正反为吸热反B、正反为放热反C、降温后CO的浓度增大D、降温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变14.在一条件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2SO2+O22SO3,并到达平衡。
鄢陵县一高高二年级第一次考试化学试卷(使用1-3班)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S:32 Mg:24 Al:27 Cl:35.5 Fe:56 Cu:64 Br:80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C.所有的放热反应都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自发进行D.核能作为一种反应热,是理想的新能源2.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吸热反应的是()(1) 液氨汽化 (2) 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3) 浓硫酸稀释 (4) 氨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5)酸碱中和生成水 (6) FeCl3溶于水显酸性A.(1) (2) (6)B.(1) (2) (4) (6)C.(2) (6)D.(2) (4) (6)3对于可逆反应:2SO2+O22SO3,下列措施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都变化的是 (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多充O24.某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密度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③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则能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只有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从植物花朵中提取到一种色素,它实际上是一种有机弱酸,可用HR表示,HR在盐酸溶液中呈现红色,HR在NaOH溶液中呈现蓝色,将HR加入浓硝酸中呈现红色,微热后溶液的红色褪去,根据以上现象,可推测()A.HR应为红色 B.HR应为蓝色 C.R-应为无色 D.R- 应为红色6.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4 mol∙L-1,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l3+、Na+、NO3-、Cl- B.K+、Na+、Cl-、NO3-C.K+、Na+、Cl-、AlO2- D.K+、NH4+、SO42-、NO3-7.向NaCN的水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使NaCN水解程度增大的是①NaOH②NaCN③NH4Cl ④Na2CO3 ⑤H2O ⑥HCN⑦HClA ①②③B ①⑤⑥C ①③⑤ D③⑤⑦8.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 H<0。
2017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化学(理科)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 :12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 )A 。
Zn 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B.酸碱中和反应。
C.硫在空气中燃烧D. 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2. 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B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C .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 .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3. 已知1 g H 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121 kJ ,且O 2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 ,水蒸气中形成1 mol H-O 键时放出热量463 kJ,则H 2中1 mol H-H 键断裂时吸收的热量为( )A .920 kJB .557 kJC .436 kJD .188 kJ4.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 3OCH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C(s) + H 2O (g)CO(g) + H 2 (g) ΔH 1 = a kJ·mol —1 ②CO(g ) + H 2O(g )CO 2 (g) + H 2 (g ) ΔH 2 = b kJ·mol — ③CO 2 (g) + 3H 2 (g)CH 3OH (g ) + H 2O (g ) ΔH 3 = c kJ·mol -1【21cnj ④2CH 3OH (g)CH 3OCH 3 (g ) + H 2O(g) ΔH 4 = d kJ·mol —1A .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B .反应③也是 CO 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C .反应CH 3OH(g)CH 3OCH 3 (g) +H 2O (l)的ΔH =kJ·mol -1D .反应 2CO (g) + 4H 2 (g ) CH 3OCH 3 (g ) + H 2O (g)的ΔH = ( 2b + 2c + d ) kJ·mol —15.已知:NH 3·H 2O(aq )与H 2SO 4(aq )反应生成1 mol 硫酸铵的ΔH =-24.212122dkJ·mol-1,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则NH3·H2O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 )A.-69。
时遁市安宁阳光实验学校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天赋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50分.)酶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C6H12O6(葡萄糖aq)+6O 26CO2+6H2OB.CH3COOH+KOH⇌CH3COOK+H2O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大于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反应热是在状况下测得的数据B.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C.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O(g)═H2(g)+O2(g)△H=+241.8kJ/molH2(g)+O2(g)═H2O(1)△H=﹣285.8kJ/mol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A.吸热44kJ B.吸热2.44KJ C.放热44kJ D.放热2.44KJ4.已知:H2(g)+F2(g)═2HF(g)△H=﹣270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放出270kJ热量5.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改变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相等D.此反应一定有热量的变化6.已知:CH4(g)+2O2(g)═CO2(g)+2H2O(l)△H1=﹣Q1 kJ/mol2H2(g)+O2(g)═2H2O(g)△H2=﹣Q2 kJ/mol2H2(g)+O2(g)═2H2O(l)△H3=﹣Q3 kJ/mol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已折合成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出的热量为(0.4Q1+0.05Q3)kJ/molB.放出的热量为(0.4Q1+0.05Q2)kJ/molC.△H2>△H3D.△H2<△H37.相同温度下,有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1)2H2(l)+O2(g)═2H2O(l)△H1=﹣Q1kJ•mol﹣1(2)2H2(g)+O2(g)═2H2O(l)△H1=﹣Q2kJ•mol﹣1(3)2H2(l)+O2(g)═2H2O(g)△H1=﹣Q3kJ•mol﹣1则Q1、Q2、Q3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Q1=Q2<Q3 B.Q2>Q1>Q3C.Q3>Q2>Q1D.Q1=Q2=Q38.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约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H=﹣57.3kJ/mol B.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C.C8H18(l)+O2(g)=8CO2(g)+9H2O(g)△H=﹣5518 kJ/molD.2C8H18(g)+25O2(g)=16CO2(g)+18H2O(1)△H=﹣11036 kJ/mol 9.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的燃烧热为566 kJ/molB .如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 kJ/molD.CO2(g)与Na2O2(s)反应放出452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4N A10.如图所示,△H1=﹣393.5kJ•mol﹣1,△H2=﹣395.4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A.C(s、石墨)═C(s、石)△H=﹣1.9 kJ•mol﹣1B.石墨和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石墨的稳定性强于石D.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石的总键能小1.9 kJ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g)的△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C分别表示,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填“有”或“无”)影响.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 点(填“升高”还是“降低”),△H(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2)图中△H=KJ•mol﹣1;(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为V2O5.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12.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1)下列处理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方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是(填字母).A.热裂解形成燃油 B.露天焚烧C.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 D.直接填埋(2)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Cu(s)+2H+(aq)═Cu2+(aq)+H2(g)△H=64.39KJ•mol﹣12H2O2(l)═2H2O(l)+O2(g)△H=﹣196.46KJ•mol﹣1H2(g)+(g)═H2O(l)△H=﹣285.84KJ•mol﹣1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在298K下,C、Al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Al能将C从CO2置换出来,写出此置换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3.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途径I:C(s)+O2(g)═CO2(g)△H1<0 ①途径II:先制成水煤气:C(s)+H2O(g)═CO(g)+H2(g)△H2>0 ②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2CO2(g)△H3<0 ③2H2(g)+O2(g)═2H2O(g)△H4<0④请回答下列问题:(1)途径I放出的热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II放出的热量,原因是.(2)△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是.(3)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4)煤炭作为燃料采用途径II的优点有.14.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1)图中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填“需要”或“不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g)△H=﹣241.8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3)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 II)与实线( I)相比,活化能,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因此反应速率,(前面的三个空填“增大”“减小”“不变”)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天赋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50分.)酶1.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C6H12O6(葡萄糖aq)+6O26CO2+6H2OB.CH3COOH+KOH⇌CH3COOK+H2O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大于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分析】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解答】解:A.葡萄糖氧化是常见放热反应,故A错误;B.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故C错误;D.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为吸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吸热反应,难度不大,掌握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反应热是在状况下测得的数据B.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C.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考点】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表示反应热是在通常状况下测得的数据;B.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C.反应前后能量守恒,拆化学键吸收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D.拆化学键吸收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解答】解:A.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反应热是在通常状况下测得的数据,故A错误;B.升高温度,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不能改变反应热,故B正确;C.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D.拆化学键吸收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催化剂对焓变的影响、能量守恒定律,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O(g)═H2(g)+O2(g)△H=+241.8kJ/molH2(g)+O2(g)═H2O(1)△H=﹣285.8kJ/mol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A.吸热44kJ B.吸热2.44KJ C.放热44kJ D.放热2.44KJ【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燃烧热的计算.【分析】根据盖斯定律,由H2O(g)=H2(g)+O2(g);△H=+241.8kJ/mol①H2(g)+O2(g)=H2O(l);△H=﹣285.8kJ/mol②将方程式①+②确定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解答】解:H2O(g)=H2(g)+O2(g);△H=+241.8kJ/mol①H2(g)+O2(g)=H2O(l);△H=﹣285.8kJ/mol②将方程式①+②得H2O(g)=H2O(l);△H=+241.8kJ/mol﹣285.8kJ/mol=﹣44kJ/mol,所以H2O(l)=H2O(g);△H=+44kJ/mol,1g水的物质的量==,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吸收热量=×44kJ/mol=2.44kJ,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注意该题中水已知条件是水的质量而不是物质的量,为易错点.4.已知:H2(g)+F2(g)═2HF(g)△H=﹣270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D.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放出270kJ热量【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B、液态氟化氢的能量比气态氟化氢的能量低,根据反应热与能量关系判断;C、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D、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解答】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故A错误.B、液态氟化氢的能量比气态氟化氢的能量低,根据能量守恒,1mol氢气与1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大于270kJ,故B错误;C、反应为放热反应,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故C正确;D、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mo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mol的氢气和1mo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反应热与能量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5.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其能量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反应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改变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相等D.此反应一定有热量的变化【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来分析;B、根据质量守恒来分析;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不相等;D、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解答】解:A、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质量,故A正确;B、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E1与生成物的总能量E2一定不相等,故C错误;D、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表现为电能、光能等,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型时要结合能量守恒原理,要注意全面性考虑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化学变化能量转化的不同形式.6.已知:CH4(g)+2O2(g)═CO2(g)+2H2O(l)△H1=﹣Q1 kJ/mol2H2(g)+O2(g)═2H2O(g)△H2=﹣Q2 kJ/mol2H2(g)+O2(g)═2H2O(l)△H3=﹣Q3 kJ/mol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已折合成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出的热量为(0.4Q1+0.05Q3)kJ/molB.放出的热量为(0.4Q1+0.05Q2)kJ/molC.△H2>△H3D.△H2<△H3【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根据混合气体的体积计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结合气体体积比计算甲烷、氢气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放出的热量;B.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水为液态;C.H2O(g)→H2O(l)为放热过程,所以Q2<Q3,由于△H为负值,所以△H2>△H3;D.H2O(g)→H2O(l)为放热过程,所以Q2<Q3,由于△H为负值,所以△H2>△H3;【解答】解:A.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已折合成状况),所以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5mol,甲烷和氢气的体积比为4:1,所以甲烷的物质的量为0.5mol×=0.4mo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0.4mol=0.1mol.由CH4(g)+2O2(g)═CO2(g)+2H2O(l)△H=﹣Q1kJ/mol可知,0.4mol甲烷燃烧放出的热量为0.4mol×Q1kJ/mol=0.4Q1kJ;由2H2(g)+O2(g)═2H2O(l)△H=﹣Q3kJ/mol可知,0.1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0.1mol××Q3kJ/mol=0.05Q3kJ,所以放出的热量为0.4Q1+0.05Q3,故A正确;B.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水为液态,氢气按2H2(g)+O2(g)═2H2O(l)△H=﹣Q3kJ/mol计算,故B错误;C.H2O(g)→H2O(l)为放热过程,所以Q2<Q3,由于△H为负值,所以△H2>△H3,故C正确;D.H2O(g)→H2O(l)为放热过程,所以Q2<Q3,由于△H为负值,所以△H2>△H3,故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注意根据水的状态选择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为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7.相同温度下,有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1)2H2(l)+O2(g)═2H2O(l)△H1=﹣Q1kJ•mol﹣1(2)2H2(g)+O2(g)═2H2O(l)△H1=﹣Q2kJ•mol﹣1(3)2H2(l)+O2(g)═2H2O(g)△H1=﹣Q3kJ•mol﹣1则Q1、Q2、Q3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Q1=Q2<Q3 B.Q2>Q1>Q3C.Q3>Q2>Q1D.Q1=Q2=Q3【考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分析】三个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在于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固体→液体→气体的过程为吸热过程,反之为放热过程,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1)与(2)相比较,由于气体变成液体放热,则(2)反应放出的热量比(1)多,则Q2>Q1,(1)和(3)相比较,生成物的状态不同,由于气体变成液体放热,则(1)反应放出的热量比(3)放出的热量多,则Q1>Q3,故有:Q2>Q1>Q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的比较,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的特点,注意审题.8.25℃,101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约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H=﹣57.3kJ/mol B.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C.C8H18(l)+O2(g)=8CO2(g)+9H2O(g)△H=﹣5518 kJ/molD.2C8H18(g)+25O2(g)=16CO2(g)+18H2O(1)△H=﹣11036 kJ/mol【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A、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醋酸是弱酸,电离要吸热;B、中和热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反应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D、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反应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反应热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解答】解:A、因醋酸是弱酸,电离要吸热,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H不是﹣57.3kJ/mol,故A错误;B、符合中和热的概念,故B正确;C、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的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D、热化学方程式中是2mol物质燃烧,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8H18(l)+25O2(g)=16CO2(g)+18H2O(l)△H=﹣11036kJ/mol,故D正确;故选BD.【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燃烧热的概念应用,注意概念的内涵理解是解题关键.9.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的燃烧热为566 kJ/molB .如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 kJ/molD.CO2(g)与Na2O2(s)反应放出452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4N A【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燃烧热的计算.【分析】A、依据燃烧热的概念分析计算判断;B、2CO(g)+O2(g)═2CO2(g)△H=﹣566kJ/mol,表示2mol的一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2mol的二氧化碳放出热量;C、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物质由固态变气态吸收热量以及盖斯定律来解答;D、据所给热化学方程式分析;【解答】解;A、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J/mol,CO的燃烧热为283kJ/mol,故A错误;B、2CO(g)+O2(g)═2CO2(g)△H=﹣566kJ/mol,表示2mol的一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2mol的二氧化碳放出热量,则生成物能量比反应物能量低,故B正确;C、题目中第二个方程的2倍为:2Na2O2(s)+2CO2(g)=2Na2CO3(s)+O2(g)△H=﹣452 kJ/mol,本题中的CO2(s)多一步变气体吸热的过程,所以本题放出的热量就少于452,但是△H>﹣452 kJ/mol,故C错误;D、反应Na2O2(s)+CO2(g)═Na2CO3(s)+O2(g)△H=﹣226kJ•mol﹣1,每有1molNa2O2(s)反应.转移1mol电子,放热226KJ,所以反应放出452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2N A,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单位、盖斯定律等知识,试题的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10.如图所示,△H1=﹣393.5kJ•mol﹣1,△H2=﹣395.4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A.C(s、石墨)═C(s、石)△H=﹣1.9 kJ•mol﹣1B.石墨和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石墨的稳定性强于石D.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石的总键能小1.9 kJ【考点】反应热和焓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先根据图写出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盖斯定律写出石墨转变成石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拆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热量来解答.【解答】解:由图得:①C(S,石墨)+O2(g)=CO2(g)△H=﹣393.5kJ•mol﹣1②C(S,石)+O2(g)=CO2(g)△H=﹣395.4kJ•mol﹣1,利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C(S,石墨)=C(S,石)△H=+1.9kJ•mol﹣1,则A、因C(s、石墨)=C(s、石)△H=+1.9kJ•mol﹣1,故A错误;B、石墨转化为石是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石能量大于石墨的总能量,物质的量能量越大越不稳定,则石墨比石稳定,故C正确;D、依据热化学方程式 C(S,石墨)=C(S,石)△H=+1.9kJ•mol﹣1,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石的总键能大于1.9 kJ,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的关系.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g)的△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C分别表示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无(填“有”或“无”)影响.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降低(填“升高”还是“降低”),△H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理由是因为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差,即不改变反应热.(2)图中△H=﹣198 KJ•mol﹣1;(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为V2O5.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SO2+V2O5=SO3+2VO2、4VO2+O2=2V2O5.【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分析】(1)A、C分别表示反应物总能量的生成物总能量,B为活化能,活化能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2)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高低;(3)V2O5氧化SO2时,自己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还生成三氧化硫;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生成V2O5;【解答】解:(1)因图中A、C分别表示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为活化能,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无影响,反应热可表示为A、C活化能的大小之差,活化能的大小与反应热无关,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V2O5会使图中B点降低,不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高低,反应焓变不变,故答案为:表示反应物总能量、表示生成物总能量;无;降低;不变;因为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差,即不改变反应热;(2)因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H=﹣99kJ•mol﹣1,所以2molSO2(g)氧化为2molSO3的△H=﹣198kJ•mol﹣1,则2SO2(g)+O2(g)=2SO3(g)△H=﹣198KJ•mol﹣1,故答案为:﹣198.(3)V2O5氧化SO2时,自己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还生成三氧化硫;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生成V2O5,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为SO2+V2O5═SO3+2VO2、4VO2+O2═2V2O5,故答案为:SO2+V2O5═SO3+2VO2、4VO2+O2═2V2O5;【点评】本题考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以及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12.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1)下列处理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方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是BD (填字母).A.热裂解形成燃油 B.露天焚烧C.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 D.直接填埋(2)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Cu(s)+2H+(aq)═Cu2+(aq)+H2(g)△H=64.39KJ•mol﹣12H2O2(l)═2H2O(l)+O2(g)△H=﹣196.46KJ•mol﹣1H2(g)+(g)═H2O(l)△H=﹣285.84KJ•mol﹣1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H2O2(l)+2H+(aq)=Cu2+(aq)+2H2O(l)△H=﹣319.68KJ.mol﹣1.(3)在298K下,C、Al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Al能将C从CO2置换出来,写出此置换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Al (s)+3CO2(g)=3C(s)+2Al2O3(s)△H=(3a﹣4b)KJ/mol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专题】燃烧热的计算.【分析】(1)根据环境保护时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因素来判断;(2)根据已知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盖斯定律来分析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3)依据在298K下,C、Al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 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解答】解:(1)因热裂解形成燃油及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都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露天焚烧能生成有害气体则污染空气,直接填埋则废旧印刷电路板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故答案为:BD;(2)由①Cu(s)+2H+(aq)═Cu2+(aq)+H2(g)H1=64.39KJ•mol﹣1;②2H2O2(l)═2H2O(l)+O2(g)H2=﹣196.46KJ•mol﹣1;③H2(g)+O2(g)═H2O(l)H3=﹣285.84KJ•mol﹣1;则反应Cu(s)+H2O2(l)+2H+(aq)=Cu2+(aq)+2H2O(l)可由反应①+②×+③得到,由盖斯定律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热△H=H1+H2×+H3=64.39KJ•mol﹣1+(﹣196.46KJ•mol﹣1)×+(﹣285.84KJ•mol﹣1)=﹣319.68KJ.mol﹣1,故答案为:Cu(s)+H2O2(l)+2H+(aq)=Cu2+(aq)+2H2O(l)△H=﹣319.68KJ.mol ﹣1.(3)由题意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①C(s)+O2(g)═CO2(g)△H=﹣a kJ•mol﹣1,②4Al(s)+3O2(g)═2Al2O3(s)△H=﹣4b kJ•mol﹣1.高温下铝置换碳的反应为:4Al+3CO 22Al2O3+3C,根据盖斯定律:②﹣①×3可得,4Al(s)+3CO2(g)=3C(s)+2Al2O3(s),△H=(3a﹣4b)KJ/mol;故答案为:4Al(s)+3CO2(g)=3C(s)+2Al2O3(s)△H=(3a﹣4b)KJ/mol.【点评】本题以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为载体,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等知识,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盖斯定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13.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途径I:C(s)+O2(g)═CO2(g)△H1<0 ①途径II:先制成水煤气:C(s)+H2O(g)═CO(g)+H2(g)△H2>0 ②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2CO2(g)△H3<0 ③2H2(g)+O2(g)═2H2O(g)△H4<0④请回答下列问题:(1)途径I 放出的热量等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II放出的热量,原因是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2)△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是△H1=△H2+(△H3+△H4).(3)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g)△H=﹣110.35 kJ•mol﹣1.(4)煤炭作为燃料采用途径II的优点有燃料燃烧充分,利用率高,放热多,污染小等.【考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热化学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通过观察可知途径Ⅰ和途径Ⅱ是等效的,所以途径Ⅰ放出的热量等于途径Ⅱ放出的热量;(2)由盖斯定律,将途径Ⅱ的三个化学方程式乘以适当的系数进行加减,反应热也乘以相应的系数进行相应的加减,构造出途径I的热化学方程式,据此判断△H1、△H2、△H3、△H4的数学关系式;(3)根据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求出1mol碳反应放出的热量,再根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来分析;(4)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根据气体燃料具有的优点分析.【解答】解:(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通过观察可知途径Ⅰ和途径Ⅱ是等效的,途径Ⅰ和途径Ⅱ等量的煤燃烧消耗的氧气相等,两途径最终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所以途径Ⅰ放出的热量等于途径Ⅱ放出的热量,故答案为:等于;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2)途径Ⅱ:C(s)+H2O(g)═CO(g)+H2(g)△H2>0 ②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2CO2(g)△H3<0 ③2H2(g)+O2(g)═2H2O(g)△H4<0 ④由盖斯定律可知,②×2+③+④得2C(s)+2O2(g)═2CO2(g)△H=2△H2+△H3+△H4,所以△H1=△H=(2△H2+△H3+△H4)=△H2+(△H3+△H4),故答案为:△H1=△H2+(△H3+△H4);(3)12g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即1mol 炭粉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110.35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g)△H=﹣110.35 kJ•mol﹣1,故答案为:C(s)+O2(g)=CO(g)△H=﹣110.35 kJ•mol﹣1;(4)煤通过途径Ⅱ作为燃料的意义是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不仅在燃烧时可以大大减少SO2和烟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而且燃烧效率高,也便于输送,故答案为:燃料燃烧充分,利用率高,放热多,污染小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及反应吸放热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之间的关系,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14.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1)图中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该反应的△H=E2﹣E1(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g)△H=﹣241.8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409.0KJ/mol .(3)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 II)与实线( I)相比,活化能减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此反应速率增大,(前面的三个空填“增大”“减小”“不变”)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使用催化剂.【考点】反应热和焓变;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1)从图上分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反应放热;反应物断键要吸收能量;反应热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的能量差;(2)反应的活化能是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依据图象能量关系可知,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焓变;(3)图象分析虚线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化学平衡不变化,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解答】解:(1)图示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要吸收能量,所以该反应需要环境先提供能量,反应热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的能量差,即E1﹣E2,故答案为:放热;需要;E2﹣E1;(2)反应的活化能是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依据图象能量关系可知,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焓变;H2(g)+O2(g)═H2O(g)△H=﹣241.8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167. 2KJ/mol+241.8KJ/mol=409.0KJ/mol,故答案为:409.0KJ/mol;。
【2019最新】精选高二化学上学期期初单元训练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32 P∶31 Cl∶35.5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CH4·nH2O)是将水变为油的新型燃料B.地热能是一种新型能源C.乙醇是比汽油更环保、不可再生的燃料D.石油和煤是工厂经常使用的可再生的化石燃料2.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3.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分子拆分成原子D.原子构成分子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B.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D.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5.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ΔH>0反应的是( )6.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 ΔH=-297.23 kJ·mol-1,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的燃烧热为297.23 kJ·mol-1B.S(g)+O2(g)===SO2(g)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 kJC.32 g S(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 kJD.形成1 mol SO2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 mol S(s)和1 mol O2(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7.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ΔH=+131.3 kJ·mol-1表示(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的热量B.1 mol碳和1 mol水反应生成1 mol一氧化碳和1 mol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C.1 mol固态碳和1 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氢气,吸收热量131.3 kJ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收热量131.3 kJ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反应放热时,ΔH>0;反应吸热时,ΔH<0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生成物的总焓一定不同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焓9.已知H2(g)+Br2(g)===2HBr(g) ΔH,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该反应的ΔH为( )A.109 kJ·mol-1 B.260 kJ·mol-1C.-109 kJ·mol-1 D.-260 kJ·mol-110.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分别向1 L 0.5 mol·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ΔH3 B.ΔH2<ΔH1<ΔH3C.ΔH1=ΔH2=ΔH3 D.ΔH1>ΔH3>ΔH211.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天水市一中2015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化学原子量:H:1 C:12 N:14 O:16第I卷选择题(共 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题,每小题3分)1.反应A+B→C(△H<0)分两步进行:① A+B→X (△H >0)② X→C(△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2.有关碰撞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足够能量的分子(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从而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3.恒温恒容条件下,下列叙述中不是..可逆反应2A(g)+3B(s)2C(g)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生成amol A,同时消耗1.5amol B;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⑧A、B、C的分子数目比为2:3:2.A.⑤⑥⑧ B.②⑤⑧ C.①③④ D.②④⑦4.在C(s)+CO 2(g) 2CO(g)的反应中,现采取下列措施:①缩小体积,增大压强②增加碳的量③通入CO2 ④恒容下充入He ⑤恒压下充入He ⑥加热其中能够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A. ①④B. ②③⑤C. ①③⑥D. ①②④5. 在10 L密闭容器中,1 mol A和3 mol 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A(气)+xB(气)2C(气),2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共3.4 mol,生成0.4 mol C,则下列计算结果不正确的是()A.平衡时,物质的量比A∶B∶C=2∶11∶4B.x值等于4C.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 mol·L-1·min-1D.A的转化率20%6.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
2017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单元考试试题化学(理科)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A. Zn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B.酸碱中和反应.C.硫在空气中燃烧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2.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B.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C.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3.已知1 g H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121 kJ,且O2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形成1 mol H—O键时放出热量463 kJ,则H2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的热量为()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4.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C(s) + H2O(g)CO(g) + H2 (g) ΔH1 = a kJ·mol-1②CO(g) + H2O(g)CO2 (g) + H2 (g) ΔH 2 = b kJ·③CO2 (g) + 3H2 (g)CH3OH(g) + H2O(g) ΔH 3 = c kJ·mol-1【21cnj④2CH3OH(g)CH3OCH3 (g) + H2O(g) ΔH 4 = d kJ·mol-1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B.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C.反应CH3OH(g)12CH3OCH3 (g) +12H2O(l)的ΔH =2dkJ·mol-1D.反应 2CO(g) + 4H2 (g) CH3OCH3 (g) + H2O(g)的ΔH = ( 2b + 2c + d ) kJ·mol-1 5.已知:NH3·H2O(aq)与H2SO4(aq)反应生成1 mol硫酸铵的ΔH=-24.2 kJ·mol-1,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则NH3·H2O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等于()A.-69.4 kJ·mol-1B.-45.2 kJ·mol-1C.+69.4 kJ·mol-D.+45.2 kJ·mol-6.在一定温度且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C(s)+H2O(g) CO(g)+H2(g)。
不能确定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v逆(H2O)C. CO与H2的浓度相等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 键7.已知:X(g)+2Y(g)3Z(g) ΔH=-a kJ·molˉ1(a>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1 mol X和0.2 mol 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0.3 mol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 kJD.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8.用纯净的CaCO3与100 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EF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EF段,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C.OE、EF、FG三段中,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D.G点收集的CO2的量最多9.对水样中溶质M的分解速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在相同温度下,M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ˉ1)随时间(min)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0~20 min内,Ⅰ中M的分解速率为0.015 mol·Lˉ1·minˉ1B.水样酸性越强,M的分解速率越快C.在0~25 min内,Ⅲ中M的分解百分率比Ⅱ大D.由于Cu2+存在,Ⅳ中M的分解速率比Ⅰ快10.反应2NO(g)+2CO(g) 2CO 2(g)+N2(g) ΔH=-746.8 kJ·mol-1,,如果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是()A.增大体积B.增大压强同时加催化剂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及时将CO2和N2从反应体系中移走,X,K]11.一定条件下,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下列平衡:2NO2(g)N2O4(g) ΔH<0,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测定结果误差最小的是()A.温度130 ℃、压强3.03×105 Pa B.温度25 ℃、压强1.01×105 PaC.温度130 ℃、压强5.05×104 Pa D.温度0 ℃、压强5.05×104 Pa12.电镀废液中Cr2O72-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PbCrO4:Cr 2O72-(aq)+ 2Pb2+(aq)+ H2O(l)2PbCrO4(s)+ 2H+(aq)△H<0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3.在一密闭容器,a A g b B g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C.物质B的质量分数不变D.a>b14.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条件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B.生成物产量一定增加C.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D.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15.用CO合成甲醇(CH3OH)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 CH3OH(g) ΔH<0,按照相同的物质的量投料,测得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T1>T2 B.正反应速率: v(b) <v(d)C.平衡常数:K(a)>K(c) D.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a)<M(c)16.已知反应N2(g)+3H2(g)2NH3(g);△H<0,向某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按体积比1:3充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如图是某物理量(Y)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Y可以是()A.N2的转化率 B.混合气体的密度C.密闭容器的压强 D.H2的体积分数HX(g)的平衡常数为10.若将1.0mol的17.HX(g)通入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时HX(g)的分解率接近于()A.5%B.17%C.25%D.33%18.一定温度下,将2mol PCl3和 1mol Cl2充入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PCl3+Cl2PCl5。
各物质均为气态。
达平衡后,PCl5为0.4mol。
若此时再移走1mol PCl3和0.5mol Cl2,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PCl5的物质的量为()A.0.4mol B.0.2mol C.<0.2mol D. 0.2<x<0.4mol二、填空题(19题----21题每空2分,22题每空3分)19:(8分)已知下列几种烷烃的燃烧热如下(1)试写出表示乙烷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表可总结出烷烃分子组成与燃烧热之间的相关规律是: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小,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填“少”或者“多”)(3)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燃烧相同体积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体积较大的是________。
因此燃烧天然气的灶具如需改烧液化石油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进风口(填“增大”或“减小”),20.(10分)工业上利用H2和CO2合成二甲醚的反应如下:6H 2(g)+2CO2(g) CH3OCH3(g)+3H2O(g) ΔH<0答题时(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1)当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H2的的转化率将(2)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若保持体积不变,H2的的转化率将________(3)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氩气,若保持压强不变,H2的的转化率将________(4)当达到平衡时,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2,H2的的转化率将________(5)当达到平衡时,保持体积不变,所有物质浓度都增加一倍,H2的的转化率将________ 21.(10分)CO2为碳源制取低碳有机物成为国际研究焦点,下面为CO2加氢制取低碳醇的热力学数据:反应Ⅰ: CO 2(g)+3H2(g)CH3OH(g)+H2O(g) ∆H = —49.0 kJ·mol-1反应Ⅱ:2CO 2(g)+6H2(g)CH3CH2OH(g)+3H2O(g) ∆H = —173.6 kJ·mol-1(1)写出由CH3OH(g)合成CH3CH2OH(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2)对反应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选填编号)a.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 b.平衡常数K不再增大c.CO2的转化率不再增大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3)在密闭容器中,反应Ⅰ在一定条件达到平衡后,其它条件恒定,能提高CO2转化率的措施是(选填编号)A、降低温度B、补充CO2C、加入催化剂D、移去甲醇(4)研究员以生产乙醇为研究对象,在密闭容器中,按H2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进行投料,在5MPa下测得不同温度下平衡体系中各种物质的体积分数(y%)如下图所示。
表示CH3CH2OH组分的曲线是;图中曲线Ⅱ和Ⅲ的交点a对应的体积分数y a=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2.(18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TaS2(s)+2I2(g)═TaI4(g)+S2(g)△H>0 ( I)(1)反应( 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2)若K=1,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I2(g)和足量TaS2(s),I2(g)的平衡转化率为.2.恒温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A中通入1mol N2与1mol H2的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3(g),△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若平衡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4mol.(1)此温度时该反应的K值为.(2)若在此温度下,向另一容积为1L的恒容容器B中按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1mol、1mol充入N2、H2、NH3,此时,该反应向方向进行(填“正”或“逆”).3.在1.0 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mol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应:A(g) B(g)+C(g)△H=+85.1kJ·mol-1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时间t/h 0 1 2 4 8 16 20 25 30 总压强p/100kPa 4.91 5.58 6.32 7.31 8.54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问题::(1)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