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神奇的小水滴
- 格式:docx
- 大小:45.03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水滴的旅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神奇的水》,详细内容为:小水滴的旅行。
通过讲述小水滴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水滴旅行故事课件、实验器材(热水、冰块、杯子、吸管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以故事形式讲述小水滴在不同环境中的旅行过程,引导幼儿关注水的三态变化。
(2)邀请幼儿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讲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1)幼儿用彩泥制作小水滴,观察水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六、板书设计1. 小水滴的旅行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2.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旅行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探索水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故事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3. 例题讲解:实验演示和讲解需要清晰、准确,确保幼儿能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大班科学奇妙的小水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科学奇妙的小水滴》教学目标:1.了解水滴的基本特性和形成过程。
2.探索水滴的运动特性和变化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几个透明玻璃杯、水滴、吸管、草纸、喷壶等。
2.实验器材:拖线板、电池、电灯泡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制作小水滴实验:在一个玻璃杯里注入适量的水,让学生观察水滴的形状和特性。
引导学生描述水滴的形状、大小和透明度等特点。
展开活动:1.实验一:水滴的形成a.实验步骤:(1)吸取一定量的水,用细吸管慢慢滴入玻璃杯中。
(2)观察水滴形成的过程,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b.学生实验记录:(1)水滴形状逐渐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2)滴入玻璃杯的水滴会在玻璃杯中形成一个圆形的液面。
c.实验结果解释:(1)水滴形状变化是由于水分子的相互吸引力和表面张力所致。
(2)液面形成的原因是水滴表面张力使水的表面变平坦。
2.实验二:水滴的重力和表面张力a.实验步骤:(1)将一张草纸水平放置在桌子上,用喷壶喷一些水在草纸上。
(2)观察水滴在草纸上的形态,并观察滴水的速度和方向。
b.学生实验记录:(1)滴在草纸上的水滴呈圆形。
(2)水滴内部的重力使水滴向下移动,而表面张力使水滴保持圆形。
c.实验结果解释:(1)水滴的形状和重力有关,重力使水滴向下形成滴的形状。
(2)表面张力使水滴保持圆形,避免水滴扁平化。
拓展活动:1.水滴的应用:与学生探讨水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水滴在植物上形成露水、雨水的形成和作用等。
总结:1.小结水滴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作业:设计一道与水滴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回家后自行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在下节课上汇报结果。
教学延伸:1.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探究自然界中水滴的形成和变化。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水滴的凝结过程、水滴的表面张力性质等。
大班科学神奇的小水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中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神奇的小水滴”展开。
主要涉及水的基本性质、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 帮助幼儿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透明的杯子、冰块、热水、吹风机、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调色盘、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块、水、水蒸气三种形态,让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1)展示冰块,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引导幼儿理解水变为冰的过程。
(2)将冰块放入热水,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讲解冰与水的关系。
(3)用吹风机吹水杯,让幼儿观察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讲解水蒸气的形成。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冰块放入热水,观察冰融化过程,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让幼儿谈谈在生活中见到的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4. 讲解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引导幼儿了解水的特点。
5. 培养节约用水意识:让幼儿分享节约用水的方法,教育幼儿珍惜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神奇的小水滴2. 内容:(1)水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透明(2)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3)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并标注名称。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水的基本性质和三态变化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水源地,了解水的来源,提高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节约用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小水滴教案本次大班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水,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水的性质,认识水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掌握水的基本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小水滴为主题,通过互动式的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水的神奇之处。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水滴模型(可以通过网上购买打印出来)•可乐/气水杯子(代表水)•色素杯子(颜色代表不同污染)•蓝色食品色素教学步骤1.首先,我放上一张小水滴的照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描述水滴的形态以及水滴的特性。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水,希望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能够更好的认识水。
2.接下来,我用一个杯子代表水,给杯子里倒入了一些可乐/气水,然后问孩子们,这是不是水?孩子们纷纷点头,认为这是水。
我接着问:这水里有没有污染物(色素)呢?孩子们看了看杯子,看到底部有一层色素,认为水里有污染物。
教学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水的污染问题,认识不同颜色的污染物会对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同时也启发孩子们了解尽可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接下来,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瓶蓝色食品色素,问孩子们“大家知道色素是什么吗?只要在水中滴上一滴,水的颜色就会变成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孩子们渐渐的想到,超市里的饮料、小吃、巧克力等都携带了色素,尤其是许多果味饮料的色素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力。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色素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我们的身体等部位的危害。
4.接下来,我拿出了水滴模型,让孩子们触摸水滴,感受水的气味和质感。
随后,我开始向大家讲解水的性质,比如什么是水?水有哪些形态?水有哪些性质?等等。
逐渐地,孩子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水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5.最后,我邀请孩子们到小组中,让他们在水滴模型上贴上自己的名字,表示对水环保宣言,通过努力控制自己的水的消耗和技巧,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反思分析通过这次科学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爱护环境尤其是水资源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
设计意图:水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发现水的奥秘,运用水的特点,作为幼儿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它既能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因此,以水滴可以变化物体大小的特性,我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神奇的小水滴》。
活动目标:1.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2.通过探索操作,发现小水滴可以改变物体大小的特性。
3.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教师教具:教学课件,各种放大镜的实物和图片,大记录表等。
幼儿学具:水,纸杯,保鲜膜,皮筋,各种钥匙口图形的钥匙,笔,记录表和小图片等。
活动过程:一、观察钥匙、激起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钥匙,激发幼儿兴趣。
2.幼儿探索钥匙,发现钥匙的特点及不同之处。
二、操作探索、观察发现。
1.教师简单介绍用钥匙当工具,用小水滴来观察文字、图片可以变化大小的特点。
2.教师出示猜想表,幼儿猜想实验结果,用小贴片进行投票,教师统计数量。
3.幼儿把小水滴滴在各种不同钥匙口图形的钥匙上,进行观察比较。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可以用小水滴进行变化的观察实验用品,你们看,曹老师手中这把小小的钥匙也可以作为小水滴放大镜的材料呢。
不信,你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4.自己把试验的不同结果记录在幼儿记录表上。
不同形状的钥匙口,用小水滴观察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而幼儿在操作观察时由于手上拿钥匙看卡片的距离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
5. 每组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讲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三、动手制作、扩展经验。
1.自己动手制作小水滴放大镜。
(1)在纸杯侧下面剪开一个正方形的口。
(2)给纸杯口处用皮筋把保鲜膜绑住,上面滴上水滴。
2.用自制纸杯放大镜观察小水滴呈现的现象。
(1)幼儿把小图片放在自制的纸杯放大镜中用小水滴观察图片及文字的效果。
给做好的水滴放大镜上倒上水滴,把卡片从开口处放进去,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
四、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大班幼儿科学精品教案《神奇的水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水滴”。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形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形态,提高他们对水的认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性质、形态以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滴模型、水、玻璃杯、色素、滴管、实验器材等。
学具:画纸、彩笔、调色盘、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水滴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水滴的形状。
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水滴”。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实验演示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教师用实验演示水的形态,如液态、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教师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1)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水滴的形状。
(2)幼儿用实验器材进行水的性质和形态的观察。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讨论观察到的水的性质和形态,并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水滴性质:无色、无味、透明形态:液态、固态、气态重要性:饮用、洗涤、灌溉等2.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水滴,并描述它的性质和形态。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水滴是透明的,形状像泪滴。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作用,如饮用、洗涤等。
2. 拓展作业: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水的性质、形态和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小水滴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中的第三节“奇妙的小水滴”。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滴的形成、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以及水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滴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感受水的表面张力,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认识到水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孩子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水的表面张力的理解。
重点:水滴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水滴模型、实验器材(玻璃杯、硬币、肥皂水、吸管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动画片《小水滴奇遇记》,激发孩子们对水滴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水滴的特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物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水蒸气、水、冰之间的关系。
(2)讲解水滴的形成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滴,让孩子们了解水滴的微观结构。
3. 实验演示与操作(1)演示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如硬币浮在水面上、吸管提起水滴等,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
(2)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结果,让孩子们绘制水滴的形态,并描述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滴的形成过程3.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4. 水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滴,描述其特点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我在洗手时发现,水龙头滴下的水滴呈球形,表面有光泽,水滴落在手上会溅起小水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了水滴的奥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观察和探索水滴的奥秘,如水的循环、水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等,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
大班科学:神奇的小水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滴的形成与变化过程。
2.掌握利用日常器材进行小实验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发展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探索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1.塑料架
2.毛玻璃片
3.滴管
4.水杯
5.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引入“神奇的小水滴”主题,询问幼儿对水滴的印象。
2.教师出示水滴的图片,与幼儿一起探讨水滴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步:实验探究
1.教师向幼儿展示制作水滴的实验装置,分别是塑料架、滴管、毛玻璃片和水杯。
2.教师向幼儿讲解实验过程和方法,引导幼儿们一起完成实验。
3.实验步骤如下:
–将毛玻璃片放在塑料架上。
–向滴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慢慢将水滴落在毛玻璃片上。
–观察水滴在毛玻璃片上的变化,探究水滴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向水杯中加入盐,不断观察水滴变化。
–让幼儿们自由发挥,探究水滴在不同材质、温度或环境下变化的规律。
第三步:讨论总结
1.教师与幼儿们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出水滴形成的规律和变化过程。
2.提问幼儿对实验结果的感想和总结。
3.鼓励幼儿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让他们的好奇心更加浓厚。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们对水滴的形成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日常实验探究的方法,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探索发现和讨论总结,幼儿们的科学兴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滴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发觉水滴滴在不同纸张上消失的不同现象。
2.愿意和同伴沟通试验中的发觉。
活动预备:
1.不同材质的纸张:铝箔纸、蜡光纸、塑料包装纸、宣纸、报纸、餐巾纸。
2.水、滴管。
3.自制ppt。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题。
(1)老师今日带来一位伴侣,这位伴侣在小溪里漫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大海里舞蹈?(水滴)
(2)它滴在水里消失了什么现象?水滴是保持原样的吗?水滴去哪里了?
(3)滴在也叶子上消失了什么现象?水滴是保持原样的吗?
(4)小结:原来水滴滴在不同的地方,它会消失不一样的现象。
那么滴在不同的纸上又会消失怎样的现象呢?
2.出示塑料包装纸。
(1)请你来猜猜水滴滴在塑料纸上会消失什么现象呢?它是保持原样还是集中开来,是保持原样还是流到别的地方去了,它是停在表面,还是渗透下去了?
(2)幼儿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
(3)沟通试验结果。
3.在其他纸上的试验。
(1)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纸,先请幼儿猜猜水滴滴在不同纸上消失的不同现象,保持原样的打√,没有保持原样的打×。
(2)幼儿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
(3)沟通试验结果。
4.结束部分:
(1)小伴侣你们知不知道,水滴在石头上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滴水石穿的照片。
(3)小结:虽然小水滴的力气很小,但是只要日积月累,它能把石头滴穿。
所以我们小伴侣无论做什么事情、学什么本事,都要有恒心,坚持究竟,这样你就能把很多事情做好。
大班科学神奇的小水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第三节“神奇的小水滴”。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特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转换。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水的特性,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冰、热水、干冰、放大镜、烧杯、温度计、水滴模型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水、水蒸气三种形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 例题讲解:(1)冰是如何变成水的?(2)水蒸气是如何形成的?(3)为什么热水蒸发得更快?3. 随堂练习: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冰融化、热水蒸发的过程,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4. 讲解水的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并举例说明。
5. 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饮用、洗涤、灌溉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小水滴2. 板书内容:(1)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2)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流动(3)水的应用:饮用、洗涤、灌溉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一天用水的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河流、湖泊,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同时,开展节约用水主题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水的特性,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水、水蒸气三种形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小水滴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的故事》,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基本特性、水的用途等。
详细内容涉及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吸附性、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的基本特性,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吸附性。
重点: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基本特性、水资源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色素、海绵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水杯、湿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水的循环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变化。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水现象,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结合PPT展示相关图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吸附性,并解释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绘制水的循环过程图,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讨水的用途,记录在记录表上。
4.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特性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小水滴2. 内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基本特性水的用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举例说明水的吸附性。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气态(蒸发)、液态→固态(结冰)、固态→液态(融化)。
水的吸附性:水能吸附在物体表面,如湿润的毛巾能吸附水分。
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洗澡时关闭水龙头、用洗菜水浇花、修复漏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互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水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大班幼儿科学精品教案《神奇的水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探索自然奥秘》第三节《神奇的水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的来源、水的特性、水的用途以及如何节约用水。
详细内容涉及水滴的形状、水的流动、溶解现象、水的三态变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来源、特性及用途,培养幼儿对水的认识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思考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溶解现象。
教学重点:水的特性、用途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滴模型、水、容器、色素、冰块、热水、毛巾、图片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滴模型,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形状,让幼儿分享生活中见到水滴的场景。
2. 例题讲解:(1)水的来源:讲解水从哪里来,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2)水的特性: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水的流动、透明、无色无味等特性。
(3)水的用途:展示图片,让幼儿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4)节约用水:讲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让幼儿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观察冰块融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将色素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现象。
(3)小组合作,完成关于水用途的创意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水滴》2. 板书内容:(1)水的来源(2)水的特性:流动、透明、无色无味(3)水的用途:生活、农业、工业等(4)节约用水:洗手时关水、洗澡缩短时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眼中的水滴》2. 作业内容: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滴场景,并简单描述。
答案示例:我画的是水滴落在荷叶上的场景。
水滴是透明的,落在荷叶上形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荷叶像小船一样,载着水滴在池塘里飘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水的认识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大班科学奇妙的小水滴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单元“奇妙的水”,主要围绕“小水滴”的特性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小水滴的形成”,介绍水滴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第二章“小水滴的形状与特点”,探讨水滴的形状、颜色、表面张力等特性;第三章“小水滴的作用”,了解水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滴的形成过程,认识水滴的形状和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实验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滴的形成过程、形状特点、表面张力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观察,掌握水滴的基本特性,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玻璃杯、滴管、硬币等)、水。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玻璃杯中的水,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形状。
提问:你们知道水滴是从哪里来的吗?水滴是什么形状的?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PPT讲解,让幼儿了解水滴的形成过程、形状特点、表面张力。
结合实验,让幼儿观察水滴在玻璃杯、硬币等不同物体上的表现。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为什么水滴在玻璃杯上会形成球形?解答:因为水滴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水滴尽量减少表面积,形成球形。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滴在不同物体上的表现,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爱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小水滴2. 内容:水滴的形成水滴的形状与特点水滴的作用节约用水,爱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水滴现象。
答案示例:洗澡时,水龙头滴下的水滴是圆形的,因为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
2. 课后拓展: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节约用水,将想法记录在彩纸上,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实验操作、例题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水滴的奇妙特性。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神奇的小雨滴》教学意图:神奇的大自然不仅给孩子们以好奇和幻想,更是激发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热爱大自然的动力。
天空中的云从哪来?为什么云有各种颜色?云里面装了什么?雨从哪里来?......这些为什么,经常出现在孩子们脑海里。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丰富相应的词汇。
2、在活动中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理解、欣赏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4、大胆想象,尝试用绘画方式表现春雨带来的神奇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用完整的话描述自己身边的景物。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字卡(“神奇”、“长出”、“开出”、“游出”、“敲响”),录音机,磁带,小鼓一面。
知识经验准备:活动前向幼儿介绍一些有关动植物生长的知识。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小雨点》,幼儿自由舞蹈,导人活动。
播放雷雨声录音,提问:小雨点从天空落下来,像什么?发出什么声音?教师展示电脑课件,启发幼儿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欣赏。
提问:①雨点落到什么地方?长出什么?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去理解“长出”、“游出”、“开出”。
②雨点落到雨伞上发出的声音,让你想到什么?欣赏配乐诗朗诵。
让幼儿闭上眼睛完整欣赏,充分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说雨点是神奇的?启发幼儿用一句完整的话描述美丽的大自然,教幼儿要爱护大自然。
活动拓展:请幼儿根据儿童诗的结构,进行简单的仿编。
活动渗透美术活动:启发幼儿把对雨天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领域活动:向幼儿介绍一些动植物生长的知识。
园内渗透:将散文中各个画面内容附上相应的字卡,张贴在活动室墙面上,让幼儿自由讲述。
园景中渗透:下雨天带幼儿到户外去看雨、听雨。
家庭中渗透:雨天让家长引导幼儿看雨,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附儿童诗:《神奇的小雨滴》“刷刷刷!”云妈妈把雨点儿当种子从空中播下……播进竹园,长出春笋儿。
播进草丛,钻出蘑菇儿。
播进树林,开出花朵儿。
播进池塘,游出蝌蚪儿……雨点儿,落到雨伞上,敲响了一面面小彩鼓:叮叮咚!叮叮冬!雨点儿,顺着雨伞滑到地上,开出一朵朵水花花。
大班下学期科学《神奇的水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特性。
2.了解水的存在形态。
3.掌握一些简单的水的实验操作能力。
4.发展探究能力,发掘水的神奇之处。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采用《神奇的水珠》作为教材,该教材中介绍了水的物理特性,水的存在形态和一些简单的水的实验操作,同时突出了水的神奇之处。
三、教学内容与重点1.观察和记录雾气中的水珠:通过观察雾气中的水珠,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珠其实无处不在,只有在恰当的条件下才会显现出来。
2.用手指轻点水面,观察水滴的形态变化:在掌握了水的存在形态之后,让孩子们学会用手指轻点水面,观察水滴的形态变化,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
3.实验控制空气流动: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知道,空气的流动会影响到水的运动,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在掌握实验操作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和发现水的神奇之处。
2.合作探究法:让孩子们分组探究,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发现问题,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施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介绍,引导孩子们对水的认识,开启学习之旅。
2.操作环节: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和探究来认识水的神奇之处。
3.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论和发现,加深对水的认识。
4.总结环节: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孩子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一方面,在实施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以及讨论环节的表现和交流,去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和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水平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探究的是水这一物理现象,从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到操作,再到讨论和总结,都体现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班科学:神奇的小水滴教案一、教案背景•教学班级:大班(4-5岁儿童)•科学主题:小水滴•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小水滴的特性和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物品准备:1.一杯水2.一块干净的玻璃板3.一根细绳4.一张纸巾5.一个小透明容器6.天平/秤7.水滴模型(可自制)8.盖子•环境准备:1.教室桌面整理整齐,椅子摆放整齐2.确保教学区域宽敞,便于幼儿观察和操作•时间准备:–教案时长预估:60分钟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小水滴的讨论(10分钟)1.通过问题引导:老师将一杯水拿出来,问道:“大家看到了这杯水吗?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简单介绍水是由小水滴组成的。
3.再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水滴?水滴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步骤二:观察水滴的形态变化(20分钟)1.拿出玻璃板和细绳,将一根细绳沾湿后悬挂在玻璃板上。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悬挂的水滴,引导幼儿描述水滴的形状和状态。
3.让幼儿轻轻地触摸水滴,观察触摸后水滴的变化。
4.通过引导问题,让幼儿思考:为什么水滴会变成这样?步骤三:实验探究水滴的重量(30分钟)1.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个小透明容器,并告诉幼儿可以用它来装水。
2.让幼儿用容器接一些水,并把水慢慢倒入天平上。
3.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水滴的重量,让幼儿观察到不同大小的水滴重量不同。
4.让幼儿尝试加减一定量的水滴,观察天平读数的变化情况。
步骤四:制作水滴模型(10分钟)1.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自制的水滴模型,解释模型的制作方法。
2.带领幼儿用纸巾将水滴形状切出,然后叠合成一个三维的水滴模型。
3.让幼儿欣赏彩色水滴模型的美丽,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自由发挥。
四、教学延伸1.继续观察以及讨论水滴的特性,引导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水滴是透明的?水滴为什么会变成水汽?2.通过制作简单的水滴装饰品或绘画作品,加深幼儿对水滴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意图:
水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发现水的奥秘,运用水的特点,作为幼儿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它既能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因此,以水滴可以变化物体大小的特性,我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神奇的小水滴》。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2.通过探索操作,发现小水滴可以改变物体大小的特性。
3.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教师教具:教学课件,各种放大镜的实物和图片,大记录表等。
幼儿学具:水,纸杯,保鲜膜,皮筋,各种钥匙口图形的钥匙,笔,记录表和小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钥匙、激起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钥匙,激发幼儿兴趣。
2.幼儿探索钥匙,发现钥匙的特点及不同之处。
二、操作探索、观察发现。
1.教师简单介绍用钥匙当工具,用小水滴来观察文字、图片可以变化大小的特点。
2.教师出示猜想表,幼儿猜想实验结果,用小贴片进行投票,教师统计数量。
3.幼儿把小水滴滴在各种不同钥匙口图形的钥匙上,进行观察比较。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可以用小水滴进行变化的观察实验用品,你们看,曹老师手中这把小小的钥匙也可以作为小水滴放大镜的材料呢。
不信,你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
4.自己把试验的不同结果记录在幼儿记录表上。
不同形状的钥匙口,用小水滴观察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
而幼儿在操作观察时由于手上拿钥匙看卡片的距离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
5. 每组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讲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三、动手制作、扩展经验。
1.自己动手制作小水滴放大镜。
(1)在纸杯侧下面剪开一个正方形的口。
(2)给纸杯口处用皮筋把保鲜膜绑住,上面滴上水滴。
2.用自制纸杯放大镜观察小水滴呈现的现象。
(1)幼儿把小图片放在自制的纸杯放大镜中用小水滴观察图片及文字的效果。
给做好的水滴放大镜上倒上水滴,把卡片从开口处放进去,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
四、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1.教师总结用小水滴看东西的特点及奥秘。
“由于小水滴是透明的,它通过折射光位置,从而会使原有的物体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小水滴变化物体大小的奥秘。
”
2.观看课件,感受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放大镜,了解各种放大镜的特点及作用。
生活中的放大镜:眼镜、望眼镜、照相机放大镜、验钞镜、哈哈镜…
科学医学中的放大镜:天文望远镜、微生物放大镜、医院观察镜、实验显微镜…
其它的放大镜:验酒器、指纹侦查镜、金属检验镜、水平观测镜、破案仪器…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很奇特的现象等我们来发掘呢。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我相信这些神奇的科学现象都十分有趣。
让我们现在就带上自己的放大镜和记录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吧!”
活动延伸:
自己探索发现更多自制的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