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第九课 第一次盼望 第一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2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次盼望》说课稿一、说教材《第一次盼望》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中有实感,笔下有真情”。
《第一次盼望》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自己小时候等待妈妈带他外出时的心情的散文,这篇课文从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活,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略微有难度。
二、说学情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图片说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2.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赏析,结合环境描写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放那个年代儿童生活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课上分享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解析那个星期天(1)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写具体的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之深切。
)//第一部分(1)总写“我” 的第一次盼望。
(2)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
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充分体现了“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3)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运用环境描写,突出“我”马上就能跟妈妈出去玩的愉快心情。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等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躲藏一会儿。
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4)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运用动作描写,写“我”等待时的落寞与孤独。
)我蹲在源自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
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基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突出“我”在等待时的无聊和孤独。
)(5)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