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科普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胰腺癌组织学分级 g1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分级可分为G1级别。
G1级别的胰腺癌通常生长缓慢,具有相对较低的恶性程度,但仍需及时治疗。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G1级别的胰腺癌进行详细讨论。
一、胰腺癌概述1.介绍胰腺癌的基本情况2.胰腺癌发病原因3.胰腺癌的分类二、G1级别胰腺癌的特点4. G1级别胰腺癌的特征5. G1级别胰腺癌的生长速度6. G1级别胰腺癌的预后三、G1级别胰腺癌的诊断7. G1级别胰腺癌的临床症状8. G1级别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9. G1级别胰腺癌的诊断方法四、G1级别胰腺癌的治疗10.手术治疗11.化疗治疗12.放疗治疗13.靶向治疗五、G1级别胰腺癌的预后与复发14. G1级别胰腺癌的生存率15. G1级别胰腺癌的复发率16.复发后的治疗方法六、G1级别胰腺癌的预防17.饮食与胰腺癌的关系18.生活习惯与胰腺癌的关系19.定期体检的重要性七、G1级别胰腺癌的研究进展20.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21.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22.个体化治疗的前景八、G1级别胰腺癌的临床试验23.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24.临床试验的目的与意义25.参与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九、G1级别胰腺癌的并发症26.胰腺癌合并腹水27.胰腺癌合并消化道出血28.胰腺癌合并胆道梗阻十、G1级别胰腺癌的康复护理29.术后护理30.化疗期间的护理31.康复期间的护理十一、G1级别胰腺癌患者的心理调适32.切除手术前的焦虑与恐惧33.手术后的康复心态34.家庭支持与心理调适十二、G1级别胰腺癌患者的营养建议35.膳食调理36.营养补充37.注意事项十三、G1级别胰腺癌的社会支持38.社会资源的整合39.专业社工的介入40.社会福利的保障十四、G1级别胰腺癌的家庭照护41.家庭照护的重要性42.家庭照护的方法43.家庭照护的团队建设十五、G1级别胰腺癌的预后因素44.与预后相关的因素45.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46.提高预后的途径十六、结语47.对G1级别胰腺癌的展望综上所述,G1级别胰腺癌虽然相对较低恶性,但仍然需要及时治疗和综合护理。
胰腺癌(胰头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胰腺癌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以致难以获得早期诊断,确诊时多已属晚期,是目前预后最差癌肿之一。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 pancreatic cancer)最早由Mondiare及Battersdy叙述。
1888年Bard和Pis在文献上做了临床报告。
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首先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确立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和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方式。
1943年,Rockeg首先实行了全胰切除术。
国内余文光于1954年首先报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1988年发病率为9.0/10万,男:女为1.3:1。
多见于45岁以上者。
瑞典发病率较高,为125/10万,并且在过去20年里保持不变。
英国和挪威各增加了l倍。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加拿大、丹麦和波兰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50%以上。
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胰腺癌病人比50年代增加了5~6倍。
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近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就胰腺癌的发生部位而言,仍以胰头部位最多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
病因学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发病率增高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摄入过多、内分泌代谢紊乱及遗传因素有关。
组织类型胰腺癌的组织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
组织学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以下分类法可供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粘液癌;②腺泡细胞癌;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胰腺癌文章目录*一、胰腺癌的概述*二、胰腺癌的典型症状*三、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四、胰腺癌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胰腺癌的并发症*六、胰腺癌的防治方案胰腺癌的概述1、定义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
5年生存率1%,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
本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见,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仿。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胰腺。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
6、科室肿瘤科、外科。
胰腺癌的典型症状1、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1.1、消瘦胰腺癌患者还会有着比较显着的消瘦表现。
胰腺癌发展到了晚期,患者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消瘦表象,一般来说,90%的患者有消瘦,其特征是发展迅速,胰液胆汁缺少、消化吸收功用差、食欲不佳、睡觉、精力负担重以及癌细胞直接效果等关联。
1.2、发热至少有10%的患者在病程中有发热出现。
胰腺癌晚期临床可表现为低热、高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等。
原因可能与癌细胞本身释放的致热源或继发性胆道感染有关,如若高烧不断,也会加速死亡。
1.3、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的症状主要是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或消化道出血等症常有发生。
1.4、黄疸黄疸是比较常见的胰腺癌晚期的一种体现。
许多胰腺癌晚期患者会呈现黄疸,也偶然会有一些胰腺癌早期患者也会有此表现。
1.5、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晚期最常见的首发体现,但是腹痛以及腹痛部位定位不清,规模较广。
典型部位是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前胸、右肩胛部放射。
腹痛可体现为钝痛、重压痛、啃咬痛等,多呈持续性,可在饭后加剧。
2、胰腺癌的分类 2.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
关于胰腺癌的一些科普胰腺癌是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种恶性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就已经到了晚期,因此胰腺癌这种疾病有着相当高的致死率,甚至有着“无声杀手”这样一个可怕的称号,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却相当少。
那么,你知道胰腺癌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预防胰腺癌呢?什么是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消化系统当中的恶性肿瘤,这种肿瘤在中老年男性群体当中较为常见,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生这种恶性肿瘤的概率会迅速上升并直到与男性持平,这是因为雌性激素对这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日常生活当中有吸烟、饮酒、肥胖以及高动物蛋白饮食情况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相比常人也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由于胰腺癌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绝大部分患者在确诊的时候都已经发展到了中期甚至是晚期,这也导致了胰腺癌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有着相当高的致死率。
只有加强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并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才能更好的帮助人们远离胰腺癌的威胁。
胰腺癌的症状表现上文提到,胰腺癌这种疾病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早期胰腺癌患者出现的症状主要是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胀痛,甚至无疼痛,这种痛觉很容易让人们误认为是胃部疾病的影响而忽视。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黄疸、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与身体乏力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其他疾病或是身体过度劳累的影响;而在患者的病情到达晚期之后,患者则会表现出体重的明显下降,其腹部疼痛部位会难以准确的定位,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发热以及一些神经方面的症状,但此时再前往医院诊断往往为时已晚。
因此,只有加强对胰腺癌这种疾病的认识,并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胰腺相关的检查,才能更好的在早期就发现胰腺癌并进行治疗。
胰腺癌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对胰腺癌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是手术治疗搭配化疗的方法,其中手术治疗的措施往往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主要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手术以及胰体切除术。
胰腺癌病理学胰腺癌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它起源于胰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的科学分支,对于了解胰腺癌的发展过程和病理特征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胰腺癌的病理学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
1. 胰腺的解剖结构胰腺是一个位于腹腔深处的腺体器官,被分为头部、颈部、体部和尾部四个部分。
胰腺主要由外分泌部分和内分泌部分组成,外分泌部分主要负责消化酶的产生,而内分泌部分则负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
2. 胰腺癌的分类和分级胰腺癌主要分为两类:胰腺导管腺癌和胰腺内分泌肿瘤。
胰腺导管腺癌占所有胰腺肿瘤的大部分,而胰腺内分泌肿瘤则较为罕见。
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分级可以根据细胞学特点分为乳头状瘤、黏液性囊腺癌、小管状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等,其中黏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
3. 胰腺癌的病理特征胰腺癌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异型性、增殖活跃、组织浸润、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
在组织学上,胰腺癌细胞呈现明显的异型性,核质比例增加,核染色质深染,核团浓缩,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肿瘤细胞的增殖活跃也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常伴有核分裂象的出现。
4. 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等。
在病理学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到组织中癌细胞的存在,并通过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技术鉴定癌细胞的类型和分级。
5. 胰腺癌的预后及治疗胰腺癌的预后较差,主要由于早期胰腺癌很难被发现和诊断,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其中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胰腺癌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手术切除并不能完全根治胰腺癌。
总结:胰腺癌病理学是了解胰腺癌病情和指导治疗的重要领域。
通过胰腺癌的病理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胰腺癌的病变过程和发展规律,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胰腺癌【病因病理】1.病因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已发现一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其中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
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加而增加。
其他高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
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后20年者,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2.病理胰腺癌致死率特高,是确诊时多已进入晚期之故。
早期即可转移到区域淋巴结(90%),甚至转移到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确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已有肝转移,1/4以上病人已有腹膜种植,1/3病人已侵犯十二指肠并可溃破。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约占90%。
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下列分类法可作为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癌腺、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②泡细胞癌腺;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肿瘤常致胰管或胆管梗阻,尽管尚未引起黄疸,但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及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病人可觉腹部不适及隐痛。
以往强调胰头癌的典型症状是无痛性黄疸,实际上无痛性黄疸作为首发仅出现于10%~30%的病人。
腹痛在胰头癌病人还是很常见的症状。
至于胰体尾部癌,腹痛发生率更高,且可由于累及腹腔神经丛而呈显著的上腹痛和背痛。
这种症状的出现,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
1.食欲减退和消瘦也是胰腺癌的常见表现,肿瘤常使胰液及胆汁排泄受阻,因此影响病人食欲,且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体重明显减轻。
2.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
肿瘤部位若靠近壶部周围,黄疸可较早出现。
黄疸常呈持续且进行性加深。
大便色泽变浅,甚至呈陶土色。
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
3.胰头癌除致梗阻性黄疸外,亦常致胆囊肿大,可在右上腹清楚扪及。
梗阻性黄疸伴胆囊肿大常提示壶腹周围肿瘤的可能。
4.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现上腹固定的肿块,腹水征阳性。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
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
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
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
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
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
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
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 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如何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
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
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对胰腺癌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螺旋CT检查,可发现90以上的胰腺癌,是目前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磁共振检查(MRI)的诊断价值与螺旋CT相近,与磁共振胆胰管显影(MRCP)技术结合使用,对伴胆、胰管扩张的胰头癌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常规腹部B超检查难以探及位置较深的胰腺,因此诊断意义不大,但内镜超声(EUS)检查,即将超声探头送入胃和十二指肠内进行探测,避免了腹壁脂肪组织及胃肠腔内气体对超声波的干扰,从而具有较高的分辨力,能够检出包括胰腺原位癌在内的早期胰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即PET)是近年来开展的新的检查手段,对实体恶性肿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高于CT,还可以显示转移性病灶,缺点是价格昂贵,定位和大小测定不够精确。
对胰腺癌的诊断有帮助的其它辅助检查手段还很多,临床医生会根治每位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一般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方法,除了需要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还需要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以及肿瘤侵犯情况和转移情况,以评估其可切除性和帮助判断预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胰腺癌来说,术前的病理诊断并不是必须的,临床医生可能会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胰腺肿物来决定手术方式,而不象对待多数恶性肿瘤那样必须得到病理诊断后才会施行根治性手术。
这和胰腺的解剖位置以及胰腺癌独特的病理特点有关,胰腺位于腹膜腔后壁,质地软、脆,穿刺活检困难,风险亦较大,而且胰腺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间质细胞(即非肿瘤细胞),即使取得了少许组织送检,病理检查也有可能观察不到恶性肿瘤细胞,从而造成漏诊。
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人们发现,对那些怀疑胰腺癌但由于术前没有病理证据而放弃手术的病例,超过半数最终因肿瘤进展而确诊为胰腺癌,但已错过手术时机。
目前国内外胰腺外科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对胰腺肿物不再强调术前病理明确诊断,只要怀疑胰腺癌,就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即使术后病理
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而不是胰腺癌的患者,手术也杜绝了肿物以后发展成为胰腺癌的可能。
胰腺癌应该如何治疗?
目前根本的治疗原则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区域淋巴结清扫和/或联合血管切除)、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胰体尾部癌则一般需行胰体尾部+脾切除术。
由于胰头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范围广,风险大,文献报道切除率一般为40%-50%,手术死亡率约为5%左右,而在一些大的胰腺专业中心则手术切除率可高达60%左右,死亡率明显降低,约3%左右。
因此胰头癌患者应尽量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心进行诊治。
晚期胰腺癌一般无手术切除的可能,如果患者临床症状重,如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或者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等,则需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包括胆肠吻合术缓解黄疸,胃空肠吻合术解决进食问题等。
胰腺癌通常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化疗敏感性均较差,因此术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对部分患者可起到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另外,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因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一顽疾的治疗点燃新的希望。
胰腺癌的预后?
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极差,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4-6个月,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9个月,根治性切除手术后病人一般能生存16个月左右。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有资料显示早期根治性切除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20%-40%,联合放、化疗后生存
率还略有增加。
由此可见,只要对胰腺癌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谓的“癌中之王”也并非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