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孟子-性善论
- 格式:pptx
- 大小:174.17 KB
- 文档页数:25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
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
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
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
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
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
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
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强调一个“求”字。
孔子重“仁”,孟子重“义”。
“仁”与“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在内涵上却是可以合为一体,重合为一的。
“仁”具体化就是“礼”,遵“礼”而行就是“义”。
孟子的人性論摘要: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人性本善”,从而为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也是他对人类的自信,是其乐观性格的表现。
本文从人性平等、人性有别于物性、善性可变、顺其性而长其义、从人性到仁政五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性善论思想。
一、人性平等———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人都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救的想法,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生来就有这四种道德发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般。
在此,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将四心作为为人的标准,有四心就能做到仁、义、礼、智,也就能为善了,于是善是人与生俱来的。
在《告子上》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本质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人性善良。
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天生本性如此,四心人人都有,有了四心也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些善的道德标准了。
所以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不过不曾思考它罢了。
孟子把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称为“良知”、“良能”。
二、人性有别于物性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
(《告子上》)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为性,他将人的自然本能、自然属性定义为人性,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一致的,抹煞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理性对感性情欲的制约。
孟子的性善论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
而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
在人性的问题上,当时比较流行有三种观点: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还有一种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第三种观点是“有性善,有性不善”。
孟子对上述三种观点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告子“生之谓性”的性无善恶论批驳有力。
孟子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当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把奴隶当做人来看,奴隶也不能获得做人的资格。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上的大动荡,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旧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春秋末期,社会上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起码人格的呼声高涨,对人本身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他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孔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孔子比较谨慎,对人性和天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笼统地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最一般的概括。
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但是在人性问题上改变了孔子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他引用孔子弟子有若的话说: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
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公孙丑上》)他把人和物相比,说明圣人和平民是同类,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也是同类。
既然是同类,天生就是同性,他的实质是对当时流行的奴隶主贵族精神的支柱血统论的批判。
然而,孟子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年岁的收成会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年轻人的行为。
但他认为这不是人性的天性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人的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影响的结果。
他将人的天性比作大麦的种子。
大麦的种子在本性上是一样的,种到地里,经过雨水的滋润,到来年都会成熟。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语】诸⼦百家之流传中最为⼴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字可考的历史,⽂化典籍极其丰富。
⼀、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当语言表达进入了一种境界,这样的作品方可称之为艺术。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孟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孟子》的论辩性散文也不愧是进入艺术境界的精品。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孟子》散文曾做过评论:“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在此所评的“精妙”包括《孟子》散文中的叙述文字和议论文字,因为在《孟子》一书中,上述两种文字是很难分开的,许多议论是在对话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谈《孟子》,首先要抓住其论辩的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相信自己理论的雄辩家,热情宣扬儒家思想的实践家。
尽管他的主张不为时人所用,但他仍然执着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和理论。
孟子当时就有“好辩”之称。
他的学生公都子有一次问老师: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则谆谆告诫弟子:当今之世,圣王不作为,诸侯们放肆,处士到处横议,杨朱、墨翟之言流传天下。
天下之言不是杨朱,就是墨翟。
杨朱之言是为自己,不是为国君;墨翟之言是兼爱,不是为家庭父母。
不为国,不为家这是禽兽。
我想用我的言论来正人心,辟邪说,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是时代所逼,不得已而这样做的。
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圣人之徒自诩,以端正人心、消灭邪说为己任。
因此,人们在阅读《孟子》中那些以折服对方为目的、鲜明阐述自身观点的论辩文字时,不仅隐隐可见持手己见的倔强老人形象,且又可以从其文字中体察出其锋不可犯的饱满激情。
理论文字,当然以逻辑说理为主要特点,但论辩文字也不可缺少作者的激情,这正是《孟子》论辩性散文突出的个性。
作者之激情,应该来源于自身理论主张的坚信与执着。
我们知道,孟子是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又有所发展。
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和引导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引导。
这些古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思想,虽然诞生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惊人的契合度,对于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说”等政治思想给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政治乃是利民济世的手段。
他主张以仁政统摄国家,推崇仁爱之道,注重民生民利,主张君子政治,推崇道德化治国。
这种人本善的理念和道德化治国的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了重要的倡导,强调了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准绳的治理方式,对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主张无为而治,注重治理者的自我修养和“不为”之道,认为政治管理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民需求,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避免强权政治和矫揉造作的做法。
这种主张对于避免政治强权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推崇爱心和和平主义,反对用战争和暴力解决问题,主张以仁爱为本,以非攻为德,主张实行爱心和平等价值观,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推崇和平爱心的思想对于推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治道制度”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政治需要依靠道德和制度来约束。
他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良好的制度来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主张适时才有夏制夷夏的“治道制度”思想,用制度约束恶性的行为,为社会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9年第3期孟子性善论思想对我国现代道德建设的王晓燕(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白:;/口力、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心”。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虽提出人性是善的,但也承认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本人主观努力不够,人性也是可以变更甚至消失的,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
,这些对于反思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道德信仰危机,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义利观具有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道德建设中国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40(2009)03一O l l1---03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思想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应当说是发端于孔子,他曾经有过对人性问题的阐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到了孟子时代,人性I’口j题已成为诸子百家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春秋以来,就出现r “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诸家派别。
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
他在继承和发扬孑L子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性善论”,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学说,使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孟子的性善论首先,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最要紧的莫过于弄清楚孟子“性善”中“性”的含义。
“性”字就孟子自己的使用来看,有天生的意思,如“形色,天性也”。
也有生来即有的属性和资质的意思,如“人见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但作为“性善”之“性”,既不是指天生,也不是指生来即有的属性和资质。
从他同告子的辩论中,我们可以理解孟子所谓的性。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所谓生之谓性,就是以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定义为人性,告子又说“食色,性也”,把人天生具有的吃喝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