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及四端说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3
山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结课论文浅析孟子性善论目录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一)“四端”是性善论的前提,是人类的特性(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三)性善是一个过程(四)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二、孟子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浅析孟子性善论学术动态:山东·济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称号。
孟子是济宁,邹城人也。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邹城人,孟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我耳濡目染。
我读了一些关于孟子的论著,主要有:黄俊杰的《孟子思想史》卷一和《孟子》(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袁保新的《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湾文津出版社);徐杨泽波的《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使我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所理解。
前辈们大都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即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同时强调,善性是人先天固有的。
但是对于性善论是否是性善完成论上存在着分歧。
以杨泽波先生为主认为,性善论是“心有善端可以为善论”;张鹏伟、郭齐勇在《孟子性善论新探》中却坚持,“性本善论”,“性善完成论”;还有的学者主张性善论。
众说芸芸,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只能成一家之言。
由于,知识面狭浅,文笔浅薄,错误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内容摘要: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并尊,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即“性相近,习相远”。
可见,孔子也承认有人性,只是未阐明人性究竟为何物。
而孟子,作为孔子的思想的继承者,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人性的问题,构建了自己的“性善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影响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子思学生的学生,有“亚圣”之称。
孟子从善恶之辩、义利之辩、王霸之辩等各个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创建了性善论,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学说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使先秦儒家思想达到了一个顶峰。
孟⼦“四端”的经典意义孟⼦“四端”的经典意义(根据2015年11⽉讲座稿整理)提要:孟⼦讲“性善”,不是指“⼈⼈⽣⽽唯善”。
关于这⼀点的争论,缘起于对“四端”的误读,本⽂将具体讨论。
孟⼦指出“⼈之异于禽兽者⼏希”,就在于能够经由“四端”的显现,反⾝⽽诚以上达“不忍⼈之⼼”的圣贤君⼦之道。
⼈⼈皆有这样的本质和潜能,叫做性善。
⼤家好。
今天的⼈⽂讲座,让我们⼀起来解读孟⼦关于“四端”的论述,了解孟⼦其⼈其学。
⾸先,要简单介绍⼀下孟⼦“四端说”的背景。
孟⼦名轲,⽣于公元前390年,是邹国(后来并⼊鲁国)⼈。
根据元⼈程复⼼撰《孟⼦年谱》,其时距离孔⼦去世(479 BC)已经89年。
很多⼈都听到过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
据《史记》,孟⼦⼩的时候,家在墓地附近,孟母看到孟⼦总是和邻家孩⼦们模仿丧葬游戏,认为不利于孟⼦的成长,于是搬家。
第⼆次住在集市附近,孟⼦常和买卖⼈游戏,孟母认为不利于他的成长,于是⼜搬家。
第三次住在学宫附近,看到孟⼦模仿礼仪规制,孟母⽅才满意了。
在母亲督促下,孟⼦“旦⼣勤学不息,遂成名儒”。
[注]孟⼦师从于⼦思(孔⼦的孙⼦),传承孔⼦之学,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善以譬喻说理。
也有关于孟⼦师承的不同说法,⽐如《史记》说是学于⼦思门⼈。
孟⼦四⼗三岁(公元前347年)因齐威王之招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开始了游说诸侯的旅程。
他这⼀去,就在齐国住了三⼗多年。
孟⼦出世的时代,正值齐国重视申不害为代表的黄⽼法家思想、纵横家兵家、和杨墨学说。
《史记》说:“当是之时,秦⽤商鞅,楚魏⽤吴起,齐⽤孙⼦、⽥忌。
天下⽅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赵岐也说:“(孟⼦)以儒道游于诸侯。
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 《孟⼦题辞》所以孟⼦在齐国待了⼆⼗年,被认为是“迂阔于事”,很少有说话的机会。
到了六⼗三岁,孟⼦回到鲁国为母亲守丧三年。
丧满以后,孟⼦周游宋、滕、魏国,七⼗⼆岁再回到齐国见齐宣王。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
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
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孟子的性善论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
而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
在人性的问题上,当时比较流行有三种观点:一是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还有一种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第三种观点是“有性善,有性不善”。
孟子对上述三种观点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告子“生之谓性”的性无善恶论批驳有力。
孟子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是战国中后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当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不把奴隶当做人来看,奴隶也不能获得做人的资格。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上的大动荡,传统的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旧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春秋末期,社会上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起码人格的呼声高涨,对人本身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思想家的重视。
他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孔子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孔子比较谨慎,对人性和天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是笼统地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最一般的概括。
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但是在人性问题上改变了孔子谨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人性皆善的观点,他引用孔子弟子有若的话说: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
圣人之於民,亦类也。
(《公孙丑上》)他把人和物相比,说明圣人和平民是同类,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也是同类。
既然是同类,天生就是同性,他的实质是对当时流行的奴隶主贵族精神的支柱血统论的批判。
然而,孟子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年岁的收成会影响人的行为,特别是年轻人的行为。
但他认为这不是人性的天性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人的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影响的结果。
他将人的天性比作大麦的种子。
大麦的种子在本性上是一样的,种到地里,经过雨水的滋润,到来年都会成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心性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而性善论又是其道德修养思想(内圣方面)和仁政思想(外王方面)的理论依据。
所以厘清性善论的真正内涵,对进一步认识孟子心性学说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从原著的细致解读入手,充分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性”义源流及“性”的涵义。
从“仁、义、礼、智”四端详析了性善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论辩,最后落脚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方面的发用。
全文分为序言、正文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性字本义考辨(甲骨文中的性原始)探寻性义源流,考查了《诗经》、《尚书》、《左传》、《国语》及《论语》中“性”的涵义。
第二章,剖析孟子哲学中“性”的涵义,从“仁、义、礼、智”的意蕴,详析性善论的基本内涵,引发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辩论。
第三章,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论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两个方面的发用。
关键词:孟子;性;性善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Mencius’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It’s the ground of his mor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ought. So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is theory of mind &human natur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ystematical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It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t the view of the “four beginning” of human heartedness,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and then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ed of two parts: the preface and the text, and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its original meaning.Chapter two, analyzes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his debate with Gaozi.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Key words: Mencius; human natur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孟子》思想概说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四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告子上》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性善论基本概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关于孟子四端的作文素材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摘要:针对战国时期关于人性问题的诸多争论,孟子独辟蹊径,提出“性善”论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内在于人的自觉心的,是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
“性善”即是实现价值之能力内在于性之实质中,孟子通过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阐述仁、义、礼、智,从而进一步说明“性善”这一观点。
并由“性善”出发,提出养气、成德,提倡要注重人格修养。
关键词:性善;四端说;养气;成德一、前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的“为我论”和墨子的“兼爱论”大行于天下,儒学遭遇敌论之威胁。
因而孟子言仲尼之教,广为论辩,以折百家,保卫儒学。
而在百家争鸣之中,人性问题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孟子就此从“仁”出发,提出“性善”观点。
性善论的提出既有力驳斥了当时有关性善问题的其他观点,为儒学之振兴锦上添花,也对后世儒学传统,尤其是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地位的影响,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一直延续至今。
在人性善这一哲学命题中,不同的哲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无论人性善或恶,其归属点都在于使人变善。
人性本善,则保持善;人性若恶,则去恶从善。
尤其在道德危机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从善变得尤为重要。
人之本质为善,因而我们要保持这种本性,有本性出发去行善,用性善去规范自身行为。
当人人都保持性善,由性善行仁义时,就是世风日上,社会道德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优越性,成为稳固社会之基石。
二、性善——价值意识内在于自觉心(一)所谓“性”,在孟子指自觉心之特性讲。
“性”字在古文中与“生”字为同一字,所以人们常常以为,所谓“性”即指生而具有。
告子即主张“生谓之性”。
《告子》上:告子曰:“生谓之性。
”孟子曰:“生谓之性,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诩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认为“生谓之性”,即天生的本来状态叫做“性”。
孟子的性善说[摘要]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并不是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体制都很完备的善良的人,而是说在其本性里已经有了从善的因素,这表现为“四端”,但是后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产生行恶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尽其才”的结果,所以孟子更加注重后天对人的培养,要在后天逐步修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否则“人则无几于禽兽”。
孟子把这个过程总结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在其性善说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他王道的仁政思想。
[关键字]孟子性善说存心养性素有“亚圣”之称的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是战国中期儒学的代表人,一生中游历数国传播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宋代以后人们常常把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就是性善说。
在《孟子·告子》篇中有很多孟子与告子的争论,告子认为“生之谓性”,认为性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就是一种本能地体现,没有善和不善的区别,“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上》)孟子反驳他说,水确实是不分东西,但是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就好像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就如同水没有不向下流的道理是一样的。
孟子所崇尚的性善,并不是说每个人一存在就是一个道德体质很完备的善良的人,就已经完全的知晓仁义忠恕之道,而是说每个人一生下来在其本性里就已经有了从善的因素,在这里,他所说的性善的“性”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而是区别于动物的只有人才具有的一种性,他认为人和动物所相同的一些本性是不能看作为“性”的,而孟子意义的“性”则是生而向善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即所谓四端,而这就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反映,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每个人既然一生下来就有了善的因素,如果好好的顺应发展就都可以达到一个圣人的标准。
那么,既然人人皆可为尧舜,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人没有成为圣人反而变成了恶人呢?曾经公都子问于孟子,说听别人讲人性是可以善也可以变得不善的,例如文王和武王统治了天下,百姓就都很和善团结,然而幽王厉王这样的君主得了天下后,百姓就都很偏向凶残,这和您所说的人天性善良不是很矛盾吗?孟子这样回答了学生的疑问,他说人的性情的确是天性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这些就是常说的仁义礼智,他们都不是外界所赋予的,而是人生而就有的,至于有的人会变得不善,不是天性的过错,而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即“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